导图社区 心理学
教师招聘心理学部分知识总结,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体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等内容。
编辑于2021-12-09 16:11:24心理学
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
人心理活动产生、发展与变化的过程。
认知过程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进行反映的过程。
感知觉
感觉
定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分类
接受信息的来源 感受器在身上的位置
外部感觉
视觉
听觉
嗅觉
距离感觉
味觉
肤觉
内部感觉
定义:感受内部刺激,反应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
机体觉(内脏感觉)
反应身体内部状况及各器官活动变化状态的感觉。如:肚子胀
运动觉(动觉)
关节肌肉的感觉。是传递人们对四肢位置、运动状态及肌肉收缩程度的信号的。
平衡觉(静觉或姿势感觉)
发出关于运动与头部位置的信号,反应运动速度的变化。如加速或减速、晕车
感觉的一般规律
感觉是客观世界的映像,产生需要两个条件
一是主体的感受能力,即感受性(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
绝对感受性
感受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差别感受性
察觉两类刺激物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二是客观世界的刺激,即感觉阈限(引起感觉的刺激范围)
绝对感觉域限
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阈限(差别阈限、最小可视差)
区别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成反比,感觉阈限越大,感受能力越差。
感受性的变化规律
感觉适应
定义: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提高,也可以引起降低。
视觉适应
明适应:由暗到亮的环境(光由弱变强感受性降低的过程)
暗适应:由亮到暗的环境(光由强到弱感受性增强的过程)
嗅觉适应
皮肤觉的适应
此外还有听觉、味觉的适应。适应表现在所有感觉中,其中痛觉最难适应,因为痛觉有保护作用
感觉对比
定义: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
同时对比
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变化。
继时对比
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变化。
感觉后效(感觉后像)
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感觉的补偿作用
当某种感觉失去后,可以由其他感觉来弥补
感觉的相互作用(联觉)
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
知觉
定义: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反映。错觉是歪曲知觉。
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人脑对物体的空间特征的反映
形状知觉
大小知觉
方位知觉
深度知觉(距离知觉、立体直觉)(吉布森和沃克-视崖实验)
时间知觉: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具体包括
对时间的辨别
对时间的确认
对持续时间的估量
对时间的预测
运动知觉: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
真动知觉:物体发生实际的空间位移产生的运动知觉
似动知觉:实际不动的物体知觉为运动的;没有连续位移看成连续运动(错觉)
动景运动:看定影、霓虹灯(瞬时记忆发生作用)
诱发运动:运动物体使相邻静止物体产生运动印象(同时产生)
自主运动:在黑暗房间中盯住一个燃烧的烟头,一会,觉得它在游走
运动后效: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后,注视点转向静止物体,看到静止物体似乎向相反方向运动。如火车飞速开过,会觉得树木向相反方向运动
知觉的基本特性
选择性: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辨认。如:白底黑字、雪地里的白熊
整体性:把客观事物的个别特征综合为整体来反映。如:一叶知秋、看到事物的部分,认出他是整体、管中窥豹
理解性:根据已有的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如: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恒常性: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知觉映象保持相对不变。分为:亮度、颜色、形状、大小恒常性
感知规律:在大量感性知识的基础上,人们才能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
强度率 被感知的事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感知的清楚
差异率 感知对象和它的背景差别越大,感知得越清楚;差别越小感知的越不清楚。
对比率 两个显著不同甚至相互对立的事物,就容易被清除的感知
活动率 活动的物体比静止的物体容易感知
组合率 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式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观察对象容易形成整体被感知
协同率 观察中协同发动各种感知器官,可以提高观察的效果
学生感知发展的特点P22
观察
定义: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感知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观察的品质
目的性
客观性(基本特征)尊重事实,科学的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精细性
敏锐性:善于迅速发现事物重要特征的品质。如:牛顿-苹果-万有引力
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智力品质
观察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内容,是良好观察力的重要条件
记忆
记忆概述
定义
过去经验在人脑中反映的心理过程。人脑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过程。
记忆的分类
根据记忆内容和经验对象分
形象记忆:对感知过的事物具体形象的记忆
逻辑记忆(抽象记忆):对概念、公式、规律等逻辑思维过程为内容的记忆
情绪记忆: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
动作记忆: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
根据记忆内容保持长短分
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极为短暂的记忆。
特点A一般0.25~1秒,最长不超过4-5秒。B容量大。凡是进入感觉通道的信息都能被登记。C形象鲜明D信息原始
编码:主要依赖信息的物理特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编码方式:图像记忆和声象记忆
影响因素:A模式识别就是从感觉记忆向短时记忆传送信息并赋予它意义的过程B选择哪些信息传送到短时记忆,哪些信息从感觉记忆中衰退的过程。
短时记忆(工作记忆):信息在头脑中储存时间比瞬时长
特点:A不超过1分钟,一般在30秒B容量为7+2个组块,平均值为7 C意识清晰D操作性强E易受干扰
编码:以听觉编码为主,存在视觉和语义编码
影响因素:A觉醒状态: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B组块:可以提高记忆的容量和效率C加工深度
长时记忆:信息在记忆中存储超过一分钟
特点:A容量无限B保存时间长久
编码:以意义编码为主,有两种方式,被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即语义编码和表象编码
影响因素:A编码时的意识状态(有意编码大于自动编码)B加工深度
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
情景记忆(画面):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与个人亲身经历有关)
语义记忆(逻辑):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时间和地点无关。表现在单词、符号、公式、规则、概念这样的形式中。
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
陈述性知识(说):事实类信息,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可以用语言表达。
程序性知识(做)(技能记忆)
记忆过程意识参与程度
外显记忆(受意识控制的记忆):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有意识的影响。
内隐记忆(自动的无意识记忆):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无意识的影响。保持时间长
记忆过程
识记
定义:记忆过程的开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具有选择性。
分类
根据有无目的性
无意识记:事先没有明确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
有意识记:有明确识记目的,运用一定的方法,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学习活动主要依靠有意识记
