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诊断学:问诊
中医诊断学:问诊。适用于执业医师考试,考研,日常考试。中医诊断学问诊。问诊的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主诉,现病例,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等。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编辑于2022-01-09 10:13:22方剂学笔记分享。该思维导图合集系统梳理了中医的方剂学的核心内容,包括方剂分类、组成原则、煎药方法、功效应用等多个方面。
中药学笔记分享。该合集系统整理了中医的中药学的核心知识点,从药材分类到功效应用,再到配伍禁忌,一应俱全。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siweidaotu思维导图分享,该指南结合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证据和医学进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与治疗规范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增补。
该系列学习笔记来源于近期指南,知识梳理清楚,非常实用,值得收藏。适用于各科临床应用,不定时更新中。
在世界万物中,精神现象最为复杂。精神病学不仅与各医学学科关系密切,还涉及神经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相关问题。精神病学的诊断主要是症状学诊断。所以在各医学学科诊疗过程中,有必要将精神病学运用其中,该系列导图根据《精神病学Psychiatry》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整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方剂学笔记分享。该思维导图合集系统梳理了中医的方剂学的核心内容,包括方剂分类、组成原则、煎药方法、功效应用等多个方面。
中药学笔记分享。该合集系统整理了中医的中药学的核心知识点,从药材分类到功效应用,再到配伍禁忌,一应俱全。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siweidaotu思维导图分享,该指南结合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证据和医学进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与治疗规范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增补。
该系列学习笔记来源于近期指南,知识梳理清楚,非常实用,值得收藏。适用于各科临床应用,不定时更新中。
在世界万物中,精神现象最为复杂。精神病学不仅与各医学学科关系密切,还涉及神经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相关问题。精神病学的诊断主要是症状学诊断。所以在各医学学科诊疗过程中,有必要将精神病学运用其中,该系列导图根据《精神病学Psychiatry》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整理。
问诊
问诊内容
问诊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等。
主诉的概念与意义
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均占验。
问寒热
恶寒发热
恶寒发热,是指病人恶寒与发热同时并见的症状。恶寒发热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外邪袭表,影响卫阳“温分肉”的功能所致。
