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对于血液的了解,你知道多少?本思维导图详细具体地给到一个知识点普及,欢迎大家参考,也可直接打印。
编辑于2021-12-19 12:45:03第三章 血液
第一节 血液生理概述
*血液的组成
血浆
水(占91~92%)
溶质(8~9%)
血浆蛋白
球蛋白:15~30g/L
白蛋白:40~48g/L
纤维蛋白原
电解质:Na+、K+、Ca+、Cl-、HCO3-
气体
血细胞
红细胞(数量最多,约占99%)
白细胞(数量最少)
血小板
血液中仅占总容积的0.15%~1%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
正常成年男性为40%~50%
正常成年女性为37%~48%
血液的理化性质
血液的比重
全血比重:1.050~1.060
红细胞比重:1.090~1.092
血浆比重:1.025~1.030
血液的粘度
全血相对粘度:4~5(37℃)
血浆相对粘度:1.6~2.4(37℃)
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浓度为300mmol/L,相当于770kPa
渗透压的概念:溶液中的溶质颗粒通过半透膜吸收和保留水分子的能力,其大小与溶质的数目有关
*血浆晶体渗透压:晶体物质(80%NaCl),770kPa, *作用:保持红细胞内外水平衡和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大小和功能
*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蛋白(约80%白蛋白),3.3kPa, *作用:维持毛细血管内外水的平衡
血浆pH
*正常人血浆pH:7.35~7.45
*主要取决的缓冲对有:NaHCO3/H2CO3
血液的功能
运输功能
缓冲酸碱功能
调节体温
防御和保护功能
凝血和纤溶功能
血液的免疫学特性
固有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由遗传获得,因不具有某一类抗原的特异性
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个体出生后与抗原物质接触后产生或接受免疫效应因子后所获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
造血过程
胚胎早期:卵黄囊造血
胚胎第二个月开始:肝、脾造血
胚胎第四个月后:肝、脾造血↓,骨髓造血↑
出生后:骨髓造血
红细胞生理
数量和形态
*红细胞正常值: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
血红蛋白的正常值:男:120~160g/L,女:110~150g/L
红细胞形态:正常的成熟红细胞无核,呈双凹圆碟型
生理特征和功能
*生理特征
可塑变形性: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的能力
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
①血沉(ESR):将新采的静脉血经抗凝处理后,置于血沉管垂直静置,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沉降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成年男性:0~15mm/h,成年女性:0~20mm/h,沉降率愈快,表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愈小
②影响血沉的因素:白蛋白、卵磷脂↑→血沉↓;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胆固醇↑→血沉↑;结核、风湿热→炎症因子促进纤维蛋白原↑→血沉↑
渗透脆性:红细胞对低渗溶液所具有的抵抗力。渗透脆性越大,抵抗力越小,越容易发生破裂溶血
*功能:①运输O2、CO2(主要);②缓冲酸碱功能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红细胞的生成所需物质
Fe2+:合成血红蛋白的必须原料,缺乏Fe2+引起低色素小细胞贫血(缺铁性贫血)
蛋白质
基本原料
叶酸、维生素B12:合成DNA所需的重要辅酶,缺乏内因子、叶酸、维生素B12则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红细胞生成素(EPO):主要有肾脏产生
雄性激素:①直接刺激骨髓,促进RBC生成;②促进肾脏产生EPO
红细胞的破坏:寿命平均约120天
白细胞生理
白细胞的分类和数量
*分类
分类:中性粒细胞50%~70%; 嗜酸性粒细胞0.5%~5%;嗜碱性粒细胞0~1%; 单核细胞3%~8%; 淋巴细胞20%~40%
正常值:(4.0~10.0)×10^9/L
生理异变:(1)新生儿>成人;(2)下午>清晨;(3)进食、疼痛、激动、剧烈运动↑;(4)妊娠↑
生理特性:①变形运动(白细胞渗出);②游走;③趋化性;④吞噬
*功能
吞噬细胞
*中性粒细胞:主要的吞噬细胞。①吞噬细菌和异物;②吞噬和清除衰老的红细胞和抗原抗体复合物。化脓性感染WBC和中性粒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最强。①吞噬和识别细菌、异物、衰老细胞和肿瘤细胞等;②参与多种免疫反应
嗜酸性粒细胞:①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引起的过敏反应;②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释放肝素、组织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等。①参与机体的过敏反应;②参与抗寄生虫免疫应答
免疫细胞:主要指淋巴细胞。①T淋巴细胞(细胞免疫);②B淋巴细胞(体液免疫);③自然杀伤细胞(NK,天然免疫)
血小板生理
形态和数量
形态:体积小,无细胞核,成双面微凸的圆盘状
*正常值:成人为(100~300)×10^9/L;>1000×10^9/L——血小板过多;<50×10^9/L——血小板减少
生理特性
粘附: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黏着
