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动物源性细菌
医学微生物学的动物源性细菌章节的相关知识点归纳:性质:引起人兽共患病;特点:家畜或野生动物作为储存宿主;途径:直接接触动物或其污染物,媒介动物叮咬等。
编辑于2022-04-10 07:09:21动物源性细菌
概念
性质
引起人兽共患病
特点
家畜或野生动物作为储存宿主
途径
直接接触动物或其污染物
媒介动物叮咬等
布鲁菌属
概念
性质
6个生物种、19个生物型
流行
羊布鲁菌病为主,牛布鲁菌病次之
生物学性状
G-小球杆菌或短杆菌
无芽胞 , 无鞭毛,有微荚膜
需氧菌,营养要求较高,血平板上不溶血,液体培养基有轻度混浊和沉淀
微小,无色、透明的S型菌落,人工传代可变异为R型
大多能分解尿素和产生H2S
由2条独立且完整的环状 DNA染色体,分大小
两种抗原
M抗原(羊布鲁菌菌体抗原)
A抗原(牛布鲁菌菌体抗原)
均是LPS,不同菌种不同
牛布鲁菌 A : M=20:1
羊布鲁菌 A : M=1:20
猪布鲁菌 A = M=2:1
抵抗力较强
在土壤、毛皮、病畜的脏器和分泌物、肉和乳制品中可生存数周至数月
湿热 60°C,20min
日光直射20min
对常用消毒剂和广谱抗生素均较敏感
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物质
ET
主要致病物质
荚膜
侵袭性酶类
侵袭力↑,促进侵袭、扩散
所致疾病
途径
接触病畜及其分泌物
接触被污染的畜产品
经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感染
类型
人类
急性期——波浪热
特点
潜伏期1~6w
易慢性化
表现
反复形成的菌血症→体温上升呈波浪式
中性粒细胞、Mφ的胞内寄生菌
局部淋巴结内繁殖→感染灶
慢性期
特点
病程长,数周~数月
表现
迁徙性病变,肝脾大、神经系统病变、泌尿生殖系统病变
家畜
表现
母畜流产、睾丸炎、附睾炎、乳腺炎、子宫炎等
免疫性
特点
细胞免疫为主
IgG、M型Ab,有免疫调理作用
各菌种、生物型之间可以交叉免疫
表现
有菌免疫→无菌免疫
Ⅳ型超敏反应——免疫保护及病理损害
III型超敏反应——可能参与病理损伤
微生物学检查法
标本采集
病人——血液、脊髓、尿、乳汁、关节渗出液
病畜——子宫分泌物、羊水、肝脾、骨髓、尿、乳汁、关节渗出液
分离培养
双相肝浸液培养基
血清学试验
玻片凝集试验
IgM,1:200有诊断意义
补体结合试验
IgG,1:10为阳性,慢性病诊断
皮肤试验
布鲁菌素或布鲁菌蛋白提取物0.1ml作皮内注射,1~2d后观察结果
局部红肿浸润直径1 -2cm——弱阳性
局部红肿浸润直径>2~3cm——阳性
局部红肿浸润直径>3~6cm——强阳性
红肿4~6d内消退——假阳性
诊断慢性或感染史
防治原则
预防三大措施
控制和消灭家畜布鲁菌病
切断传播途径
免疫接种
以畜群接种为主
人——减毒活疫苗,有效期约1年
抗生素治疗
急性期和亚急性期——利福平与多西环素联合(WHO)
神经系统受累者——四环素合用链霉素
慢性期患者——还需脱敏和对症治疗
耶尔森菌属
概念
性质
肠杆菌科一类G-小杆菌
13种和亚种
致病
鼠疫耶尔森菌——鼠疫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小肠结肠炎亚种——小肠炎、结肠炎、败血症等
假结核耶尔森菌假结核亚种——胃肠炎、肠系膜淋巴肉芽肿
鼠疫耶尔森菌Y.pestis(鼠疫杆菌)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
两端钝圆,两极浓染的卵圆形短小杆菌,G-
有荚膜,无鞭毛,无芽胞
多形性
球形、球杆形或哑铃状等,或见菌影(着色极浅的细菌轮廓)
培养特性
兼性厌氧
27~30℃,pH=6.9~7.2
含血液或组织液的培养基——细小、黏稠的R型菌落
肉汤培养管——底部形成菌膜和絮状沉淀,钟乳石状下沉(混浊24h,沉淀24h)
抵抗力
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弱
抗原结构
F1抗原
实质
荚膜抗原
糖蛋白
特点
不耐热
抗原性强
相应抗体有保护作用
作用
抗吞噬,毒力相关
V/W抗原
实质
质粒编码
V——胞质,可溶性蛋白
W——菌体表面,脂蛋白
同时存在
作用
抗吞噬,毒力相关,保护致病菌在胞内寄生
OMP
作用
帮助细菌突破宿主的防御机制,致病相关
MT鼠毒素
实质
外毒素
可溶性蛋白
特点
抗原性强
对鼠类剧毒
作用
对人类机理不详
制成类毒素,用于制备抗毒素
ET
与肠道杆菌内毒素相似,引起发热,休克,DIC
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物质
F1抗原、V/W抗原、OMP、MT
所致疾病(鼠疫)
表现
贮存宿主——啮齿类动物(野鼠、家鼠、黄鼠等)
