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病理学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完善的血液循环为细胞和组织提供氧和营养物,并维持内环境稳定。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可导致局部组织甚至器官的充血、水肿、出血、血栓形成、栓塞或梗死的发生。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可以是局部因素所致,也可能是全身血液循环障碍的局部表现。
编辑于2022-04-29 13:02:53"警惕心脏的隐形杀手!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病原体侵袭心内膜的危重疾病典型表现为发热、心脏杂音和周围体征(如瘀点、Osler结节),可引发脑、肺、肾等多器官栓塞诊断需结合血培养、超声心动图和免疫学检查(如高丙种球蛋白血症)。治疗核心是足量抗生素,严重病例需手术清除赘生物高危人群(如心脏瓣膜病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或新发杂音时应立即排查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
"手足癣困扰?一文教你科学应对!手足癣是由红色毛癣菌等真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皮肤病,表现为水疱、脱屑或糜烂,通过接触传染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和真菌检查,注意与湿疹等疾病区分治疗以局部用药为主(24周),顽固者可口服抗真菌药预防关键:保持皮肤干燥、不共用物品,合并灰指甲需同步治疗特别提醒:足癣易引发细菌感染,出现红肿热痛需及时就医!"
登革热是由DENV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典型病程分为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皮疹等,重症可出现出血或休克通过病毒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查可确诊,需与麻疹、出血热等疾病鉴别预防关键在防蚊灭蚊,患者多预后良好,但重症需警惕急性肾衰竭等并发症早期识别预警指征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警惕心脏的隐形杀手!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病原体侵袭心内膜的危重疾病典型表现为发热、心脏杂音和周围体征(如瘀点、Osler结节),可引发脑、肺、肾等多器官栓塞诊断需结合血培养、超声心动图和免疫学检查(如高丙种球蛋白血症)。治疗核心是足量抗生素,严重病例需手术清除赘生物高危人群(如心脏瓣膜病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或新发杂音时应立即排查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
"手足癣困扰?一文教你科学应对!手足癣是由红色毛癣菌等真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皮肤病,表现为水疱、脱屑或糜烂,通过接触传染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和真菌检查,注意与湿疹等疾病区分治疗以局部用药为主(24周),顽固者可口服抗真菌药预防关键:保持皮肤干燥、不共用物品,合并灰指甲需同步治疗特别提醒:足癣易引发细菌感染,出现红肿热痛需及时就医!"
登革热是由DENV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典型病程分为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皮疹等,重症可出现出血或休克通过病毒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查可确诊,需与麻疹、出血热等疾病鉴别预防关键在防蚊灭蚊,患者多预后良好,但重症需警惕急性肾衰竭等并发症早期识别预警指征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充血和瘀血
