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精气血津液神
精气血津液神思维导图:包含概念,循行于脉中具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等等
编辑于2022-04-25 09:43:59精气血津液神
精
概念
广义,狭义
一般限于先天、水谷、脏腑、生殖之精
生成
先天之精+清气和水谷精微的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
以母为基,以父为楯
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后天之精
清气
饮食水谷
水谷之精
贮藏
贮藏于脏腑身形中
肾藏先天之精→肺脾输后天之精入各脏腑→部分充养肾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肾为先天之本
先天之精藏于肾,在后天之精资养下化为生殖之精以繁衍生命
施泄
分藏于各脏腑、濡养脏腑,化气以推动调节功能
生殖之精的施泄
生殖之精的化生和施泄适度赖于肾气封藏、肝气疏泄、脾气运化
功能
繁衍生命
濡养作用
化气作用
先天之精→元气 水谷之精→水谷之气 自然界精气
一身之气
化血作用
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
化神作用
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精气不散,神守不分
积精则全神,精亏则神疲,精亡则神散
抗邪作用
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气
概念:人体内活力很强,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之一。
生成
先天之气(元气)
肾为生气之根
水谷之气(最重要)
脾胃为生气之源
清气(自然界)
肺为生气之主
生理功能
推动作用
激发兴奋与促进
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
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
精血津液的生成与运行输布
精神活动
温煦作用
阳气温煦人体
人体正常体温恒定
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维持正常生理活动
精血津液的正常运行、输布、排泄
防御作用
护卫肌表,抵御外邪
正邪交争,驱邪外出
自我修复,恢复健康
固摄作用
对体内液态物质的保护
固摄血液
固摄精液、汗、尿、唾、胃肠液
中介作用
感应传导信息,以维系机体整体联系的作用
气化作用
通过气的运动产生各种变化
新陈代谢和相互转化
气机(气的运动)
基本形式
升降出入
意义: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
五脏
心肺宜降,肝肾宜升,脾胃枢纽
六腑
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中寓升
气机失常的表现形式:气机失调
气机不畅
气滞
气逆
气脱
气陷
气闭
气化
概念:气的运动产生的各种变化,生命物质的生成与转化、输布、排泄等
形式
体内物质新陈代谢的过程
分类
人身之气
元、宗、营、卫气
元气
概念: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生成:肾藏先天之精化生,赖后天之精充养
脏腑:肾,脾胃.
分布: 以肾出发,以三焦为通路,循行全身
功能
生长发育与生殖
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生理活动
温煦激发脏腑组织
失常
生长发育生殖低下,未老先衰
宗气
概念
水谷精气+自然界清气,结聚胸中之气
膻中,气海
脏腑
脾胃、肺
分布
上出息道
贯注心脉
蓄于丹田,注于气街,下行于足
功能
走息道以行呼吸
呼吸强弱、语言、发声
贯心脉以行血气
血行、心搏强弱及节律
资先天
失常
气促声低,语言不清
脉急躁,不规则,或微弱无力
血瘀、气不足、肢体寒温、活动能力、视听言动减弱
卫气
概念
行于脉外具有保卫作用(卫阳)
脏腑
脾胃
分布
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外而皮肤肌腠,内而胸腹脏腑,布散全身)
功能
护卫肌表,抵御外邪
温煦全身(体温恒定)
调节腠理开阖(固摄与激发)
睡眠,昼精夜寐
失常
虛则病寒,实则病热
汗出异常
昼不精夜不寐
抗邪力下降
营气
概念
行中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营阴) 临床常营血并称
脏腑
脾胃
分布
与血同行,环周不休
功能
化生血液
濡养全身
失常
血液亏虚,生理功能减退
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
血
概念
循行于脉中具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生成
物质基础
水谷之精→化生营气,津液→血液的主要成分
肾精与髓
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
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
相关脏腑
脾胃
临床治血虚,首先调脾胃
肾肝
精血同源
心肺
血乃中焦之汁…奉心化赤而为血
运行
影响因素
气的推动和宁静作用协调;温煦与凉润作用的平衡
气的固摄作用
脉道的完好与畅通
血液的清浊黏稠状态
病邪的影响
相关脏腑机能
心肺肝脾
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运行→主导作用
