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承有道古脉法(一)张玉林老师
医承有道古脉法(一)张玉林老师思维导图,脉诊是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
编辑于2022-02-20 17:13:22脉诊张玉林老师
假脉
➢你可能摸了一个假脉?①镇静类,抗癫痫类、抗抑郁类、抗过敏类会减慢心率。⑦降压类,会减弱脉的力度)③抗心律失常药,会掩盖结、代脉(房颤心率)。④解肌止痛类,会增加心率。⑤激素类,会造成尺脉虚,浮大。以上等等都是药物引起的假脉。
古脉法
古脉法洪(大)细(小)浮(毛)沉(石)数迟滑涩弦虚后世脉法革、芤,实;漏、弱、徽;虚,漂、芤;弱、牢.伏、微;动促;缓、结、代;实、紧;散
脉有阴阳何也
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
病脉:浮大数滑弦,沉小迟涩虚。
洪(大)脉:
洪(大)脉定义:洪脉脉体宽大,无其他任何因素的参与。
反季节者死,独处;
内经、难经上常把洪脉与大脉并称,在季节上,常说发后世脉法除描述季节性脉时,一般不用钩脉这个称呼。但是洪大脉仍并用。《难经》第七难提到“太阳之至,洪大而长。”《伤寒》辨脉法中说"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微微,此名阴也。《外科精义》中说“其状如水之洪流,波之洋涌起《四诊抉微》中说"洪脉极大,状如洪水,来盛去衰《脉语》言“如江河之大,若无波涛汹涌,不得谓之洪
洪脉只是脉体的宽大,浮沉可以与洪脉构成相兼脉,浮洪沉洪。洪脉、与其他因素相合,可以衍生出革脉,芤脉,实脉。革脉,像按鼓皮一样。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实脉往往脉体也宽大,但是需要加上一个特别有劲的感觉。洪大脉不管有无劲,只管脉体是否宽大,快慢也不是构成洪脉的条件。
细(小)脉
细(小)脉定义:“细脉只是指脉体窄细 ,没有其他别的条件参与。
《内经》、《难经》 上常把细脉与小脉井称。《脉经》上细脉、小脉合并统称细脉。这对后世脉法起了指导性的作用,后世脉学著作大都演自脉经。在后世脉法中,大多数人都同意细脉、小脉合并为细脉的说法,但是也有提出质疑的,后世虽然对细小合并提出质疑,但细脉在后世医家上分歧不大。关于细脉的描述,《脉经》 说,"细直而软 ,若丝线之应指。”《脉诀》 说,“细如一线”。因此,我们可以给细脉下个定义,"细脉只是指脉体窄细 ,没有其他别的条件参与。”细脉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脉体的窄细。由于细窄的程度也与性别,年龄,性情等有关而呈现程度不同的变化,所以我们依然不能用数学来表示这个细窄的程度,道理如同洪脉一样。
细脉可以与其他因素相合,而衍生细脉类的脉象,例如濡脉(一浮二细三柔软无力), 弱脉(一沉二细三柔软无力), 微脉(一细二无力三若有若无或+四沉)。细脉与微脉需要鉴别,不要混淆,模糊。细脉虽然是窄细的脉,但是一直有,微脉则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濡脉弱脉微脉都有细的性质。
主不足,1、失眠、少阴热化;2、小二感冒细脉,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3、心脉上细脉,桂枝龙骨牡蛎汤;4,脾胃易腹胀;5,糖尿病在左关脉细有的有数;少部分人参白虎汤证洪大脉;病久细脉出现在肾脉者虚不易治。
浮脉
浮脉定义:“浮脉只是表示脉体所在位置的浅表。只有位置这一个因素,而没有别的因素。”其他的因素比如大小,力度,快慢等等统统不参与浮脉这个定义,浮脉只是一个位置,位置很浅表。
在《内经》和《难经》上面 ,浮脉往往与毛脉并称,后世脉法除去描述季节脉以外,基本上不再使用毛脉的称呼,而以浮脉统称。