根据识记的方法分
机械记忆:不能理解材料意义情况下,采用多次机械重复的方法进行记忆
意义记忆: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进行识记
保持
定义:已获得的知识在大脑中的巩固过程。
遗忘
定义:识记过的知识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再认或回忆发生错误,记忆的最大变化是遗忘。
遗忘的原因
记忆痕迹衰退说
代表人物:巴浦洛夫
主张: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干扰抑制说
代表人物:詹金斯和达伦巴西希
主张: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前摄抑制:先学习对后学习的干扰
倒摄抑制:后学习对先学习的干扰
同化说
代表人物:奥苏贝尔
主张:积极的遗忘。实际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即用高级概念与规律替代低级的观念,使低级概念发生遗忘,从而提炼和简化了认识并减轻了记忆负担。
动机说(压抑说)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主张:遗忘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也就能恢复。如:考试紧张
提取失败说
代表人物:图尔文
主张: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永远不会丢失,一些事想不起来,是因为提取相关信息时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一旦有了正确线索,经过搜索所需要的信息就被提取出来了。如:舌尖现象、考试会的没有答出
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的“遗忘曲线”。遗忘进程不均匀,有先快后慢的特点。=负加速
保持曲线表明: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较快,以后遗忘速度逐渐变慢。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学习材料的性质
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识记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
识记的方法
时间因素
情绪和动机
再现(回忆与再认)
回忆:对不在眼前的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再现: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当他再度出现时能识别出
区别:资料是否在眼前
提高记忆能力
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
准确性:正确和精确的特点。如:倒背如流
准备性:提取和应用,即能否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是其他三种品质的综合体现。如:七步成诗
持久性:记忆内容保持的时间长短 如:经久不忘
敏捷性:识记的快慢 如:过目成诵
准备吃敏
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6种
防止遗忘的方法
及时复习
合理分配时间
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
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
复习方法要多样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法官及时反回三中
学生记忆发展特点
小学生记忆的发展
有意识记逐步取代无意识记并占主导地位(小学三年级)
意义识记逐步取代机械识记并占主导地位(三四年级)
抽象记忆逐步取代形象记忆并占主导地位(进行抽象记忆时要以形象记忆为基础)
初中生记忆发展(人一生记忆力最佳时期)
短时记忆广度相当完备,和高二学生持平,甚至超出,尤其是相对依赖机械记忆而非依靠知识经验组块的材料。
有意识记逐渐占重要地位
意义识记的能力进一步发展
抽象记忆能力明显提高 形象记忆的成绩从初一到初三是上升的,初三以后略有下降。但抽象记忆成绩持续上升。初中要体现直观性
高中生记忆发展(人一生记忆的黄金时期)16岁记忆达到成熟,16~18是记忆的高峰时期
有意识记处于显著的主导地位
记忆方法上,理解记忆占优势地位
决议内容上,以抽象记忆能力为主导
思维
思维概述
定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应
思维的特征
间接性:不是直接通过感觉器官而是通过其他媒介来认识客观事物
概括性:A反映的是同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B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
思维的品质(衡量人思维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广阔性
深刻性(透过现象看本质)
独立性
批判性
灵活性
敏捷性
逻辑性(思维品质的中心环节,所有思维品质的集中体现)
思维的类型
凭借物/内容
直观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支柱,所解决的任务目标一般是直观的、具体的。如:维修
具体形象思维:借助于表象进行的思维。如:画家 (小学主要)
抽象逻辑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思维。概念是这类思维的支柱。
逻辑性/是否有明确思考步骤/思维过程中意识的清晰程度
直觉思维
未经逐步分析能对问题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顿悟的思维
分析思维(逻辑强)
经过逐步分析,对问题解决做出明确结论的思维
指向性
聚合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
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形成唯一确定的答案
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分散思维)
求得多种答案
子主题
创新性程度
常规思维(再造性思维)
运用已有经验,按照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用的方法、固定的模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
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
以日常经验或理论为指导
经验思维
以日常生活经验为依据,判断生产、生活中问题的思维。
理论思维
以科学的原理、定理、定律等理论为依据,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的思维。
思维过程和基本形式
思维过程
一
分析
把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
综合
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的思维过程
思维的基本过程,思维过程的基本环节,其他部分由此派生
二
比较
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以确定共同点和不同点以及相互关系的思维过程
分类
根据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他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
三
抽象
把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抽取本质)
概括
把抽象出来的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综合起来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推广本质)
四
具体化
用理论指导实际的过程
系统化
按一定程序把学到的知识组成层次分明的整体系统的过程
思维的基本形式
概念
人脑反应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思维最基本的形式,人类知识的最基本成分。
判断
用概念去肯定或否定事物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形式。有肯定和否定之分。
推理
从已知的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
演绎推理:从一般到特殊
归纳推理:从特殊到一般
学生思维发展特点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由直观动作思维过渡到具体形象思维;小学儿童由具体形象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仍带有很大具体性。
四年级(10-11岁)小学儿童思维过度年龄
思维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平衡性
思维形式逐渐完整
中学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思维的整体结构基本形成并趋于稳定
思维的深刻性日益提高
思维的创造性日益增强
思维的自我监控能力显著增强
表象与想象
情感过程
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时候,产生的一种态度和体验。
子主题
意志过程
人们有目的的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
个体倾向性
决定人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态度的选择和趋向。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个性心理特征
人的第二张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