释放:受刺激后释放ADP、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生物活性物质
聚集:①第一时相:可逆性,由组织损伤释放二磷酸腺苷(ADP)引起;②第二时相:不可逆性聚集,由血小板自身释放的ADP引起。 生理性致聚剂:ADP、肾上腺素、5-羟色胺、组胺、血栓烷A2、胶原、凝血酶等。 病理性致聚剂:细菌、病毒、免疫抑制剂、药物等
血小板收缩
血小板吸附:血小板表面可吸附血浆中的多种凝血因子,吸附使局部凝血因子浓度升高
*生理功能
维持血管内壁的完整性
参与生理性止血
促进血液凝固
寿命:7~14天,但只在最初两天具有生理功能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概念:小血管损伤,血液从小血管内流出数分钟后自行停止的现象。出血时间:正常1-3分钟,不超过9分钟
基本过程
血管收缩(首先出现)
血小板止血栓形成
血液凝固, *概念:血液由液体状态变为 不能流动的胶冻凝块过程
凝血因子: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特点:①除FIⅤ(Ca2+)外,其余均为蛋白质;②大多数凝血因子以酶原的形式存在,FⅦ虽有活性,但需与FⅢ同时存在才起作用;③除FⅢ外,其余均存在于血浆中;④多数在肝中合成,且因子Ⅱ、Ⅶ、ⅣⅤ的合成需VitK的参与
标注
*凝血过程
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形成
内源性凝血途径:*概念:完全依靠血浆中的凝血因子参与,并由Ⅶ因子激活而启动的凝血过程。*启动因子:FⅥ
外源性凝血途径:*概念:除血浆中的凝血因子外,还有组织因子(因子Ⅲ)来参与,并由因子Ⅲ来激活因子Ⅴ的凝血过程。*启动因子:FⅢ
*
凝血酶原的激活:凝血酶原在凝血酶原复活物的作用下激活成Ⅱa
纤维蛋白的形成
血清,*概念:血液凝固后,由于血液回缩析出来的淡黄色液体。*与血浆的区别:血清中没有纤维蛋白原以及FⅡ、FⅤ、FⅧ、FⅩⅢ,但增加了在凝血过程中血小板释放出来的物质
体内生理性凝血机制
过程:启动、扩增、蔓延
组织因子是生理性凝血反应过程的启动物
组织因子镶嵌在细胞膜上,可起“锚定”作用,有利于生理性凝血过程局限于受损血管的部位
血液凝固的负性调控
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
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流的稀释和单核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生理性抗凝物质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抗凝血酶Ⅱ:与凝血酶结合形成复合物,且封闭了因子Ⅸa、Ⅹa、ⅩⅠa、ⅩⅡa的活性中心,使这些酶失活,从而抑制凝血过程
*肝素:①增强抗凝血酶Ⅲ与凝血酶的亲和力,加速凝血酶失活;②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TFPI,使TFPI升高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抑制组织因子途径(外源性途径),生成的因子Ⅹa和Ⅶa的活性。目前认为TFPI是体内主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温度:在一定范围内(<42℃)升高温度,可加速血液凝固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粗糙面有利于血小板发生聚集、粘着和解体,促进FⅦ的激活,促进血液凝固
Ca2+的存在
肝素
对比:草酸钾+Ca2+→草酸钙;*枸橼酸钠+Ca2+→枸橼酸钙(络合物,易溶于水但不易解离,草酸钾和枸橼酸钠用于体外抗凝
凝血因子的质量
血小板数量:血小板多促进凝血
第四节 血型和输血原则
血型与红细胞凝聚
*血型:血细胞(红细胞)上特异凝集原(抗原)的类型
凝集原:镶嵌与红细胞膜上的一些特异蛋白质或糖脂,凝集原——抗原
凝集素: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抗体,凝集素——抗体
*红细胞凝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的血液混合后,出现红细胞凝集成簇的现象。本质: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引起血(红)细胞聚集成簇,可激活补体后引起溶血。体内:红细胞凝集溶血→输血反应;体外:血型鉴定的机制
红细胞血型
ABO血型系统
*ABO血型的分型:红细胞膜上含A、B两种抗原(凝集原),根据凝聚原类型分为A型、B型、AB型、O型
ABO血型系统的抗原:A型只含A抗原;B型只含B抗原;AB型有A、B抗原;O型无A、B抗原,但有H抗原
ABO血型系统的抗体:分为抗A和抗B抗体。A(B)抗原+抗A(B)抗体→凝聚反应。天然抗体:出生后2-8月开始产生,8-10岁达高峰,属IgM,分子量大,不能通过胎盘。免疫抗体:属IgG,分子量小,能通过胎盘。*不同血型的人的血清中含有不同的抗体,但不会含有与自身红细胞抗原相对应的抗体
标注
ABO血型系统的抗原和抗体
ABO血型的遗传:人类ABO血型系统的遗传是由9号染色体上的A、B、O三个等位基因控制的。A基因和B基因是显性基因,O基因是隐性基因。
标注
*ABO血型的鉴定:用已知的凝集素(抗体)去寻找未知的凝集原(抗原)
Rh血型系统
Rh血型系统的发现和人群中的分布
Rh血型系统的抗原与分布
Rh血型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①人血清中不存在Rh天然抗体;②Rh系统的抗体是不完全性抗体IgG,能通过胎盘
血量和输血原则
*血量:约占体重的7%~8%(70~80ml/Kg)
*输血原则:主要考虑献血者的红细胞不要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①输血前必须签定血型,保证血型相和;②同型输血,特殊情况下异型慎输;提倡成份输血
*交叉配血实验概念:献血者的红细胞与血清分别和受血者的血清和红细胞混匀,观察有无凝集反应。对输血的指导意义:①可以防止血型不和的输血事故发生;②避免因亚型、其他种血型等原因造成ABO血型的同型输血所发生的凝集反应;③防止医疗技术上差错造成验血型判定错误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