根据恶寒发热的轻重不同和有关兼症,又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恶寒重发热轻 是风寒表证的特征。
发热重恶寒轻 是风热表证的特征。
发热轻而恶风自汗 是伤风表证的特征。
但寒不热
但寒不热是指患者只感寒冷而不觉发热的症状。
见于里寒证。
新病恶寒指病人突然感觉怕冷,且体温不高的症状。常伴有四肢不温,或脘腹、肢体冷痛,或呕吐泄泻,或咳喘痰鸣,脉沉紧等症。主要见于里实寒证。
久病畏寒病人经常怕冷,四肢凉,得温可缓的症状。常兼有面色白,舌淡胖嫩,脉弱等症。主要见于里虚寒证。
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
但热不寒是指患者只发热而无怕冷感觉的症状,是里热证的特征症状。根据发热的不同临床表现可有壮热、潮热、微热之别。
壮热
是指病人身发高热,持续不退(体温超过39℃以上)。
可见有满面通红、口渴饮冷、大汗出、脉洪大等症。
属里实热证,是风寒之邪入里化热,或风热内传,正盛邪实,邪正剧争,里热亢盛,蒸达于外的表现。多见于伤寒阳明经证和温病气分阶段。
潮热
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有一定规律,如潮汐之有定时。
日晡潮热
其特点是热势较高,日晡热甚,兼见腹胀便秘等。
属阳明腑实证,因热结于阳明胃与大肠,日晡(申时,即下午3~5时)为阳明经气当旺之时,阳明气盛而又加之有实热,故日晡热甚。
骨蒸潮热
其特点是午后和夜间有低热,有热自骨内向外透发的感觉(称为骨蒸发热)。
多见于阴虚火旺所致,因阴液亏虚,不能制阳,机体阳气偏亢,午后卫阳渐入于里,夜间卫阳行于里,使体内偏亢的阳气更加亢盛而生内热。
湿温潮热
其特点是身热不扬(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扪之稍久即觉灼手)
多见于湿温病,为湿郁热蒸之象。
瘀血潮热
午后和夜间有低热,可兼见肌肤甲错,舌有瘀点瘀斑者,属瘀血积久,郁而化热。
微热
微热是指患者轻度发热,体温一般在37℃~38℃之间,或仅自觉发热者。
常见于某些内伤病和温热病的后期。
按病机有气虚发热、血虚发热、阴虚发热、气郁发热和小儿夏季热等。
1.气虚发热长期微热,烦劳则甚,兼见有少气自汗、倦怠乏力等症。
2.血虚发热时有低热,兼面白、头晕、舌淡脉细等症。
3.阴虚发热长期低热,兼颧红、五心烦热等症。
4.气郁发热每因情志不舒而时有微热,兼胸闷、急躁易怒等症。
5.小儿夏季热小儿在夏季气候炎热时长期发热不已,兼见烦躁、口渴、无汗、多尿等症,至秋凉时不治自愈。是由于小儿气阴不足,不能适应夏令炎热气候所致。
寒热往来
寒热往来是指患者自觉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的症状,是正邪相争,互为进退的病理反映,为半表半里证寒热的特征。在临床上有以下两种类型:
寒热往来无定时
兼见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不欲饮食、脉弦等症。多见于少阳病。
寒热往来有定时
每日发作一次,或二三日发作一次的症状,兼见头痛剧烈、口渴、多汗等症。多见于疟疾病。
问汗
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
自汗
自汗指患者经常日间汗出,活动后尤甚的症状。兼见畏寒肢冷、神疲、乏力等症
多见于气虚证和阳虚证。因阳虚(卫阳不足),不能固护肌表,玄府不密,津液外泄所致。
盗汗
盗汗指患者睡时汗出,醒则汗止的症状。兼见潮热、颧红、等症
多见于阴虚证。因阴虚阳亢生内热,入睡时卫阳入里,不能固密肌表,虚热蒸津外泄,故睡眠时汗出较多;醒后卫气复归于表,腠理固密,故醒后汗止。
绝汗
绝汗指患者在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出现大汗不止的症状,又称脱汗。常是亡阳或亡阴的表现。
亡阳之汗患者冷汗淋漓,兼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者,属亡阳证。是由于阳气暴脱于外,不能固摄津液,津无所依而随阳气外泄所致。
亡阴之汗患者汗热而黏腻如油,兼见躁扰烦渴,脉细数疾者,属亡阴证。为内热逼涸竭之阴外泄之象。
战汗
