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文学史之先秦文学
中国文学考研党看这里!根据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先秦文学部分详细整理的思维导图,完整介绍了《诗经》、上古神话、叙事散文、说理散文、《楚辞》等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特点、著作,并完整树立了中国文学史在先秦时期的发展脉络
编辑于2019-09-22 09:28:17先秦文学
《诗经》
自然与人类命运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意象
《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周初至春秋中叶 约前6世纪编定成书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称“诗”或“诗三百”
311篇=305篇+6篇“笙诗”
献诗、采诗、作诗、删诗说
分类
风
15国风160篇,地方土乐—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 原《邦风》,避汉高祖刘邦讳改《国风》
周南召南邶鄘卫,继以王郑及齐魏, 唐秦陈桧与曹豳,十五国风之次第。
豳风——西周,其余大部分是东周作品
雅
宫廷正乐,用于典礼 朝廷之音曰雅
105篇,朝廷正乐
大雅31:西周初期,少数末期,上层贵族
小雅74:西周晚期,少数东周,上、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颂
宗庙祭祀之乐 多舞曲,音乐舒缓
40篇,宗庙祭祀之乐,赞歌
周颂31 西周初期
鲁颂4 春秋中叶赞美鲁僖公
商颂5 殷商中后期
《诗经》关键词
“六义”:风雅颂,赋(三者基础。朱熹: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变风变雅
四家诗(齐鲁韩毛)与三家诗
《诗经》的出土
阜阳汉简《诗经》,目前最早《诗经》写本,与四家诗别为一派
上博简《孔子诗论》
顺序《讼》《大夏》《小夏》《邦风》
新发现佚诗6篇
无“刺”“美”等内容
《诗经》的内容
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祭颂神灵、祖先的祭歌(《思文》后稷、《清庙》文王、《执竞》武王)(史诗:《生民》《公刘》《绵》《黄矣》《大明》)
叙述部族发生、发展史(《商颂·玄鸟》、《长发》)
农事诗(《芣苢》、《七月》(风诗中最长一篇))
征役诗
颂记战功(《江汉》、《常武》)尚勇乐战(《小戎》、《无衣》)叙写军威《采芑》征夫厌战(《鸨羽》、《采薇》)
薇:野菜上升至文学高度。不食野草饿死。
婚恋诗
相恋、欢会(《静女》、《木瓜》)追慕苦思(《关雎》、《子衿》、《蒹葭》) 爱的受阻(《柏舟》、《将仲子》)婚嫁(《桃夭》、《摽有梅》、《鹊巢》)弃妇(《谷风》、《氓》)
《蒹葭》一说水神祭祀
燕飨诗 西周初(《鱼丽》、《南有嘉鱼》、《彤弓》、《鹿鸣》)
《鹿鸣》:曹操《短歌行》
怨刺诗 西周末
大雅中的大多出自身份地位较高的作者,讽刺有节制,更多规谏,试图力挽狂澜又无可奈何,小雅悲悼周王朝国运已尽,感叹自身遭遇,国风中辛辣犀利对统治者揭露嘲讽
刺贪虐、刺残暴、怨苦劳(《民劳》、《桑柔》、《节南山》、《雨无正》) 刺淫乱(《伐檀》、《相鼠》、《硕鼠》)
《诗经》的艺术特点
特色:不一定对后世有影响 成就:对后世有影响
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风雅——汉魏风骨——陈子昂、李、杜、白)
艺术的修辞手法(赋比兴 开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复沓的章法和句式(四言为主,间以杂言)
四言为主、重章《芣苢》、叠章《郑风·丰》、叠句《周南·汉广》、叠字(重言)、押韵
朴素而生动的语言
上古神话
自然与人类命运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意象
概念: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的记录:从口头讲述到书于竹帛
《山海经》——神话的宝库
《淮南子》中: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神话的类型
创世神话(盘古)、始祖神话(女娲补天、造人 后稷生民)、 洪水神话(鲧禹治水)、战争神话(黄帝擒蚩尤)、发明创造神话(后羿)
上古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
主动精神—忧患意识、神圣使命—厚生爱民意识、 反抗精神(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象征性、隐喻性思维。根植集体意识中。 原始先民的一种认知和表达方式,还不能说是自觉的文学创作
以己观物