在脉象的描述方面,对浮脉的描述很多, 比如说"如落榆荚"“如风吹毛 ,如水漂木"等等,《难经》的十八难上面是这样描述的,是”脉在肉上行”,《脉经》 提出的“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被后世众多的脉学著作所采用,像《脉确》的描述是"轻手便得",(医学正传》的描述是"泛泛于上,轻手即得”如《医灯续焰》上说"轻手可得,按之则有泛泛欲上之势,虽按之始沉,亦必随手而起。”等。
这些描述都比较形象地描述了浮脉这种漂浮,轻浮,向上浮的这个形象和动态。据此,浮脉需要与别的脉作一下鉴别;第一个需要鉴别的是无根脉,无根脉的特点是按之突然消失,我们以前在讲脉的时候就讲过这个无根脉,这种脉浮取重取有稍用劲儿就没有了,好像是我们下台阶样,这脚突然步迈空了,然后下子就没有了 ,这是这个无根脉。第二个需要鉴别的是芤脉,芤脉是脉体比较大,但是中间空虚,虽然有按之力减这个特点,但是中间是空的。第三个需要鉴别的脉是虚脉,虚脉是当你去按的时候,它减退得非常明显,按之力减.减退得非常明显。浮脉和无根脉、芤脉、虚脉需要鉴别的在什么地方,就在于"诊宗三昧”里面说得一句话,“下指即显浮象,按之稍减而不空。”这个浮脉就是一个位置的浅表,其他任何的因素都不需要参与如果我们把浮脉界定在这个范围内,是不是对大家在摸脉的时候体会这个浮脉有所帮助呢。
浮脉是纲领性的脉之一,浮脉再加上相关的因素,可以行生出浮脉类派生出脉象,比如说芤脉,虛脉,濡脉等等。浮脉还可以和许多脉象构成相兼脉,比如浮洪,浮紧,浮弦,浮细等等原则上浮脉不与沉脉类的脉象相兼。但是不同的部位可以互见,比如《伤寒》上面提到的"阳浮而阴弱”,"阳浮"指的是寸位,“阴弱“指的是脉象偏沉,这个"阴”指的是尺部,就是寸部是浮的,尺部是沉的,这种是可以相兼的。可以同时见到,但是不可能在同一部位出现浮和沉的相兼脉。
经验:感冒:风寒 风热太阳病:脉浮,头痛,项僵,恶寒;浮紧麻黄汤,浮缓(形态上从容不迫,从容自得)桂枝汤感冒可以阳明证,少阴证,
沉脉
沉脉定义:“沉脉与浮脉 样,只是表示位置深在下,近于筋骨,这一个因素,没有任何别的因素的参与。”
在《内经》与《难经》上面,沉脉往往与石脉并称,在后世詠里除了描述季节使用冬石脉以外,也不再使用石脉这个名称,而是把石脉和沉脉统一为沉脉 ,沉脉在《内经》和《难经》上的描述比较多,也比较繁杂,但是我们不容易领会,不容易掌握。在《伤寒》的“平脉法”里有一句“迟缓相搏名曰沉”, 我以前在讲《伤寒》的平脉法的时候对这句话特意多说过几句,像这句“迟缓相搏名曰沉”中的“沉”不是指脉象,指的是脉证的性质,所以“迟缓相搏”也不能作为沉脉的定义。在《濒湖脉学》中是这样形容的“如石投水,必极其底”,他这个形容是比较好的 ,因为这个 "如石投水,必极其底”, 既有石的形象,又有向下沉的脉势,和到了底下才明显的脉位脉形的描述,在《脉经》上则提出了“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与浮脉的“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有鲜明的对比。在《医灯续焰》上面,他对“举之不足,按之有余”作了这样的解释,“非重按不可得, 更有深深在下之势”, 在(医学探骊》中提出了明确的说法,就是“沉脉,亦以部位言”。根据上述各个医家的描述,沉脉也是纲领性的脉象之一,沉脉再加上相关因素,也可以行生出沉脉关派出的脉象例如弱脉微脉,同时沉脉也可以与多种脉象相兼,例如沉迟、沉洪、沉细,沉弦,沉数等等,原则上也不与浮脉相兼。伏脉(位置极深+细小)、弱脉(沉小动),牢脉(一大二弦三长四沉五实,固定不移)都有沉的性质。肿瘤常常为伏脉如附骨。
经验:浮沉为纲,相关的脉就好掌握,80,90后风寒感冒直入少阴,脉微细沉,厥阴,太阴的脉都沉;
数脉
数脉定义:“数脉只是脉搏跳动快这一 个因素没有别的任何因素的参与。一息四至以太息为常,一息六至以上为数。
