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金匮要略13-24
金匮要略13-24,此接上1-12,金匮要略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此笔记供中医爱好者及医学生学习使用。
编辑于2022-03-16 21:23:24-郝万山讲稿版- 《伤寒论》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系统的临床医学著作。以理、法、方、药相结合的形式,记述了多种外感病和许多杂病的辨证论治方法,也记述了大量的中医药剂技术和护理知识。它所创立的六经辨证体系,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并对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六经辨证方法的临床应用,使辨证论治的诊疗原则在中医临床医学上确立下来,并作为中医的诊疗特色之一,一直沿用到今天。 它所记述的大量复方,选药精当,配伍严谨,而且据证立法,因法设方,疗效可靠,不仅经得起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的推敲,而且也经得起不同时期的临床实践及现代科学的检验,故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为方剂学的奠基。 仅供学习,不可商用,转载请注明来处
刺法灸法学是针灸推拿必修课之一,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包含了紧急情况处理及针灸禁忌,供中医爱好者及医学生学习。请勿商用。
该书为针灸学课外书,可作为课外补充材料阅读,对开拓思维及临床均是很好的补充。仅供自我学习,请勿商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郝万山讲稿版- 《伤寒论》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系统的临床医学著作。以理、法、方、药相结合的形式,记述了多种外感病和许多杂病的辨证论治方法,也记述了大量的中医药剂技术和护理知识。它所创立的六经辨证体系,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并对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六经辨证方法的临床应用,使辨证论治的诊疗原则在中医临床医学上确立下来,并作为中医的诊疗特色之一,一直沿用到今天。 它所记述的大量复方,选药精当,配伍严谨,而且据证立法,因法设方,疗效可靠,不仅经得起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的推敲,而且也经得起不同时期的临床实践及现代科学的检验,故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为方剂学的奠基。 仅供学习,不可商用,转载请注明来处
刺法灸法学是针灸推拿必修课之一,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包含了紧急情况处理及针灸禁忌,供中医爱好者及医学生学习。请勿商用。
该书为针灸学课外书,可作为课外补充材料阅读,对开拓思维及临床均是很好的补充。仅供自我学习,请勿商用。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消渴
病机与脉症
寸口脉浮而迟
上消:口渴多饮为主,因心肺阴虚燥热
中消:消谷善饥、小便数、大便坚为主,因胃热炽盛
证治
