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6课北宋的政治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第6课:我国国家机构的思维导图,如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5课: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的思维导图,详细整理了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有关考点的知识。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的思维导图,简单介绍了日常生活的变化、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的变化。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北宋的政治
宋太宗强化中央集权
宋
时间
960年
宋太宗
赵匡胤
都城
东京
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 。赵匡胤随机回师夺取后周政权。
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宋太宗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宋太宗在进行统一的同时,加强中央集权
措施
军事
收精兵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控兵权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换将领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政治
在中央
目的
防止宰相权力过大
办法
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在地方
加强控制
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
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府的权力。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作用/影响
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重文轻武的政策
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影响
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积极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
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
王安石变法
熙宁变法
原因
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冗兵
北宋屡战屡败,每年被迫送出大量钱物。
冗费
由于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
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不断。
1069年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范围
经济
募役法
征收投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
原来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限制官僚等的政权,增加政府收入。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损害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农业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促进农业发展
保甲法
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
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教育
摆脱经济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结果
变法收到一些成效
好处: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0000多处。
坏处:但是,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
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失败原因
宋朝没有完全统一中国,统一了中原和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