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遗传学
医学遗传学思维导图,包括单基因病、多基因病、染色体病、体细胞遗传病、线粒体遗传病还有遗传病的预防等内容。
编辑于2021-12-14 09:06:40遗传病
单基因病
单基因病是种类最多的遗传性疾病
系谱与系谱分析法
基本遗传方式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D(根据杂合体表型的不同)
完全显性
患者Aa与患者AA表型相同
短指(趾)症
多为Aa
不完全显性/半显性
Aa表型介于AA和aa之间
软骨发育不全
AA病情严重,早期死亡
Aa病情较轻,出生时就已躯体矮小、躯干长、四肢粗短、下肢向内弯曲、头大前额突出
不规则显性
Aa不表现出显性性状或根据病情不同显性性状传递不同 由于遗传背景的作用,杂合子中的显性基因未能形成相应的表现型
衡量Aa是否表达及表达程度
外显率:Aa群体里表现出病理表型的人数的百分率
钝挫型:不表现患病的Aa——因此出现隔代遗传
表现度:Aa个体间表现程度不同
多指(趾)症
成骨不全症I型
蓝色巩膜因外力碰撞容易发生骨折
共显性
一对等位基因间没有显隐性区别,杂合时都表达独立的形成相应的表型
ABO血型系统
一对复等位基因(一个基因座上有3个及以上等位基因)决定
基因定位于9q34.2
MN血型系统、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
延迟显性
到一定年纪才表现出病理表型
亨廷顿病/Huntington舞蹈症
进行性加重不自主的跳舞样动作和智能障碍,跳舞动作快,常累及躯干和四肢肌肉,加重后出现语言不清和精神症状,智能衰退,最终痴呆。
多30-45岁发病,世代传递中表现出遗传早现的现象
致病基因定位于4p16.3,致病基因5′端CAG重复序列拷贝数增多,动态突变
不同患者发病年龄不同的原因是遗传印记的影响
视网膜母细胞瘤(临床表现“猫眼”)、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症、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
考点:患者的同胞有1/2可能性发病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R
eg
白化病
虹膜淡红色,皮肤呈白色或淡红色,毛发因缺乏黑色素呈银白或淡黄色
苯丙酮尿症、半乳糖血症、镰状细胞贫血、阝地中海贫血
Fanconi贫血 属于常隐但易患恶性肿瘤
分析时注意
患者同胞的发病比例偏高的问题
近亲婚配子女患病风险增高的问题
亲缘系数(具有相同等位基因的概率)
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同胞——1/2
二级亲属:爷爷、舅舅、侄子——1/4
三级亲属:曾祖父母、祖父母的同胞、堂表兄弟姐妹——1/8
一卵双生子——1
计算
患者的双亲肯定是携带者
X连锁显性遗传病XD
抗维生素D佝偻病
O型腿、X型腿、骨骼发育畸形、多发性骨折、行走困难和生长缓慢、 女性杂合子病症轻,有时只有血磷偏低
基因定位于Xp22
遗传性肾炎、色素失调症
X连锁遗传中男性是半合子
女患者比男患者临床症状轻
X连锁隐性遗传病XR
红绿色盲
考点:男性的患病率即为致病基因的频率,女性的患病率为致病基因的平方 男性发病率7%,女性发病率0.49%
血友病、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G-6-PD缺乏症
Y连锁遗传病YL
外耳道多毛症
患者均为男性
影响分析因素
遗传异质性:表型相同、基因型不同 等位基因异质性:同一基因座上发生不同突变,使同一疾病不同的发病家系带有不同类型的突变 考点:大部分遗传病都有遗传异质性✓ 指一个性状可以由多个不同的基因控制✓ 遗传的多样性×
新生突变、遗传异质性、基因多效性、遗传早观、限性遗传、X染色体失活、拟表型、生殖细胞嵌合
