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南北朝民歌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南北朝民歌。
中国古代文学史之魏晋南北朝文学知识总结,包括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玄学对文学的渗透、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等内容。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第三编第二章两晋诗坛学习笔记。两晋诗坛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呈现一种过渡状态;陆机、潘岳是西晋诗坛的代表,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先秦文学
魏晋南北朝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先秦、秦汉文学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工农兵文学总论
新启蒙文学导图笔记
上古神话学习笔记
Android-宋辽文学导图笔记
两晋诗坛
南北朝民歌
由于南北朝长期处于对峙的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情调与风格。
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
吴歌与西曲
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吴歌共326首,西曲共142首。
吴歌与西曲虽同属南朝民歌,但由于产生在不同的地区,所以在音乐的声节和歌唱方式上也有差异。
吴歌产生于东晋及刘宋的居多,西曲产生于宋、齐、梁、陈的居多。
水乡景物与市井气息
南朝民歌中多清丽缠绵的情诗,与江南幽美的自然环境和充裕的经济条件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吴声歌曲多为女性的吟唱,其内容或表现对于爱情的渴望,或表现既得爱情的欢乐,或表现相思的痛苦,或表现坚贞不渝的爱情,或表现对于负心男子的怨恨,或表现婚姻不自由的苦闷。
西曲多写水边船上旅客商妇的离别之情,所反映的生活面比吴歌稍广,而且更多地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其突出的特点是结合劳动来描写爱情。
南朝民歌的特点
南朝民歌的形式特点,是体制小巧,大多为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清妙的歌谣随口唱来,不雕饰,不做作,便将内心深处细腻缠绵的情感真切地表现出来。
南朝民歌尤其是吴歌的显著特点,是大量运用双关语。 这些巧妙的双关语的运用,不仅使得语言更加活泼,而且在表情达意上也更加含蓄委婉。
《西洲曲》
除了吴歌和西曲之外,在《杂曲歌辞》中还有一篇抒情长诗《西洲曲》,这首诗是南朝民歌中艺术性最高的一篇。
这首民歌可能经过文人的加工润色,内容是写一个青年女子的相思之情,中间穿插着不同季节的景物变化和女主人公的活动、服饰及仪容的点染描绘,一层深过一层地展示人物内心的情思,将那种无尽的相思表现得极为细腻缠绵而又委婉含蓄。
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
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有一小部分,共70首左右。
北朝民歌
北朝民歌的数量虽然不多,但内容却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北朝民歌语言朴素无华,情调之坦率爽朗,风格刚健豪放,均与南朝民歌形成鲜明的对比。
以鲜卑族为主的北方各民族跟南方人民的生活环境有所不同,再加上北方民族特殊的风俗习惯和性格气质,因此北朝民歌的情调和风格,就跟南朝民歌有了显著的差别。
社会题材的多方面表现
北朝民歌中,表现北方的景色和风俗,最富有地方色彩。如《敕勒川》。
频繁的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严重而突出的问题,因而北朝民歌中反映战争的诗比较多,如《陇上歌》。
北朝民歌中,还有不少反映羁旅行役和流亡生活的怀土思乡之作,如《折杨柳歌辞》。
北朝民歌中有不少反映爱情与婚姻题材的作品,这些歌曲坦率直截,与南朝情歌缠绵婉转的情调大不相同,如《地驱歌乐辞》。
《木兰诗》
《梁鼓角横吹曲》中的长篇叙事诗《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中最为杰出的作品。
《木兰诗》成功地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木兰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和淳朴的优秀品质,这是一个深深扎根在中国北方广大土地上的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英雄形象,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尤其可贵。
《木兰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描写有繁有简,剪裁精当而结构严谨。
通过人物的行动和气氛的烘托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性格,将叙事与抒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诗中复沓、排比、对偶、问答的句式;叠字、比喻、夸张的运用;或叙事、或摹声、或写景,如百川归海,均服务于木兰形象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