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传染病
本思维导图是关于传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性出血热)的具体内容整理归纳,非常适合大家下载学习。
编辑于2021-12-27 00:17:00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性出血热)
概要
定义:由汉坦病毒的各种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病理变化: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
临床上:发热、低血压休克、充血出血、肾损害
病原学
负性单链RNA
20种以上血清型,I型汉滩(野鼠)、II型汉城(家鼠)、III型普马拉、IV希望山
汉滩病毒对乙醚、氯仿、去氧胆酸盐敏感。不耐热不耐酸,高于37°及PH5.0以下易被灭活,56°30分钟或100°1分钟可被灭活。对紫外线、乙醇和碘酒等消毒剂敏感。
流行病学
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我国黑线姬鼠、褐家鼠
林区为大林姬鼠
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
排泄物→气溶胶
消化道传播
排泄物→口、胃肠道黏膜
接触传播
排泄物、血液→咬伤、破损伤口
垂直传播
母婴→人传人
虫媒传播
恙螨、伯词禽刺螨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男性青壮年为主——劳动人民、工人、农民
3-5天,汉坦病毒IgM抗体,第2周高峰
1周末检测出IgG抗体,2-3周高峰,滴度逐渐下降,部分可终身
流行特征
地区性
季节性和周期性
季节性
四季均可,有较明显的高峰季节
姬鼠传播:11~1月份高峰,5~7月小高峰
家鼠传播:3~5月高峰
林区姬鼠:夏季
周期性
人群分布
男性青壮年为主——劳动人民、工人、农民
发病机制病理
发病机制
病理生理
休克
3~7天:低血压休克:原发性休克
原因:III变态反应损伤全身小血管和cap,加上血管活性物质
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血浆外渗
血容量下降
血液浓缩,血液浓稠度升高,DIC、血液循环瘀滞、血流受阻→有效血容量进一步下降
少尿期以后的休克:继发性休克
大出血,继发感染和多尿期水和电解质补充不足
有效血容量不足
出血
全身小血管损伤
血小板减少和功能异常
病毒减少生成
消耗增多
破坏增多
损害功能
凝血机制障碍
DIC
急性肾衰竭
血容量下降、肾血流不足,滤过率下降
肾小管变性坏死
病理解剖
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损害、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重者管壁可发生纤维蛋白样坏死和破裂崩解。
临床表现
概述
潜伏期:4~46天,一般7~14天,以2周多见
典型: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
轻型:越期现象
重型:发热期、休克期、少尿期之间互相重叠
(一)发热期
表现
发热
多起病急,畏寒
发热常在39-40度之间,热型以弛张型为多,少数呈稽留型或不规则型。
热程多数为3-7天,少数达10天以上
全身中毒症状
①疼痛:全身酸痛、头痛、腰痛和眼眶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一般称为“三痛”。
②胃肠中毒症状: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或腹痛、腹泻。
③神经精神症状:嗜睡、烦躁、谵语、或抽搐。
毛细血管损伤
①充血症状:皮肤充血潮红主要见于颜面、颈、胸部等部位,重者呈醉酒貌。
②出血症状:皮肤出血多见于腋下及胸背部,常呈搔抓样、条索点状瘀点。
黏膜出血常见于软腭,呈针尖样出血点,眼结膜呈片状出血点。
③渗出水肿征:球结膜水肿
轻者眼球转动时球结膜有涟漪波
重者球结膜呈水泡样,甚至突出眼裂。
部分患者出现眼睑和脸部水肿,亦可出现腹水
肾损害
蛋白尿和镜检可发现管型
(二)低血压休克期
一般发生于第4-6病日,迟者8-9病日出现。
多数患者在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出现血压下降,少数在热退后发生。
另
轻型患者可不发生低血压或休克。
血容量持续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弱或不能触及,尿量减少
大脑供血不足——烦躁、谵妄、神志恍惚
少数顽固性休克患者
长期组织血流灌注不足——发绀,并促使DIC、脑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三)少尿期
