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
分享高考学霸整理的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思维导图,这一单元的历史知识几乎必考,赶紧通过思维导图一起好好的学习下历史必修三的知识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历史必修三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三民主义
提出
1905年,同盟会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
1905年11月,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革命纲领第一次明确解释为“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基本内容
民族主义
对应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思想内涵
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
局限
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
范畴
民族革命
前提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资产阶级性质民权
政治革命
核心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
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社会革命
补充 发展
历史作用
评价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重任人民要求实现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发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实践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1912年孙中山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
新三民主义
背景
十月革命的影响
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
维护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
孙中山的与时俱进精神
1924年国民党一大
内容(与旧三民主义相比的发展)
民族
增加了反帝和实现国内民族平等的思想
民权
主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给予真正反对帝国主义的个人和团体一切自由及权利),提倡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承认“耕者有其田”,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
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虽然在内容上仍属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但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在新三民主义的指导下,进行了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论著及其主张
工农武装割据时期(井冈山时期)——初步形成
时间
土地革命时期或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
论著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内容
毛泽东结合中国国情,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抗战时期——成熟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或延安时期
《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内容(新民主主义理论)
中国社会性质决定中国革命必修分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及前景
毛泽东思想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进一步发展
社会主义革命
《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社会主义建设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创造性地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论十大关系》(1956):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七大(1945年、延安)
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
毛泽东思想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挥巨大和长远的指导作用。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
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邓小平理论
形成过程
开始形成: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初步形成
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出了系统概括
成熟并形成体系
1992年"南方谈话"。中心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992年秋,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97年,中共十五大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环境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
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步骤(三步走)和战略目标
关于祖国统一
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
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邓小平理论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理论飞跃,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指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是指引中国共产党继续前进的旗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