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口腔功能
口腔解剖生理学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下颌运动、咀嚼、吮吸、吞咽和呕吐、唾液分泌及功能、言语、口腔感觉。
编辑于2022-04-15 20:28:20口腔功能
下颌运动
神经传导通路
三叉神经传入纤维进入脑髓,由中央前回下部的巨型锥体细胞和其他锥体细胞轴突组成皮质脑干束,颈内囊膝部、中脑、脑桥终止于两侧的三叉神经运动核。
反射活动
闭合反射、开颌反射、下颌卸载反射、水平颌反射、牵张反射。
制约因素
颌、左右侧颞下颌关节、咬合接触、神经肌肉系统。互相关系。个体下颌运动型,颌程序。
形式范围和意义
开闭口运动、前伸后退运动、侧方运动。功能运动、叩齿运动。下颌边缘运动。
记录
开口度和开口型,前伸和侧方运动,切点轨迹图,髁点运动轨迹。
咀嚼
咀嚼的形成和神经控制
中枢模式发生器理论:脑干自律调节,与高级中枢分离。过程为产生咀嚼周期节律、激活驱动发声器。
反射理论:以反射为基础,牙周、牙龈和硬腭受到食团刺激引起肌肉周期性机械性刺激。
高级中枢的影响:皮层电刺激可以引发咀嚼活动,但不是基本结构,被切除后咀嚼运动可恢复,可以协调控制不同的肌肉系统调整活动。
反馈控制:外周刺激对于咀嚼有很大的影响,咀嚼可以根据口内食物大小、类型、质地精细调整,反馈调节肌肉提高咀嚼效率。咀嚼运动为高级中枢、周围感觉、脑干自律共同调控。
咀嚼运动
过程:连续重复
前牙切割运动:下颌前伸向下、上升切割、达到牙尖交错合。切咬、对刃、滑回。
后牙捣碎和磨细运动:下颌向一侧运动到上下颌颊尖相对,沿上颌颊尖滑行,咀嚼韧性食物需要向舌侧滑行约至一半以达到最大磨细作用,周而复始。咀嚼侧为工作侧。
咀嚼周期:复杂的综合性运动同时具有程序和重复性。
成人典型咀嚼图形在冠状面为滴泪状,受食物性质、食团大小、合型、健康状态、饥饿情况、咀嚼习惯影响。
特征:轨迹图滴泪形态,开口靠中线,闭口偏侧方;开口速度快;最大开口速度减缓;闭口接近咬合速度缓慢。
平均时间为0.875s一个周期,滑动幅度根据食物韧性调整,咀嚼频率和力度可主观调整。儿童侧方滑动接触相对较大。
咀嚼运动的类型:多因素影响
双侧交替咀嚼:多向、双侧交替运动,对合稳定和牙齿自洁有利,约占78%。
单侧及前伸咀嚼:合障碍适应的结果,牙齿牙周异常导致的不正常咀嚼运动。占12%。常用较舒适、牙接触多、效率高的一侧,也可由颞下颌关节紊乱引起,对关节的一种保护性适应机制。
双侧同时咀嚼:咀嚼食物末期、吞咽之前,全口义齿患者常用。
咀嚼效率:一定时间内对定量食物嚼细能力的大小
筛分称重法:单位时间内嚼碎食物的量占所嚼食物总量的百分率。
吸光度法:光栅分光光度计检测悬浊液,悬浊度大咀嚼的细吸光度大,反之则小。
比色法:甲醛硬化明胶嚼碎,越碎表面积越大吸附染料越多溶液浓度越低则咀嚼的越细。
混合测定法:根据咀嚼后混合程度评价,双色胶姆糖混合实验,图像分析。
影响因素:缺牙数量和位置、牙功能性接触面积、牙周组织、颞下颌关节疾患、口腔内软组织缺损、全身的健康状态、其他因素如过度疲劳、神经紧张、不良咀嚼习惯。
咀嚼运动的生物力学与肌肉活动:合理的牙周支持组织受力有利于咀嚼系统生长发育和生理性改建
咀嚼的生物杠杆作用
切割运动的生物杠杆:前牙食物为重点、颞下颌关节为支点、升颌肌群咬肌颞肌为主要动力点,形成三类杠杆,费力杠杆,利于保护前牙及牙周组织。
后牙合的生物杠杆:后牙为重点,二类杠杆,咬肌颞肌翼内肌发力,翼外肌平衡保护关节。
牙齿受力分析
牙尖斜面将咬合力分散成轴向力和侧向力,轴向力由牙槽斜纤维将挤压转为牵拉,激发生理活性进行生理性改建。侧向力为越隔纤维承受,引起牙槽骨破坏性吸收、牙周膜损害,双根牙转动中心为根分歧骨嵴处。
生物力
咀嚼肌力:参与咀嚼的肌肉能发挥的最大力量为嚼肌力,大小由参与咀嚼的肌纤维数量决定,临床上用肌肉横断面积衡量,成人为颞肌8平方厘米、咬肌7.5、翼内肌4,共19.5.垂直向力颞肌80kg、咬肌70kg、翼内肌30kg。合力180kg。
合力:上下颌咬合时牙周组织承受的力为合力,超过牙周膜耐受阈则疼痛,反射减少升颌肌群收缩力量,实际咀嚼力量称为咀嚼压力(合力)。综合反应全身健康状况。正常为22.4~68.3kg。正常合力大小:第一第二第三磨牙、二前一前磨牙、尖牙中切侧切牙。