常继低血压休克期而出现,亦可与低血压休克期重叠或由发热期直接进入本期。
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50ml为无尿。少尿期一般发生于第5-8病日
表现
主要:尿毒症、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
严重者可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和肺水肿。
临床表现为厌食、恶心、呕吐、腹胀和腹泻等,常有顽固性呃逆,可出现头晕、头痛、烦躁、嗜睡、谵妄,甚至昏迷和抽搐等症状。
出血加重
皮肤瘀斑增加、鼻出血、便血、呕吐、咯血、血尿或阴道出血。
酸中毒
呼吸增快或库式(Kussmaul)深大呼吸。
水钠潴
腹水、高血容量综合征(体表静脉充盈,收缩压升高)
电解质紊乱
主要表现为高血钾、低血纳和低血钙。
(四)多尿期
新生的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尚未完善,尿素氮等潴留物质引起高渗性利尿作用→尿量明显增加。
多数患者少尿期后进入此期,少数患者可由发热期或低血压期转入此期。
多尿期一般出现在病程第9-14天。
根据尿量和氮质血症情况分
1、移行期:(每日尿量由400增至2000ml,但血尿素氮(BUN)和肌酐等反而升高,症状加重,不少患者因并发症而死于此期)
2、多尿早期:(每日尿量超过2000ml,氮质血症未见改善,症状仍重)
3、多尿后期:(每日尿量超过3000ml,精神食欲好转,此期若水电解质补充不足或继发感染,可发生继发性休克,亦可发生低血纳、低血钾等症状)
(五)恢复期
尿量恢复为2000ml以下,精神、食欲基本恢复,一般尚需1-3个月体力才能完全恢复。
少数患者可遗留高血压、肾功能障碍、心肌劳损和垂体功能减退等症状。
临床分型
1、轻型
体温39°以下,中毒症状轻,除出血点外无其他出血现象,肾损害轻,无休克和少尿
2、中型
体温39~40°,中毒症状较重,有明显球结膜水肿,病程中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脉压小于30mmHg,有明显出血和少尿期,尿蛋白+++
3、重型
体温>40°,中毒症状及渗出体征严重,可出现中毒性神经症状,并出现休克,有皮肤瘀斑和腔道出血,休克和肾损害严重,少尿持续5天以内或无尿2天以内
4、危重型
在重型基础上,并出现以下情况之一
难治性休克
重要脏器出血
少尿超过5天或2天以上,BUN超出42.84mmol/L(120mg/dl)
心力衰竭、肺水肿
脑水肿、脑出血或脑疝等中枢神经合并症
严重继发感染
5、非典型
发热38°以下,皮肤黏膜可有散在出血点,尿蛋白(+/-),血、尿特异性抗原或抗体阳性者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1~2天白细胞计数多属正常,第3病日后逐渐升高,可达(15-30)×109/L
早期中性粒细胞增多,核左移,有中毒颗粒,重症患者可见幼稚细胞呈类白血病反应。
第4~5病日后,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较多异型淋巴细胞。
由于血浆外渗,血液浓缩,所以从发热后期开始至低血压休克期,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均升高,血小板从第2病日开始减少,可见异型血小板。
2.尿常规
病程第2天可出现尿蛋白,第4~6病日常到+++到++++,突然出现大量尿蛋白
部分病例尿中出现膜状物(大量尿蛋白与红细胞和脱落上皮细胞相混合的凝聚物。)
镜检可见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
3.血液生化检查
BUN及肌酐在低血压休克期、少数患者在发热后期开始升高,移行期末达高峰
多尿后期开始下降
4.凝血功能检查
发热期开始血小板减少,其黏附、凝聚和释放功能降低
若出现DIC,血小板常减少至50×109/L
5.免疫学检查
第2病日能检出特异性IgM抗体,1:20为阳性
IgG抗体1:40为阳性。一周后滴度上升4倍或以上有诊断价值。
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2.临床特征
三种主要表现(发热中毒症状,充血、出血、外渗征,肾损害)
病程的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3.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液浓缩、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增高、白细胞计数增高、血小板减少。
尿蛋白大量出现和尿中带膜状物有助于诊断。
血清、血细胞和尿中检出肾综合症出血热病毒抗原和血清中检出特异性IgM抗体可以明确诊断。