遗传印记:是一些基因的甲基化的结果 发生改变时,引起不同表型 由于基因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受到不同修饰的结果 来自父母双方的同源染色体(或等位基因),存在功能上的差异
从性遗传: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受影响出现男女差异 遗传性早秃和血色素沉着症
多基因病
多基因遗传特点
质量性状: 个体表型差异呈连续分布状态,只有量的差异,如身高、体重 由多对基因控制,具有累加效应
多基因假说
遗传基础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易患性: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一个个体患某种多基因遗传病的可能性
易患性在个体间差异是连续的,呈正态分布
易患性阈值: 由易患性决定的发病最低限度 代表一定环境下,发病所需的、最低的易患基因数量
群体易患性平均值根据群体发病率估计
一个群体发病率越高,易患性平均值越高,与阈值距离越近
衡量群体易患性高低的标准:发病率的高低✓、易患性平均值与阈值的距离(距离越近,阈值越低、群体易患性平均值越高、群体发病率越高)✓ 易患性平均值×
子主题
遗传率及其估算
遗传率符号H或h² 指致病基因在决定某疾病发病中所起作用的大小 是群体统计量,不能应用于个体
Falconer公式
Holgiger公式:根据双生子发病一致率
再发风险估计
与亲属级别相关
发病有家族聚集性
与遗传率和一般群体发病率相关
Edwards公式
一级亲属再发风险随一般群体发病率和遗传率的增高而增高 p群体发病率
若遗传率低于70%~80%,则偏低于计算结果
与亲属中患者人数相关
患病人数越多,该家系易患性平均值越高,再发风险越高
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
病情严重的患者易感基因更多,父母携带更多,再发风险更高
与性别相关
Carter效应 群体发病率高的性别 发病阈值低 较少易感基因就发病 后代发病风险低 考点:男性群体发病率高于女性时,男性群体的发病阈值较低✓ 男性群体的易患性平均值高×
常见疾病
精神分裂症、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哮喘、结直肠癌
多基因发病率高于单基因,一般为1%~10%
微效基因:多基因遗传中每对基因表型效应都是微小的 微效基因是共显性的
染色体病
染色体畸变发生的原因
自发畸变
诱发畸变
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母亲年龄
分类
染色体数目异常
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原因:染色体不分离和丢失
整倍性(三倍体、单倍体、多倍体)
双雄受精:一个卵子和两个精子
双雌受精:二倍体卵子和正常精子
三倍体
核内复制:DNA复制而细胞不分裂(常见于肿瘤细胞))
四倍体
非整倍性
亚二倍体:少一条或几条
Turner综合症
超二倍体:多一条或几条
三体型:某一对同源染色体多了一条
21三体、X三体、18三体、13三体
多体型
嵌合体:一个个体同时具有两种及以上核型的细胞系
45,X/46,XX的特纳综合症嵌合体、46,XX/47,XXY的克兰费尔特综合症
主要原因:受精卵有丝分裂时染色体不分离、染色体丢失
发生于受精卵开始几次卵裂过程中
复合非整倍体:细胞内存在两种及以上染色体数目异常
假二倍体:有增有减总和仍为46
非整倍体发生机制
染色体不分离
减1同源染色体不分离
产生4个异常精细胞
减2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
有丝分裂不分离
染色体丢失
分裂中期至后期
染色体结构异常
染色体畸变的基础:断裂及断裂后的异常重接
常见的畸变
缺失
末端缺失
中间缺失
重复
倒位
臂内倒位
臂间倒位
平衡畸变
易位
相互易位
罗伯逊易位
14/21罗伯逊易位携带者与正常人婚配,婚后生一男孩患先天愚型风险为1/3 后代中可以有正常个体、易位型唐氏综合征患者和平衡易位携带者三种