肺胃热盛,津气两伤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
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津止渴
肾气亏虚
腰酸足肿,阳痿,赢痩,渴喜热饮,小便清长,脉沉细无力,尺部尤弱,舌淡苔少乏津
肾气丸
小便不利
膀胱气化不行
五苓散:化气利小便
小便不利为主症,消渴为兼症
上燥下寒水停
在上眩晕、烦热、失眠,下有畏寒肢冷,腹冷,腰以下肿
栝楼瞿麦丸:润燥生津,温阳利水
湿热夹瘀,脾肾亏虚
滑石白鱼散:化瘀止血,清热利湿
热性小便不利兼见少腹胀满
蒲灰散:凉血化瘀,泻热利湿
小便不利,短赤,血尿,少腹拘急,痛引脐中
茯苓戎盐汤:益肾清热,健脾利湿
溲时轻微刺痛,尿后余利不尽,少量血尿
水热互结伤阴
脉浮发热,渴,小便不利
猪苓汤:滋阴润燥,利水除热
淋病
主症
小便淋沥不爽,尿道疼痛
石淋
治禁
禁用汗法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分类与辨证
四水与黄汗
风水
风邪袭表➡️肺失通调➡️水湿停聚➡️风水相搏
风邪在表➡️恶风、脉浮
湿邪流注关节➡️骨节疼痛
水湿潴留皮肤➡️头面浮肿,兼发熱
皮水
肺失通调,脾失健运
水行皮中,因皮与肺相合,病位在表➡️脉浮
水湿溢于肌肤➡️皮肤浮肿,按之没指
水湿阻沸脾络,气机受阻➡️腹满如鼓状
尚末化热➡️不渴
非外邪人侵所致(不兼风邪)➡️不恶风(与风水的鉴别点)
正水
肾阳不足,水气停蓄
脉沉迟
水随肾经上摄于肺➡️肺气上逆➡️喘
石水
肾阳不足,寒水凝结下焦
脉沉
水气结于少腹➡️少腹硬满如石状
水凝下焦,未及于肺➡️不喘(与正水的鉴别点)
黄汗
脾虛失运,外受水湿
水湿内郁,营血受病➡️脉沉迟
卫郁而营中有热➡️发热
水湿溢于肌肤➡️四肢头面肿
卫郁替热,湿热交蒸➡️汗出色黄
水湿上犯,肺气不畅➡️胸满
预后:日久不愈➡️营血郁热更甚➡️血败肉腐➡️痈肿
五脏水
血分、水分、气分
血分先见经闭,后病水气
水分线病水肿,后见经闭
鉴别:先病血还是水
气分病
证候
寸口脉
迟:主寒
涩:主血不足
趺阳脉
微:主气
迟:主寒
阴阳失调
阳气不达四肢➡️手足逆冷
营卫运行不利➡️寒积中焦不散➡️腹满肠鸣
中焦阳虛,阴寒气盛➡️肠实便燥➡️矢气(气实)
寒阻下焦,气虚不固➡️膀胱不利➡️遗溺(气虛)
阳气不通,失于温煦➡️身冷,恶寒
阴气不通,失于濡养➡️骨疼,肌肉麻痹不仁
治则:温运阳气,调和阴阳
发病机理
感受外邪,水为风激
病机:风气相搏
脉
浮:主风邪,指外感风邪 洪:为气实,指病人素有郁热
证
风邪偏盛➡️风强伤卫➡️风热蕴郁营阴➡️癮疼,身痒(风邪外泄之象)一泄风 泄风 痒而搔抓不已,日久肌肤破资结痂一
水气偏盛
一身之气郁而不行➡️肺失宜降➡️不能行水➡️喘息难以俯仰
表闭气郁,风水相击➡️水气滥于肌表➡️全身浮肿严重(故日:身体洪肿)
风邪在表➡️卫虚➡️恶风
治则:汗出表解
鉴别黄汗与风水
风水:风邪在表➡️卫虚➡️恶风
黄汗
表无风邪➡️不恶风
湿郁于表,膀胱气化尚可➡️小便通利
上焦有寒,寒湿阻遏,津液停聚➡️口多涎
共同点:身体浮肿
肺失通条与肾虚水泛
寒气外束,卫阳被郁
寸口脉弦紧,恶寒,水谷津液停于肠间
肾阳不足,寒从内生
少阴脉沉而紧,小便难
脾肾阳虚
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腹满,前阴水肿
肺脾肾三焦功能失司
寸口脉沉迟
寒水相搏
趺阳脉伏而不起
脾胃气衰
少阳脉沉而弱
少阴脉细
小便不利,经水不通
其他
治法
利小便发汗
腰以上肿:在上在表属阳➡️发汗➡️发越水气,使水邪从汗液排出
腰以下肿: 在下在里属阴➡️利小便➡️使水邪从小便排出
攻下逐水
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属水聚于内,气机壅滞的实证
