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骨骼与肌肉系统
这是一个关于骨骼与肌肉系统的思维导图,包括:检查技术、正常影像表现、基本病变表现、疾病诊断。
编辑于2022-04-30 12:10:28骨骼与肌肉系统
检查技术
x线
骨骼与关节疾病影像学检查首选X线平片。
注意事项
1号四肢长骨、关节和脊柱应摄正侧位片;2.肋骨骨折应加拍斜位,髌骨、根骨骨折加拍轴位;3.检查包括周围软组织;4.四肢长骨摄片包括临近关节;5.脊柱摄片时应包括相邻的脊椎节段;6.两侧对称的骨关节应同时投照双侧,以便观察;7.关节投照时应要求更好的对比度。
CT
骨盆,髋关节,肩,膝等关节以及脊柱和面骨→首选CT。可以区分松质骨和皮质骨的破坏、死骨、钙化以及骨化等病变。
增强检查
可以显示病变血供情况、确定病变范围,发现有无坏死。
MRI
对脂肪肌肉韧带肌腱及软骨等组织及病变显示较好。
正常影像表现
骨骼正常表现
骨的结构与发育
形状
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结构
松质骨(由骨小梁构成),密质骨(哈佛斯系统,包括骨皮质和颅骨内外板)。
发育
膜化骨(颅盖骨面骨);软骨内化骨(躯干骨四肢骨筛骨颅底骨);混合型化骨(锁骨及下颌骨);以成骨破骨的形式进行骨的结构发育。
影响发育的条件
成骨细胞形成细胞外有机质埋置其中变为骨细胞;钙盐沉积。
长骨
小儿骨
特点
有骺软骨,且未完全骨化。
骨干
X线
骨皮质X线表现为密度均匀的致密影,外缘清晰,在骨干中部最厚,越近两端越薄。骨干中央骨髓腔,充满骨髓,X线表现为无结构的半透明区。
CT
骨皮质为致密线状或带状影,骨小梁为细密网状影,骨髓腔呈低密度影。
MRI
骨皮质和骨松质在T1WI和T2WI均为低信号;骨髓腔如为红骨髓则T1WI中等信号,T2WI均为高信号;如为黄骨髓则T1WI和T2WI均为高信号。
干骺端
X线
皮质彼此交叉呈海绵状,顶端临时钙化带表现为一横行薄层致密影。
CT
骨小梁交错构成细密的网状影,密度低于骨皮质。
MRI
信号低于骨干区的髓腔。
骨骺
X线
不显影。在骨化初期后,形成小点状致密影。
CT
软组织密度影。
MRI
中等信号影。
骺板
X线
横行透明带影。
CT、MRI
与骺软骨类似。
骨龄
在骨的发育过程中,原始骨化中心和继发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骨骺与干骺端骨性融合的时间及形态的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与时间(月和年)来表示及骨龄。
成年骨
骨骺发育完全,骨骺干骺端已融合,骺线消失,只有骨干和由骨松质构成的骨端。
脊柱
由脊椎和椎间盘组成,除第一颈椎外,每个脊椎分为椎体及椎弓两部分。椎弓由椎弓根、椎弓板、棘突、横突和关节突组成。同侧上下两个关节突组成脊椎小关节,有关节软骨和关节囊。
关节正常表现
关节骨端
X线
边缘光滑整齐的线样致密影。
CT
高密度
MRI
薄层清晰锐利的低信号影。
关节间隙
X线
两个骨性关节面之间的透亮间隙,包括关节软骨、潜在关节腔及少量滑液的投影。
CT
关节骨端间的低密度间隙。
关节囊、韧带、关节盘
X线
不能分辨。
CT
呈窄条状软组织低密度影。
软组织正常表现
X线
中等密度,无法显示其各自的组织结构。
CT
可分辨脂肪,肌肉和血管等组织结构。
MRI
可清晰显示软组织结构。
基本病变表现
骨骼基本病变
骨质疏松
定义:指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成比例减少。组织学变化为骨皮质变薄,哈氏管扩大和骨小梁变细并减少。