断裂常发生在着丝粒或其附近
携带者表型一般正常
专指近端着丝粒染色体于着丝粒处融合的易位
平衡易位:位置改变,染色体片段不增减(丢失的片段小且有异染色质组成),基因组成保持不变。
单向易位
环状染色体
等臂染色体
双着丝粒染色体
畸变携带者
倒位携带者
易位携带者
平衡易位携带者表型正常,婚后易出现习惯性流产
染色体病
常染色体病
唐氏综合征/先天愚型/Down综合症
精神发育迟滞,智力低下,通贯掌,特殊面容
核型
21-三体型(标准型):47,XX(XY),+21
易位型: 考点:易位携带者后代中可以有正常个体、易位型唐氏综合征患者和平衡易位携带者三种 所生孩子正常个体占1/3
嵌合型
Edwards综合症
手呈特殊握拳姿势,摇椅样畸形足
核型
18-三体型(标准型):47,XX(XY),+18
与母亲生育年龄增大有关
易位型
与母亲年龄无关
嵌合型
Patau综合症
存活率极低
核型:13-三体型
猫叫综合征
婴幼儿期哭声高调尖锐似猫叫,满月脸
女性发病略高于男性,男患者性染色体检查结果为X染色质阴性,Y染色质阳性
核型:一般为46,XX(XY),del(5)(p15)
微小缺失型
5p-综合症
常染色体病的共同特症:先天性智力低下、生长发育迟缓、多发性畸形、特殊面容
性染色体病
Klinefelter综合症/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
男性第二性征发育不良,女性化倾向
核型:多为47,XXY
Turner综合症/性腺发育不全综合症
身材矮小,后发迹低,肘外翻
X染色体或X染色体部分片段缺失
核型:45,X
X-三体或X多体综合症
XYY综合症
两性畸形
真两性畸形
假两性畸形
脆性X染色体综合症
患者多为男性,智力低下,发育快,大睾丸症,多动症,癫痫发作,精神行为异常,大头、大耳特殊面容
发病机制:Xq27.3处有个致病基因,呈细丝样连接,在该处可克隆到FMR-1基因
染色体病特点:散发性、双亲染色体正常、双亲之一可能为平衡的染色体结构重排携带者
染色体异常在自发流产群体中发生率最高
体细胞遗传病
恶性肿瘤、免疫缺陷病、先天畸形
体细胞遗传病的遗传物质改变一般不会传给下一代
线粒体遗传病
细胞质中DNA异常积累所导致的疾病
非遗传病
结核病
遗传病的预防
再发风险的一般估计
染色体病
单基因病
常染色体显性
多为杂合子,再发风险率为50%
遗传咨询
外显率
新生突变
常染色体隐性
父母均为携带者,子女有1/4概率患病,再发风险仍为1/4
X连锁显性
X连锁隐性
多基因遗传病
Bayes定理在估计中的应用
常染色体隐性
X连锁隐性
适用情况:对于外显不全的AD病患者后代进行患病估计;不能肯定一个个体是否是单基因遗传病基因携带者,但他有表型正常的子女;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有延迟显性,有家族史,本人表型正常,已达发病年龄时,对其是否患病进行估计;
肿瘤遗传学
分类
癌:上皮细胞
肉瘤:结缔组织、骨、肌肉组织细胞
白血病:骨髓造血细胞
淋巴瘤:免疫细胞
母细胞瘤:胚胎细胞或未成熟的原始母细胞
肿瘤的遗传现象
遗传学肿瘤的特点:多为双侧发病、AD遗传、多发性、发病年龄早
遗传性癌前病变或恶性肿瘤
单基因引起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抑制基因:APC基因
I型神经纤维瘤
抑癌基因:NF1
常显AD
视网膜母细胞瘤
抑癌基因:RB1
常显AD
“猫眼” 遗传性发病年龄早,多累及双眼,具有家族史;非遗传性呈散发性,单侧发病,发病年龄晚
肾母细胞瘤/Wilms瘤
抑癌基因:WT1
常显AD
肿瘤的遗传易患性
染色体不稳定引起
范可尼贫血
致病基因:FANCA
常隐AR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
致病基因:ATM
常隐AR
Bloom综合症
致病基因:BLM
常隐AR
“蝴蝶疹”
着色性干皮病
常隐AR
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
