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管理学基础第一章
管理学第五版第一章管理学基础,《管理学基础》课程设计是以理论“必需、够用”为原则,以职业需要为导向,在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和专业建设改革的基础上,根据行业专家、学者与企业管理人员等对管理类专业相应的经营管理岗位的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分解,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量,按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践训练项目,为专业技能课程的开设奠定基础,适用于培养经营管理领域的技能型应用人才。
编辑于2021-08-28 12:00:48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第一节 管理活动
一、管理的定义
福莱特 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的艺术
罗宾斯和库尔塔 管理这一术语是指和其他人一起并且通过其他人来有效的完成工作的过程
定义(S)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定义的解释
①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②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而不是其他
③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即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
④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⑤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
二、管理的职能
法约尔(1916年)《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五种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孔茨和奥唐内奈 把管理的职能分为: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和控制
本书讲述的管理职能有五种: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三、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一)管理者的角色
亨利•明茨伯格研究发现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 可被归为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如下图
(二)管理者的技能 卡茨 管理者要具备三类技能
①技术技能(C)是指管理者掌握和熟悉特定专业领域中 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②人际技能(C)是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 的能力
③概念技能(C)是指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 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例:把抽象变具体能力,分析归纳总结能力,辅助信息能力, 抓机会能力,做决策能力
第二节 中外早期管理思想
一、中国早期管理(pass)
二、外国早期管理思想
(一)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
斯密对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贡献是他的 分工观点
他认为分工是增进劳动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原因
①分工提高熟练程度增进技能
②分工可以减少劳动者的工作转换
③分工可以使劳动简化
(二)小瓦特和博尔顿的科学管理制度(p)了解
①在生产管理和销售方面
②在成本管理方面 建立监督制度
③在人事管理方面 制定发展规划
④进行工作研究 根据结果确定工作
⑤实行福利制度
(三)马萨诸塞车祸与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了解)
(四)欧文的人事管理
欧文是人事管理之父
(五)巴贝奇的作业研究和报酬制度
①固定工资
②利润分成
③奖金
(六)亨利•汤的收益分享制度
(七)哈尔西的奖金方案
第三节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在人类历史上,自从有了有组织的活动,就有了管理活动,管理思想来自管理活动中的经验,管理理论对管理活动有指导意义
一、古典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美欧,分为科学管理理论和组织管理理论
(一)科学管理理论
研究如何提高生产率代表人物:泰罗、吉尔布雷斯夫妇和甘特
1、泰罗的贡献
泰罗“科学管理之父” 代表作1911《科学管理原理》
(1)工作定额
(2)标准化
(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4)差别计件工资制 解决工人磨洋工
①通过时间和动作研究来制定有科学依据的工作定制
②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来鼓励工人完成或超额完成工作定额
③工资支付的对象是工人而不是职位
(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2、其他人的贡献
吉尔布雷斯夫妇在动作研究和工作简化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甘特 “甘特图” “计件奖励工资制”
(二)组织管理理论
1、法约尔的贡献
1916年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1)企业的基本活动和管理的五种职能
①技术活动 指生产、制造和加工
②商业活动 指采购、销售和交换
③财务活动 指资金的筹措、运用和控制
④安全活动 指设备的维护和人员的保护
⑤会计活动 指货物盘点、成本统计和核算
⑥管理活动 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2)管理的14原则
①分工
②权力与责任
③纪律
④统一指挥
⑤统一领导
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⑦报酬合理
⑧集权与分权
⑨等级链和跳板
⑩秩序
⑪公平
⑫人员稳定
⑬首创精神
⑭集体精神
2、韦伯的贡献 组织理论之父
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提出“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 韦伯认为等级、权威和行政制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 他认为有三种类型:个人崇拜式权威、传统式权威和理性—合法的权威
只有理性—合法的权威(法律)才是理想组织形式的基础
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
①存在明确的分工
②按等级原则对各种公职或职位进行法定安排,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指挥链或等级体系
③根据经过正式考试或教育培训而获得的技术资格来选拔员工,并完全根据职务的要求来任用
④除了个别需要通过选举产生的公职以外,所有担任公职的人都是任命的
⑤行政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固定的“薪金” 有文明规定的升迁制度
⑥行政管理人员不是其管辖的企业的所以者,只是其中的工作人员
