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二章书后题
这是一篇关于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二章书后题的思维导图,如: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二者的对立统一、商品体现了一种生产关系。
编辑于2022-01-27 12:06:13这是一篇关于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版)全书与大学生实践相关部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创造有意义人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这是一篇关于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版)全书与大学生实践相关部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创造有意义人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这是一篇关于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十章书后题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是与企业制度有关的概念和知识,希望对你有帮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版)全书与大学生实践相关部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创造有意义人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这是一篇关于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版)全书与大学生实践相关部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创造有意义人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这是一篇关于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十章书后题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是与企业制度有关的概念和知识,希望对你有帮助。
商品
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 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③ 商品体现了一种生产关系
怎样理解科学技术和管理在商品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1)在现代经济中,科学技术、管理在经济增长、价值创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
2)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是生产劳动者,他们和普通工人的具体劳动共同创造了使用价值,他们和普通工人的抽象劳动共同创造了新价值;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大多是复杂劳动,复杂劳动是倍增的简单劳动,能比普通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所以也该获得更多的报酬;在现代社会中,复杂劳动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
3)科技人员的劳动创造价值不等于科技本身创造价值。科技人员的劳动是一种活劳动的形式,科技则是一种物化劳动的形式。商品的新价值只能由活劳动创造,而物化劳动形式的科技本身不创造新价值。科学技术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时,分别作用于生产力中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一方面,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使劳动对象的范围更广、性能更好;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可以培养出素质更高的工人、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高素质的人的因素和高效能的物的因素的结合形成了新的生产力,从而使得社会平均劳动的性质出现了新的变化,最终体现在商品的价值创造上
4)管理劳动也是一种复杂的劳动(主要是脑力劳动)。管理劳动是整个生产劳动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管理劳动首先是一种具体的劳动;管理劳动又是一种抽象劳动,管理人员的劳动与其他生产劳动者一道作为生产过程的人力要素,利用物化劳动因素,生产出物质产品,并使自己的劳动凝结于新商品之中,它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当然也和实际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一样,形成必要劳动时间的一部分,构成商品的价值。由于管理劳动是一种复杂的高智力劳动,因此,它在商品新价值形成中的贡献是多倍的简单劳动的贡献
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先论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含义及其矛盾:
① 私人劳动是指生产资料归不同利益主体所有,生产商品的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商品生产者按照私人的打算和私人利益进行的劳动,它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
② 社会劳动是指社会分工决定了劳动具有社会性质,是社会总劳动的有机构成部分
③ 二者的矛盾表现为直接的私人劳动和间接的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社会劳动要求劳动产品在数量和品种上满足社会的需要,而私人劳动使得这种需要不可能实现,这就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④ 二者矛盾的解决要依靠商品交换的实现
2)再论述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
①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如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
②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③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即若私人劳动成功转化为社会劳动,则再生产顺利进行;若私人劳动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会破产
怎样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种含义是在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形成的,它涉及的是同种商品生产上的劳动耗费。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是指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
不同商品的供求状况会直接影响或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生产条件:如果供过于求,优等生产条件就会成为平均生产条件,引起商品价值下降,结果平均生产条件将向上移动;反之如果供不应求,劣等生产条件就会成为平均生产条件,引起商品价值上升,结果平均生产条件将向下移动。可见,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生产条件实现的,因此,决定价值的仍然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种含义是第二种的基础,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如果说第一种含义是指价值的决定,那么第二种含义则是指价值的实现。
① 第一种角度是从社会生产条件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则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说明的
第一种表示某一生产部门内部不同生产条件生产者生产商品所耗费不同劳动量;第二种表现商品生产者和商品需求者的关系。
② 第一种含义决定的是单位商品的价值,第二种含义决定的是部门总商品的价值
③ 第一种含义涉及劳动消耗,第二种含义则涉及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跟第三点不一样),经济调节的目标就是,社会总劳动时间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配置到各个部门。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
劳动的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质
① 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它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抽象掉生产商品劳动的具体形式,则所有劳动都是人们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它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②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③ 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则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抽象劳动的历史性
4.只有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在不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民的劳动产品不用来交换,他们的劳动就只表现为具体劳动
