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货币需求
宏观角度仅考虑实现商品流通的需求,因此货币仅有交易媒介职能,而微观角度的货币需求显然不仅仅只有交易性货币需求,更有保存财富的资产性货币需求,货币职能更加丰富,影响货币需求的变量更广泛而精深了。
编辑于2022-04-09 19:44:10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的含义与分析视角
货币需求:在一定的资源(如财富拥有额、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等)制约条件下,微观经济主体和宏观经济运行对执行交易媒介职能和资产职能的货币产生的总需求
【货币需求是能力与愿望的统一体】:货币需求以收入或财富的存在为前提,即在具备获得或持有货币的能力范围之内愿意持有的货币量,对货币的欲望可以是主观无限的,而对货币的需求必须是客观有限的,有能力而不愿意就不会形成对货币的需求,愿意而无能力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货币需求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必须有能力获得或持有货币
二是必须愿意以货币形式保有其资产
【现实中的货币需求不仅仅是指对现金的需求,而是包括了对存款货币的需求】:现代经济中,存款货币同样能够发挥交易媒介与资产职能
货币需求分析的宏观与微观视角:在对货币需求进行研究时,需要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宏观视角:从国家社会总体出发
探讨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与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
关注点在于货币供求的均衡及其对市场价格的影响
微观视角:从社会经济个体出发
分析各部门(个人、企业等)的持币动机和持币行为,研究一个经济单位在既定的收入水平、利率水平和其他经济条件下所需要持有的货币量
关注点在于研究货币需求的动机与决定影响因素,分析货币需求变化的微观机理
名义货币需求&实际货币需求: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剔除了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所引起的物价变动的影响
名义货币需求Md:个人、家庭、企业等经济单位或整个社会在一定时点所实际持有的货币单位的数量(如1万美元、5万元人民币、8000英镑等)
实际货币需求Md/P:名义货币数量在扣除了物价变动因素之后的货币余额,等于名义货币需求/物价水平
货币需求的数量与结构
货币需求的数量问题:货币需求总量=执行交易媒介职能的交易性货币需求+执行资产职能的资产性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的结构问题:
货币需求结构的首要表现——交易性货币需求与资产性货币需求在货币总需求中的比例;
货币需求的层次结构——通货和货币执行交易媒介职能,处于M1层次上;准货币(QM)执行资产职能,处于M2层次上;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货币必要量公式 【宏观角度分析,货币具有交易媒介职能】
假设前提:货币必要量公式以完全的金币流通为假设前提
论证内容
商品价格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和黄金的价值,而商品价值取决于生产过程,所以商品是带着价格进入流通的
商品数量和价格的多少,决定了需要多少货币来实现它
商品与货币交换后,商品退出流通,货币却要留在流通中多次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从而一定数量的货币流通几次,就可以相应媒介几倍于它的商品进行交换
货币必要量公式: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必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 M=PQ/V(M为货币必要量,Q为待售商品数量,P为商品价格,V为货币流通速度)
强调了商品流通(商品价格总额)对货币需求的决定性作用:货币是为了适应商品交换的需要而产生的,并随商品的交换而进入流通,因交换的需要而调整自身的数量
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两个著名的方程式
费雪交易方程式(欧文·费雪):MV=PT,通货存量M×流通速度V=物价水平P×交易总量T 【宏观角度分析,仅着眼于货币交易媒介职能,关注的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
V短期内为常量,长期不受M影响
T短期内为常量,长期不受M影响
P=MV/T,由于V、T为常量,因此费雪交易方程式实质上表述的是一种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变动关系的理论,强调的是货币数量对价格的决定作用,是货币数量说的一种表述
M=PT/V,货币需求方程式,表明决定一定时期名义货币需求数量的因素主要是这一时期全社会一定价格水平下的总交易量与同期的货币流通速度
剑桥方程式/货币余额说(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庇谷):Md=kPY,Y代表总收入,P代表价格水平,k代表以货币形式保有的收入占名义总收入的比率 【微观角度分析,从货币对持有者的效用角度分析,货币具有交易媒介职能+资产职能“双职能”】
财富与收入(名义总收入)的三种用途 【三种用途互相排斥,三者比例需要权衡利弊确定:若保有现金余额所获利益较大,则增加现金余额,反之,减少现金余额】
投资以取得利润或利息
消费以获得享受
持有货币以便利交易和预防意外(kPY)
两个方程式的区别
公式表达不同:从社会总体货币需求转向个人货币需求,新的影响因素成为收入Y与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比率k
以收入Y代替了交易量T
以个人持有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比率k代替了货币流通速度V
分析角度不同:从宏观视角到微观视角
费雪交易方程式从宏观角度分析,表明要维持价格水平,决定因素是货币数量
剑桥方程式从微观角度分析,人们对于持有货币需求有一个满足程度的问题:持有货币要付出代价,如丧失利息,这个代价是对持有货币数量的制约(对k的制约),显然剑桥方程式中货币需求决定因素(收入的三种用途/多种用途)多于费雪方程式(一定价格水平下的总交易量与同期货币的流通速度),并且实际上利率的作用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只是在方程式中没有明确表现出来
