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12.组胚 眼与耳
眼和耳均为人体的特殊感觉装置,前者为视觉器官,后者为听觉及位觉器官。
编辑于2022-04-19 15:59:05"警惕心脏的隐形杀手!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病原体侵袭心内膜的危重疾病典型表现为发热、心脏杂音和周围体征(如瘀点、Osler结节),可引发脑、肺、肾等多器官栓塞诊断需结合血培养、超声心动图和免疫学检查(如高丙种球蛋白血症)。治疗核心是足量抗生素,严重病例需手术清除赘生物高危人群(如心脏瓣膜病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或新发杂音时应立即排查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
"手足癣困扰?一文教你科学应对!手足癣是由红色毛癣菌等真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皮肤病,表现为水疱、脱屑或糜烂,通过接触传染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和真菌检查,注意与湿疹等疾病区分治疗以局部用药为主(24周),顽固者可口服抗真菌药预防关键:保持皮肤干燥、不共用物品,合并灰指甲需同步治疗特别提醒:足癣易引发细菌感染,出现红肿热痛需及时就医!"
登革热是由DENV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典型病程分为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皮疹等,重症可出现出血或休克通过病毒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查可确诊,需与麻疹、出血热等疾病鉴别预防关键在防蚊灭蚊,患者多预后良好,但重症需警惕急性肾衰竭等并发症早期识别预警指征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警惕心脏的隐形杀手!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病原体侵袭心内膜的危重疾病典型表现为发热、心脏杂音和周围体征(如瘀点、Osler结节),可引发脑、肺、肾等多器官栓塞诊断需结合血培养、超声心动图和免疫学检查(如高丙种球蛋白血症)。治疗核心是足量抗生素,严重病例需手术清除赘生物高危人群(如心脏瓣膜病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或新发杂音时应立即排查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
"手足癣困扰?一文教你科学应对!手足癣是由红色毛癣菌等真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皮肤病,表现为水疱、脱屑或糜烂,通过接触传染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和真菌检查,注意与湿疹等疾病区分治疗以局部用药为主(24周),顽固者可口服抗真菌药预防关键:保持皮肤干燥、不共用物品,合并灰指甲需同步治疗特别提醒:足癣易引发细菌感染,出现红肿热痛需及时就医!"
登革热是由DENV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典型病程分为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皮疹等,重症可出现出血或休克通过病毒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查可确诊,需与麻疹、出血热等疾病鉴别预防关键在防蚊灭蚊,患者多预后良好,但重症需警惕急性肾衰竭等并发症早期识别预警指征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眼和耳
眼
概论
u眼是视觉器官,包括眼球和附属器官。 u能感受光和颜色的刺激,经视神经传到视觉中枢,形成光感、色觉、图像,产生视觉。 u视觉通路:光线→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感光细胞→节细胞→视神经→视觉中枢