战汗指病人先恶寒战栗,表情痛苦,几经挣扎,而后汗出的症状。
见于温病或伤寒病邪正相争剧烈之时,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多属邪盛正馁,邪伏不去。一旦正气来复,邪正剧争,则发战汗。
如汗出后热退脉缓,则是邪去正复,疾病向愈的表现;
若汗出后仍身发高热,脉来急疾,则是邪盛正衰,疾病恶化的表现,故战汗为疾病好转或恶化的转折点。
黄汗
黄汗指病人汗出沾衣,色如黄柏汁的症状。多因风湿热邪交蒸所致。
局部汗出(头汗、手足心汗)(半身汗、阴汗)
头汗
头汗指病人仅头部或头颈部出汗较多,又称为“但头汗出”。
多因上焦热盛,或中焦湿热蕴结,或病危虚阳上越,或进食辛辣、热汤,饮酒,使阳气旺盛,热蒸于头。
半身汗
半身汗是指病人仅半侧身体汗出的症状,或左侧,或右侧,或上半身,或下半身。
经常无汗出的半侧是病变的部位,可见于中风、痿证、截瘫等病人。多因风痰、痰瘀、风湿等阻滞经络,营卫不能周流,气血失和所致。
手足心汗
手足心汗指病人手足心汗出较多的症状。
可因阴经郁热熏蒸,或阳明燥热内结,或脾虚运化失常,阴虚阳亢或中焦湿热郁蒸,或阳气内郁所致。
阴汗
多因下焦湿热郁蒸所致。
问疼痛
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胀痛——气滞作痛的特点。
多属肺、肝、胃肠气滞之证。但头目胀痛,多见于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的病证。
刺痛——瘀血致痛的特点。
以头部及胸胁、脘腹等处较为常见。
冷痛——是寒证疼痛的特点。
因寒邪侵入,阻滞脏腑、组织、经络所致者,属实寒证;因阳气不足,脏腑、组织、经络失于温煦所致者,属虚寒证。
灼痛——是热证疼痛的特点。
因火邪窜络,阳热熏灼所致者,属实热证;因阴虚火旺所致者,属虚热证。常见于咽喉、口舌、胁肋、脘腹、关节等处。
重痛——多因湿邪困阻气机所致。
常见于头部、四肢及腰部。头部重痛,亦可因肝阳上亢,气血上壅导致。
酸痛——多因风湿侵袭,气血运行不畅,或肾虚、气血不足,组织失养所致。
常见于四肢、腰背的关节、肌肉处。
绞痛——多因瘀血、气滞、结石、虫积等有形实邪阻闭气机,或寒邪凝滞气机所致。
如心脉痹阻所引起的真心痛,结石阻塞尿路引起的腰腹痛,寒邪内侵胃肠所致的脘腹痛等,往往都具有绞痛的特点。
空痛——是虚证疼痛的特点。
多因肾精不足,或气血亏虚,组织器官失养所致。常见于头部、小腹部。
隐痛——指痛势较缓,尚可忍耐,但绵绵不休的症状,是虚证疼痛的特点。
多因精血亏虚,或阳气不足,机体失养所致。常见于头、脘腹、胁肋、腰背等部位。
走窜痛——或为气滞所致,或见于行痹。
若胸胁脘腹疼痛而走窜不定者,称为窜痛,多因肝郁气滞所致;
若肢体关节疼痛而游走不定者,称为游走痛,多见于痹病的行痹。
固定痛——胸胁脘腹等处固定作痛,多为瘀血所致;四肢关节固定作痛,多因寒湿、湿热阻滞,或热壅血瘀所致。
掣痛——多因筋脉失养,或经脉阻滞不通所致。
一般而言,新病疼痛,痛势剧烈,持续不解,或痛而拒按者,多属实证;久病疼痛,痛势较缓,时痛时止,或痛而喜按者,多属虚证。
问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头痛
根据头痛部位不同,可辨识病在何经
前额部连眉棱骨痛:属阳明经头痛。
侧头部痛,痛在两侧太阳穴附近为甚者:属少阳经头痛。
后头部连项痛:属太阳经头痛。
颠顶痛:属厥阴经头痛。
全头重痛:多为太阴经头痛。
脑中痛,或连齿者:属少阴经头痛。
根据头痛的不同性质,可辨识病性的寒热虚实
头痛连项,遇风加重者:属风寒头痛。
头痛怕热,面红目赤者:属风热头痛。
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者:属风湿头痛。
头痛绵绵,过劳则盛者:属气虚头痛。
头痛眩晕,面色苍白者:属血虚头痛。
头脑空痛,腰膝酸软者:属肾虚头痛。
胸痛
1.左胸心前区憋闷作痛,时痛时止者,多因痰、瘀等邪气阻滞心脉所致。
2.胸痛剧烈,面色青灰,手足青冷者,多因心脉急骤闭塞不通所致,可见于真心痛等病。
3.胸痛,壮热面赤,喘促鼻扇者,多因热邪壅肺,脉络不利所致,可见于肺热病等。
4.胸痛,颧赤盗汗,午后潮热,咳痰带血者,多因肺阴亏虚,虚火灼络所致,可见于肺痨等病。