形象思维
情感体验
对神话进行删削、神话的改造
1、未收到文人重视;2、神话历史化。“不雅驯” 3、歪曲; 4、被道教改造,仙话来源。
对后世的影响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我国散文最早的源头——甲骨卜辞
商周青铜器铭文——早期记言记事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
《尚书》 商周记事史料的汇编
《虞书》
《夏书》
《商书》
《盘庚》记言文之祖
《周书》
誓
诰
《春秋》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史——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
记事方式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序》)
微言大义,像新闻标题。
“礼义之大宗”(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思想倾向: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
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辞中表现作者的爱憎。
杀有罪“诛”
无罪为“杀”
下杀上“弑”
在史书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做法 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
春秋笔法:每用一字,必寓褒贬,不直接阐述对人和事的看法,但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如词汇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春秋三传》
左丘明《左传》
公羊高《公羊传》
谷梁赤《谷梁传》
《左传》
非一时一人所作,成书时间约在战国,主要部分可能为左丘明作
一般认为成书战国早期, 史评术语:“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
有德才能为天所佑;得民或失民被有识之士当做取国或灭国的重要条件
在人与神的关系上,人的地位提高了
在君与民的关系上,民的地位提高了
所载历史:比《春秋》长13年,鲁隐公元年(前722)——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以及个别战国初年的史料
隐桓庄闵僖文 宣成襄昭定哀
“叙事之最”,标志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左传》的文学成就
长于叙事(最突出)(《晋公子重耳之亡》)
善写战事
城濮之战
鞌之战
善于写人
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编年体)
一些人非反复出现,仅表现其一生中的某一个片段,反应其性格中某一个方面
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
晋文公重耳
楚灵王
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行动、对话 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
郤xi4克、解张、郑丘
其他
编年史
倒叙、预叙
插叙、补叙
常由“初”字领起
从事件中人物的角度来叙述
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
对因果关系的叙述
道德化、神秘化特点
礼义德等道德因素——影响事件成败
预兆有道德化倾向
戏剧性→故事性
臆测或虚构→后代小说家为人物虚拟对话的萌芽
大量占卜释梦和神异传闻
记言文字
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 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劝说之辞。
石碏谏宠州吁
臧僖伯谏观鱼
宫之奇谏假道
用词典雅,渊懿美茂,生气勃勃。 “谅非经营草创,出自一时,琢磨润色,独成一手。”(《申左》)
大约当时的外交辞令已很讲究,史家记述时又加修饰,故而文采斐然。
“文典而美”,“语博而奥”(刘知几《史通》卷十四《申左》)
简洁精炼,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
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
“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史通》卷六《叙事》)
《国语》
今传世文献中第一部国别史著作
21卷,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