眼球
眼球壁
1感光细胞 2双极细胞 3节细胞
概述
u眼球壁从外向内依次为纤维膜、血管膜和视网膜。 u纤维膜为眼球壁的最外层,也称外膜。纤维膜包括前 1/6 透明的角膜和后5/6 不透明的巩膜。 u角膜和巩膜的共同特点是组织结构较致密坚韧,起维持眼球形状和保护眼内组织的作用。
纤维膜
角膜
u角膜是圆盘状透明薄膜。边缘借角膜缘与巩膜相连。 u由前向后分角膜上皮、前界层、角膜基质、后界层、角膜内皮五层。 u角膜透明原因∶①无血管和色素②胶原原纤维排列规则③含适量糖胺多糖和水分。
u角膜上皮:为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表层细胞游离面有短小突起,上皮基部平坦。基底层细胞可以不断分裂再生。上皮内神经末梢丰富,感觉敏锐。 u前界层:为无细胞的透明均质膜,含基质和胶原纤维。 u角膜基质:又称角膜固有层,占角膜厚度 9/10,由多层与表面平行的胶原板层组成。 · 胶原板层由大量胶原原纤维平行排列而成。 · 板层之间夹有成纤维细胞,纤维和细胞均埋于含有多量水分的基质中。 · 基质主要含糖胺多糖,不含血管。 u后界层∶构成与前界膜相似。 u角膜内皮∶为单层扁平上皮,细胞不能再生。参与后界层的形成与更新。
巩膜
u呈瓷白色,不透明,质地坚韧。大量交织排列的胶原原纤维和少量血管、神经、成纤维细胞及色素细胞构成。 u巩膜距∶巩膜与角膜交界处,巩膜向内侧伸出的一短小环形突起,是小梁网和睫状肌的附着部位。 u巩膜和角膜交界处叫角膜缘,有丰富的血管,外伤容易出血,此处血管和房水营养角膜。 u巩膜静脉窦:巩膜距前外侧的环形管,又叫schlemm管。 u小梁网:位于巩膜静脉窦内侧,后方止于巩膜距。由角膜后界纤维扩散形成,小梁和小梁间隙组成。 u筛板:巩膜后方被视神经纤维穿过处,薄且多孔。
血管膜
虹膜
u为环状薄膜,周边与睫状体相连,中央为瞳孔。 u前缘层∶一层不连续的成纤维细胞和色素细胞。 u虹膜基质∶富含血管和色素细胞的疏松结缔组织,较厚。围绕瞳孔有一束宽带状平滑肌,称瞳孔括约肌,收缩时使瞳孔缩小。
睫状体
睫状肌层
肌纤维有三种排列走向∶外侧为纵向排列,中间呈放射状排列,内侧为环形排列。
血管层
为富含血管、色素细胞的结缔组织。
睫状上皮层
u外层为立方形的色素细胞,含大量色素颗粒。 u内层为立方形或矮柱状非色素细胞,具分泌房水的功能。
脉络膜
u为血管膜的后 2/3部分,内含丰富血管和大量浓密的黑色素。 u脉络膜最内层称玻璃膜。由纤维和基质组成。
视网膜
u位于眼球壁的最内层,分为盲部和视部∶盲部即虹膜上皮和睫状体上皮。视部为贴于脉络膜内侧的具感光功能的部位,即通常所称的视网膜。 u视网膜主要由四层细胞构成,由外向内依次为∶色素上皮层、视细胞层、双极细胞层和节细胞层。后三者为神经元。
色素上皮细胞层
u为单层立方上皮,由色素上皮细胞构成。 u位于视网膜最外层,细胞基底部紧附于玻璃膜,顶部发出突起伸入视细胞间。 u细胞内含许多粗大的黑色素颗粒和吞噬体。 u功能:黑色素颗粒可防止强光对视细胞的损害。吞噬体内见被吞人的视细胞膜盘。色素细胞还有储存维生素 A,参与视紫红质合成的作用。
视细胞层
由视细胞构成,又称感光细胞。视细胞分为外突、胞体和内突三部分。
分类
u视杆细胞的外突呈杆状,称视杆。视锥细胞的外突呈锥状,称视锥。 u视杆和视锥均又分外节和内节两部分: ·外节为感光部位,内含许多平行层叠的扁平状膜盘;膜盘上有能感光的镶嵌蛋白质。 ·内节是合成蛋白质的部位,含丰富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内突末端主要与双极神经细胞形成突触联系。
视杆细胞
u细胞细长,核小,染色深。外突呈杆状,并行排列伸向色素上皮层;内突末端膨大呈小球状,与双极细胞、水平细胞形成突触。 u外节的膜盘多与细胞膜分离,可脱落,膜盘上有视紫红质,可感受弱光。
视锥细胞
u细胞较粗壮,核较大,染色较浅。 u外突成圆锥状;内突末端膨大呈足状,与一个或多个双极细胞、水平细胞形成突触。 u外节的膜盘与细胞膜不分离,也不脱落,膜盘上有视色素,可感受色觉和强光。 u视锥细胞有三种,分别含有感受红、绿、蓝三种颜色的视色素。
双极细胞层
u主要由双极细胞及水平细胞、无长突细胞和网间细胞等联络神经元组成。 u外侧的树突与视细胞内侧突形成突触,内侧的轴突与节细胞的树突形成突触。 u大多数双极细胞可与多个视细胞或节细胞形成突触;少数双极细胞只与一个视锥细胞和一个节细胞建立突触联系,称为侏儒双极细胞。
节细胞层
