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阶段。十二大~十五大是初步形成阶段,十五大~十六大是深化阶段,十六大~现在是进一步发展和深化阶段。
编辑于2021-12-31 23:36: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前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阶段
理论奠基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六中全会
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理论创立和初步形成阶段
十二大—十五大
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
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理论发展和深化阶段
十五大—十六大
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理论进一步发展和深化阶段
从十六大—现在
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完善了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十九大-首次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特色
1.时代性
2.民族性
3.实践性
4.开放性
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
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思想
第二阶段
十二大—十三大
邓小平理论轮廓和体系初步形成阶段
第三阶段
十三大—十四大
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正式形成阶段
第四阶段
十四大—十五大
1.明确提出邓小平理论概念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十四大 全面阐述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标志着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正式形成和成熟
3.十五大 正式明确了邓小平理论的提法
并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4.九届二次会议
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写进宪法
二、邓小平理论主要内容
(一)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
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2.解放思想内涵
就是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使思想与实际相符合
解放思想就是事实求是
3.解放思想的基本要求
(1)必须解决过去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思想僵化问题
(2)必须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4.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
(二)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本质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980年
邓小平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概念
逐渐确立了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1986年
概括出社会主义的两大原则
发展生产
共同富裕
1992年春天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正式提出社会主义本质
2.社会主义本质内容的主要内容
1.根本任务
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本质要求
2.根本方向
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
3.目标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
最高价值目标和原则要求
不是同步同等富裕
不同于平均主义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是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邓小平强调,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发展
邓小平要回答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
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1987年 十三大 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发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邓小平指出: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发
1979年3月
邓小平
理论工作务虚会
首次明确提出四项基本原则
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核心
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十七大
和谐、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基本路线
十九大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美丽加入基本路线
现代化国家升级为现代化强国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纲领
1997年
十五大
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经济纲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
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政治纲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
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文化纲领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四)改革开放理论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必由之路
1.改革的性质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2.改革的实质和目标
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
3.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改革的衡量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
(1)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2)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力
(3)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对内改革
安徽凤阳小岗村
大包干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对外开放
口诀:深厦汕头猪(生下三头猪)+海南
深圳
厦门
汕头
珠海
1988年
海南
(五)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1.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步骤
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
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
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实施科教兴国
1996年
八届四次会议
正式确立 科教兴国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促进科技创新,加速科技进步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
1992年
邓小平南方谈话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十四大
正式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
十四届三中全会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子主题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十九届四中全会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公有制经济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主体地位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集中体现在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
实现形式
承包
租赁
股份制
主要实现形式
股份合作制
非公有制经济
组成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外资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地位
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要充分认识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在政策上清除各类歧视性规定,在市场准入、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各种所有制经济同等待遇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体方式
(2)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3)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2.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总目标
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内容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改革干部人事制度
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
完善民主监督制度
原则
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3.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内容
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
2.途径
(九)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1.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
1963年
周恩来
一纲四目
1979年全人常
《告台湾同胞书》
1981年
叶剑英
《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方针的政策》
1982年
邓小平
六条战略构想
1984年
六届二次
一国两制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内容
一个中国
前提和基础
实行两种制度
在港澳台地区实行高度自治
一国两制的提出原本是用来解决台湾问题的
在实践时首先运用于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
2。坚持一国两制
(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绝不动摇
(2)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绝不放弃
(3)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绝不改变
(4)反对台独分裂活动绝不妥协
(十)社会主义的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对外开放的格局
全方位
多层次
宽领域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是发展我国对外关系的根本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十一)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1.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依靠广大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
2.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形成和发展
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
提出和发展
科学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