影响因素:性别男性较大、年龄6岁到17岁25kg~55kg、咀嚼习惯习惯于坚硬食物者大、合力线的方向轴向大、张口距离上下颌牙距18~20mm时最大。
最大合力和牙周潜力
最大合力:牙周膜最大耐受力,一般为最大肌肉合力的一半。
牙周潜力:牙周组织及肌肉的储备力量,是义齿修复的生理基础。
肌肉活动:肌电图EMG
检查方法:下颌肌群肌电检查,下颌姿势位、牙尖交错最大用力咬合、开闭颌、侧方前伸及后退运动、吞咽和咀嚼运动。
运动单位电位检查:一个脊髓α运动神经元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和其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组成的肌肉收缩最基本的单位称为运动单位,同心针电极,一个肌肉需要20个电位测量。
咀嚼系统功能性肌电图:
下颌姿势位机电不明显肌肉活动小
牙尖交错位颞肌前中束、咬肌、翼内肌活动明显
下颌侧方运动:工作侧颞肌前中束、咬肌、翼内肌活动明显非工作侧稍低。
下颌前后运动:翼外肌活动明显。
下颌开闭口运动:开口时翼外肌下头和二腹肌前腹活动明显,其他活动肌群各自发挥作用。
咀嚼活动肌电图:节律性运动;正常咀嚼肌放电期与静息期明显、规则性周期性保持时间长、活动协调;异常咀嚼肌不明显、不规律、活动不协调。
咀嚼时牙的动度和磨耗
咀嚼时牙的动度:轻微水平和垂直生理动度,恢复好,对于牙髓血液循环具有调节作用。
磨耗与磨损
磨耗:咀嚼过程中牙面与牙面之间或与食物之间的摩擦使牙齿硬组织缓慢渐进性消耗的生理现象。
磨损:牙齿与外物机械摩擦损耗等非生理性损耗。
酸蚀性磨损:大量频繁饮用碳酸饮料、果汁、酸性水果、药物引起牙硬组织脱矿,长期胃液反流呕吐导致的酸蚀症。
生理意义:消除早接触点、牙尖高度降低减少侧向力、老年牙龈退缩时保持根冠比例降低牙周组织负担、邻面代偿牙弓连续向前移动防止拥挤。
过度磨耗的问题:全牙同时磨耗导致前牙覆合消失;前牙不随后牙磨耗导致覆合加深,下颌后移关节受损;侧方运动小颊舌尖磨耗不均形成反颌线,上颌后牙颊尖和下颌后牙舌尖过于突出,易撞击引起牙冠纵裂和牙周组织损伤。
邻面磨耗的问题:接触点磨耗成小平面易造成食物嵌塞,邻面龋和牙周病。邻面磨耗与后牙前移不适应导致拥挤。
磨耗评价:0无磨耗,1牙尖磨耗,2本质暴露,3牙尖全部磨耗颌面失型,4髓腔暴露。
唇颊舌腭在咀嚼中的作用
舌的作用:传送食物、搅拌食物、选择食物辨认异物、挤压食物、清洁作用。
唇颊腭作用:唇感受温度触压限制食团防止溢出;颊容纳推送食物;腭挤压食物辨别粗糙程度。
咀嚼的作用与影响
作用:消化、粉碎、刺激唾液分泌、增加肠蠕动、按摩牙龈、清洁牙齿、生理动度促进牙髓和牙槽骨血运。
对合、颌、面生长发育的影响:建立正常颌关系、促进肌肉颌骨发育、功能性刺激周围结构促进生长发育。
吮吸
流质进入口腔,有利于营养消化和吸收,颌面部正常发育和牙齿正常萌出。
吞咽和呕吐
吞咽功能
反射控制:三叉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脑中枢,一经开始后按一定顺序进行。
吞咽过程:第一期口腔至咽,第二期咽至食管上段,第三期食管下行至胃。
合、颌、面发育影响:有利于促进颌面及牙弓发育生长、有利于刺激下颌发育、有助于鼻腔发育。
呕吐:保护性防御措施将食管、胃、一小段场的内容物吐出,为食管和肠道逆蠕动,腹肌膈肌强力收缩。长期呕吐会导致失去大量消化液、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营养障碍,新生儿易因呕吐发生吸入性肺炎。
呕吐反射:机械或化学刺激。
呕吐前兆:恶心、大量分泌唾液、呼吸急迫等神经兴奋现象。
过程:深呼吸,舌骨和喉抬高,食管括约肌开放、声门关闭、软腭抬起、关闭鼻腔、膈肌猛烈收缩、腹部全肌肉收缩,挤压胃部使胃部抬升,贲门括约肌舒张使内容物吐出。
唾液分泌及功能
唾液的性质和成分:泡沫状、稍混浊、乳光色粘稠液体,pH6~7.9,含有各种蛋白、尿酸、酶、钾钙钠氯化物,碳酸氢盐,无机磷酸盐,黏液为黏蛋白,混有脱落的上皮细胞、细菌、龈沟液。
唾液的分泌和调节:每天分泌量为1000~1500ml,来自三大唾液腺,受诸多因素影响;非反射性唾液分泌包括机械化学温度等刺激,条件反射性为后天获得,试听嗅觉产生。