节细胞是具有长轴突的多极神经元。树突向外与双极神经细胞形成突触,轴突向眼球后极汇成视神经离开眼球。
视网膜上的特殊结构
u视盘∶又称视神经乳头,位于眼球后极隆起的白色圆盘状结构,为节细胞轴突构成的视神经、视网膜动脉穿出眼球的部位。视神经乳头无感光细胞,不产生视觉,又称盲点。 u黄斑∶视网膜后极一浅黄色区域,其中央有一浅凹称中央凹。中央凹处的视网膜最薄,仅由色素上皮和视锥细胞构成。视锥细胞斜向外周,与中央凹外周的双极细胞和节细胞形成一对一的联系。中央凹是视觉最敏感的部位。
眼内容物
房水
u充满前房、后房的弱碱性水样液,含少量蛋白,营养角膜、晶状体。 u房水回流受阻,眼压增高,视力受损,称为青光眼。
由睫状体血管渗透、非色素上皮分泌
后房
经瞳孔流入前房
经前房角注入小梁间隙
汇入巩膜静脉窦
由睫状前静脉导出
晶状体
u为有弹性的双凸透明体,晶状体内无血管和神经,由房水供给营养。 ·晶状体囊:由基膜和胶原原纤维组成。 ·皮质:前表面———晶状体上皮(单层立方);赤道部———晶状体纤维(长柱状)。 ·晶状体核:由老化的晶状体纤维构成,胞核消失,含水量减少。 u老年人晶状体弹性减退,导致聚焦能力降低(老花眼)。当晶状体透明度降低,出现浑浊时导致老年性白内障。
玻璃体
为无色透明的胶状体,含水分(99%)、胶原原纤维、玻璃蛋白、玻璃酸(透明质酸)、少量细胞。
眼的附属器官
眼睑
u为薄板状结构,由前至后分为皮肤、皮下组织、肌层、睑板和睑结膜五层。 ·睫毛附近有呈螺旋状的汗腺,称睫腺或 Moll 腺。 ·皮下组织为疏松结缔组织,易水肿和淤血。
泪腺
分泌泪液:冲洗结膜、保持角膜湿润、轻度杀菌
耳
外耳
u耳廓:弹性软骨外覆皮肤构成。 u外耳道:内有耵聍腺(特化的汗腺),分泌耵聍。 u鼓膜:为半透明薄膜,分隔外耳道与中耳。复层扁平上皮(外表面)、胶原纤维束(中间)、单层扁平上皮、薄层结缔组织(内表面----黏膜)。
中耳
u鼓室∶鼓室内表面和听小骨(三块)表面覆有薄层黏膜。 u咽鼓管∶黏膜上皮为单层柱状(近鼓室段)或假复层纤毛柱状(近鼻咽段);黏膜固有层含混合性腺。
内耳(迷路)
u内耳由套叠的两组管道组成,称为迷路。 u外部的为骨迷路,悬套在骨迷路内的为膜迷路。膜迷路腔内充满内淋巴。膜迷路与骨迷路之间的腔隙内充满外淋巴,内、外淋巴互不相通。 ·骨迷路∶耳蜗、前庭、半规管,互相连通,内壁衬以骨膜。 ·膜迷路∶膜蜗管、膜前庭、膜半规管,互相连通。 ·淋巴∶膜迷路腔内充满内淋巴;膜迷路和骨迷路之间充满外淋巴;淋巴可营养内耳和传递声波。
耳蜗
像蜗牛壳,人骨蜗管绕蜗轴盘旋两周半。
骨蜗管
蜗管
·上方∶前庭阶∶骨蜗管,有外淋巴。 ·中间∶中间阶∶膜蜗管,含内淋巴。 ·下方∶鼓室阶∶有外淋巴。
蜗轴
海绵骨,有血管和耳蜗神经穿行。螺旋神经节位于蜗轴内。
膜蜗管
顶壁∶前庭膜∶单层扁平上皮和C.T。
外侧壁∶血管纹∶复层柱状上皮,内含血管,分泌内淋巴,其下方骨膜称螺旋韧带。
底壁
骨螺旋板∶蜗轴伸入蜗管的骨片。
膜螺旋板称基底膜
·下方∶单层扁平上皮中间。 ·中间∶胶原样细丝,称听弦。蜗顶听弦长,感低频声波。蜗底听弦短,感高频高波。 ·上方∶螺旋器∶听觉感受器。
螺旋器(柯蒂氏器)
听觉感受器,位于膜蜗管的基底膜上,上与盖膜接触。
构成
支持细胞
柱细胞
顶部较宽,分内柱细胞和外柱细胞,它们之间有内隧道。
指细胞
分为内指细胞和外指细胞。在柱细胞的外侧有一行内指细胞和3~5行外指细胞,顶部有许多指状突起。
毛细胞
·内毛细胞(1行):位于内指细胞顶部指状突起之间。 ·外毛细胞(3~5行):位于外指细胞顶部指状突起之间。 ·顶部有许多静纤毛,底部与神经相连。 ·感受听觉的细胞。
膜前庭
组成
椭圆囊
底壁的骨膜和上皮局部增厚,呈斑块状,为椭圆囊斑
球囊
前壁的骨膜和上皮局部增厚,呈斑块状,为球囊斑
位觉斑
椭圆囊斑和球囊斑,均为位觉感受器
结构
表面平坦,上皮为高柱状
毛细胞
·顶部:一根长而粗的动纤毛,许多静纤毛。 ·基部与前庭神经形成突触。 ·感觉上皮细胞。
支持细胞
高柱状
在位觉斑表面形成胶质膜,称位砂膜;内有细小的碳酸钙结晶,即位砂。
功能
感受身体的直线变速运动和静止运动
膜半规管
形态与骨半规管相似,但直径只有骨半规管的1/4。
壶腹嵴
膜性壶腹部骨膜和上皮局部增厚,形成横行的山嵴状隆起
上皮组成
支持细胞
高柱状;顶部:微绒毛,分泌颗粒。
毛细胞
·顶部:一根长而粗的动纤毛,许多静纤毛,插入壶腹帽。 ·基部:与前庭神经形成突触。 ·感觉上皮细胞。
壶腹帽
支持细胞分泌的糖蛋白形成圆锥形的胶质。
功能
感受身体或头部旋转变速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