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7.5心肌酶和心肌蛋白检测
诊断学,包括心肌激酶CK,肌酸磷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心肌肌钙蛋白cTn,肌红蛋白Mb,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的分布,参考值,适应症和临床意义
编辑于2022-04-29 11:57:04心肌酶和心肌蛋白检测
特点
作用
反映心肌缺血损伤的理想生物化学指标
特点
具有高度的心脏特异性
心肌损伤后迅速增高,并持续较长时间
检测方法简便快速
其应用价值已由临床所证实
心肌酶检测
心肌酶测定
心肌激酶CK/肌酸磷酸激酶CPK
总值
分布
主要存在于胞质和线粒体中
骨骼肌.心肌含量最多
其次是脑组织和平滑肌
肝脏.胰腺和红细胞中的CK含量极少
适应症
怀疑有心肌疾病
有临床和ECG表现的典型心肌梗死(检查CK,CK-MB)
介入疗法有禁忌证的病人(检查CK,CK-MB)
治疗血栓溶解的评价(检查CK,CK-MB)
对心绞痛病人危险分级(检查CK和肌钙蛋白)
心肌炎
其他
怀疑有骨骼肌病变
监测心肌和骨骼肌疾病
监测癌症病人的治疗
参考值
男性50-310U/L 女性40-200U/L
意义
生理
男性肌肉容量大,CK活性高于女性
新生儿出生时由于骨骼肌损伤和暂时性缺氧,可使CK升高
黑入CK约为白人的1.5倍
运动后CK明显增高,且运动越剧烈.时间越长,CK升高越明显
病理
CK升高
AMI
在AMI发病3~8小时期间CK水平即明显增高,其峰值在10~36小时,3~4天恢复正常
发病8小时内CK不增高,不可轻易排除AMI,应继续动态观察
发病24小时的CK检测价值最大,此时的CK应达峰值,
在AMI病程中CK再次升高,提示再次发生心肌梗死
除外CK基础值极低,心肌梗死范围小及心内膜下心肌梗死的病人等因素后,CK低于参考值的上限,即可排除AMI
心肌炎和肌肉疾病
心肌炎
多发性肌炎.横纹肌溶解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各种肌肉疾病
溶栓治疗
AMI溶栓治疗后出现再灌注可导致CK活性增高,使峰值时间提前
CK水平有助于判断溶栓后的再灌注情况,但由于CK检测具有中度灵敏度,所以不能早期判断再灌注
溶栓后4小时内CK即达峰值,提示冠状动脉的再通能力达40%~60%。
手术
心脏手术或非心脏手术均可导致CK增高,其增高的程度与肌肉损伤的程度.手术范围.手术时间有密切关系
转复心律.心导管术以及冠状动脉成形术等
CK降低
长期卧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激素治疗等
肌酸激酶同工酶
CK的三个亚型
CK-MM/CK3
存在
骨骼肌和心肌中
参考值
94%-96%
分型
MMI,MM2,MM3(主要)
升高意义
AMl
CK-MM3/CK-MM1一般为0.15-0.35
比值>0.5,即可诊断为AMI
其他
骨骼肌疾病.重症肌无力.肌萎缩.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均明显增高
手术.创伤.惊厥和癫病发作等增高
CK-MB/CK2
存在
心肌中
参考值
<5%
分型
MB1,MB2(主要)
当心肌组织损伤时释放MB,导致短时间内血清MB水平增高
升高意义
AMI
其对AMI早期诊断的灵敏度明显高于总CK
阳性检出率达100%
灵敏度为17%-62%,特异性为92%-100%
其高峰出现早且消失快于总CK
诊断发病较长时间的AMI有困难,但对再发心肌梗死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CK-MB高峰时间与预后有一定关系
CK-MB高峰出现早者较出现晚者预后好
其他心肌损伤
心绞痛.心包炎.慢性心房颤动.安装起搏器等
肌肉疾病及手术:骨骼肌疾病时