乳腺癌
易感基因:BRCA1和BRCA2
结直肠癌
多基因遗传
免疫缺陷
染色体异常与肿瘤
染色体数目异常
多数肿瘤表现为非整倍体,如亚二倍体、超二倍体等
染色体结构异常
标记染色体:肿瘤细胞中一些结构特殊的染色体
特异性标记染色体:能在肿瘤细胞中稳定遗传的结构异常染色体 如: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t(8;21)(q22;q22) Wilms瘤del(11)(p13p14)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中的Ph染色体——由9号染色体和22号染色体相互易位形成
常见的是易位和缺失
肿瘤发生的分析基础
癌基因
原癌基因/细胞癌基因
分类(根据编码产物的功能)
生长因子类
生长因子受体类
信号转导因子类
DNA结合蛋白和转录因子类
程序性死亡调节因子类
激活机制
点突变
染色体易位和基因重排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中,BCR/ABL融合基因,其编码的融合蛋白酪氨酸激活酶活性增高并改变亚细胞定位
启动子或增强子插入
基因扩增
子主题
表观遗传水平
启动子区去甲基化
组蛋白乙酰化
病毒癌基因
第一个被克隆的人类癌基因是RAS
抑癌基因
首次定位、克隆和鉴定抑癌基因RB1
包括
家族性视网膜母细胞瘤RB1 RB1编码的蛋白处于非磷酸化形式促进细胞分化、抑制细胞增殖
存在于大约50%的恶性肿瘤中TP53 TP53基因编码蛋白可诱导细胞G1期阻断、诱导细胞凋亡和分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保护基因组完整性、作为转录因子结合DNA,活化P21,抑制细胞周期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APC
Wilms瘤WT1的纯合缺失
遗传性乳腺癌BRCA1、BRCA2
I型神经纤维瘤NF1
分类(根据编码产物的功能)
转录抑制因子
错配修复类
信号转导抑制因子
细胞周期抑制因子
凋亡诱导因子类
失活机制
基因突变
点突变、缺失突变、碱基插入
表观遗传水平
高度甲基化
非编码RNA调控异常
抑癌基因P16的编码产物P16蛋白抑制CDK4/CDK6介导的磷酸化作用 P16基因蛋白产物的丧失最主要的原因是基因纯合性缺失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比较
肿瘤发生的遗传学说
二次打击
视网膜母细胞瘤RB1、TP53、Wilms瘤、I型神经纤维瘤
非遗传性肿瘤的第一次突变发生在体细胞
染色体畸变理论
表观遗传学
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许多表观遗传是可逆的 基因的DNA序列没有改变,而基因的功能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化
群体遗传学
群体:种群 一定区域内 自由婚配
群体遗传学研究的是 群体中遗传变化规律✓ 群体中遗传病传递规律× 群体中基因分布 群体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维持和变化
群体遗传结构
基因频率
群体中 某特定等位基因数量 占该基因座全部等位基因总数的比率
基因型频率
群体中 某特定基因型的个体 占全部个体数的比率
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
定义:群体无限大,个体随机交配,无突变,无自然选择影响,无大规模迁移,则群体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世代保持不变
应用
判定遗传平衡群体
判断是否是一个遗传平衡群体? p²和q²能开方——平衡
遗传不平衡的群体,理论上只要进行随机交配,一代之后就可达遗传平衡
遗传平衡的群体代代保持不变的是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