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将利率引入货币需求函数,论证了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决定作用,揭示了利率在货币金融理论体系中的枢纽地位】
货币总需求函数:M=M1+M2=L1(Y)+L2(i)=L(Y,i)——流动性偏好三动机
交易性货币需求:M1=L1(Y),M1代表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而需要的货币量,Y代表收入,L1代表Y与M之间的函数关系
交易动机:人们为了应付日常商品交易需要而持有一定数量货币的动机
预防动机(“交易动机的准备金”):人们为了应付不测之需而持有货币的动机
投机性货币需求:M2=L2(i), M2代表投机性货币需求,i代表利率,L2代表i与M2之间的函数关系
投机动机(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中最具创新的部分)
凯恩斯“流动性陷阱”
当利率趋近于0的时候(降低到不能再低),人们便会产生利率将上升而债券价格将下跌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无限大,从而导致此时无论增加多少货币供给,都会被人们以货币形式储存起来
现代凯恩斯学派对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平方根定律(鲍莫尔):修正——认为交易性货币需求与利率也有很大关系(负相关)
立方根定律(惠伦、米勒):修正——认为预防性货币需求与利率负相关
资产组合理论(托宾):发展了投机性货币需求理论,解释了货币与债券资产同时被持有的现象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米尔顿·弗里德曼:货币学派创始人
影响货币需求的三类因素
收入或财富:收入或总财富是决定货币需求量的首要因素(总财富难以估算,以收入代表财富总额+现期收入受年度经济波动影响,以长期的永恒收入代替)
永恒收入:一个人在比较长的一个时期内的过去、现在和今后预期会得到的收入的加权平均数,具有稳定性的特点(由于是加权均值,不受年度经济波动影响); 货币需求与永恒收入呈正比关系;
财富的分类:若永恒收入主要来自于人力财富,人们就需要持有更多的货币以备不时之需,反之则相反;因此非人力财富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W与货币需求成反比关系
人力财富:个人获得收入的能力,大小与受教育程度紧密相关
非人力财富:物质性财富,如房屋、生产资料等
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指“其他资产的预期报酬率”
货币名义报酬率rm
>0: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M2准货币)
=0:手持现金和活期支票存款(M1)
债券的利率、股票的收益率越高,持币的机会成本越大,对货币的需求量越小
以债券为代表的预期固定收益率rb
以股票为代表的预期非固定收益率re
预期的通货膨胀越高,持币带来的通货贬值损失就越大,对货币的需求量越小
预期物价变动率(1/p·dp/dt)
持有货币给人们带来的效用:持有货币带来的流动性效用U,此效用的大小及影响此效用的其他因素(人们的嗜好、兴趣等)都是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货币需求函数:M/P=f(Y,W;rm,rb,re,1/P·dp/dt;U),M/P为货币的实际需求量
简化货币需求函数:M/P=f(Y,i)【W较为稳定,删去;U删去;以i替代四个机会成本变量】
相对于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式影响变量(自变量)明显多于凯恩斯货币需求函数式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式列出W和U两个独特变量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式对机会成本变量的展开分析说明其分析的资产范围不再局限于货币和债券,已经包括了股票等金融资产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式中rm的出现反映了货币口径的变化,从凯恩斯货币收益率为0的M1货币口径扩展至具有收益率的M2货币口径
强调永恒收入对货币需求的重要影响作用,弱化机会成本变量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通过实证证明:永恒收入对货币需求的决定具有最重要的作用,而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变动不敏感)
由于永恒收入具有稳定性,决定了其与货币需求量之间函数关系的稳定性,因此货币需求量因此具有可测性与相对稳定性,从而得出货币对于总体经济的影响主要来自货币供给方面: 据此,弗里德曼提出了以反对通货膨胀、稳定货币供给为主要内容的货币政策主张
货币需求理论的继续发展:凯恩斯学派与弗里德曼货币学派之争
货币需求对利率是否敏感
货币需求函数关系是否稳定
中国货币需求分析
货币投放的“8:1”经验式:计划经济体制下决定与影响中国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
背景
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货币需求基本上是交易性货币需求,对货币需求的理论侧重于宏观货币需求理论,集中在理解和应用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等方面;
“8:1”经验式
“每8元零售商品供应需要1元人民币实现其流通”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流通中货币量(现金)=8
若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与流通中货币量的比值为8,则说明货币流通正常;
否则,说明货币供应量不符合经济运行对货币的客观需求量;
内涵
反映着商品供给额与货币需求之间的本质联系
“8:1”公式是马克思货币必要量原理在中国应用的具体化体现
总结
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经济主体货币需求主要受制于计划,利率和规模变量等基本不起作用,货币需求基本上为交易性货币需求,主要由商品流通决定,与商品供给之间存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比例;
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货币需求的影响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农民对交易性货币需求提升
