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四章 个性心理
教师考编 第二部分 心理学 第四章 个性心理
编辑于2020-07-26 18:19:39第四章 个性心理
第一节 需要、动机与兴趣
需要
含义
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
层次理论
基本内容
美国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最低层次
生理需要
中间层次
安全需要
爱和归属需要
尊重需要
高级层次
求知需要
审美需要
最高层次
自我实现需要
缺失需要与成长需要
缺失需要/低级需要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爱和归属需要
尊重需要
成长需要/高级需要
求知需要
审美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各层次需要之间的关系
子主题
人的需要从低到高有一定的层次性,但不是绝对固定的
需要的满足过程是逐级上升的,低级满足后就向高层次发展
人的行为是由优势需要决定的
各层次需要互相依赖,彼此重叠
不同层次需要的发展与个体年龄增长、社会经济以及文化教育程度有关
高级需要的满足比低级需要满足的愿望更加强烈,且要求更多的前提条件和外部条件
人的需要满足程度与健康程度成正比。
动机
含义
激起、维持或抑制人行动的愿望和意图,是推动人行为的内在原因
产生条件
内在条件是需要
外在条件是诱因
正诱因(想要)
负诱因(不想要)
种类
按动机性质
生理性
社会性
按动机来源
内部(主动)
外部(被动)
功能
激活(激发/引发)
指向
维持和调整(强化)
兴趣
含义
对事物的一种认知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种类
按目的
直接兴趣
间接性趣
稳定,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直接兴趣
按广度
中心
对一方面事物感兴趣
广泛
……多方面………………
按产生条件、持续时间
个体
一生的爱好
情境
短时的兴趣
第二节 能力
能力概述
含义
从事某种活动必须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几中相关的、结合在一起的能力统称为才能。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联系
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
能力是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二者成正比关系
区别
能力与知识、技能具有不同的概括水平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技能是对一系列活动方式的概括
能力是人在从事某种活动时表现出来的多种心理品质的概括
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是无止境的,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增多而丰富,而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限度
知识、技能的掌握与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能力的分类
按适应活动范围
一般能力(智力)
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综合能力
特殊能力(才艺)
从事专业活动或特殊领域展现的能力
按功能
认知
人脑储存、加工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操作
操纵自己的肢体的能力
社会交往
社交活动中所表现的能力
按创造程度
模仿
创作
按发展趋势以及能力和先天禀赋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
流体
又称:液体能力、液体智力、流体智力
相对不受社会文化影响而取决于遗传素质,以神经生理为基础
晶体
又称:晶体智力。是长期学习的结果,以掌握社会文化和经验为基础的智力
取决于个体后天的实践与学习
智力的构成要素
抽象概括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论
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
一般因素是智力结构的关键和基础
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论
三维
内容
指智力活动的对象或材料,即:听觉、视觉、符号、语义、行为
操作
指智力活动的过程,即: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
产品
指运用上述智力操作所得的结果,即:单元、类别、关系、体系、转换、蕴涵
由这三个维度,人的智力可以在理论上区分为5*5*6=150种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言语智力
阅读写作
逻辑-数学
数学运算、逻辑思考
视觉-空间
认知环境、辨别方向
音乐
声音韵律
身体-运动
支配肢体
人际
人际交往
自知
自我认知
自然
认知、感知自然事物
存在
沉思生、死
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论
智力成分亚理论(核心)
元成分
操作成分
知识获得成分
智力情境亚理论
认为智力是获得与情境拟合的心理活动
有目的的适应环境、塑造环境、选择环境……
智力经验亚理论
处理新任务和新要求
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
智力测验
比纳(奈)-西蒙智力量表
1905年,世界上第一个实用的智力测验表
法国教育部,设计一种鉴别儿童学习能力的工具
首创心理年龄(智力年龄)的概念
斯坦福-比纳力量表
智商计算公式:智商(IQ)=心理年龄(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离差智商
含义:对个体智力在同龄人当中相对位置的度量
公式:离差智商(IQ)=100+15Z=100+15(X-M)/S X为某实得分数,M为所在年龄组平均分,S为该年龄组分数的标准差 Z是标准分数=X-M/S
智力的影响因素
遗传
环境
实践活动
个性品质
营养因素
学生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生早期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能力。使学习由被动变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三节 人格
概述
含义
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包括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特有模式