5.胸痛,壮热,咳吐脓血腥臭痰者,多因痰热阻肺,热壅血瘀所致,可见于肺痈等病。
胁痛
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肝胆火盛、肝阴亏虚及饮停胸胁等,均可导致胁痛。
1.胁肋胀痛,太息易怒者为肝郁气滞。
2.胁肋胀痛,纳呆厌食,身目发黄者为肝胆湿热。
3.胁肋灼痛,面红目赤者为肝胆火盛。
4.胁肋刺痛,或胁下触及肿块,固定而拒按者属肝血瘀阻。
5.胁痛,患侧肋间饱满胀,咳唾引痛者为悬饮痛,是饮邪停留胸胁所致。
胃脘痛
1.实证多在进食后疼痛加剧,虚证多在进食后疼痛缓解。
2.胃脘突然剧痛暴作,出现压痛及反跳痛者,多因胃脘穿孔所致。
3.胃脘疼痛失去规律,痛无休止而明显消瘦者,应考虑胃癌的可能。
腹痛
腹痛指剑突下至耻骨毛际以上的腹部(胃脘所在部位除外)疼痛。腹有大腹、小腹和少腹之分。大腹疼痛多属脾胃之病变;小腹疼痛多属膀胱、大小肠及胞宫的病变;少腹疼痛多属肝经的病变。
1.腹部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伴腹胀、呕吐、便闭者,多见于肠痹或肠结,因肠道麻痹、梗阻、扭转或套叠,气机闭塞不通所致。
2.全腹痛,有压痛及反跳痛者,多因腹部脏器穿孔或热毒弥漫所致。
3.脐外侧及下腹部突然剧烈绞痛,向大腿内侧及阴部放射,尿血者,多系结石所致。
4.腹部脏器破裂,或癌瘤亦可引起腹痛,疼痛部位多是破裂脏器或癌瘤所在部位。
5.妇女小腹及少腹部疼痛,常见于痛经、异位妊娠破裂等病。
另外,某些心肺病变可引起上腹部疼痛。肠痨、脂膜痨等病,可致全腹、脐周或右少腹疼痛。
腰痛
1.腰部经常酸软而痛,多因肾虚所致。
2.腰部冷痛沉重,阴雨天加重,多因寒湿所致。
3.腰部刺痛,或痛连下肢者,多因瘀血阻络所致。
4.腰部突然剧痛,向少腹部放射,尿血者,多因结石阻滞所致。
5.腰痛连腹,绕如带状,多因带脉损伤所致。
问头身胸腹
头晕
1.头晕而胀,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者,多因肝火上炎。
2.头晕胀痛,头重脚轻,舌红少津,脉弦细者,多因肝阳上亢。
3.头晕面白,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弱者,多因气血亏虚。
4.头晕且重,如物裹缠,痰多苔腻者,多因痰湿内阻。
5.头晕耳鸣,腰酸遗精者,多因肾虚精亏。
6.若外伤后头晕刺痛者,多属瘀血阻络。
胸闷
胸闷是指患者自觉胸部痞塞满闷的症状,又称胸痞。胸闷多与心、肺等脏气机不畅,肺失宣降,肺气壅滞有关。
1.胸闷,心悸气短者,多属心气不足,或心阳不足。
2.胸闷,咳喘痰多者,多属痰饮停肺。
3.胸闷,壮热,鼻翼扇动者,多因热邪或痰热壅肺。
4.胸闷气喘,畏寒肢冷者,多因寒邪客肺。
5.胸闷气喘,少气不足以息者,多因肺气虚或肾气虚所致。
心悸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跳不安的症状。
心悸有惊悸与怔忡之分:
因惊恐而心悸,或心悸易惊,恐惧不安者,称为惊悸。
无明显外界诱因,心跳剧烈,上至心胸,下至脐腹,悸动不安者,称为怔忡。
1.突受惊吓,气短神疲,惊悸不安,舌淡苔薄,脉细数为心胆气虚。
2.心神不安,惊惕不宁,胆怯烦躁、失眠眩晕、呕恶为胆郁痰扰。
3.心悸,胸闷,气短,精神疲倦,或有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面色淡白,舌质淡,脉虚为心气虚。
4.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痛,气短,自汗,畏冷肢凉,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或代为心阳虚。
5.心悸,兼见面色无华,舌淡脉细为心血不足。
6.心悸,兼见心烦少寐,头晕目眩,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为心阴虚。
7.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为心脉痹阻。
8.心悸,气短,咳喘痰鸣,形寒肢冷,下肢浮肿,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为肾虚水泛。