CK-MB增高,但CK-MB/CK常小于6%
与心肌损伤鉴别
CK-BB/CK1
存在
脑.前列腺.肺.肠等组织中
CK-BB由脑组织合成
升高意义
神经系统疾病
脑梗死急性颅脑损伤.脑出血.脑膜炎
血清CK-BB增高,程度与损伤严重程度,范围和预后呈正比
肿瘤
若无脑组织损伤,应考虑为肿瘤,如肺.肠胆痰.前列腺等部位的肿瘤
恶性肿瘤病人血清CK-BB检出率为25%-41%
肌酸激酶异型测定
亚型的分型
应用
评价无骨骼肌损伤的心肌梗死
监测溶栓治疗
评价不稳定型心绞病人的预后
参考值
MB1<
0.71U/L
MB2<
l.0U/L
MB2/MB1<
l.4
意义
AMI
CK-MB异型灵敏度>CK-MB>CK
CK-MB异型对诊断溶栓治疗后是否
诊断冠状动脉再通
MB2/MB1>3.8,但与无再灌注的结果有重复现象
乳酸脱氢酶LD
总值
分布
存在于机体的各种组织中
心肌.骨骼肌和肾脏含量最丰富 其次为肝脏.脾脏.胰腺.肺脏和肿瘤组织
适应症
心怀疑心肌梗死以及心肌梗死的监测
怀疑肺栓塞
鉴别黄疽的类型
怀疑溶血性贫
诊断器官损伤
恶性疾病的诊断与随访
参考值
120-250U/l
临床意义
心脏疾病AMI
LD活性较CKCK-MB增高晚
8-18小时开始增高,24-72小时达到峰值,持续6-10天
病程中LD持续增高或再次增高
提示梗死面积扩大或再次出现梗死
肝脏疾病
急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胆汁淤积性黄疽,以及心力衰竭和心包炎时的肝淤血.慢性活动性肝炎等
LD显著增高
恶性肿瘤
恶性淋巴瘤.肺癌.结肠癌.乳腺癌胃癌宫颈癌等
LD均明显增高
其他
贫血.肺梗死.骨骼肌损伤.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休克.肾脏病等
LD均明显增高
乳酸脱氢酶同工酶
类型
五种
LD1(H4),LD2(H3M),LD3(H2M2) LD4(HM3),LD5(M4)
LD1,2
心肌
LD3
肺.脾组织
LD4,LD5
肝脏,其次为骨骼肌
检测具有病变组织定位作用,且其意义较LD更大
参考值
LD1
(32.70±4.60)%
LD2
(45.10+3.53)%
LD3
(18.50+2.96)%
LD4
(2.90+0.89)%
LD5
(0.85土0.55)%
LD1/LD2
<0.7
临床意义
AMI
发病后
LD1.2明显增高
LD1增高更明显,LD1/LD2>l.0
LD5增高提示心力衰竭伴有肝淤血或肝衰竭
肝脏疾病
肝脏实质性损伤,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时
LD5升高,且LD5>LD4
胆管梗阻但未累及肝细胞时
LD4>LD5
恶性肿瘤肝转移时
LD4,5均增高
肿瘤
恶性肿瘤细胞坏死可引起LD增高,且肿瘤生长速度与LD增高程度有一定关系
大多数恶性肿瘤
LD5,4,3增高,且其阳性率LD5>LD4>LD3
生殖细胞恶性肿瘤和肾脏肿瘤
LD1,2增高为主
白血病病人以LD3.4增高为主
其他
骨骼肌疾病血清LD5>LD4
肌萎缩早期LD5升高,晚期L4也可增高
肺部疾病LD3可增高
恶性贫血LD极度增高,且LD1>LD2
心肌蛋白测定
心肌蛋白测定
心肌肌钙蛋白cTn
心肌肌钙蛋白TcTnT
肌肉收缩的调节蛋白
分布
绝大多数cTnT以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于细丝上
6%-8%cTnT以游离的形式存在于心肌细胞胞质中
当心肌细胞损伤时,cTnT便释放到血清中
适应症
晚期诊断AMI,监测AMI的病程进展
评价溶栓治疗效果
评价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预后
评价小面积心肌梗死(如侵入性心脏治疗后)
诊断伴有骨骼肌损伤的心肌损伤(如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心脏创伤)
参考值
正常