计算基因频率
常染色体隐性
携带者频率约为致病基因频率的2倍
常染色体显性
群体发病率≈H=2p
X连锁
男性是半合子,男性的基因型频率=基因频率 女性的X染色体上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分布与常染色体基因一致 女性患者约为男性患者的2倍
影响遗传平衡的因素
非随机婚配
近亲婚配(3-4代内)
亲缘系数
近婚系数:衡量危害性
常染色体
X连锁基因
突变
选择对常染色体隐性基因的作用
选择对X连锁显性的作用
考点:题目中一般会给出发病率 伴X显发病率≈男性发病率=q
群体遗传平衡由等位基因的双向突变维持
中性突变
选择
选择通过增加或降低个体适合度影响
决定个体适合度的是生殖能力和生存能力
适合度用相对生育率衡量
选择系数:降低的适合度,反映某基因型在群体中不利于生存或生育的程度 等位基因寿命与选择系数成反比
适合度是将基因传递后代的比例,选择系数是基因没传下去的比例,S=1-f
选择压力放松: 对显性和隐形基因频率都升高、群体遗传病发病率上升、选择系数下降、适合度增加、个体生育能力提高 选择压力增加: 对AD患者选择系数越高、适合度越低、基因频率变化越快、淘汰掉的个体数越多
选择对不同基因作用时所选择的对象不同 常显:AA Aa 常隐:aa X隐:男性
迁移
遗传漂变与奠基者效应
基因漂变:是指基因频率在小群体中的随机增减
遗传负荷:群体中表示遗传负荷的方式是群体中每个个体携带有害基因的平均数
遗传多态现象:一个群体中同时存在两种及以上变异型或基因型 当等位基因频率至少为0.01,携带该基因的杂合子频率大于2%,该基因座具有多态性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染色质类型
常染色体:螺旋化程度低,主要是单一序列和中度重复序列
异染色体:螺旋化程度高,是无转录活性或转录不活跃的染色质
性染色质
X染色质
概念:正常女性间期细胞核中紧贴核膜内缘的浓染小体
Lyon假说:X染色质失活假说 1.发生于胚胎发育早期 2.随意失活,可能来自父亲也可能来自母亲 3.完全失活,一条为常染色质,一条为无转录活性的异染色质 4.永久失活并克隆性繁殖,某一特定细胞中一条X失活,子细胞总是这条X染色体失活
无论体细胞中有多少条X染色体,只有一条保持遗传活性,X染色质数目=X染色体数目-1
在失活的X染色体上基因并非都失活,一部分基因能保持一定活性
失活的引发:需要一种特异的,长链非编码RNA参加——X染色体失活特异转录本,该基因多位于Xq13.2,XIST专一性地结合于失活的X染色体上,通过表观遗传改变致失活
Y染色质
强荧光小体
Y染色质数目=Y染色体数目
染色体
染色体组:真核生物中,一个正常生殖细胞中所含全套染色体为一个染色体组
结构
随体(NOR):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短臂末端球状结构,连接处为次缢痕,与核仁的形成有关
染色体长臂靠近着丝粒的带为q11,短臂靠近着丝粒的带为p11
种类
按着丝粒位置——近中着丝粒染色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端着丝粒染色体(只有长臂,无短臂,人类没有)
按性别——常染色体、性染色体
核型
核型概念:一个体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按其大小、形态特征顺序排列所构成的图像。
显带技术
分类
显示整条染色体带:Q、G、R和高分辨显带技术
G显带技术使用胰酶或热处理标本片,使用Giemsa染色,标本片在普通显微镜下就可以观察
显示染色体特殊结构或特定带的方法:C、T、NOR
使用Giemsa染料染色标本片
Q带不是
人类染色体非显带核型
将染色体分为A~G7个组 A组最大,G组最小
人类细胞遗传学命名的国际体制(ISCN)
描述一个特定带:染色体序号、臂的序号、区的序号、带的序号 如:10p12.3为10号染色体短臂1区2带3亚带
描述核型:染色体总数、染色体组成 如:正常女性核型为46,XX