9.心悸,头晕目眩,纳差乏力,失眠多梦,舌淡,脉细弱,为心脾两虚。
形成心悸的原因主要有:
心胆气虚,突受惊吓;
胆郁痰扰,心神不安;
心阳不足,鼓动乏力;
心阴血亏虚,心神失养;
心脉痹阻,血行不畅;
脾肾阳虚,水气凌心等。
脘痞
脘痞是指患者自觉胃脘胀闷不舒的症状。是脾胃病的表现。
1.脘痞,嗳腐吞酸者,多为食积胃脘。
2.脘痞,食少,便溏者,多属脾胃气虚。
3.脘痞,饥不欲食,干呕者,多为胃阴亏虚。
4.脘痞,纳呆呕恶,苔腻者,多为湿邪困脾。
5.脘痞,胃脘有振水声者,为饮邪停胃。
腹胀
腹胀是指患者自觉腹部胀满,痞塞不舒,甚则如物支撑的症状。
1.腹部时胀时减而喜按者,多属虚证,因脾胃虚弱,健运失司所致。
2.持续胀满不减而拒按者,多属实证,因食积胃肠,或实热内结,气机阻塞所致。
3.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苔黄,腹壁青筋暴露者,称为鼓胀。多因酒食不节、情志内伤或房劳太过,致使肝脾肾功能失常,气血水等邪结聚于腹内而成。
麻木
麻木是指患者皮肤肌肤感觉减退,甚至消失的症状。麻木可因气血亏虚、风寒入络、肝风内动、风痰阻络、痰湿或瘀血阻络,肌肤、经脉失养所致。
1.肌肤麻木,神疲乏力,舌淡白者,多为气血亏虚。
2.肢体麻木,眩晕欲仆者属肝风内动。
3.半身麻木,兼有口眼歪斜者,多属痰瘀阻结。
4.四肢麻木,伴关节疼痛者,多为寒湿阻滞,见于痹证。
疲乏
疲乏指患者自觉肢体倦怠,运动无力,是多种内科疾病的常见症状,常因气血亏虚,或阳气虚衰,或脾虚湿困等导致,与肝、脾、肾脏关系最为密切。临床常见于虚劳、肝病、消渴、肾病、痿病等。
身重、身痒的要点及其临床
(一)身重
身重是指患者自觉身体沉重的症状。主要与水湿泛溢及气虚不运有关。身重,脘闷苔腻者,多因湿困脾阳,阻滞经络所致。身重,浮肿,系水湿泛溢肌肤所致。身重,嗜卧,疲乏者,多因脾气虚,不能运化精微布达四肢、肌肉所致。热病后期见身重乏力,多系邪热耗伤气阴,形体失养所致。
(二)身痒
身痒是指患者自觉全身皮肤瘙痒不适的表现。多由风邪袭表、血虚风燥、湿热浸淫等所致。多见于风疹、瘾疹、疮疥、黄疸等疾患。
问耳目
耳鸣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耳鸣是指患者自觉耳内鸣响的症状。
(一)实证耳鸣、耳聋
突发耳鸣,声大如雷,按之鸣声不减,或新病暴聋者,多属实证。可因肝胆火盛、肝阳上亢、痰火壅结、气血瘀阻、风邪上袭,或药毒损伤耳窍等所致。
(二)虚证耳鸣、耳聋
渐起耳鸣,声细如蝉,按之可减,或耳渐失聪而听力减退者,多属虚证。可因肾精亏虚、脾气亏虚、肝阴血不足等引起。
目眩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目眩是指病人自觉视物旋转动荡,如在舟车之上,或眼前如有蚊蝇飞动的症状。实者,多因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阳化风及痰湿上蒙清窍所致;虚者,多因气虚、血亏、阴精不足,目失充养所致。
目昏、雀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目昏是指视物昏暗不明,模糊不清的症状。雀盲是指白昼视力正常,每至黄昏视物不清,如雀之盲的症状。
目昏、雀盲的病因、病机基本相同,多由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目失充养而致。常见于久病或年者、体弱之人。
问睡眠
失眠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失眠是阳不入阴,神不守舍的病理表现。
不易入睡,甚至彻夜不眠,兼心烦不寐-心肾不交。
睡后易醒,不易再睡,兼心悸、便溏-心脾两虚。
睡眠时时惊醒,不易安卧-胆郁痰扰。
夜卧不安,腹胀嗳气-食滞内停。
嗜睡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嗜睡多因阳虚阴盛,或痰湿内盛所致。
困倦易睡,伴头目昏沉,胸闷脘痞,肢体困重,苔腻 为痰湿困脾,清阳不升。
饭后神疲困倦易睡,兼食少纳呆,为脾失健运,清阳不升所致。