0.02-0.13µg/L
临界值
>0.2µg/L
AMI
>0.5µg/L
优点
特异性更优于CK-MB
由不同的基因所编码,具有独特的抗原性
诊断时间长
其释放所持续的时间较长
易观察
其释放入血,血清浓度升高明显
临床意义
诊断AMI
cTnT是诊断AMI的确定性标志物
对非波性.亚急性心肌梗死或CK-MB无法诊断的病人更有价值
判断微小心肌损伤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常发生微小心肌损伤MMD,这种心肌损伤只有检测cTnT才能确诊
预测血液透析病人心血管事件
肾衰竭病人反复血液透析可引起血流动力学和血脂异常,因此所致的心肌缺血性损伤是导致病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血清cTnT浓度变化,可预测其心血管事件发生
cTnT增高提示预后不良或发生猝死的可能性增大
其他
cTnT也可作为判断AMI后溶栓治疗是否出现冠状动脉再灌注.以及评价围手术期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心肌受损程度的较好指标
钝性心肌外伤.心肌挫伤.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病人的心肌损伤.药物损伤.严重脓毒血症所致的左心衰时cTnT也可升高
心肌肌钙蛋白IcTnI
可抑制肌动蛋白中的ATP酶活性,使肌肉松弛,防止肌纤维收缩
分布
以复合物和游离的形式存在于心肌细胞胞质中
当心肌损伤时,cTnI即可释放入血液中
适应症
晚期诊断MI,监测AMI的病程进展
评价溶栓治疗效果
评价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预后
评价小面积心肌梗死(如侵入性心脏治疗后)
诊断伴有骨骼肌损伤的心肌损伤(如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心脏创伤)
心脏移植后慢性或亚急性排斥反应
诊断伴有心肌病.肾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心肌损伤
参考值
正常
<0.2μg/L
临界值
>1.5μg/L
临床意义
诊断AMI
cTnI具有较低的初始灵敏度和较高的特异性
判断MMD
UAP病入血清cTnI也可升高,提示心肌有小范围梗死
其他
急性心肌炎
cTnI水平增高,但多为低水平增高
肌红蛋白Mb
分布
骨骼肌和心肌中的含氧结合蛋白
当心肌或骨骼肌损伤时,血液Mb水平升高
适应症
早期诊断AMI和心肌再梗死
监测AMI后溶栓治疗的效果
评估骨骼肌疾病的病程
监测肌红蛋白清除率,以评估复合性创伤或横纹肌溶解并发肾衰竭的危险
监测运动医学的运动训练量
参考值
定性
阴性
定量
ELISA法50-85µg/L
RIA法6--85µg/L
正常
临界值
>75µg/L
临床意义
诊断AMI
Mb的相对分子质量小,心肌细胞损伤后即可从受损的心肌细胞中释放
早期诊断AMI的指标
Mb/碳酸酐酶同工酶CAⅢ比值于AMI病后2小时增高,其灵敏度和特异性高于CK.CK-MB
早期心肌损伤的指标
判断AMI病清
主要由肾脏排泄,AMI病人血清中增高的Mb很快从肾脏清除(18-30h)
若此时Mb持续增高或反复波动
提示心肌梗死持续存在,或再次发生心肌梗死以及梗死范围扩展等
其他
心骨骼肌损伤(急性肌肉损伤.肌病)
休克
急性或慢性肾衰竭
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
结合蛋白为清蛋白
分布
心肌与骨骼肌含量最丰富
适应症
早期诊断心肌梗死(再梗死)
监测溶栓治疗的效果
参考值
<5μg/L
临床意义
诊断AMI
病后短时间提高,灵敏度高于Mb
AMI早期诊断价值最高
其他
骨骼肌损伤.肾竭病人血浆FABP也可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