农村经济的货币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逐年增加,产生了大量的交易性货币需求
乡镇企业对货币需求大幅增加
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并作为完全独立的经营主体,一方面需要大量的货币在市场上以竞争性价格买入投入品,再卖出产品以获取利润;另一方面需要大量的货币以货币形式支付工资和劳务
企业改革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以“放权让利”为核心的企业改革实施,企业货币需求随之大幅增加
但改革的同时并未建立起相应的约束机制,企业负盈不负亏,盲目扩大投资规模导致对货币产生了大量的非理性需求
价格体制改革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价格改革下具有合理性与必然性的物价上涨导致交易性货币需求大幅增加
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居民部门交易性、预防性货币需求与收入同方向增长
国民收入分配从主要向国家倾斜(计划经济体制下)转变为向个人倾斜,居民货币收入大幅增加,货币需求也随之日益增大
居民部门资产性货币需求与收入同方向增长
金融市场不发达,缺乏兼具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证券资产,货币性资产仍是居民部门最理性的资产选择
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居民部门预防性货币需求与收入同方向增长
从不需要货币的统一提供社会保障(计划经济体制下)到社会保障体制的社会化改革,在增加居民货币收入的同时,也增加了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预期,预防性货币需求不断增加
货币化解说
▲M=▲P+▲Y-▲V+▲α, “α”是货币化经济的比例,M为名义货币供给,V为货币流通速度,P是一般价格水平,Y为国民收入,“▲”都代表对应变量的增长率
当下我国货币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
收入
无论是宏观角度分析还是微观角度分析,收入都是决定我国货币需求量最重要的因素
伴随着一国经济的增长和收入的增加,该国宏观经济运行&微观经济主体对执行交易媒介职能的货币将产生更多的需求
物价水平
从理论上说,物价水平的变动对交易性货币需求和资产性货币需求产生的影响不同
【物价水平和交易性货币需求同方向变动】 商品和劳务既定时,价格水平越高,用于商品和劳务交易的货币需求也必然增加
【物价水平和资产性货币需求反方向变动】 物价水平持续上升时,理性的微观经济主体为避免因作为资产持有的货币价值导致的损失,而相应减少资产性的货币需求
就我国目前的状况而言,物价水平的上升更容易引起货币需求总量的增加
【交易性货币需求对物价水平上升更富有弹性】
【资产性货币需求对物价上升不敏感】 即使在通货膨胀时期,居民部门也不愿将货币性资产转化为商品性资产或其他证券类资产
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居民部门对未来支出的不确定预期增强
金融市场不健全,缺乏三性统一的优质证券资产
其他金融资产收益率(利率)
现实中,存款性货币的收益率大于0,人们会比较存款利率与债券利率、股票收益率之间的关系,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进行资产组合与调整,资产性货币需求也会发生相应变动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不断规范,金融工具种类不断增加&规模不断加大,非货币性金融资产对货币资产的替代效应已经逐渐显现,并可预期将越来越强,人们的资产性货币需求会随着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而出现增速减缓的趋势
其他因素
信用的发展状况
信用形式齐全、信用制度健全的社会,经济主体所必须的货币量(现实的货币需求)相对较少
使企业间债权债务关系可以相互抵消,减少其交易性货币需求:商业信用
主要采取发行国债的方式:国家信用
一方面为微观主体提供了可供选择的非货币性金融资产,减少了居民的资产性货币需求
另一方面为政府提供了融资渠道,避免政府在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同时中央银行透支而产生政策性货币需求
发行信用卡等形式使消费者以贷款或刷卡消费替代了以货币支付的消费支出,减少其交易性货币需求:消费信用
金融机构技术手段的先进程度和服务质量的优劣
先进的金融技术手段和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往往能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减少现实的货币需求(如近年来我国金融电子化程度提高等)
社会保障体制的健全与完善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还不尽完善,对未来医疗、失业、养老、子女教育费用的担忧,对住房的需求等都增加了居民部门对未来支出的不确定预期,从而增加了其预防性货币需求
小贴士15-2:理论界对货币需求的研究归根结底是为货币政策服务的。 凯恩斯学派与货币学派之所以争论到底是规模变量(收入)还是机会成本变量(利率)对货币需求发挥决定作用,其最终目的都是解释如何才能更好地实施货币政策!
凯恩斯学派强调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论证了货币需求由于受到人们主观预期的影响而变化莫测;
中央银行调控的货币量难以与其保持一致,因此,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不应盯住货币供应量,而应选择利率;
货币学派强调(永恒)收入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表明货币需求因永恒收入的稳定而具有稳定性;
中央银行可以采取稳定的货币政策操作以保持货币供求一致,因此,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可以盯住货币供给量;
原理15-2:决定市场经济中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是收入和利率
原理15-1:在一定时期内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要量主要取决于商品价格总额与货币流通速度
如经济运行过程中,物价上涨一倍,名义货币需求伴随物价也上涨了一倍,则实际货币需求不变(因为实际购买力并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