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卫生服务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卫生服务研究的思维导图,卫生服务是针对个人和人群进行的有益于健康的医学行为的全方位人性化管理和看护。
编辑于2021-12-26 16:02:06卫生服务研究
第一节 卫生服务研究概述
定义:从卫生服务的供方、需方和第三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出发,研究卫生系统为一定的目的合理使用卫生资源,向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卫生服务的过程
卫生服务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3个问题:保证卫生服务利用的社会公平性;控制医药费用;改进卫生服务质量
根本目的:科学合理组织卫生事业,以有限的卫生资源尽可能地满足广大居民的卫生服务需要,从而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改善社会卫生状况
卫生服务研究的分类
卫生系统研究:研究人群卫生服务需要、卫生资源投入及卫生服务利用之间的关系,综合分析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是否满足、卫生资源配置是否适度、卫生服务利用程度是否充分、过度或不足等,从而提出卫生服务的方向和重点,以及卫生资源合理配置与使用的原则和方法。投入量、服务过程、产出量及效果;卫生服务的组织、结构及其功能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卫生工作研究:工作开发研究(对工作过程的考察来评价卫生服务计划的进展和工作成效,探讨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和推广)、目标评价研究(通过比较实际结果与预期计划目标的接近程度,评价计划目标的执行和完成情况)
防治效果评价:卫生服务研究可以帮助促进生物医学成就应用于卫生领域
行为医学研究:行为心理因素对卫生服务的影响
卫生服务研究的内容
社会因素对卫生系统的影响:合理组织卫生服务,充分发挥卫生资源的作用是组织卫生服务体系的基本原则
评价人群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人群的人口学特征及健康水平是决定卫生服务需要量的基本因素
合理分配和使用卫生资源
以提高人群健康水平为中心,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公平性
卫生资源:开展各种卫生服务所需的社会资源的总和,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等要素
卫生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区域卫生规划,根据需要,确定各级医院的功能以及不同性质卫生机构之间的协调发展
理顺卫生系统内部、外部这些纵向和横向的分工与联系,有助于挖掘卫生服务系统的潜力和提高工作效率
卫生系统的经济分析:任何一个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社会,卫生经费必然与其他部门竞争。摸清卫生经费的来源、数量、分配、使用及其组成,是卫生计划制定者、决策者不可缺少的信息和基础数据
卫生服务效果评价:人群健康状况是评价卫生服务效果的最终指标
卫生服务的研究方法
描述性研究:分布状况和变化规律
分析性研究:影响卫生服务的因素
实验性研究:卫生服务和防病治病效果
数学模型方法:预测性定量研究
系统分析法:可行性评价、最优化选择
其他:综合评价法、投入产出分析法、家庭健康询问抽样调查
第二节 卫生服务需要、需求与利用
一、基本概念
卫生服务要求(want):反映居民要求预防保健、增进健康、摆脱疾病、减少致残的主观愿望,不完全是由自身的实际健康状况决定的
卫生服务需要(need):主要取决于居民的自身健康状况,是根据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卫生服务的客观需要。包括个人察觉到的需要和由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判定的需要
卫生服务需求(demand):从经济和价值观念出发,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而且有能力消费的卫生服务量。一般包括由需要转化而来的需求(取决于收入、交通、服务质量等)和没有需要的需求(不良的就医和行医行为)
卫生服务利用(utilization):需求者实际利用卫生服务的数量(即有效需求量),是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卫生资源供给量相互制约的结果
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利用之间的关系:卫生服务的需求是由需要转化而来。如果需要都能转化为需求,需求就有可能通过对卫生服务的实际利用得到满足
二、卫生服务需要的测量与分析
卫生服务需要是居民实际健康状况的客观反映,通常可以通过对人群健康状况的测量与分析来判断人群的卫生服务需要
反映居民的卫生服务需要量水平的指标: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平均期望寿命
反映居民医疗服务需要量和疾病负担的指标:疾病的频率(度)指标和严重程度
疾病频率(度)指标
两周患病率=前两周内患病人(次)数/调查人数*100%
慢性病患病率=前半年内患慢性病人(次)数/调查人数*100%
健康者占总人口百分比:每百调查人口中健康者所占的百分比
疾病严重程度指标
两周卧床率=前两周内卧床人(次)数/调查人数*100%
两周活动受限率=前两周内活动受限人(次)数/调查人数*100%
两周休工(学)率=前两周因病休工(学)人(次)数/调查人数*100%
两周患病天数=前两周内患病总天数/调查人数
失能率、残障率以及两周卧床天数、休工天数、休学天数等
预防保健的需要量通常可以用传染病的发病率来反映
三、卫生服务利用的测量与分析
门诊服务利用
两周就诊率=前两周内就诊人(次)数/调查人数*100%
两周患者就诊率=前两周内患者就诊人(次)数/两周患者总例数*100%
两周患者未就诊率=前两周内患者未就诊人数/两周患者总例数*100%
住院服务利用
住院率=前一年内住院人(次)数/调查人数*100%
人均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总住院人(次)数
未住院率=需住院而未住院病人数/需住院病人数*100%
预防保健服务利用:预防保健服务包括计划免疫、健康教育、传染病控制、妇幼保健等。采取卫生机构登记报告和家庭询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收集资料,可通过比较居民实际接受的服务与按计划目标应提供的服务量进行测量与评价
四、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指标的应用
测算目标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利用量
为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依据
计算疾病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
五、影响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的因素
人口数量及其年龄性别构成:数量↑、老年、女性
社会经济因素:直接影响居民健康状况,通过卫生服务间接地对居民健康产生影响,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造成不同国家和地区居民健康水平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化教育:受教育程度高者的预防保健意识、疾病自我认识能力及有病早治的愿望要强于受教育程度低者
卫生服务质量及设施: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可以缩短医疗时间,提高治愈率,进而减少病人对卫生服务的需要和利用
医疗保险:享受不同程度医药费减免者在利用的医疗卫生机构级别及其利用量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气候地理条件:某些疾病的好发往往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从而影响居民的卫生服务需要和利用
行为心理:行为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有明显作用,对就诊、住院也有影响
婚姻与家庭:有配偶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少于独身、鳏寡及离婚者,即使患病住院,有配偶者可以减少住院次数或缩短住院时间
第三节 卫生服务资源
卫生人力:经过专业培训、在卫生系统工作、提供卫生服务的人员
卫生人力规划:建立在对未来卫生人力需要量和供给量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
卫生费用
来源:国家、集体、个人
分类:直接、间接(误工费、车旅费、营养费)
评价指标:卫生费用占GDP百分比、人均卫生费用等
第四节 卫生服务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