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季氏将伐颛臾
大学语文课文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大学色彩风景写生的知识导图,讲述了场景画的表现手法、色彩风景写生的方法步骤、写生基础知识概述、色彩的主观处理等。
大学色彩风景写生思维导图,介绍了场景画的表现手法、学习风景画的几种方法、色彩基础知识认识、色彩在绘画中的应用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 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先王曾把它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颤颤巍巍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无论是诸侯或者大夫,不担心财富不多,只是担心财富分配不均匀;不担忧人民太少,只担忧境内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国家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待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字词
通假字
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表揣测的句末语气词
古今异义
1.昔着先王以为东蒙主 以为: 古义——以+为=让……担任 今义——认为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有事:古义——指有军事行动 今义——有事情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 国: 古义——诸侯的封地 今义——国家
4.不患贫而患不安,不安:古义——社会不安定 今义—— ①不安定,不安宁②客套话,表歉意和感谢
词类活用
1、后世必为子孙忧 忧:动作名,所忧患的事物
2、既来之,则安之 来、安:使动用法,使……来,使……安
3、则修文德以来之 来:使动用法,使……来,
重点翻译
1、无乃尔是过与 译:恐怕要责备你吧
2、何以伐为 译: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译:猛虎犀牛从笼子里跑了出来,(占卜用的)龟甲、(祭祀用的)宝玉毁坏在匣子里
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译: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
5、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译:(财物)平均分配就无所谓贫,(人与人)和睦相处就不会人少,上下相安无事(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写作背景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文章主旨
本文记载的是孔子与弟子冉有、季路的一次对话。通过写孔子谴责了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表达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以及用文教德政来使“远人”归服的主张。
写作特点
通过孔子和他弟子冉有的对话展开分层论述,而且在论述中主要使用驳论的手法,最终提出“祸起萧墙”的观点,从而宣扬了儒家“仁政”的核心思想。
《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季氏》篇,文中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及治国策略:“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第一段话说明了他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一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即颛臾在鲁国一向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颛臾的地理位置本就在鲁国境内,对鲁国一向不构成威胁;三是“是社稷之臣也”,意即颛臾素来谨守君臣关系,没有攻打的理由,孔子的话体现了他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反对强行霸道,诉诸武力。 第二段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
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有历史材料,“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有现实事例,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
2、道理论证。有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有正面阐述孔子自己的政治主张。
3、比喻论证。“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