可下之
证治
风水
表虚
夹热
风水与正水汗法异治
皮水
夹热
脉沉,一身面目具肿,小便不利
越婢加术汤
表实
气虚阳郁
湿盛阳郁
手足逆冷
蒲灰散:清湿热,利小便
黄汗
营卫郁滞,湿热阻遏
气虚湿盛阳郁
气分
阳虚阴凝
脾虚气滞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病因病机、分类辩证
湿热发黄
脉浮而缓,湿热蕴脾
寒湿发黄
脉迟,还应伴有舌淡、神疲、纳差、头眩、小便不利、腹满或大便溏薄、苔白腻、面色黄而晦暗
治疗当用温法
分类与主症
辩湿热与寒湿发黄
湿热
黄色鲜明如橘子,腹满或腹痛拒按、烦躁不得眠、口渴欲饮、身热心烦、大便干结不爽、小便黄赤
寒湿
黄色晦暗、腹满按之濡,躁而不烦,畏寒肢冷,口渴不欲饮或喜热饮、大便溏薄,小便淡黄,尿臊味不重
证治
谷疸
寒热不食、食则头眩、心胸不安、腹满、小便不利、大便秘结或不爽
茵陈蒿汤:清泄湿热
酒疸
湿热在上:欲吐、鼻燥;在中:心中无热、神情安静、语言清晰;在下:腹部胀满、湿热不甚
鉴别要点:脉象
热重于湿
栀子大黄汤:清心除烦
心中懊恼
女劳疸
黄疸
热盛里实
身黄如橘色、自汗出、溲赤、腹部满胀疼痛拒按、大便干结、苔黄脉沉实、或见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肚热
病位偏上,热重于湿者,宜用栀子大黄汤;湿热俱盛,病在中焦者,宜用茵陈蒿汤;病情急重,里热成实,病位偏于中下者,宜用大黄硝石汤。
湿重于热
形寒发热、食欲减退、小便短少或不利、苔腻不渴
茵陈五苓散:利水清热、祛湿退黄
黄疸兼证辨证
兼表虚证
发热恶寒脉浮自汗
桂枝加黄芪汤:发汗解表
兼少阳证
周身发黄、腹痛、呕吐、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头晕目眩、心烦
小柴胡汤:疏肝清热、健脾和胃
兼燥结血瘀证
肠燥便秘,少腹急满,小便不利,肌肤甲错不泽
猪膏发煎:补虚润燥、化瘀通便
误治成哕
腹满,喘,小便色不变,欲自利
变证:哕➡️小半夏汤:温中降逆
虚黄
面色或肤色萎黄不泽,小便自利
小建中汤:补中健脾,益气养血
转归与预后
误下变黑疸
目青面黑、搔之不仁、大便色黑、心中如啖蒜基状、脉浮弱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惊悸
成因
寸口脉动而弱
动则为惊
弱则为悸
动弱并见则为惊悸
证治
火邪致惊
用火法强迫发汗所致
心悸、惊狂、卧起不安等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水饮致悸
心下水饮内停
胸脘痞闷,咳唾清痰涎沫、苔白滑等
半夏麻黄丸:蠲饮通阳、降逆定悸
吐衄下血
成因
酒毒湿热蕴郁、积于胃而熏于肺,故咳,灼伤血络
泻心汤
脉证与辨证
脉沉弦:衄; 脉浮弱:下血,兼见烦颏:吐血
寸口脉弦而大:妇人半产漏下,男子亡血
春夏衄血属太阳; 秋冬衄血属阳明
预后及治禁
尺脉浮,目睛晕黄
不可发汗,发汗则额上陷脉紧急,目直视不能转动,不得眠
证治
虚寒吐血
吐血日久不愈,血色淡红或暗红,面色萎黄苍白,神疲体倦,舌淡苔白,脉虚无力
柏叶汤:温中止血
热盛吐衄
心烦不安,吐血衄血,伴面赤、溲赤、口渴、便干等症
泻心汤:清热泻火止血
虚寒便血
便血,血色紫暗,并伴腹痛,喜温喜按,面色无华,神疲懒言,四肢不温,舌淡脉细虚无力
黄土汤:温脾摄血
远血:先便后血,出血部位离肛门较远
湿热便血
血色鲜红或有粘液,并伴大便不畅,苔黄腻,脉数
赤小豆当归散:清热利湿活血止血
近血:便血在先,大便在后,出血部位离肛门较近
瘀血
脉微大来迟,唇萎舌青,口燥,欲漱口但不欲咽
当下之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疮痈
疮痈初起的脉症
脉浮数,洒淅恶寒
痈肿辨脓法