充血
定义
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人血量的增多,称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是一种主动过程。
类型
生理性
定义
指局部组织或器官因生理需要和代谢增强而发生的充血。
举例
进食→胃肠道黏膜充血;运动→骨骼肌充血;妊娠→子宫充血;情绪激动→面部充血
病理性
定义
指各种病理状态下局部组织或器官发生的充血。
举例
炎症充血:轴突反射及组织胺等血管活性物质↑→细动脉扩张
较长时间受压的局部组织或器官当压力突然解除后,细动脉发生反射性扩张引起的充血,称减压后充血。如绷带包扎肢体或腹水压迫腹腔内器官。
病变
肉眼
大:组织器官体积轻度增大(含血量↑)、红:颜色鲜红(氧合血红蛋白↑)、热:营养丰富,代谢增强温度↑
镜下
局部组织或器官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血液输入量↑
后果
利
动脉血营养充足,对改善局部代谢和功能状态,促进炎症发展和组织修复有积极意义。 解除病因→可完全恢复
弊
严重脑充血→头痛;高血压或动脉硬化等→破裂性出血;减压后充血→脑相对缺血→虚脱、晕厥
瘀血
定义
局部组织或器官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导致血量增加,称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是一种被动过程,可发生于局部或全身。
原因
静脉受压:肿瘤、妊娠、肠疝嵌顿、肠套叠、肠扭转、绷带包扎过紧
静脉腔阻塞:静脉血栓形成、瘤栓阻塞静脉
心力衰竭
左心衰竭→肺淤血;右心衰竭→体循环淤血;全心衰→肺循环和体循环都发生淤血
病变
肉眼
大:组织器官体积轻度增大(含血量↑)、重量↑。红:颜色暗红、紫蓝色(还原血红蛋白↑),即发绀。凉:局部血流停滞,毛细血管扩张,散热↑
镜下
局部组织或器官内小静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含血量↑,可伴水肿。
后果
(1)瘀血性水肿 (2)瘀血性出血 (3)慢性瘀血:导致实质细胞萎缩、变性甚至消失;间质纤维组织增生,组织内网状纤维胶原化 (4)侧支循环建立
①心衰细胞和肺褐色硬化为慢性(非急性)肺淤血的病理特征。 ②槟榔肝和淤血性肝硬化为慢性(非急性)肝淤血的病理特征。 ③长期慢性淤血导致实质细胞发生萎缩、变性,甚至死亡,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加上组织内网状纤维胶原化,器官逐渐变硬,出现淤血性硬化,不会发生癌变。 ④ 急、慢性肺淤血肺泡腔内漏出性出血为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血液(红细胞)漏出血管外所致。
出血
定义
血液从血管或心腔溢出,称为出血。
病因和发病机制
破裂性出血
(1)血管机械性损伤:割伤、刺伤等。 (2)血管壁或心脏病变:心肌梗死后形成的室壁瘤、主动脉瘤或动脉粥样硬化破裂等。 (3)血管壁周围病变侵蚀:恶性肿瘤、结核病、消化性溃疡。 (4)脉破裂:肝硬化时食管下段静脉曲张。 (5)毛细血管破裂:局部软组织的损伤。
漏出性出血
(1)血管壁的损害:缺氧、感染、中毒等(2)凝血因子缺乏(3)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
病变
内出血
体腔积血:血液积聚于体腔内;血肿:在组织内局限性的大量出血;镜下出血:组织内镜下有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
外出血
鼻出血:鼻黏膜出血;咯血:呼吸道出血;呕血、血便:消化道出血;尿血:泌尿道出血。
瘀血:直径1~2mm;紫癜:直径3~5mm;淤斑:直径超过1~2cm
后果
取决于出血的类型、出血量、出血速度和出血部位。
少量:吸收、机化消除;较大血肿:机化、纤维包裹
出血性休克:短时间丧失循环血液量20~25%;慢性反复性出血可引起缺铁性贫血。
血栓形成
定义
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条件
(一)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血栓形成最重要最常见的原因
抗凝作用机制:1.屏障作用2.抗血小板黏集作用3.合成抗凝血酶或凝血因子4.促进纤维蛋白溶解作用
促凝作用机制:1.激活外源性凝血过程2.辅助血小板黏附3.抑制纤维蛋白溶解
(二)血流状态异常