影像表现
X线
骨密度减低,骨小梁变细我、减少,但边缘清晰。骨皮质出现分层和变薄现象。疏松的骨骼易发生骨折,椎体可压缩成楔形。
CT
与X线表现基本相同。
MRI
由于骨小梁变细和数量减少以及黄骨髓增多,在T1WI和T2WI上信号增高。
主要见于老年、绝经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维生素C缺乏。酒精中毒等。局限性骨质疏松也可见于骨折后、感染、肿瘤等。
骨质软化
定义:是单位体积内骨组织和有机成分正常,而钙盐含量减少。组织学上显示骨样组织钙化不足,常见骨小梁中央部分钙化,而周围环绕一层未钙化的骨样组织。
影像表现
X线
骨密度普遍减低;骨小梁和骨皮质边缘模糊;承重骨骼常发生各种变形;可见假骨折线,表现为宽1~2mm的透明线,与骨皮质垂直,边缘稍密致,好发于耻骨支、肱骨、,股骨上段和胫骨等。
多在见于钙磷代谢障碍和维生素D缺乏。发生于生长期者称为佝偻病,发生于成年则称为骨软化症。
骨质破坏
定义:是局部骨质消失而形成骨缺损,并被病理组织填充。可由病变组织产生的酶消化或由其引起的破骨细胞活动增强所致。
影像表现
X线
骨质局限性密度减低,骨小梁稀疏消失,正常骨结构消失;早期,骨松质破坏可表现为斑片状骨小梁缺损,骨皮质破坏发生于哈氏管而致其扩大,X线上呈筛孔状密度减低影,当骨皮质表层破坏时呈虫蚀状改变;骨破坏严重时,往往有骨皮质和松质的大片缺失。
CT
骨松指的破坏表现为斑片状缺损区,骨皮质破坏表现为皮质内筛孔样破坏和其内外表面的不规则虫蚀样改变、骨皮质变薄,甚至斑块状的骨皮纸和骨松质缺损。
MRI
低信号的骨质被不同信号强度的病理组织所取代。
鉴见于炎症,肉芽肿及肿瘤
骨质增生硬化
定义: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量的增多。组织学上可见骨皮质增厚,骨小梁增粗增多。
影像表现
X线
骨质密度增高;骨小梁增粗、增多、密集;骨皮质增厚,致密。
CT
与平片所见相似。
MRI
增生硬化的骨质均为低信号。
骨质增生硬化是成骨增多和(或)破骨减少所致。分为局限性和普遍性,前者见于慢性炎症、退行性变、外伤后的修复和成骨性肿瘤。后者见于代谢性骨病,中毒性骨病和骨软骨发育异常。
骨膜增生
定义:因骨膜受刺激出现水肿、增厚,并致骨膜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最终形成骨膜下新生骨。组织学上可见骨膜变厚、水肿、内层成骨细胞增多,可有新生的骨小梁。
影像表现
X线和CT
早期表现为一段长短不定,与骨皮质平行的细线状致密影。继而骨膜新生骨增厚,呈于骨皮质表面平行排列的线状、层状或花边状表现。
若引起骨膜增生的病变进展,已形成的骨膜新生骨可被破坏,破坏区两侧的残留骨膜新生骨与骨皮质间呈三角形改变,称为骨膜三角或Codman三角。常为恶性肿瘤的征象。
MRI
早期骨膜水肿:T1W中等信号,T2WI高信号;骨膜新生骨在T1WI和T2W均为低信号
见于炎症,肿瘤,外伤及骨膜下出血等。
骨与软骨钙化
定义:骨内钙化为骨内钙盐异常沉积,见于骨内软骨类肿瘤,骨梗死,骨结核等。软骨钙化可为生理性或病理性。我
影像表现
X线
颗粒状、小环或半环状的致命影。
CT
显示平片不能见到的钙化影。
MRI
低信号。
骨质坏死
定义:是骨组织局部代谢的停止,坏死的骨质称为死骨,形成死骨的原因主要是血液供应的中断。
影像表现
X线
早期无异常,其后,死骨表现为骨质局限性密度增高。
CT
与平片所见相似。
MRI
死骨周围肉芽组织和软骨化生组织待在T1WI为低信号,在T2WI为高信号。最外侧新生骨质硬化带在T1WI和T2WI均为低信号。