唾液的作用:消化作用:腮腺产生的酶;辅助作用湿润食物;溶媒作用弥散味道产生味觉;润滑作用保持湿润柔软润滑,使咀嚼、吞咽、言语功能正常;保护作用防止组织脱水形成获得性膜修复保护釉质表面;缓冲和稀释;清洁作用;杀菌抗菌;黏附固位;缩短凝血时间;排泄作用;体液的调节作用;内分泌作用。
言语
发音器官与发音的调节
器官:声带、前庭襞、喉肌;
调节机制:发音、共振、音调、音质、音强。
语音
言语的神经控制:语言控制中枢、周围感觉信息的反馈调节、单侧大脑优势、三叉神经、面神经、迷走神经均参与语言活动;
言语与呼吸
口腔的形态异常对语音的影响:舌的缺失或畸形、腭裂、唇裂、下颌后缩或过小、下颌前突或过大、牙齿缺失、佩戴修复体。
口腔感觉
口腔颌面部感觉的感受器和传导通路:
一般感受器:全身分布的痛觉、温觉、触觉、压觉感受器。肌腱、肌肉、关节运动和位置觉感受器,分布于内脏器官和心血管等各处各种感受器。
特殊感受器:舌、耳、鼻、眼等味、听、平衡、嗅。
外感受器:分布于皮肤、黏膜、视器、听器感受外界刺激如痛、温、触、压、光波和声波
内感受器:内脏心血管等感受压力、温度、化合物浓度。
本体感受器:肌、肌腱、关节、内耳的位觉器等处感受机体运动和平衡变化。
功能特点:换能作用、适应现象、适宜刺激。
口腔颌面部痛觉:强度、部位、机体耐受能力、其他因素如心理、精神状态、情绪、注意力、口腔健康程度。
口腔黏膜温度觉:口腔前部冷点和温点多于后部,温度觉敏感。硬腭前部仅有冷点无温点。
口腔黏膜对温度耐受力比皮肤大:痛域高、唾液缓冲、适应性、冷点多于温点。
口腔黏膜触觉和压觉:游离神经末梢、牙周膜本体感受器、Meckel环形小体、Meissner触觉小体等感受器。前牙敏感,后牙长期刺激耐受度大。
牙周本体觉:牙体支持组织包括牙龈、牙周膜、牙槽骨等拥有梭形末梢、游离神经末梢、Ruffini末梢、环状末梢感受器的。
味觉
基本味觉:酸甜苦咸。
味觉感受器:糖感受器、盐感受器、水感受器。味蕾分布于菌状乳头、叶状乳头、轮廓乳头。
味觉特点:舌尖甜味敏感、舌侧酸味敏感、舌根苦味敏感、均对咸味敏感。舌前三分之二面神经传递、舌后三分之一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传递。味觉有适应性。
鲜味觉:GPCR受体主要指谷氨酸钠。
影响因素
全身健康如全身性疾患、肠胃道疾病、内分泌、遗传等可导致一种或全部味觉障碍。
局部因素:黏膜疾病、修复体遮盖。
食物环境因素:食物温度、嗅觉。
其他因素:心理、年龄。
呼吸
呼吸方式与呼吸功能检查:鼻测压计测呼吸阻力,鼻口呼吸同步测定装置测吸气呼气气流比例,X线,纤维鼻咽镜动态研究气道,多导睡眠图。
呼吸与咀嚼、吞咽的关系
呼吸与吞咽咀嚼:呼吸中断允许吞咽,防止误入气管,唯一的需要中断呼吸的活动。
保护性反射活动:受到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可引起喷嚏反射和咳嗽反射,清除激惹物,避免进入支气管和肺泡。
呼吸方式与颅面、合、颌的发育
呼吸方式对颅面生长发育的影响:口呼吸导致透露、下颌姿势适应性改变,头颈部肌肉功能变化。出现反颌、开颌、吐舌吞咽。
影响机制:颅面、合发育异常,缺乏提颌肌收缩活动,发展为长面型,上下唇肌力减弱,下唇与上切牙脱离接触。牙弓前后发育过度,牙弓形态窄长、突度大,上下颌牙唇倾异常。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睡眠过程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和低通气,颏舌肌和咽肌松弛导致。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躯体神经支配的体表、骨、关节及骨骼肌的活动集合表现。通过眼眉嘴鼻及肌肉紧张度的变化来表达。
面部表情结构基础:头骨与牙列。表情肌:额肌、眼轮匝肌、皱眉肌、降眉间肌、口轮匝肌、颧肌、笑肌提上唇肌、提口角肌、降口角肌、降下唇肌、颏肌。胸锁乳突肌等颈部肌。
面部表情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