⑦行政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组织中的规则、纪律和办事程序
⑧组织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理性准则为指导,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
韦伯认为,这种高结构化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是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是达到目标、提高效率的最有效形式
3、巴纳德的贡献《经理人员的职能》
巴纳德认为,组织是两人或更多人经过有意识地协调而形成的系统
经理人员的职能包括
①建立并维护一个信息系统
②使组织中每个人都能做出贡献
③明确组织的目标
巴纳德把组织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来说,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明确的目标、协作的意愿和良好的沟通
在正式组织中还存在这一种因为工作上的联系而形成的有一定看法、习惯和准则的无形组织,即非正式组织
巴纳德的这一理论为后来的“社会系统学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行为管理理论
20世纪20年代,早期被称为人际关系学说,以后发展为行为科学,即组织行为理论
(一)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试验
梅奥 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领导了1924—1932年在芝加哥的霍桑试验
第一阶段:工作场所照明试验(1924—1927)
第二阶段:继电器装配室试验(1927年8月—1928年4月)
第三阶段:大规模访谈(1928—1931年)
第四阶段: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1931—1932年)
总结写出《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阐述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观点 —人际关系学说(社会人假设)
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③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二)行为科学
马斯洛及其需要理论、麦格雷戈的XY理论、麦克利兰的双因素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等
三、数量管理理论
数量管理理论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定义:他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成果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财、物和信息资源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做出最优规划和决策
(一)运筹学
运筹学是一种分析的、实验的和定量的方法,专门研究在既定的物质条件下,为达到一定目的,如何最经济、最有效地使用人、财和物等资源
(二)系统分析(简答)
兰德公司于1949年提出,其特点是,解决管理问题要从全局出发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制定出正确的决策
①确定系统的最终目标,明确每个特定阶段的目标和任务
②把研究对象试作一个整体,一个统一的系统
③寻求完成总体目标及各个局部任务的可供选择的方案
④对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分析和比较,选出最优方案
⑤实施组织所选方案
(三)决策科学化
决策科学化是指决策要以充足的事实为依据
四、系统管理理论
定义:是指运用系统理论中的范畴、原理,对组织中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特别是组织结构和模式进行分析的理论。要点如下
①组织是一个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要素构成的
②系统是一定的环境下生存,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③运用系统观点来考察管理的基本职能
五、权变管理理论 20世纪70年代
定义: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力图研究组织与环境的联系,并确定各种产量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它强调管理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环境寻求相应的管理模式
六、质量管理理论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戴明和朱兰被称为“质量管理之父”
全面质量管理的本质是由顾客需求和期望驱动企业持续不断改善的管理理论
要点
①关注顾客
②注重持续改善
③关注流程
④精确测量
⑤授权于员工
七、20世纪90年代的管理理论新发展
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和全球化是新经济时代,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显著特征
(一)学习型组织
定义: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
学习型组织与传统组织具有明显的不同如下
(1)在对待变革的态度上,传统组织认为,只要还管用就不要改变它;而学习型组织认为,如果不变革那就不管用了
(2)在对待新观点的态度上,传统组织认为,如果不是产生于此时此刻就拒绝它;而学习型组织认为,如果是产生于此时此刻就拒绝它
(3)在关于谁对创新负责上,传统组织认为,创新是研发部门的事;而学习型组织认为,创新是组织中每位成员的事
(4)传统组织是主要担心是发生错误,而学习型组织的主要担心是不学习不适应
(5)传统组织认为产品和服务是组织的竞争优势,而学习型组织认为学习能力、知识和专门技术是组织的竞争优势
(6)在管理者的职责上,传统组织认为,管理者职能是控制别人;而学习型组织认为,管理者的职能是调动别人、授权别人
圣吉《第五项修炼》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四条标准
①人们能不能不断检验自己的经验
②人们有没有生产知识
③大家能否分享组织中的知识
④组织中学习是否和组织的目标息息相关
即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
(二)精益思想(丰田公司)
定义:“精益思想”即企业把客户、销售代理商、供应商、协作单位纳入生产体系,同他们建立起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进而组成一个企业的供应链
(三)业务流程再造
传统的组织结构建立在职能和等级制的基础上
哈默和钱皮 1993年出版《再造公司》
定义:对经营流程彻底进行再思考和再设计,以便在业绩衡量标准(如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上取得重大突破
(四)核心能力理论
20世纪80年代资源基础理论发展而来
定义(S):核心资源是指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完全模仿和不完全替代的资源,它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定义(S):核心能力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
其满足五种条件
①不是单一技术或技能,而是一簇相关的技术和技能的整合
②不是物理性资产
③必须能创造顾客看重的关键价值
④与对手相比,竞争上具有独特性
5超越特定的产品或部门范畴从而为企业提供通向新市场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