有热者有脓,无热者无脓
肠痈
脓成证治
身粗糙如鳞甲交错,腹皮虽急但按之濡软,全身无热,脉数而无力
薏苡附子败酱散
积聚按之较硬
脓未成证治
病位在肠不在膀胱
大黄牡丹汤
鉴别
金疮
金疮出血的脉症
脉浮微而涩
金疮的治法
止血为先,与散瘀,疏通气血综合应用
王不留行散
排脓散、排脓汤:散治肠痈胃痈为主,汤治肺痈为主
浸淫疮
预后
从口流向四肢可治,从四肢留来入口不可治
治法
黄连粉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恶阻
恶阻轻证
妊娠早期不能食,口渴但饮水不多,或恶心呕吐,神疲体倦,舌淡红、苔薄白润,脉象无明显异常。
桂枝汤:调和阴阳,平冲降逆
恶阻重证
呕吐物多为清水或涎沫外,常伴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纳少,头眩心悸,倦怠嗜卧,舌淡苔白滑,脉弦或细滑
干姜人参半夏丸:温中散寒,化饮降逆
腹痛
阳虚寒盛
腹痛伴少腹阵阵作冷,形寒怯冷,腹米,舌质淡,苔白润,脉弦而无力或沉迟无力
附子汤:温阳散寒,暖宫安胎
肝脾失调
一是肝血虚少的表现,如面唇少华,头昏,目眩,爪甲不荣,肢体麻木,腹中拘急而痛,或绵绵作痛,或月经量少,色淡,甚至闭经等。
二是脾虛湿阻的见症,如纳少体倦,白带量多,面浮或下肢微肿,小便不利或泄泻等。
当归芍药散:养血调肝,健脾渗湿
胞阻
冲任脉虚下血的证治
经血淋漓不断的漏下
半产后的下血不止
妊娠胞阻下血
血色浅淡或黯谈,质清稀,常伴头晕目眩、神疲体倦、舌淡、脉细等
芎归胶艾汤:调补冲任,固经安胎,异病同治
小便难
小便短黄不爽,或尿频尿急,淋漓涩痛,伴小便灼热,小腹胀痛,伴口干,大便难,苔薄黄,脉滑数
当归贝母苦参丸:养血开郁,清热除湿
正本清源,下病上取
水肿
身肿身重、小便不利、洒浙恶寒、起则头眩
葵子茯苓散:利水通阳
胎动不安
血虚湿热
胎动下坠或妊娠下血,或腹痛,或曾经半产等,并伴神疲体倦,口干口苦,纳少,面黄形瘦,大便或结或溏,舌尖微红或苔薄黄,脉细滑
当归散:养血健脾,清热除湿,祛病安胎
脾虚寒湿
脘腹疼痛,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肢倦,便溏,带下量多,甚至胎动不安,舌淡,苔白润或滑,脉缓滑。
白术散
伤胎
胎与癥病的鉴别急癥病的治疗
鉴别
停经前月经是否正常
胎动出现的时间和部位是否与停经月份相符合
小腹按之柔软不痛还是疼痛有块
癥病辨证要点
素有癥病
经行异常
下血色暗夹块及舌质紫暗等瘀血症状
桂枝茯苓丸
水血同治
活血化淤兼利水湿
针刺劳宫、关元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产后三病
成因
病痉:筋脉挛急抽搐,甚至角弓反张,口噤不开
郁冒:头眩目瞀,郁闷不舒
大便难
病机:伤津亡血
证治
郁冒兼大便难
头昏目眩,郁闷不舒,但头汗出,呕不能食,大便难,脉微弱
周身汗出为病愈征兆
小柴胡汤
郁冒病解转为胃实
腹满痛、大便秘结、脉沉实、舌红苔黄厚等
大承气汤
产后腹痛
血虚里寒
腹痛绵绵,喜温喜按
当归生姜羊肉汤:养血补虚,温中散寒
气血淤滞
腹痛兼烦满不得卧
枳实芍药散:行气散结、和血止痛
瘀血内结
少腹刺痛拒按,痛处固定不移,按之有块,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沉涩
下淤血汤:破血逐瘀
瘀血内姐兼阳明里实
少腹坚硬疼痛,发热烦躁,日晡剧,便秘,食则谵语,脉微实
大承气汤:攻下淤热
产后中风
太阳中风
持续数十天仍见头痛恶寒、汗出、时发热,并兼干呕,心下闷等
桂枝汤
阳虚中风
既有发热,头痛之太阳中风表证,面赤,气喘之阳虚上逆证
竹叶汤
产后虚热烦呕
心烦,呕逆
竹皮大丸:清热降逆,安中益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