常用符号术语: →从…到… :断裂 ::断裂与重接 p短臂 q长臂 del缺失 inv倒位 t易位 r环状染色体 fra脆性部位
FISH技术优于传统的细胞染色体分析技术
可以一次性筛查整个基因组的染色体的异常×
遗传的分子基础
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少数在细胞质;基因之间无间隔;由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两部分组成;不连续基因
基因结构
编码序列/外显子:可转录,可翻译
非编码序列/内含子:可转录,不翻译 起间隔作用,转录后的加工过程中被剪切掉
真核细胞外显子与内含子的接头碱基序列为5′GT-AG3′
侧翼序列/调控序列:属于非编码区
启动子:常位于5′-UTR上游,结合RNA聚合酶,决定了双链DNA中的转录链
常见的三种保守序列
TATA框:直接与RNA聚合酶结合,准确识别转录位置,启动子中最重要的序列
CAAT框
GC框:分别位于CTTA框两侧的两个拷贝
终止子:常位于3′-UTR下游
构成
共同序列AATAAA:mRNA前体3'端加尾的信号
GT组成的较长序列
增强子
提高转录效率,作用无方向性,远距离发挥作用,具有组织特异性,位置较自由甚至可插入内含子中 考点:增强子能特异性结合转录因子×
沉默子
非翻译区:可转录,不翻译,不属于真核细胞结构基因
基因功能
DNA的复制
原料:dATP、dGTP、dCTP、dTTP
酶:DNA聚合酶、DNA解旋酶、DNA连接酶
RNA引物
过程
原核
起始
Y型复制叉、复制子长度不均一、双向复制
延伸
前导链、后随链、冈崎片段、半不连续复制
终止
半保留复制
真核
相同点:双向复制、半保留复制、半不连续复制
自身特点:多起点复制、延伸速度慢、RNA引物和冈崎片段小、DNA聚合酶不同、复制完成前不能开始下一轮复制
复制的方向是5'-3'
主要特点还有一个互补性
基因的表达
转录
原料:ATP、UTP、GTP、CTP
起始密码子:AUG 终止密码子:UAA UAG UGA
模板:模板链称为反义链和反编码链
转录的产物:mRNA、tRNA、rRNA、snRNA
真核细胞过程
mRNA前体的加工
戴帽
mRNA 5′端加上7-甲基化鸟嘌呤,可增强mRNA的稳定性,使mRNA易被核糖体小亚基识别
加尾
mRNA 3′端加上“多聚腺苷酸”(poly A)尾
ployA尾位于mRNA3′端、保护mRNA的3′末端不受酶的破坏、促使mRNA从细胞核进入细胞质
剪接
内含子剪切,外显子不同的拼接 内含子形成套索结构被切除✓ 内含子作为线性分子被切除× 2′,5′磷酸酯键把内含子5′的G连接接近3′的A,形成RNA分支 6种snRNA与蛋白质形成剪接体(snRNP)协助RNA拼接反应
RNA的编辑
考点:即RNA剪接× tRNA和rRNA中无RNA编辑加工方式× 可导致生成的mRNA分子的序列不同于它的DNA编码序列 方向是3′-5′
tRNA前体的加工
rRNA前体的加工
转录的方向是5'-3'
翻译
基因表达的调控
DNA受损时修复
酶:DNA连接酶、DNA聚合酶、核酸内切酶、核酸外切酶
DNA损伤修复缺陷:与肿瘤有关——着色性干皮病患者易发生实体癌、先天性畸形、皮肤癌
基因突变
包括:细胞水平的染色体畸变和分子水平的基因突变
特性:稀有性、可逆性、多向性、随机性、有害性和有利性
引起因素:物理、化学、生物
类型
静态突变
点突变
碱基替换
错义突变:碱基序列改变→产物氨基酸序列改变 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血红蛋白β链第6位氨基酸发生了错义突变 在某一基因表达的多肽链中,有一个氨基酸异常 中性突变:有些错义突变不影响蛋白质活性和功能
同义突变:碱基替换后密码子编码氨基酸与原来相同
无义突变:碱基替换→原来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变成终止密码→合成提前终止→成为无活性多肽片段
终止密码突变/延长突变:碱基替换→原来的终止密码变成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合成继续→形成超长的异常多肽