精神极度疲惫,神识朦胧,困倦欲睡,肢冷脉微 为心肾阳衰,神失温养。
大病之后,精神疲乏而嗜睡 为正气未复。
问饮食与口味
口渴与饮水:
口渴多饮
1.口渴咽干,鼻干唇燥,发于秋季者,多因燥邪伤津。
2.口干微渴,兼发热者,多见于外感温热病初期,伤津较轻。
3.大渴喜冷饮,兼壮热面赤,汗出,脉洪数者,属里热炽盛,津液大伤,多见于里实热证。
4.口渴多饮,伴小便量多,多食易饥,体渐消瘦者,为消渴病。
5.口渴咽干,夜间尤甚,兼颧红盗汗,舌红少津者,属阴虚证。
渴不多饮
1.渴不多饮,兼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苔黄腻者,属湿热证。
2.口渴饮水不多,兼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红绛者,属温病营分证。
3.渴喜热饮,饮水不多,或饮后即吐者,多为痰饮内停。
4.口干但欲漱水而不欲咽,兼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者,为瘀血内停。
食欲与食量:
食欲减退
食欲减退指病人进食的欲望减退,甚至不想进食的症状。
1.食欲减退,兼见面色萎黄,食后腹胀,疲乏无力者,多属脾胃虚弱。
2.纳呆食少,兼见脘闷腹胀,头身困重,便溏苔腻者,多属湿邪困脾。
3.纳呆食少,脘腹胀闷,嗳腐食臭者,多属食滞胃肠。
厌食
厌食指患者厌恶食物,甚至恶闻食臭的症状,或称恶食。
1.厌食,兼脘腹胀满,嗳气酸腐,舌苔厚腻者,多属食滞胃肠。
2.厌食油腻之物,兼脘腹痞闷,呕恶便溏,肢体困重者,多属湿热蕴脾。
3.厌食油腻厚味,伴胁肋胀痛灼热,口苦泛呕,身目发黄者,为肝胆湿热。
妇女在妊娠早期,若有择食或厌食反应,多为妊娠后冲脉之气上逆,影响胃之和降所致,属生理现象。严重者,反复出现恶心呕吐,厌食,甚至食入即吐,则属病态,称为妊娠恶阻。
消谷善饥
消谷善饥指病人食欲过于旺盛,进食量多,但食后不久即感饥饿的症状。亦称多食易饥。
1.消谷善饥,兼多饮多尿,形体消瘦者,多见于消渴病。
2.消谷善饥,兼大便溏泄者,多属胃强脾弱。
饥不欲食
饥不欲食,兼脘痞,胃中有嘈杂、灼热感,舌红少苔,脉细数者:是因胃阴不足,虚火内扰所致。
除中
除中是指危重患者,本毫无欲食,突然索食,食量大增的症状。除中是假神的表现之一,因胃气败绝所致。
口味:
口淡患者味觉减退,口中乏味,甚至无味——脾胃虚弱。
口甜患者自觉口中有甜味——脾胃湿热,脾虚。
口黏腻患者自觉口中黏腻不爽——痰热内盛、湿热蕴脾及寒湿困脾。
口酸口中常泛酸味——肝胃郁热、饮食停滞。
口涩口有涩味如食生柿子的感觉—燥热伤津,或脏腑热盛
口苦口中常觉苦味——心火上炎或肝胆火热
口咸口中常泛咸味——多见肾病或寒水上泛。
问二便
大便
便次异常
便秘
指大便燥结,排出困难,便次减少,甚则多日不便。
因胃肠积热,或阳虚寒凝,或气血阴津亏损,或腹内癥块阻结等,导致肠道燥化太过,肠失濡润,或推运无力,传导迟缓,气机阻滞所致。
泄泻
指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软不成形,甚至呈水样者 可因外感风寒湿热疫毒之邪,或饮食所伤,食物中毒,痨虫或寄生虫寄生于肠道,或情志失调,肝气郁滞,或脾肾阳气亏虚等,导致脾失健运所致。
便质异常
完谷不化
大便中含有较多未消化食物的症状
脾虚、肾虚或食滞胃肠的泄泻。
溏结不调
大便先干后溏 脾虚
大便时干时稀 肝脾不调
脓血便
大便中含有脓血黏液
多见于痢疾或肠癌,常因湿热疫毒等邪,阻滞肠道,肠络受损所致。
便 血
血从肛门排出体外,或大便带血,或便血相混,或便后滴血,或全为血便 因脾胃虚弱,气不摄血,或胃肠积热、湿热蕴脾、气血瘀滞等所致。
便黑如柏油,或便血紫暗者:为远血便血鲜红,血附在大便表面,或于排便前后滴出者:为近血
排便感异常
肛门灼热
排便时自觉肛门灼热的症状
大肠湿热下注,或大肠郁热,见于湿热泄泻、痢疾。
里急后重
腹痛窘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便出不爽 湿热内阻,肠道气滞所致,常见于湿热痢疾。
排便不爽
排便不通畅,有滞涩难尽之感
湿热蕴结,肠道气机不畅;或肝气犯脾,肠道气滞;或因食滞胃肠等所致。
大便失禁
大便不能控制,滑出不禁,甚则便出而不自知 脾肾虚衰,肛门失约所致。