《周语》对东西周的历史都有记录,侧重论政记言
《鲁语》不是完整的鲁国历史,很少记录重大历史事件,主要是针对小故事发议论
《齐语》齐桓公称霸之事,主要管仲和齐桓公论政之语
《晋语》篇幅最长,共9卷,对晋国历史记录较为全面,侧重晋文公事迹
《郑语》史伯论天下兴衰的言论
《楚语》楚灵王、昭王时期的事迹,较少记重要历史事件
《吴语》独记夫差伐越和吴之灭亡
《越语》仅记勾践灭吴之事
成书约在战国初年
作者不详,内容源于各国史官记述,又被称为《春秋外传》
以记言为主 善记辞令、典范 (《勾践灭吴》)
主要反映: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
西周以来的敬天保民思想得到继承
人神并重,由对天命的崇拜→对人事的重视,重视人民的地位和作用,以民心向背为施政依据
所记多为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
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缜密+通俗化口语化特点=生动活泼而富于形象性
素材来源不一,未作统一润色,记言水平参差不一,风格差异
《周语》旨在说教,行文委婉,多长篇大论
《鲁语》篇幅不长,语言隽永
《楚语》、《吴语》、《越语》文字流畅整饬,颇有气势
应对辞令有的与《左传》相同,有的不如,有的难分高下 议论说理文字精辟严密
记言多于记事,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语录,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中→叙事技巧和情节构思上的特点。
虚拟情节
骊姬夜半而泣
骊姬宠幸的优施和里克饮酒
重耳安于寄人篱下的生活,其妻及臣子 子犯将其灌醉载之而行
《左传》只写到重耳醒,《国语》还有重耳子犯相骂的对话 反映重耳流亡集团的内部冲突
由于国别史的特点
有时记叙某一国事件时,集中在一定篇幅写某个人言行。
有向纪传体过渡的趋势,但尚未把一个人的事迹有机结合为一篇完整的传记。
《战国策》
先秦历史散文的里程碑。(巫鸿 哈佛大学)
西汉 刘向 编校整理
纵横家思想
《春秋》《左传》为儒家
政治上: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肯定举贤任能
人生观: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
其他简介
33卷,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军政大事
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
主要记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反映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
“士贵耳,王者不贵”(《齐策四》)→士人精神的张扬
令“所在国重,所去国轻”(刘向《战国策书录》)的重要作用和社会地位。
士阶层,尤其策士行迹的生动写照
文学成就
人物形象的塑造
虚构的内容颇多
由于作者对这些人物心仪不已,颇为倾慕,甚至不惜脱离史实,以虚构和想象进行文学性描写
苏秦夜读,引锥自刺及慨叹之语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心理活动
夸张虚构不合史著的要求,但使叙事更生动完整,塑造更鲜明的人物形象
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描写人物
不满足平铺直叙,有意追求行文的奇特惊人。
荆轲刺秦王:田光自刎,樊於wu1期自刎献头,易水送别,秦廷献图行刺 出人意表,慷慨悲壮
人物个性化
苏秦落魄而归后的刺股和喟叹,荣归故里时的感慨 家人的前后态度转变
一方面继承《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 一方面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
冯谖客孟尝君营造三窟
这类作品显示由《左传》编年体向《史记》纪传体的过渡
一个人物事迹集中出现在一篇章,《左传》编年体向《史记》纪传体的过渡
“文辞之胜” 在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功
策士廷说诸侯之辞
臣讽君主之辞
不同意见的辩难
春秋时期的行人辞令,已演化为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
战国君德浅薄,多庸主暴君 说辞大都不以直接方式,往往引类譬喻,循序渐进达到目的
庄辛说楚襄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
大量的寓言故事、佚闻掌故 增强辩辞说服力
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