鉴见于炎症,骨梗死,外伤等
重金属沉积
定义:铅、磷、铋等进入体内,大部分沉积于骨内,在生长期主要沉积于生长较快的干骺端。
影像表现
X线
骨生长期发病则表现为干骺端内多条平行于骺线的致密带。宽窄不一。
骨骼变形
定义:多于骨骼大小改变并存,可累及一骨,多骨或全身骨骼。
影像表现:骨骼变形。
关节基本病变
关节肿胀
常由关节腔积液或关节囊及其周围软组织充血,水肿,出血导致。
影像表现:关节周围软组织增厚,密度增高,大量关节积液可致关节间隙增宽。
见于关节炎症,外伤和出血性疾病等
关节破坏
关节软骨及其下方的骨质被病理组织侵犯代替。
影像表现
X线
当破坏只累及关节软骨时,仅见关节间隙变窄,在累及骨质时则出现相应区的骨质破坏和缺损。严重时可引起关节半脱位和变形。
CT
清晰显示关节软骨下的骨质破坏。
MRI
早期可见关节软骨表面毛糙,凹凸不平,表层缺损致局部软骨变薄,严重时可见关节软骨不连续成碎片状或者大片状破坏消失。
破坏的部位与进程因疾病而异。
关节退行性变
关节退行性变的早期改变始于软骨,为缓慢发生的软骨变性,坏死和溶解,逐渐被纤维组织或纤维软骨所代替。软骨表面不光滑,变薄,甚至可碎裂。碎片可游离于关节腔内,并可发生钙化和骨化,软骨广泛变性,坏死,可引起关节间隙狭窄,继而造成骨性关节面骨质增生硬化,并与骨缘形成骨赘、骨关节囊肥厚,韧带骨化。
影像表现
X线
骨性关节面模糊,中断,消失。
CT
显示比平片更加清晰。
MRI
可明确显示关节软骨变薄或缺损,关节间隙变窄。且骨质增生,在核磁检测上均为低信号。
多见于老年、运动员和体力劳动者。
关节强直
关节强直可分为骨性和纤维性两种,骨性强直是关节明显破坏后,关节骨端由骨组织所连结。纤维性强直关节骨端间为纤维组织连接。
影像表现
X线
骨性强直表现为关节间隙明显变窄或消失,并有骨小梁通过关节连接两侧骨端。纤维性强直也是关节破坏的后果,虽然关节活动消失,但平片上仍可见狭窄的关节间隙,且无骨小梁贯穿。
CT
与平片类似。
MRI
古骨端间可有高、低混杂异常信号影。
关节骨性强直多见于急性化脓性关节炎愈合后;关节纤维强直,常见于关节结核。
关节脱位
关节脱位是关节骨端的脱离,错位又完全脱位和半脱位两种。
影像表现
X线
一般部位的关节脱位可作出诊断,但有些部位的关节错脱位则难以明确。
CT
平片上难以发现的关节脱位可清晰显示。
MRI
不但能显示关节图为还可直观的显示关节脱位合并的损伤。
关节脱位分为四度脱位。
软组织基本病变
疾病诊断
骨骼疾病诊断
骨骼创伤
目的
1.明确有无骨折;2.判断是否为病理性骨折;3.了解骨折错位的情况;4.复位固定后摄片,观察复位情况;5.定期复查,观察愈合情况和有无并发症。
骨折
骨折是骨和(或)软骨结构发生断裂,骨的连续性中断。骨折以长骨和脊椎骨较多
影像表现
X线
1.不整齐断面→断端间的不规则透明线称为骨折线。 2.骨折移位(长骨以近端判断,重叠必然有内外或前后移位,成角移位,旋转移位)→内外前后上下(对位不良),成角移位(对线不良)→骨折的近段的中轴线与远端的中轴线呈一定的夹角。 3.骨折愈合:血肿→机化→纤维性骨痂→骨性骨痂→骨折线变得模糊。 4.常见并发症: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畸形愈合;骨质疏松;骨感染;骨缺血性坏死;关节强直;关节退行性变;骨化性肌炎。 5儿童骨折特点:骨骺骨折(骺离骨折)→骨骺与干骺端距离增加;青枝骨折→儿童骨骼柔韧性大,外力不易使骨质完全断离,仅表现为局部骨皮质和骨小梁的扭曲而看不见骨折线/只引起骨皮质发生皱褶凹陷隆突。
CT
不作为骨折常规检查方法,但对解剖结构复杂,有骨结构重叠的部位,则可避免平片重叠遮掩导致的漏诊。
MRI