特异性IgG抗体需双份血清效价升高4倍以上者才有诊断意义。
治疗
本病治疗以综合疗法为主
早期应用抗病毒治疗,中晚期则针对病理生理进行对症治疗
“三早一就”仍然是本病的治疗原则,即早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和就近治疗
治疗中要注意防治休克、肾功能衰竭和出血
(一)发热期
治疗原则
抗病毒
利巴韦林加入葡萄糖液中静滴
减轻外渗
给予路丁、维生素C等来降低血管通透性,每日输注平衡盐溶液或葡萄糖盐水1000ml左右,高热、大汗或呕吐、腹泻者可适当增加
改善中毒症状
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忌用强烈发汗退热药,以防进一步丧失血容量
中毒症状重者可给予地塞米松静滴
呕吐频繁者给予甲氧氯普胺(灭吐灵)肌肉注射
预防DIC
适当低分子右旋糖酐或丹参注射液静滴以降低血液粘滞性,高热中毒症状和渗出严重者应定期检查凝血时间
处于高凝状态时可给予小剂量肝素抗凝
(二)低血压休克期
治疗原则
补充血容量
(宜早期、快速和适量,争取在4小时内使血压稳定。液体应晶胶结合,以平衡盐为主,切忌单纯输入葡萄糖液。晶体溶液以平衡盐溶液为主,严重休克较重患者常用双渗平衡盐液。胶体溶液常用低分子右旋糖酐、甘露醇、血浆<本期存在血液浓缩,因而不用全血>和白蛋白。密切观察血压变化,血压正常后输液仍需维持24h以上)
注意纠正酸中毒
主要用5%碳酸氢钠溶液,它的渗透压为血浆的四倍,既能纠酸亦有扩容作用
血管活性药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多巴胺静脉滴注,酌情应用山莨菪碱,也可加地塞米松
(三)少尿期
治疗原则“稳、促、导、透”
稳定机体内环境
控制输液量,5%碳酸氢钠溶液纠正酸中毒
减少蛋白分解、控制氮质血症可给予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和低蛋白饮食,不能进食者每天输入葡萄糖200~300g
必要时可加适量的胰岛素
少尿期与休克所致肾前性少尿的鉴别
休克期的肾前性少尿:①若尿比重>1.20,尿纳<40mmol/L,尿尿素氮与血尿素氮之比>10:1
可输注电解质溶液500~1000ml,并观察尿量是否增加,亦可用20%甘露醇100~125ml静脉注射。
肾实质损害所致少尿:②观察3h,若尿量不超过100ml
严格控制输入量。每天补液量为前一天尿量和呕吐量再加500~700ml。
促进利尿(甘露醇减轻肾间质水肿,常用利尿药物为呋塞米)
促进利尿:本病少尿的原因之一是肾间质水肿压迫肾小管,所以先用20%甘露醇125ml静脉注射,效果不明显者改用速尿,从小量逐渐加大剂量,4~6h重复一次。亦可应用血管扩张剂酚妥拉明、山莨菪碱。
导泻(甘露醇、硫酸镁或大黄)
导泻:为预防高血容量综合征和高血钾,可以进行导泻。但必须是无消化道出血者。
透析治疗(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
适应症
少尿持续4d以上或无尿24h以上
①明显氮质血症,血尿素氮>28.56mmol/L,有严重尿毒症表现者
②高分解状态,每日尿素氮升高>7.14mmol/L
③血钾>6mmol/L,EKG有高耸T波的高钾表现
④高血容量综合征
(四)多尿期:
治疗原则
移行期和多尿早期的治疗同少尿期
多尿后期
主要是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给予半流质和含钾食物,水分补充以口服为主,不能进食者可以静脉注射)
防治继发感染(免疫功能下降易发呼吸道和泌尿系统感染,忌用对肾脏有毒性作用的抗生素)。
(五)恢复期
补充营养,逐步恢复工作,出院后应休息1~2个月,定期复查肾功能,血压和垂体功能,如有异常应及时治疗。
(六)并发症治疗
1、消化道出血:DIC消耗性低凝血期-宜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DIC纤溶亢进期-应用氨基乙酸或对羧基苄胺静脉注射;肝素类似物升高导致出血-鱼精蛋白或甲苯胺蓝。
2、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出现抽搐时应用地西泮或戊巴比妥钠静脉注射,脑水肿或颅内出血所致颅内高压应用甘露醇静注。
3、ARDS:可应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静注,此外应限制入水量和进行高频通气,或用呼吸机进行人工终末正压呼吸。
4、心衰肺水肿
控制或停止输液,并用强心药毛花苷C、镇静药地西泮及扩张血管和利尿药物,还可进行导泻或透析治疗。
5、自发性肾破裂:进行手术缝合。
预防
一、疫情监测
二、防鼠灭鼠
三、作好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四、疫苗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