狐假虎威
南辕北辙
叙述语言长于铺张渲染
苏秦说秦王不行的狼狈之状,发迹后路过家乡的踌躇满志
荆轲易水送别时的慷慨悲壮
有时描写相当精细
苏秦刺股
触龙入朝
邹忌窥镜
荆轲刺秦王
“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
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华赡的文采,是当时纵横捭阖时代特征的体现,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它们的叙事传统和语言艺术对史传文学、散文和小说创作的滋养,尤为明显
体例、思想、写作艺术等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
《史记》体例实在先秦编年史、国别史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
《汉纪》、《资治通鉴》等,是《春秋》、《左传》编年体史书的直接继承
先秦叙事散文直书其事,褒贬鲜明的特点
《左传》对因果关系、发展过程的重视,历史事件故事化的描写,简练蕴藉的语言
《史记》的奇诡文风,与《战国策》的辩丽横肆有直接关系
散文史上的崇高地位
韩愈《进学解》“沉浸浓郁,含英咀华” 包括《左传》
宋人把《左传》和《史记》、韩文、杜诗相提并论
情韵丰富的《左传》散文,深为清代桐城派散文家推崇
《国语》
柳宗元曾作《非国语》批评其中某些思想, 但在其“序”中还是认为“其文深宏杰异”,为文即以《国语》为法
汉初散文尚有战国遗风:贾谊、邹阳等西汉前期散文家作品中,明显看出《战国策》文风的余绪
苏洵、苏轼等后代作家的散文中,还可以体味到先秦叙事散文的神韵
《战国策》的文章对汉赋的产生起促进作用。 汉赋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扬厉的风格,都可以看出对《战国策》的借鉴
叙事艺术
首先,褒贬分明的倾向性——对我国古代小说重教化作用直接影响 “君子曰”等评述——文言小说唐宋传奇、《聊斋志异》等书中被直接借鉴,明清白话小说中也有明显痕迹
奠定我国古代小说基本叙事结构
我国古代小说常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串联情节
特别重视对故事起因、过程、结果的完整描写
并以倒叙、插叙、补叙等方式追叙事件起因,以预叙的方式暗示故事的结局——《左传》等散文就已形成的叙事传统
第三,我国古代小说写人的基本手法在先秦叙事散文中已初具规模。
通过描写人物个性化的言行,通过生动的细节刻画人物,表现人物性格
较少长篇的外貌描写、心理描写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写人的共同特点
第四,我国古代小说和戏曲作品对历史题材的重视
《东周列国志》之类以先秦叙事散文中所涉及的有关历史事件为题材的作品
古代小说大量采用历史题材,也和我国叙事文学最初成果是产生在历史著述中有关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论语》
成书:战国初年
记载孔子(前551-前479)及其弟子的言行 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20篇
基本特征:语录体
语录体散文:一种文体,常用于弟子记录老师的言行,也用于记录佛门的传教,因偏重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及篇段联系,故名
先秦说理文体萌芽
言近旨远、词约义丰
《老子》
韵文为主,韵散结合
主要老子自撰
理论基础:“道”
作者强烈自我意识和愤世嫉俗的情感
奠定了先秦说理文的基本特征
《墨子》
时代在《孟子》前
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迹象
尚未摆脱语录体影响 大量的“子墨子曰”,表明这些仍是墨子后学对墨子讲学之辞的记录
段与段间有密切联系,围绕同一论题论述
反映墨子主要思想和代表其说理风格的是《尚贤》、《尚同》、《兼爱》、《非攻》等10论
战国末期 《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专论体成为我国说理散文的主要形式
《孟子》
孟子其人
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亚圣”。从孔伋(字子思,孔子孙子。思孟学派)门人学。提出“仁政”、“性善”(四端学说)等观点。
刚正不阿、大胆泼辣。坚持非礼之召则不往,表现出傲岸的个性。 战国时期的士具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
文学特征
1. 长于论辩(“请君入瓮”)
先秦说理文的论辩术从《墨子》开始, 墨家重质轻文,论辩文逻辑严谨,文学意味不浓
《孟子》逻辑上也许不如《墨子》严谨,更具有艺术表现力,文学散文的性质
类比推理,欲擒故纵,反复诘难,巧妙设问,引人入彀(音够)