肛门重坠
肛门有下坠之感,甚则脱肛。 脾虚中气下陷,常见于久泻或久利不愈
问小便
尿次异常
频数
排尿次数增多,时欲小便的症状 小便频数急迫者,为淋证,是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所致。
小便频数量多,夜间明显者:多由肾阳不足,肾气不固,膀胱失约所致。
癃闭
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合称癃闭
实证:湿热蕴结,或瘀血、结石,或败精阻滞、阴部手术
虚证:老年气虚,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利
尿量异常
尿量增多
尿次、尿量皆明显超过正常量次的症状 小便清长量多者:属虚寒证。
多饮多尿而形体消瘦者:属消渴病
尿量减少
尿次、尿量皆明显少于正常量次的症状
小便量少短赤者:多属实热证,或汗、吐、下后伤津所致。
尿少,兼见浮肿者,多因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所致。
排尿感异常
尿道涩痛
排尿不畅而痛,伴有急迫、疼痛、灼热感 见于淋证,可因湿热蕴结、热灼津伤、结石或瘀血阻塞等所致。
余沥不尽
排尿后小便点滴不尽
老年人肾阳亏虚,肾气不固。
小便失禁
患者神志清醒时,小便不能随意控
制而自遗。
多属肾气不固,膀胱失约所致。
遗尿
睡眠中不自主排尿
肾气不足,膀胱虚衰。
问经带
经期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月经先期
连续2个月经周期以上出现月经提前7天以上
多因脾气亏虚、肾气不足,冲任不固;或因阳盛血热、肝郁化热、阴虚火旺,热扰冲任,血海不宁所致。
月经后期
连续2个月经周期以上出现月经延后7天以上
实证:气滞、寒凝血瘀,痰湿阻滞,冲任受阻
虚证:营血亏损、肾精不足,或阳气虚衰
月经先后不定期
连续2个月经周期以上出现经期不定,月经或提前或延后7天以上
肝气郁滞,或脾肾虚损
经量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月经过多
周期、经期基本正常,而经量较常量明显增多
热伤冲任,迫血妄行;或气虚,冲任不固;或瘀阻胞络,络伤血溢
月经过少
周期基本正常,而经量较常量明显减少,甚至点滴即净
虚者,多因精血亏少,血海失充所致
属实者,常因寒凝瘀阻,痰湿阻滞,冲任气血不畅所致。
闭经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女子年逾18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已行经,未受孕、不在哺乳期,而停经达3个月以上
肝肾不足,气血亏虚,阴虚血燥,血海空虚;或因痨虫侵及胞宫,或气滞血瘀、阳虚寒凝、痰湿阻滞胞脉,冲任不通所致。
痛经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行经时,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难忍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者多属气滞或血瘀。
经期小腹冷痛,得温痛减者多属寒凝或阳虚。
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者多属气血两虚,或肾精不足,胞脉失养所致。
崩漏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非行经期间,阴道内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沥不止
热伤冲任,迫血妄行;或脾肾气虚,冲任不固;或瘀阻冲任,血不归经所致。
带下异常(白带、黄带)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白带
带下色白量多,质稀如涕,淋沥不绝
脾肾阳虚,寒湿下注
黄带
带下色黄,质粘,气味臭秽
湿热下注或湿毒蕴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