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总结,包括辩证法的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的五大基本环节、三大规律等内容。
编辑于2022-04-02 19:00:05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辩证法
两大总特征
回答世界是怎样的
联系观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制约、作用的关系。
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发展观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
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合乎历史发展方向,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
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保留了旧事物中的适合的因素
事物发展的过程性,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联系和发展的五大基本环节
内容和形式
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基础;形式是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
方法论:注重事物的内容,反对忽视内容、夸大形式作用的形式主义; 又要积极利用合适的形式去促进内容的发展,不能忽视形式对内容的能动促进作用。
现象和本质
现象是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 本质是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
现象:(分为真象和假象)个别、具体、多变易逝,生动、丰富
真象是客观存在的,不能说对错
本质:一般、普遍、稳定、深刻、单纯。
即使是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方法论:透过现象看本质
原因和结果
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关系
原因和结果相互对立统一。它们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相互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变现在结果中,因果个数对应不确定。
方法论:全面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那是因果关系朝着有利于人的发展的方向运行。
必然和偶然
必然和偶然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区别: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地位作用不同
联系:必然存在于偶然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表现出来;偶然背后隐藏着必然,受必然的支配,一定情况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发展趋势,充分估计到各种偶然因素的作用,善于敏锐的识别和把握机遇,在实践中达到预期的目标。
可能和现实
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
方法论:立足现实,对可能性作出全面的分析和预判;着眼长远,防止坏的可能变为现实,同时善于创造条件,促使好的可能获得实现。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 (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即对立统一
对立:斗争;统一:同一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地位: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
提供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
矛盾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
矛盾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同一性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双方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得到发展
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向着彼此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者事物发展的方向
斗争性(绝对的)
对抗性
非对抗性
斗争性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双方的斗争推动双方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此消彼长,形成量变
使双方的地位或者性质发生变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通过斗争性来体现
方法论:看待事物一分为二、求同存异、批判地继承
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
矛盾的特殊性(个性)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
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共性)
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量变与质变规律
回答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状态
质: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
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
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量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的部分质变
在质变过程中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否定之否定规律
概论:回答了事物发展的最终方向和归宿
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两次否定,三个阶段,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树立辩证的否定观,对事物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使实践活动符合事物自我否定的辩证本性,同时又要正确看待事物发展的过程,既要看到道路的曲折,又要看到前途的光明。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主观辩证法: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
客观辩证法: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
关系
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基础和原则。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辩证思维方法的深化和展开。
唯物论
哲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
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
哲学的三大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
现代唯物主义
物质观
物质
物质和物质范畴
物质
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物质范畴
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物质的存在形态
物质与运动
运动
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过程的哲学范畴
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与静止
静止
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衡量尺度
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空间相对位置暂时不变
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
对立统一
相互区别: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相互联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绝对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批判两种错误的观点
否认绝对运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就会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
借口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时空观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时间
特点:一维性
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空间
特点:三维性
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方法论: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以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实践观
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实践性体现在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意识观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
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因此,意识内容客观,形式主观,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条件
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的物质同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
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
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人脑的特殊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印象。
从意识的作用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体现在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具有意识指导,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