2. 长于譬喻(请以战喻,以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长、拔一毛而利天下、齐人有一妻一妾)
3. 气势浩然
源自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养气”是指按照人的天赋本心 对仁义道德经久不谢的自我修养——→“浩然之气”
曹丕“文以气为主”——刘勰“风骨”——陈子昂“兴寄”——韩愈、苏辙
大量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
4. 精炼简约、深入浅出
可以说,后来统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标准书面语,在《孟子》那里已经成熟了
《庄子》
先秦说理文最有文学价值的
33篇:内7、外4、杂4三个部分
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出于庄子后学
庄子其人
名周 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曾做过漆园吏
唐代被封为“南华真人”
思想源于老子,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思想
无意仕途 “无用”“无为”
“道”
“坐忘”
乐观旷达的生死观
文学成就
1. 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自称“寓言十九”
庄子内篇——哲理抒情散文
“寓真于诞,寓实于玄”
“有为”之害(混沌凿七窍)
忘形免害、无用即大用
2. 意出尘外的想象和虚构
3. 形象诙诡的论辩
议论文,说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 表现出形象诡恢诡的论辩风格
4. 富有诗意的语言
汪洋恣肆
《荀子》和《韩非子》
荀子其人
名况,字卿
孟子——仁义 内在之仁 性善 重义轻利 专法先王 专尚王道 荀子——礼乐 外在之礼 性恶 重义不轻利 兼法后王 兼尚霸道
认为“君子必辩”,特别强调论辩的重要性
多数 说理散文
《荀子》
现存32篇
修身
治国之道
哲学思想
文学作品
《成相》、《赋》对汉赋产生有直接影响
《性恶》篇,开篇“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性”、“伪”
“性”是“天之就也”,即先天自然本性
“伪”即人为,即后天通过礼义的学习而形成的道德观念
人的天性在耳目之欲,声色之好,因而出现争夺、残贼、淫乱等现象
由于性恶
教育——礼义为本
赏罚
隆礼重法
要用礼仪进行教化,使人从善。——《劝学》篇为首章
观点相通
《礼论》云:“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 认为性是一种原始材料。《性恶》篇,认为性是一种天然之情。两者相一致。
《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圣人化性起伪”的观点息息相通。
思理严整,论证全面 相互照应,绵密严谨
特点及成就
1. 学者之文,严谨周详,论辩犀论
2. 擅用比喻、排比、对偶
3. 较为“纯粹”的文学作品《成相》、《赋》
韩非其人
战国时期法家集大成者
战国末期诸子学说之大成的思想家
师承荀子
继承荀子的哲学和政治学说,发展成为刑名法术之学
推崇老子
舍弃 柔弱无为,对“道”赋予法术内涵,主张刚强有为
继承前期法家的法、术、势,将三者结合
思想体系
《韩非子》
君主以法术威势制人,严刑峻法治国
文风峻峭犀利,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所向披靡
说理散文论辩艺术
寓言故事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
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
郢书燕说、矛与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郑人买履、画鬼最易、买椟还珠
区别于《庄子》中孔子的形象
《庄子》的《人间世》、《大宗师》论心斋和坐忘——醉心于道学的形象
《韩非子·内储说上》主张释赏刑罚——冷峻的法家形象
艺术特色
1. 结构严谨,论证严密,条理清晰
2. 运用历史故事和寓言说理,生动且有说服力
3. 语言峻峭洗练,笔锋犀利,多用排比、对偶、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回响
《孟子》
韩愈
苏轼
王介甫(孟+韩)
《庄子》
魏晋南北朝的游仙诗、玄言诗、山水田园诗
曹植《髑髅赋》
阮籍《大人先生传》
李白
苏轼
小说戏曲
《牡丹亭》
《红楼梦》
《荀子》、《韩非子》
贾谊、晁错、刘禹锡、王安石
柳宗元、王安石的议论文学习韩文
修辞手法
成语
屈原与《楚辞》
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楚国地域:长江、汉水流域