传播媒介——鼠蚤为主,人鼠疫时为人蚤
类型
腺鼠疫
急性淋巴结炎,腹股沟和腋下多见,可引起局部肿胀、化脓、坏死
肺鼠疫(黑死病)
原发性肺鼠疫——吸入染菌的尘埃
继发性肺鼠疫——腺鼠疫或败血症型鼠疫蔓延
高热寒战,咳嗽、胸痛、咯血、呼吸困难、心衰、皮肤黑紫色
败血症型鼠疫
重症腺鼠疫或肺鼠疫病人的病原菌侵入血流引起
高热、休克、DIC、皮肤黏膜出血,瘀斑、中毒症状
免疫性
特点
获得牢固免疫力
再次感染罕见
F1抗原、V/W抗原的抗体为主
微生物学检查法
防治原则
预防
灭鼠、灭蚤
尽快隔离患者,阻断人间鼠疫进一步流行
与患者接触者可口服磺胺嘧啶
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无毒株EV活菌苗
治疗
早期应用抗生素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腺鼠疫常用链霉素加磺胺类药物
肺鼠疫和败血症鼠疫常用链霉素或阿米卡星加四环素治疗
芽胞杆菌属
概念
特点
需氧,有芽胞,G+大杆菌
多数为非致病菌
枯草杆菌等
少数为致病菌
炭疽芽胞杆菌
蜡样芽胞杆菌
炭疽芽胞杆菌
概念
牛羊等食草动物的发病率最高
人通过摄食或接触病畜或接触污染畜产品感染
生物学性状
致病菌中最大的G+粗大杆菌,两端截平,无鞭毛
新鲜标本培养——竹节样长链
O2和适宜温度下——椭圆形芽胞,位于菌体中央,宽度<菌体
体内或血清培养基——有毒株→形成荚膜
需氧或兼性厌氧
普通琼脂培养基——灰白色R型菌落,卷发状边缘
血琼脂平板不溶血
肉汤培养基——长链状,絮状沉淀生长
抗原有两类
结构抗原——荚膜多肽、菌体多糖和芽胞抗原
炭疽毒素复合物
芽胞对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很强
牧场一旦被污染 , 传染性可持 续数十年
细菌对青霉素、氯霉素、红霉素等多种抗生素敏感
致病性与免疫性
意义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病原菌
致病物质
荚膜
抗吞噬、促扩散
炭疽毒素
致病和死亡的主要因子
直接损伤VEC,血管通透性↑→水肿
抑制、麻痹呼吸中枢→呼衰致死
所致疾病
皮肤炭疽
原因
接触患病动物或受染毛皮
特点
病例的95%以上
并发败血症
表现
小疖、水疱、脓疮、黑色焦痂
肠炭疽
原因
食入未煮熟的病畜 肉 类、奶或被污染食物
特点
潜伏期为12-18h
并发败血症
表现
恶心、呕吐,肠麻痹、腹胀、腹痛及血便,全身中毒症状
肺炭疽
原因
吸入含有大量病菌芽胞的尘埃
特点
并发败血症
表现
呼吸道症状、全身中毒症状
免疫性
获得持久性免疫力
针对炭疽毒素保护性抗原的保护性抗体
微生物学检查法
防治原则
病畜应严格隔离,死畜焚毁或深埋,严禁食用
易感家畜接种疫苗
患者严密隔离至痊愈
易感人群皮上划痕接种炭疽杆菌减毒活疫苗
病原治疗首选青霉素G
青霉素过敏者可采用环丙沙星及红霉素等
蜡样芽胞杆菌
柯克斯体属
概念
性质
立克次体的一种
军团菌目、柯克斯体科
一个种——贝纳柯克斯体C. bumetii(Q热柯克斯体)
致病
Q热(疑问热)——原因不明的发热
生物学性状
短杆状或球状,G-
Gimenez 法染色呈鲜红色
Giemsa 法染色呈紫色或蓝色
专性细胞内寄生
鸡胚卵黄囊中生长旺盛,能在多种原代及传代细胞 内 繁殖
抗原相之间存在着的可逆性变异
发生变异的主要成分为LPS
与变形杆菌无交叉抗原
抵抗力较强,耐热,比立克次体及无芽胞细菌强
100℃,10min
干燥蜱粪,一年半
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性
特点
蜱叮咬野生啮齿动物和家畜使其感染,多数无症状
LPS——致病物质
表现
传播媒介——蜱
可在蜱体内长期存活,可经卵传代
传染源——被蜱叮咬的野生啮齿动物和家畜
通过乳、尿和粪便长期排泄病原体
人类感染——消化道为主,呼吸道偶见
机制
LPS→III型变态反应→Q热
所致疾病
急性
特点
症状类似流感或原发型非典型肺炎
发病突然
表现
高热寒战,常有剧烈头痛、肌肉疼痛和食欲减退,很少出现皮疹
可并发心包炎和心内膜炎以及精神与神经等症状
慢性
表现
心内膜炎为主要特征
可引起肉芽肿性肝炎
免疫性
获得一定免疫力
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为辅
微生物学检查法
防治原则
预防应着重防止家畜的感染,要定期检疫,隔离传染源;要严格控制鲜乳和乳制品的卫生指标
对流行区的易感人群及家畜可接种Ⅰ相菌株制成的灭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
急性Q热可口服四环素或强力霉素
慢性Q热多联合应用强力霉素和利福平
巴通体属
弗朗西丝菌属
巴斯德菌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