《内经》《难经》 上已经有数脉的名称,但是没有明确的规范,虽然从原则上规定了按呼吸次数测定脉跳次数的方法,比如在《素问平人气象论》上面“人一 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包括《脉经》引用它的说:“一息六七至,一日数者进之名。”这就规定了数脉的定义,就是一息六至以上,后世医家基本遵循《脉经》的观点,以一息六至为数。一息六至为数,那大于六至的该怎么办?《詠诀》上面这样说:在“六至为数”后肯定为“急疾日数。”就是把七至以上统统归为数的范围,而《诊宗三昧》则以“呼吸定息六至以上,而应指急数。同样把六至以上的脉都归入数脉的范围,像有个叫舒诏的,在"辨脉篇"当中提出“六数,七疾,八脱,九死,十归墓。”还有《医灯续焰》上面说: "若一息六至是为数脉。气行速疾,逾于常度,故日属阳。一息七至,气更速行,故日疾,一息八至,阳热以极,一息九至,则元神散脱。而与迟之夺精者,固无异也。他们虽然把六至以上都归入数脉的范围,但是他们强调数脉都是属阳的,到一息九至的时候有元神散脱,与迟脉这个夺精,道理是一样的。 他们的“八脱九死十归墓", 以脉跳的快慢来观察病势的进退和预后,这种方法在临床也很有实用的意义。再:动脉(在数上加动摇不定)可以参照房颤脉动,但房颤脉不是传统动脉。
数-常-缓-迟,一息四次,润以太息,为正常,阵发性心动过速到200次每分钟以上可以忍受20小时以上内热:湿热,虚热虚体感冒,寒邪直中少阴虚极
缓脉
迟脉定义:-息三至以下,没有别的因素的参与。
首先提出迟脉的概念的是《内经:三部九候论》, 里面这样说道:"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在《内经》里面虽然提出了一个“独迟者病”把迟脉作为一种病脉,但是没有一个定义。王叔和在《脉经》对迟脉下的定义是: *呼吸三至,”这个"呼吸三至”为后世众多医家所尊奉,没有什么太大的分歧,所以迟脉是比较简单的了。-般的医书上面把退脉就描述为”息三至”, 我在这儿把一息三至以下的都算作迟脉,为什么要把一息三至下都归到迟脉的范園?这就牵扯到一个问题 ,就是数脉与迟脉的外延的问题。例如脉率多少假定我们画一个数轴,把60到85.之间作为平脉,大于85作为数脉,小于60大于50之间的作为缓脉,小于50次的算作是迟脉。在《内经:平人气象论》中说: "人一 吸脉动,人一-呼脉动,日少气”意思是一 息,一个呼吸脉动两次叫少气。在《难经:十四难》中描述道:”呼一至日离经再呼一至日夺精,三呼一至日死,四呼一至日命绝。在《难经》上面,这个一呼一至实际上是一息二至,也就是一个呼吸周期脉跳两次,叫离经,跳次叫夺精,四呼至是两个呼吸周期才有一个心跳 ,这种提法实际上应当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一个呼吸周期脉跳两次的他的心跳次数也就在40次左右,心跳次数小于40次的机会很少,像《难经》里描述的,如果是二呼一至,心跳大概在每分钟二十次,如果是四呼至,那么每分钟才有十次,像这种十几次,二十几次的心跳是不会出现的,一般心跳小于四十次的时候,就很可能会出现阿斯综合症,即使心跳小于四十次出现这种情况,也可能就是几分钟的事,几分钟以后这人就可能不在了,所以在有些医书上说的跳得再慢的应该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一般的40次就作为个极限了 ,小于40次心跳的出现机会很少,这是迟脉的外延。
按照速率来说,有数、缓、迟三种,我们把节律的脉分为结脉(一不数二时一止,止无常数) , 代脉(《伤寒》上说,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名日代。张仲景又补充了不能自还,良久方至的条件。到张景岳,就把所有节律不整的脉,除去促脉和结脉以外,都归于代脉。),促脉(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日促。《内经》:一数二上出鱼际:《伤寒》:一数二时一止,止无定数)也放在这一节。
经验:寒证迟脉,阴寒内盛附子理中丸,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主之;间歇,早搏,房颤。促脉:颈椎病多见,