地广,物产丰茂
芈姓楚贵族及被其征服的南方部落集团
芈姓贵族源于中原祝融部落,在夏商时期迁往南方,周初定都丹阳
周公制礼作乐时,地处偏远,被中原视之蛮夷
始于中原,春秋战国初期与中原的文化交流,与中原文化有相同之处
习俗文化和审美趣味不同
“信巫鬼,重淫祀”
社会制度和政治思想的一致:楚人自觉学习中原文化,礼乐在楚国的高地位
晋楚邲之战:楚庄王认为用兵目的不在武功,在于禁暴安民
夏商文化的遗习
当地土著民族的普遍风气
例子
楚灵王吴人来攻,告急犹“鼓舞自若”不发兵
楚怀王把破秦的希望寄托在鬼神身上,为秦所败
出土材料(贵族阶层崇信巫祭)
南方土著巫风浓烈
战国中期,楚国成为领土最大的国家
当时有人认为“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楚怀王、楚襄王时期,楚国由盛而衰
丧师割地
楚怀王被秦劫留而死
政治黑暗,奸佞专权,排斥贤能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屈原
屈原,名平,生于楚威王元年(前339)正月十四
以上古帝王颛顼氏为先祖,属楚国公族
对内主张举贤任能,对外主张联齐抗秦
得楚怀王信任
上官大夫靳尚妒忌,诬陷,怀王“怒而疏屈平”
怀王死后,顷襄王上位,尹子兰和靳尚谗害,被顷襄王放逐
2次漂泊生涯
汉北——遭楚怀王疏远时
江南——遭顷襄王放逐时
楚辞
“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 “楚辞”已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与“六经”并列
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
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
渊源——《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
《九歌》是祭祀时的巫歌
屈原作品又有“屈赋”之称
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
《大招》是对《招魂》的模拟
《远游》中有浓重的求仙色彩,甚至采用后人典故,显然出自汉人之手
《卜居》、《渔父》是后人为追述屈原事迹而作
《九章》中部分也曾遭到质疑,证据不充分情况下还是肯定屈原所作
王逸的《楚辞章句》目录中,除了以上4篇,屈原作品共计23篇
特点
“兮”字的运用
句式特殊。不计“兮”,典型句式有六子句和五字句,节奏分别为“三三”,“三二”
鲜明的地域特色,浓郁浪漫主义色彩
《离骚》
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
“离骚”二字的解释
司马迁、班固:遭受忧患
司马迁(距离年代近)可信
王逸:离别的忧愁
艺术成就
塑造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辉形象
意象:美人、香草
美人比喻君王或自喻
屈原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
形象生动
符合中国传统思维习惯
西周春秋时期发展起来的阴阳五行观念里, 就把君和夫、臣和妇放在同样的位置
可能影响屈原的创作
香草:象征物
品德和人格的高洁
和恶草相对,象征政治斗争的双方
构成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诗歌蕴藉生动
作为诗歌象征手法,是屈原的创造,又与楚国地方文化紧密相关
《九歌》是巫术祭歌
反映楚地“信巫鬼,重淫祀”的文化习俗
基本情节是“人神恋爱”
以人神恋爱的成功象征祭祀的成功 人神交接的艰难——悲剧色彩
《离骚》中“求女”与《九歌》人神恋爱的相似之处 香草和飞升的情节也与《九歌》相似
香草作为献祭或巫神取悦对方的饰物
表层意义:追求爱情的象征
内核:暗示着宗教的诸种情境
较为原始的楚地民间文化中的精神意象不但被屈原借以描述现实,同时也帮助屈原进入古代神话或原始宗教的情境之中,通过对来自历史和人类心灵深处的激情的体验,达到对现实的超越
形式和语言
《诗经》整齐划一、典重 《离骚》长短不一
层次不齐
“兮”等语助词的使用
吸收大量楚地方言
借鉴楚歌多彩的语言、吸收新体散文的笔法,增强了诗句容量、表现力、节奏性、音乐美
浪漫主义色彩。(用幻想表达内心感情,如坐飞龙驾驶的车腾空而逝,具想象力。)
主旨:爱国、忠君
以男女间情感的不谐比喻君臣的疏远——弃妇的哀怨是以对夫君忠贞为前提的
忠君是爱国思想的一部分
爱国之前和宗族感情联系在一起
对祖先的深情追认
对宗国命运的担忧,发而为一种严正的批判精神
《离骚》中值得珍视的地方
“美政”理想
明君贤臣共兴楚国
对自己上下求索的描写
第一次远逝历经多初神界,最后受阻于帝阍
第二次远逝由于目睹故而不忍离去
象征屈原试图离开出楚国另寻可以实现自己理想之处 由于对宗国的留恋而终于不能成行
周流求女一节的分歧
求女象征着对明君贤臣的向往,也表现屈原虽在绝望中,仍不放弃对自己政治理想的孜孜不倦的追求
屈原的其他作品
《九歌》 具神话色彩的组诗
