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点大纲,知识点有唯物论物质观、唯物论意识观、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2-04-03 17:32:2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即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论:世界的本质。辩证法:世界的存在方式。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认识论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基本问题的提出:恩格斯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基本内容:
存在和思维(精神和物质)谁是世界的本源
同一性问题,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唯物主义:世界的本源是物质唯心主义:世界的本源是精神
可知论:世界是可以被认知的,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世界是不可以被认知或者不能完全认知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唯物论物质观
物质范畴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如:金木水火土。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于原子,孤立静止的看待问题。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物质和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载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时间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型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唯物论意识观
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的意识
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
意识的本质
物质是意识的来源
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技能属性,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有不是物质本身。
意识的能动作用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超前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反映本质,主观世界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规律的含义及特点
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根本特点:客观性(可重复性);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人们不能蔑视规律,创造和消灭规律(不能改变)
人们在实践中可以认识或发现规律,并利用这种规律的认知,指导实践和改造世界
自然规律: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
社会规律:涉及到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其次,只有充分发挥客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知和利用客观规律
最后,实践是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辩证法
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定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合作用
二、辩证法两大总特征
1.普遍联系
(1)联系的内涵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特征
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联系具有多样性
联系具有条件性
2.永恒发展
(1)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伟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旧事物的区分与时间、力量、形式无关,只与规律有关
(2)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即三点:适者生存,扬弃,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
第一,就新事物与环境关系而言,新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已经变化率的环境和条件。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旧事物中孕育而生的,它及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败的东西,又保留了十五中合理的任然合适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内容。
第三,从历史领域看,从根本上形式上符合人民群众利益
三、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内涵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对立统一是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就没有同一性
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就没有斗争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及特殊性的内涵
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共性。
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也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
3.矛盾的不平衡性
(1)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者事物的性质
主要矛盾是事物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
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使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
(2)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四、练习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内容与形式
内融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2.现象与本质
本质与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外部表现相互关系的范畴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范畴,是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
真相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从侧面,歪曲表现本质
假象(客观的)与幻觉、错觉(主观的)不是一回事
3.原因与结果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
1.前后相继的关系不一定是因果关系2.判断因果关系:因为。。。。所以。。3.有因必有果
引起某种现象现象叫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4.必然与偶然
必然和偶然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
必然是一定发生,坚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是不一定发生,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和偶然是对立统一关系
5.现实与可能
现实与可能是揭示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
现实是实际存在的事物,可能是种种趋势
认识论
一、认识与实践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客观实在性(直接现实性):脑子里的东西变成现实
自觉能动性:有目的有计划
社会历史性:变化的
3.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活动基本三要素: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实践主题值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客观主题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4.实践的基本类型
物质生产实践(改造自然)
社会政治实践(改造人类社会)
科学文化实践(改造思想)
5.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知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的过程
1.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的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实践基础上认识活动由感性认识能动的飞跃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内涵
感性认识使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它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整理概括大量感性材料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本质、全体、内部练习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高级阶段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辩证统一关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依赖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感性中渗透者理性、强调知识背景、理性
理性中渗透着感性:强调实践经验
2.从认识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更为重要的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三、认识的规律
反复性:一个正确的认识,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无限性:实践、认识,认识、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四、真理与价值
1.真理的内涵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特征
任何真理一定是正确的认识
(1)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或者客观真理有两层含义: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2)真理的一元性
在同一条件下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
3.真理与谬误
真理是真理,谬误是谬误。真理与谬误相互对立
谬误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歪曲反映
在确定的对象和范围内,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
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又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本性,主观符合客观;实践的特点:直接现实。
真理的本性和特点决定实践能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检验整理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补充说明作用
5.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1)价值的含义
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2)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再者,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唯物史观
一、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这汇总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人民群众的含义
是一个历史范畴(变化的),从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
从量上看,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
2.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存在差别,有的人作用大些,称为历史人物,作用小些称为普通个人
杰出人物是历史人物中对推动历史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或者起重要作用的人,新的历史人物往往是由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人物首先发现或提出的
不管什么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什么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是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运用。内容: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趋势。
科学社会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结论。包括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及最终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