滑脉
滑脉定义:滑脉只是指脉象形状的流利程度,较正常脉象流利的即为滑脉,没有其他任何因素的参与。
滑脉,最早见于《内经》, 在《内经》五藏生成篇说道:”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藏之象,可以类推;五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色脉,可以万全。”在这段中就提出脉的“小大滑涩浮沉”。滑脉在众多的脉学著作中大多与涩脉相对,因为古人多用主观上的描述,比如《医述》说: "滑之为急 ,往来流利而不滞涩也。《脉确》说:“流利如珠使是滑。”(医学探骊》中说: "通行流动贯如珠 ,一串牟尼指下摸”还有一些医家把滑脉比喻成如盘走珠,珠走于盘啊等等。综合众多医家对滑脉的描述,因为滑脉的描述在医家当中产生的分歧并不多。《伤寒论. 平脉法》中说:“翕奄沉, 名日滑,何谓也?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故令脉滑。”“平脉法”这里是描述滑脉产生的机制。机制是阴阳平和,气血充足。但不是滑脉的定义。
经验:滑脉,孕妇;阴阳平和,气血充足,目前虚寒体质,寒湿体质,不易出现滑脉;四周后不出现滑脉,易流产。可尝试保胎。滑脉在堕胎者一周后才消失。小孩的脉轻虚以滑,端直以长;
涩脉
涩脉定义:只有往来艰涩,与滑相反。
涩脉最早也是见于《内经》, 就是上面讲滑脉时提到的那段,这里不再重复。《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艰且散,或-止复来,一日浮而短,-日短而止。”王叔和在《脉经》为涩脉规定了太多的条件,如,细、迟、浮短、止、往来艰散等等。后世医书多尊叔和之说,或全录或摘抄或删补,但总不出王叔和的框架,致使涩脉使后人无法体会和掌握,到宋元以后,不少医家对涩脉重新认定,如《医宗金鉴》:“进退为艰 ,往来滞涩谓之涩脉。”《诊宗三昧》: "指 下涩滞不前。也有人作感觉H的描述,比如《医学入门》:“涩,不滑也,往来涩滞,如刀刮竹皮然。不通快也。《脉诀刊误》: "脉来艰涩细而迟 ,不能流利圆滑,滑涩者,涩也,与滑相反。如刀刮竹,竹皮涩而有节,刀刮而行涩,过节而倒退,有涩脉往来难之意:如雨沾沙,沙者,不聚之物,雨虽沾之,其体亦细而散,有涩脉往来散之意:或止复来,是因涩而不流利之止,与结代促之止不同等等。”
众多的脉学著作,对涩脉的描述出现比较大的分歧,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考虑涩脉是怎么出现的呢,涩脉的出现就是因为气滞、血瘀、亡血、失精,也多见于重症的患者,所以涩詠多与其他脉相兼,如和细脉、迟脉、散脉、 短脉歌止脉等,因为涩脉多与这些个脉象相兼。所以我们考虑一些脉学的著作,就把易于相兼的脉的条件定位于涩脉的条件,应该说这样定义是不太合适的,如果把易于相兼的脉的条件强加于涩脉的定义上,那肯定会导致认知上的困难,也会导致涩脉主病上的一些模期的概念。至于古人形容的如刀刮竹,如雨沾沙,如病蚕食叶,有它易于理解的形象的方面。
经验:气血不足,气滞、血瘀;右关洪涩为脾胃气血不足;胃纳,腐熟功能异常,腹胀,
弦脉
弦脉的定义应该有三种:第一,季节脉,就是春弦脉,轻虚而滑,端直以长,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还是采用这种形容吧。第二,病态的弦脉,盈实而滑,如循长竿。肝硬化可见,乙肝可出现细沉脉。第三,肝的真脏脉,又叫死肝脉。中外急,如循刀刀,如新张弓弦。
