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能量代谢和体温
能量代谢和体温,重点掌握能量的来源与利用,能量代谢的影响因素,基础代谢率以及机体的产热和散热反应、体温调节。
编辑于2022-03-27 09:57:20能量代谢和体温
能量代谢
定义
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发生的能量的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
合成代谢
机体利用从外界摄取的营养物质及分解代谢的部分产物构筑和更新自身组织,并将能量储存在生物分子的结构中
分解代谢
机体分解摄入的营养物质及自身的组成成分,并释放能量用于各种功能活动及维持体温
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利用
能量的来源
可利用的形式
ATP
磷酸肌酸(CP)
主要存在于肌肉、脑组织中
CP是ATP的储存库
间接来源
葡萄糖
50%~70%
脂肪
30%~50%
蛋白质
极少,只有在长期饥饿和恶病质时才消耗
能量的利用
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50%以上转化为热能
其余储存在机体中,用于机体进行各种生理功能活动
除骨骼肌收缩做外功产生动能外,其它利用的能量都将转变为热能
部分用于维持体温
其余散发到外界环境中
能量代谢的测定
一些基本概念
能量代谢率
单位时间内的能量消耗量:作为能量代谢水平的评价指标
食物的热价
1g某食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
生物热价
体内氧化(糖类和脂肪的生物热价以及物理热价是相同的;蛋白质的生物热价相较于物理热价要低)
物理热价
体外燃烧
食物的氧热价
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氧气所产生的热量
呼吸商RQ=(呼出的CO2量/吸入的O2量)
糖类1.0
脂肪0.71
蛋白质0.80
混合0.85
NPRQ0.82
非蛋白呼吸商NPRQ
一般认为混合食物的NPRQ为0.82
其对应氧热价为20.20kJ/L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肌肉活动
最主要
环境温度
精神活动
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蛋白质的特殊动力效应可达30%
基础代谢
定义
机体在基础状态(人体处于清静、安静、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精神活动和食物等因素影响的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消耗量
条件:清醒、静卧、肌肉放松、2小时无剧烈运动、无精神紧张、食后12~14小时、温度20~25摄氏度
体温每升高1*C,BMR增加13%左右
计算BMR(基础代谢率)=(耗氧量*氧热价)/体表面积
升高
“红白夹心糖”(RBC增多症、白血病、甲亢、心脏病、糖尿病)
降低
Addison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甲减、病理性饥饿、垂体皮质功能低下、肾病综合征)
体温及其调节
体温
体核体温的一些正常值
直肠体温(需插入直肠6cm)
36.9~37.9
口腔体温(需舌下含服)
36.7~37.7
腋下体温(需腋窝紧闭)
36.0~37.4
体温的生理性波动
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摄氏度
影响因素
日节律
清晨2~6时min
午后1~6时max
性别
女性平均比男性体温高0.3
且女性排卵后体温升高约0.3~0.6(可能与孕激素作用于下丘脑有关)
年龄
儿童、青少年高、老年人低
新生儿调节能力弱易波动
运动
机体的产热与散热反应
产热反应
安静状态
以内脏产热为主,约占安静产热的56%
其中又以肝脏产热为主
运动状态
运动时以骨骼肌产热为主
寒冷状态
战栗产热
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此时骨骼肌不做外功,全部转化为热能
加强非战栗产热
提高组织代谢率(主要依赖于褐色脂肪组织中的解耦联蛋白UCP)
调节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甲状腺激素(最重要的体液调节因素),可是代谢率提高20%~30%
肾上腺素、NE、生长激素
散热反应
散热部位
主要是皮肤(A-V短路)
散热方式
T机体>T环境
辐射散热
是常温时的主要散热方式
传导散热
需要直接接触
对流散热
是一种特殊的传导散热
T机体<T环境
蒸发(是T环境>=T机体时唯一有效的散热方式)
不感蒸发
主要通过皮肤、黏膜
出汗
主要通过汗腺
大汗腺(腋窝、阴部)
可能与性功能有关,与体温调节无关
小汗腺【手掌、足趾>额部、手背>四肢、躯干(汗腺分泌最强)】
体温调节最重要的感受器
发汗种类
温热性出汗
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控制部位位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精神性出汗
应激反应
控制部分位于大脑皮层
味觉性出汗
汗液
低渗性液体,由汗腺细胞主动分泌
散热反应的调节
皮肤血流量改变(与交感神经有关)
炎热天气,交感神经紧张性下降,皮肤血管舒张
寒冷天气,交感神经紧张性增强,皮肤血管收缩
影响蒸发散热的因素
汗腺受交感胆碱能神经支配
当交感神经兴奋时,Ach分泌增多,促进汗腺分泌
体温调节
温度感受器
外周温度感受器(存在于皮肤黏膜和内脏中的游离神经末梢)
热感受器
冷感受器
中枢温度感受器
热敏神经元(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以热敏神经元居多)
冷敏神经元(脑干网状结构、下丘脑弓状核以冷敏神经元居多)
体温调节中枢
PO/AH是机体最重要的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调定点学说
一般认为人体正常体温调定点为37
重调定
常见于由感染所致的发热,在致热原的作用下调定点被重新设置
发热属于“调节性体温升高,是体温调节活动的结果”
中暑:出现的体温升高,是由于体温调节中枢本身功能障碍,属于“非调节性体温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