血流状态异常主要指出现血流减慢和血流产生漩涡等改变,有利于血栓的形成。 正常血流中,红细胞和白细胞在血流的中轴(轴流),其外是血小板,最外是一层血浆(边流)。
(1)血流减慢 (2)产生漩涡:血小板进入边流;凝血因子局部堆积、活化;产生离心力,损伤内皮细胞。 (3)静脉血栓易发生
静脉血栓多见的原因是∶ ①静脉内静脉瓣膜处的血流不但缓慢,而且出现漩涡,因而静脉血栓形成常以瓣膜处为起始点。 ②静脉血流有时出现短暂的停滞。 ③静脉壁较薄,容易受压。 ④血流通过毛细血管到达静脉后,血液的黏性有所增加。但在二尖瓣狭窄时的左心房、动脉瘤内或血管分支处血流缓慢及出现涡流时,则易并发血栓形成。
(三)血液凝固性增加
血液凝固性增加是指血液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或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活性降低,导致血液的高凝状态。
遗传性高凝状态
V因子基因突变;抗凝血酶及抗凝血因子先天性缺乏
获得性高凝状态
广泛转移的恶性肿瘤;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手术后或产后;妊娠期高血压、高脂血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吸烟、肥胖;组织大量坏死或细胞溶解
过程
类型
结局
(1)软化、溶解和吸收:脱落形成栓子→栓塞。 (2)机化和再通:1~2天开始,2周完成 (3)钙化:成为静脉石、动脉石
影响
利
止血作用;防止病原及毒素扩散。
弊
阻塞血管
动脉阻塞:局部组织缺血、菱缩甚至坏死
静脉阻塞:局部组织淤血、水肿、出血、坏死
栓塞:血栓整体或部分脱落成栓子,随血流运行→栓塞 心瓣膜变形:心瓣膜上反复形成血栓、机化→瓣膜增厚变形 广泛出血:DIC→凝血因子大量消耗→血液不凝→全身广泛出血、休克
栓塞
定义
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栓子
类型
固体性:血栓性栓子、羊水性栓子、肿瘤性栓子、细菌性栓子、寄生虫性栓子
液体性:脂肪栓子
气体性:氮气、空气等
运行途径
静脉系统及右心栓子→肺动脉主干及分支栓塞
主动脉系统及左心栓子→各器官小动脉栓塞
门静脉系统栓子→肝内门静脉分支栓塞
交叉性栓塞
逆行性栓塞
①下肢骨折(如股骨骨折)后长期卧床,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可脱落沿下肢深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造成肺动脉血栓栓塞。 ②下肢长骨(如股骨)骨干骨折可导致骨折处骨髓腔内血肿张力过大,骨髓被破坏,脂肪滴进入破裂的静脉窦内,可循血流进人肺动脉导致肺动脉脂肪栓塞。 ③人体从高压环境迅速进入常压或低气压环境,原来溶于血液内的气体包括氧气、二氧化碳和氮气迅速游离形成气泡,氧和二氧化碳可再溶于体液内被吸收,但氮气在体液内溶解迟缓,致在血液内形成很多微气泡或融合成大气泡,引起气体栓塞,又称为氮气栓塞。故减压病本质上是氮气栓塞,而非氧气或二氧化碳栓塞。
梗死
定义
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滞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
原因和条件
原因
(1)血栓形成 (2)动脉栓塞 (3)动脉痉挛:狭窄冠状动脉 (4)血管受压闭塞:肿瘤、肠扭转、肠套叠、卵巢囊肿扭转
影响因素
(1)器官血供特性:肾、脾、脑动脉吻合支少,易发生梗死。 (2)局部组织对缺血的敏感度:大脑、心肌细胞、骨骼肌、纤维结缔组织对缺血耐受性强。
形态特征
形状
与该器官血管分布一致 (1)锥形:脾、肾、肺(2)地图形:心(3)节段形:肠
质地
(1)凝固性坏死:心、肾、脾、肺、肝。 (2)液化性坏死:脑。
颜色
取决于含血量 (1)含血量少:灰白色(贫血性梗死) (2)含血量多:暗红色(出血性梗死)
类型
败血性梗死:由含有细菌的栓子阻塞血管引起,常见于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①脑组织的坏死多为液化性坏死,脑组织的梗死多为贫血性梗死。 ②严重淤血是肺梗死形成的重要先决条件。 ③出血性梗死好发于肺、肠-—记忆为"出(出血性梗死)场(肠)费(肺)"。
影响
取决于发生梗死部位、大小、有无细菌感染
结果
机化、包裹、钙化等(不可逆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