肺朝百脉,主治节
辅心行血,调节气机,宗气贯心脉而行气血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血行通畅的重要环节→藏血,调节血量→防止出血
脾主统血→防止血逸
功能
濡养作用
《素问 五脏生成》: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化神作用
《素向 八正神明论》: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灵枢 平人绝谷》: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津液
概念
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体液、正常分泌物
分类
津
质地流稀,流动性大
布散体表皮肉、肌肉、孔窍、渗入血脉
滋润作用(润养肌肤、孔窍、充养血脉)
腠理发泄、汗出溱溱
液
质地浓稠,流动性小
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
濡养作用(濡养脏腑、脑髓、滑利骨节)
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
生成
饮食水谷→脾胃运化+相关脏腑生成
以脾为主导,胃、大小肠共同完成
输布
脾肺肾肝三焦等
脾气散精
上输于肺
向四周布散
肺气宣降
肾主水,气化
对津液的输布排泄起主宰作用
肝主疏泄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排泄
肺脾肾
尿、汗液;呼气、粪便
功能
滋润濡养
充养血脉
《灵枢 痈疽》: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
津血同源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神
概念
广义
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
狭义
意识、思维、情志活动
生成
元神→先天精气所生→藏于脑
物质基础
精气血津液
五脏皆藏神
分类
五神
神魂魄意志
神
依存先天之精生成而表现于外的生命活动
心藏脉,脉舍神
魂
随心神活动所做出的意识、思维活动,梦境或梦幻现象
肝藏血,血舍魂
魄
与生俱来的、本能的感知觉和运动能力
肺藏气,气舍魄
意
获得感性印象,形成的记忆、意念
脾藏营,营舍意
志
在意的基础上,形成理性的、意志、志向等神志活动
肾藏精,精舍志
情志
七情、五志
七情
喜怒忧思悲惊恐
五志
心在志为喜
肺在志为忧(悲)
肝在志为怒
脾在志为思
肾在志为恐
思维
对客观事物的整个认识过程
意志思虑智
《灵枢 本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功能
主宰生命活动
神是机体生命存在的根本标志
形与神俱生,形与神离则死
主宰精神活动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赅意志
调节精气血津液
《类经》:虽神由精气而生,然所以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则又在吾心之神
调节脏腑功能
形神统一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精与气
精能化气,气能生精
《景岳全书》:有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此自有可分不可分之妙用也。
精与血
精血同源
相互资生,相互转化
精可化血
血以养精
气与血
气为血之帅
气能生血
气参与并促进血液生成
营气、脾胃、肾肝、心肺
气能行血
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
气行则血行
失常
血瘀
补气、理气
血随气逆之咳血、面红、目赤、头痛、甚则吐血
血随气陷
脘腹坠胀、便血、崩漏、尿血
肺、心、肝
气能摄血
脾气统血
失常
吐咳尿便衄血崩漏等名种出血
补气法治出血
气能生、摄血
血为气之母
血能养气
血对气具有濡养作用
血能载气
血为气之守
气不得血,则散而无统
气随血脱
气与津
气对津
气能生津
气化推动和激发津液生成
脾胃、大小肠。脾胃之气最重要
气能行津
推动津液输布和排泄
气虚无力、气机郁滞、气化受阻→津液停聚
《丹溪心法》: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气能摄津
固摄津液,防止津液无端流失
气不摄津
多汗、自汗、多尿、遗尿、小便失禁等
津对气
津能生气
津液在输布时,受各脏腑阳气蒸腾温化,化生为气
水化气。津液亏虚→气虚
津能载气
津液是气的载体之一
气随律泄
暑热伤津→气随汗泄→少气懒言、体倦乏力
气随津脱
大汗大吐大泻
气随之大量外脱
精神萎靡、肌肤湿冷、四肢厥逆、脉微欲绝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津与血
津血同源
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可相互资生转化
主要依据
生理
津能生血,血可化津,同源于水谷精微
病理
津亏则血燥、血燥则津枯
津能生血
津液进入脉中则化而为血
夺汗者无血
伤津者慎用破血逐瘀之峻剂或放血疗法
血可化津
血之津液可渗出脉外而为脉中之津液
夺血者无汗
失血过多者慎用发汗
精气神
精气化神,神驭精气。
积精以全神,存神以益精
精能化神,神寓精中;精盈则神明,神安则精足。精亏则神疲,神失则精竭
气聚则神生,神至则气动;神寓于气,神以驭气
血虚证用补气药→气能生血 血瘀证用补、行气药→气能行血 出血证用补气药→气能生、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