理论意义: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① 它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② 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③ 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
简单劳动
① 指不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就能胜任的劳动
② 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区别不是由自然或生理条件决定的,而是由社会条件,主要是由社会分工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别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决定的,衡量标准是相对的
复杂劳动
① 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
② 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计算价值量的时候,其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可以多倍于简单劳动
③ 复杂劳动转换为简单劳动的不同比例,是在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决定的,是在反复的交换中自发形成的
个别劳动时间
① 各个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
② 由个别劳动时间形成的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
价值量
① 指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
② 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③ 只能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具体劳动
① 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
②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和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源泉)
③ 是劳动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永恒性的范畴
使用价值
① 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
②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的,同一种商品可兼有多种使用价值
③ 商品的使用价值不等于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
⑴它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⑵不是针对生产者自己有用,而是针对他人、针对社会有用的
⑶必须让渡给他人才能进入消费
④ 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⑤ 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而不是社会生产关系
资源配置
① 资源配置,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现实的生产性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和不同方向上的使用
② 在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着生产资源的相对稀缺性与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合理、有效的分配使用各种有限的资源就成为了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③ 在现代经济中,资源配置有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两种方式
计划配置方式
含义:计划机制占主体地位的资源配置方式
特征:直接决策者是中央计划机构
计划经济是以行政指令层层下达 信息传导通过行政渠道纵向实现 企业责任只是完成计划指标 动力来源于外部
优势:
1.有利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
2.在全社会范围内动员资源进行重大建设
3.在不同层次和地区间调节收入分配关系
局限性:
1.企业利益和整个社会利益矛盾
2.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和计划经济相对稳定性的矛盾
市场配置方式
含义:市场机制占主体地位的资源配置方式
特征:直接决策者是独立的市场主体
通过市场供求关系横向联系,形成总体的经济活动 通过市场价格和竞争机制进行调节
优势:市场自发调节,自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局限:
1.难以自动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战略和目标
2.造成宏观经济总量和结构的失衡
3.对外部不经济的调控乏力
4.刺激生产经营者的短期行为,造成产业结构失衡和资源浪费(等外部不经济现象)
市场经济
① 市场机制是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
② 市场经济是在商品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较高阶段,当商品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市场机制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机制时,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价值规律
①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以此为基础进行商品的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支配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
② 价值规律具有三大作用
⑴ 调节作用,指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⑵ 刺激作用,指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竞争中努力降低商品价格
⑶ 分化作用。指价值规律作用导致优胜劣汰,商品生产者 两极分化
③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背离价值的运动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种现象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1)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始终以价值为基础的
(2)从商品交换的总体来看,价格的涨落会相互抵消,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等的
(3)价格变动也会影响供求关系,在价格的不断波动中,使供求关系趋于平衡,从而使价格接近价值
劳动生产率
① 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② 两种表示方法:1、劳动生产率可以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2、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用公式表示为:劳动生产率 = 产品量 / 劳动时间
③ 劳动生产率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成正比,同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④ 无论劳动生产力怎样变,同一劳动相同时间创造的价值量不变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①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②两种定义:第一种含义是在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形成的,它涉及的是同种商品生产上的劳动耗费。第二种含义是指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
抽象劳动
① 抽象掉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所有劳动都是人们体力和脑力的支出),称为抽象劳动
②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③ 抽象劳动是一个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抽象劳动的历史性
价值
① 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② 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③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
④ 任何商品都有使用价值,但只有当其作为商品时才有价值,因此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交换价值
① 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交换价值
②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③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④ 交换价值是相对的,不同交换对象有不同的交换价值,且因时因地的发生变化
商品经济
①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② 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③ 商品经济发展分为简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两个阶段
④ 产生条件:必要条件——社会分工、,决定性条件——生产资料分属不同的利益主体,剩余产品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