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
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歌,屈原加以改定并保留下来
首尾两章《东皇太一》、《礼魂》——迎、送神曲
中间九章为娱神曲
《九歌》因此得名
《九歌》主祭之神只有东皇太一,其他都是陪祭
闻一多认为
现认为《礼魂》确为送神曲
九章符合上古“索祭”之礼
从文学角度看《九歌》的精华在此九章
女神,则以男巫招之;男神,女巫招之
借男女恋情来吸引神灵,表达对神灵的向往
所祭之神
《东皇太一》至尊之天神
《云中君》祭云神丰隆(又名屏翳)
《湘君》、《湘夫人》祭湘水之神(楚地以舜妃娥皇、女英附丽在她们身上)
《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4句”——“千古言秋之祖”
《大主祭》祭主寿命之神
《少司命》祭主子嗣之神
《东君》祭太阳神
《河伯》祭河神
《山鬼》祭山神
只能与赤豹文狸相伴的孤独
众多景物描写,压抑低沉的气氛,孤独绝望
《国殇》祭阵亡将士之魂,属于人鬼
最动人——对人神感情的摹写
除《东皇太一》《国君》《礼魂》外
明显的表演性
歌、乐、舞三者合一
后世戏曲艺术的萌芽
《九章》 短篇抒情诗
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
“九章”之名大约是刘向编定时所加
包括
《惜诵》
及其余 流放江南时所作
《涉江》
《哀郢》(春秋时楚文王建都于郢)
《抽思》
在汉北时所作
《怀沙》
《思美人》
《惜往日》
《橘颂》
早期作品,借咏物以述志
受《诗经》艺术手法影响:全篇比兴,四言体
《悲回风》
较之《离骚》有更多纪实性,浪漫色彩略逊于《离骚》
《天问》 长篇咏史诗
172个问题
先问天地之形成,次问人事之兴衰,最后归结到楚国的现实政治
焦虑而急切,失望和愤懑,孜孜不倦的求索
以一个“曰”字领起,全诗几乎都由问句组成
《招魂》
怀王死后,屈原为招怀王之神而作
引言
正文
乱辞
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
宋玉
《九辩》
对秋景的描写
自屈原、宋玉起的悲秋情怀在王绩《野望》中得到继承(见魏晋隋唐文学期末考试自整理)
继承《离骚》抒情传统,把个人身世之悲和对国家的命运关怀联系在一起,形成悲愤深沉的风格特征
《高唐赋》、《神女赋》
开汉大赋之先河
《风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
屈原精神成了安顿历代文人士子的痛苦心灵的家园
贾谊
司马迁
陆游
屈大均
黄任
屈赋的艺术成就
鲁迅:“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楚辞》突出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
《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的影响
香草美人
张衡
曹植
李贺
蒲松龄
男女君臣相比况
战国诸子百家:主题
立足现实,着眼现实,很少提及春秋时流行的“天命”
士人成为文化甚至政治中心,自觉创作精神大为增强。突破春秋温文尔雅风尚,个性 激情
文学风格百花齐放(诸子各种不同)
绪论
先秦文学关键词 中国文学的源头
文学的起源
模仿说
表现说
神示——巫术说
劳动说
时间断限
历史层面:时间上限无——下限221秦建立
文学层面:盘庚迁殷(前1300左右)——战国时期作品
特征
1. 诗乐舞不分,文史哲结合
2. 作者身份发展,且难确定
3. 文学精神
神话的忧患意识和抗争精神,《诗经》的现实主义
4. 真伪待考
先秦文学的形态
先秦诗歌发展:宗教颂赞祷祝诗(甲骨卜辞的韵文、爻辞、钟鼎铭文的韵语)——政治叙事诗(大雅大部分,小雅小部分及颂)——言志抒情诗(小雅大部分,全部国风)
先秦作品不同于后代作品之处——有些文学作品集体所作,传承过程中的损益,师徒代代传授的增删,经秦火后汉人重新编定的讹误。模糊本来面貌。
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原始文化——理性文化
夏商、西周初期: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承担者:巫觋
巫史不分,史的职务起初也是宗教性。商周鬼神地位下降,人事受重视——史官从原始宗教脱离出来,新兴文化代表
西周学在官府,文化贵族垄断。官学:六艺。——私人传授(父子代代相传)
春秋战国,分封解体,上层贵族地位下降,下层庶民地位上升。之间——士阶层(文化知识由贵族转移至此——“百家争鸣”)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夏商
巫文化——巫史文化
西周春秋
礼乐文化——周敬礼重德的理性精神——史官文化成熟 春秋一些文化巨匠 周代文学精神风格 和谐典雅,婉而多讽
战国
“百家争鸣”
屈原 楚国 《诗经》后又一个诗歌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