特征
独特性
有遗传、成熟与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交互影响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稳定性
一旦形成就会相对稳定的人格特点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整合性
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控制
人格分裂就是人格不整合的一种表现
功能性
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命运
性格(人格)决定命运
人格理论
奥尔波特人格特质理论
共同特质
在一定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所共有的特质
个人特质
首要特质
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
多愁善感的林妹妹
中心特质
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一般每人有5~10个
林妹妹的直率、聪慧、清高、孤僻
次要特质
一般只有亲近的人可以看到
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出现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论
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外表行为
内部原因
体制特质和环境特质
先天
后天
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动力特质趋向某一目标,包括生理驱动、态度和情操
能力特质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包括流体智力(先天决定)和晶体智力(后天努力)
气质特质是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的速度与强度的特质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
生物性和本能冲动
自我
人格结构中的意识部分
超我
道德部分
自我思想
要求自己的行为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
良心
规定自己的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生物遗传
社会文化
家庭环境
家庭教养方式
权威性
放任型
民主型
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 1、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态度 2、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和控制程度
权威型
专断型
放纵型
忽视型
早期童年经验
学校教育
教师言行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具有导向作用
同伴群体对人格发展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
个人主观
气质
含义
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出现最早,变化最慢的个性心理特征
受遗传影响,具有先天性,无谓好坏
气质类型学说
体液说
胆汁质
心理特点
精力旺盛,反应迅速,情感体验强烈,情绪发生快而强,易冲动但平息也快,直爽开朗、外向、急躁易怒、缺乏自制力、有顽强的拼劲和果敢性,但缺乏耐心
概括
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果敢、意气用事,整个心理活动迅速而快变。
典型人物
李逵 和我AND我妈……
多血质
心理特点
活泼好动、反应迅速、行动敏捷、思维灵活,注意力易转移,情绪发生快而多变,适应环境性强,喜欢交往,做事粗枝大叶,表情丰富、外向,易动感情但体验不深,不求甚解,华而不实
概括
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粗枝大叶
典型人物
王熙凤 AND亲爹……
粘液质
心理特点
安静沉着、反应较慢,思维、行动及言语迟缓,不灵活,不易转移注意力,心平气和,制止力和持久力较强,情绪不外露,善于忍耐,坚韧、执拗、淡漠
概括
稳重但灵活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
典型人物
林冲、薛宝钗 AND我爸……
抑郁质
心理特点
沉重敏锐、聪明而富于想象、自制力强,情感体验深刻持久、少流露,行动迟缓,胆小孤僻,不善交往,生活单调,多愁善感,谨慎小心,温柔怯懦
概括
内心敏锐稳重,体验深刻;外表温柔怯懦、孤独、行动缓慢
典型人物
林黛玉 AND芬芬……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气质与教育
对待学生应克服气质偏见
针对学生的气质差异因材施教
帮助学生进行气质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气质品质
特别重视胆汁质和抑郁质这两种极端气质类型的学生
组织学生干部队伍时,应考虑学生的气质类型
性格
含义
在后天社会中逐步形成,有好坏优劣之分,可以直接反映一个人的道德风貌,具有社会评价的意义
性格是人对现实态度和行为方式概括化与定型化的结果
指一个人独特的、稳定的个性心理
是人格中最具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联系
气质影响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和他的行为方式
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区别
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
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的可塑性强
气质特征表现早,性格特征晚
气质无谓好坏,性格有优劣之分
类型
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外向型和内向型
独立型和顺从型
结构
性格的态度特征
处理社会关系
意志特征
对自己的行为自觉调节
情绪特征
情绪对自身活动的影响以及对情绪的自我调控
理智特征
人在认知活动中的性格特征
良好的性格培养
树立效仿的榜样
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
及时进行个别指导
创设优良的集体氛围
鼓励学生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