弦脉最早也见于《内经》, 在《内经》上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季节脉,就是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中的春弦,在《素问玉机真脏论》中这样描述: "春脉如弦,其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这是形容春季的季节脉,春脉。我们说人与天地相应,与自然相应,人的脉象在四季的变化确实体现出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我们摸同一个人的脉,他在一年四季有很大的区别 ,就是一天当中也有细微的区别,因为一天同样可以分为四时。第二个说法是肝脉,其中又分肝的病脉和肝的死脉。《素问玉机真脏论》:“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日肝病,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日肝病。”这是在《内经》,上的,-种是正常的季节脉,肝的病脉和肝的死脉。张仲景在《伤寒.平脉法》:“弦者 ,状如弓弦。按之不移。”《金匮要略痉湿喝》 : "夫痉病,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到此弦脉基本就形成,到后世基本没什么分歧了。我们看《内经》上对季节脉的形容是:“轻虛而滑 ,端直以长。”这句话的“滑”,是如循长杆末梢的感觉,不是滑脉的滑,"端直以长”的“长”也不是长脉的长的,同样是形容如循长杆末梢之意,但是这个形容在后世的脉学著作中采用的不多。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痉湿喝》提出一个"紧”字,这也不是紧脉的"紧是形容弦脉兼有这种紧张之意,因为紧脉是那种转索无常的感觉。张仲景说"按之紧如弦”的意思是说脉象稍微有点紧张,有点力度。其他的如《寿世保元》说:“数而有力为弦。 ”在弦脉的形容上面又加上“数”, 给弦脉加数的条件肯定是不对的,像我平时见的脉象不数的,相对比较缓的,这些脉出现弦脉的机会非常多,在多因素的脉象中,驱脉是一个以力度为代表的脉,比如《三指禅》说:“脉而弦 ,脉之有力者也。因为弦脉本身是一个以力度为代表的脉 ,所以它往往需要和石(沉)脉,革脉(脉体较宽,按之如平面),牢脉等这些同样有力度的脉象作一下区别。再:实脉(一大二弦三长四有律)紧脉( -弦而有力,利硬的脉形;二紧束而又不稳定)
虚脉
虚脉的定义应当为:一浮二大三软弱无力。
虚脉最早也是见于《内经》上面,刚才在实脉中已经介绍过。张仲景在《金圆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中这样提到:“夫男子平人 ,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这里提到一个“极虛”。在《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井治第七》中这样提到:“脉数虚者为肺痿 ,数实者为肺痈。刚才我们讲实脉的时候已经引用了这条,以及李时珍的“有力为实,无力为虚。”像这些提法不是实脉和虛脉的概念,( 而是)以其辨别证候的实证、虛证的种说法。同样这种提法不能作为虚脉的定义。为虚脉下定义的还是《脉经》.它这样说到:“迟, 大而软,按之不足,应指豁豁然空。其二是空。典型的边有力中空的脉是芤脉。虛脉往往是因为脉体比较宽大,同时它也有软弱无力,不任指按,因为这个特点是容易与中空相混淆。但是虚脉软且无力,不能与芤脉的中空混为谈中空只能见于芤脉,而不能见于虚脉和其他任何的脉象。因此呢,空同样不能作为虚脉的条件。对于虚脉,《医学探骊》这样描述:“虚脉大而软”凡遇此脉大半多得之浮中部位,沉取其脉似有似无。乃为指力所按,其脉不能得其自如,遂不应指而来。如在浮部之虚大也,大者其部位阔大,溢于经络之外。软则无力,似不任人循按。”《医学探骗》 说的这一块儿, 其实就是在解释虚脉“大而软”这个条件。大而软又在浮的部位,沉取这个脉似有似无。再:散脉(边界不清)
经验:实证邪实,虚症正虚的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