碱基颠换:C→G
碱基的插入和缺失
移码突变:插入或缺失的碱基对不是3或3的倍数→变化点及其以后的密码子改变→氨基酸改变 考法:DNA分子中插入或缺失一个或几个氨基酸
整码突变:插入或缺失的碱基对是3或3的倍数→前后氨基酸不改变 考法:DNA编码序列的密码子之间插入或缺失一个密码子
基因融合 如:BCR-ABL融合基因编码的融合蛋白引起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发生
动态突变:三核苷串联重复序列的拷贝在世代相传中发生明显扩增→基因功能发生改变 如:脆性X综合症患者Xq27.3处CGG拷贝数超过200 Huntington舞蹈病,致病基因5′端CAG重复序列拷贝数增多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人类基因组
概念:单倍体细胞核、细胞器或病毒粒子所含有的全部DNA或RNA分子
基因组DNA序列分为
单拷贝序列:只有1个拷贝,编码蛋白质或酶的结构基因
低度重复序列:2-10个拷贝,占60%,大部分是非编码序列
中度重复序列:包括组蛋白、免疫球蛋白、rRNA和核糖体蛋白基因,大部分是非编码序列
分类
短分散重复序列 如:Alu序列
长分散重复片段
以散在的或成簇的形式存在于基因组里
高度重复序列:不转录,间隔基因结构,维持染色体结构,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联会有关,是非编码序列
倒位重复序列
由两个顺序相同的互补拷贝在同一DNA分子上反向排列而成
形式
十字状结构
回文结构
卫星DNA
概念:是构成着丝粒、端粒、Y染色体长壁上异染色质、随体区域的DNA
α卫星DNA
人类染色体端粒部由“TTAGGG”六个核苷酸的重复序列组成,属于高度重复序列
多基因家族
多基因家族:来源相同、结构相似、功能相关的一组基因,包括组蛋白基因、珠蛋白基因等
基因簇:多基因家族串联排列在一条染色体上
假基因:基因组中非功能性基因组DNA拷贝,不转录
基因可成簇地分布在几条不同的染色体上
包括
线粒体基因组和细胞核基因组
人类结构基因的数量是2~2.5万 个
绪论
早期遗传学兴起和发展
1900年,瑞典Landsteiner K发现了ABO血型系统并认为是由遗传决定的
1902年,德国Garrod A首次提出先天性代谢病的概念
1909年,Nilsson Elle H提出多基因遗传理论
遗传病的特征
垂直遗传:可在上下代个体及细胞间传递 如果某些遗传病家系中看不到垂直遗传现象,可能是因为其患者活不到生育年龄或不育
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遗传物质改变是最基本的特症
先天性:二者不完全相同 遗传病≠先天性疾病,如孕时环境致畸
家族性:遗传病家系中常有多个成员共同患病 家族性疾病是指一个家族中有多个成员患同一种疾病 遗传病≠家族性疾病,如常隐为散发性
不累及非血缘关系者
同卵双生发病一致率高于异卵
遗传病的分类
遗传病与环境
完全由遗传决定
基本由遗传决定,环境诱因才发病:葡糖-6-磷酸脱氢酶食用蚕豆后发病
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
完全由环境决定
特点:1.发病率一般高于0.1%2.家族聚集倾向3.种族差异4.亲属级别降低,再发风险降低5.近亲婚配风险高,但不如AR明显
特点:1.男患者多、某些病只有男性2.双亲无病,儿子可能病,女儿不可能发病但1/2携带者3.女患者的父亲是患者,母亲携带或者也是患者4.交叉遗传
特点:1.女患者多,女性病情可能较轻2.双亲必一方患病3.男患者女儿都患病,儿子都正常4.女性杂合患者子女1/2患病风险5.连续传递
特点:1.无性别差异2.不连续遗传3.双亲正常 为携带者4.近亲婚配后代发病率高
特点:1.无性别差异2.连续传递3.患者双亲必有一方患病4.Aa子女中约1/2患病5.双亲无病,子女除基因突变不会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