可清晰显示骨折断端及周围出血,水肿,也可清晰显示软组织临近脏器的损伤。 显示骨挫伤,隐性骨折,软骨骨折区分是否为病理性骨折。
分类
根据平片显示的骨折是否完全断裂可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根据骨折线的形状和走形,可将骨折分为横行,斜行和螺旋性骨折。复杂的骨折又可按骨折线形状分为T形和Y形等,根据骨碎片情况可分为撕脱性,嵌入性,压缩性和粉碎性骨折。
并发症
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骨折畸形愈合;骨质疏松;骨感染;骨缺血性坏死;关节强直;关节退行性变;骨化性肌炎。
常见的长骨骨折
Colles骨折
又称伸直性桡骨远端骨折,为绕骨远端3cm以内的横行或粉碎性骨折,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断端向掌侧成角畸形可伴尺骨茎突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
多见于儿童。骨折线横过会突窝和鹰嘴窝,远侧端多向背侧移位。
股骨颈骨折
多见于老年妇女。骨折可发生于股骨头下、股骨颈中部或基底部。断端常有错位或嵌插。
脊柱骨折
由于脊柱受到突然的纵向性暴力冲击,脊柱骤然发生过度前屈,使受应力的椎体发生压缩,常见于活动范围较大的脊椎如颈椎5、6,胸椎11,12,腰椎1、2等部位。
分类
单纯压缩骨折
表现为椎体压缩成楔形,前缘变短,无骨折线,呈横行不规则带状致密带,为典型的压缩骨折。其上下椎间隙一般保持正常。
爆裂骨折
爆裂骨折为脊椎垂直方向上受压后的粉碎骨折,椎体和附件的骨折片向左右前后各个方向移位,椎体压缩变扁,但平片对爆裂骨折的显示不及CT检查。
骨折并脱位
为骨折伴有椎体脱位,关节突绞锁。有时可见突入椎管的游离骨折片。严重时常并发脊椎后突成角、侧移。
椎间盘突出
指髓核经纤维环薄弱处向外突出,突出纤维环部分或完全破裂。
影像表现
X线
不能直接显示椎间盘结构,不能做出诊断。
CT
椎间盘变性CT:不易显出;椎间盘膨出:CT表现为椎间盘的边缘均匀的超出相邻椎体终板的边缘;椎间盘突出:直接征象是突出于椎体边缘的局限性弧形软组织密度影,以后缘多见,其内可出现钙化;间接征象是硬膜外脂肪层受压变形甚至消失。硬膜囊受压和一侧神经根鞘受压。
MRI
椎间盘变性:水分丢失→T2WI高信号消失;椎间盘膨出;椎间盘突出:脊髓T2WI高信号→水肿,低信号→变性坏死。
膝关节半月板撕脱
骨感染
化脓性骨髓炎
血源或直接感染化脓细菌引起的骨髓炎,金葡菌常见,好发于长骨,干骺端→骨干。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X线、CT和MRI
早期
平片和CT表现为软组织肿胀,皮下脂肪从模糊可出现网状影
广泛的骨髓水肿和软组织肿胀,呈弥漫性T1WI低、T2WI高信号。
进展期
X线
干骺端松质骨内筛孔样或斑片状低密度骨质破坏灶,骨小梁结构模糊,可见到少量骨膜新生骨。
CT
骨髓内脓肿大的部位和蔓延范围,骨髓充满脓液,密度稍高。
子主题
炎症区T1WI低信号,T2WI不均匀高信号。
进一步进展
X线和CT
干骺端骨质破坏范围大,互相融合,累及骨皮质。
MRI
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MRI
骨质增生硬化,T1WI和T2WI均低号。
炎性水肿、肉芽组织、脓液在T1WI上低信号。T2WI明显高信号。
X线和CT
骨质破坏区周围大量骨质增生硬化,骨小梁增粗。骨密质增高。
死骨呈长条形或不规则高密度影。
骨结核
长骨干骺端和骨后结合
X线、CT和MRI
长骨干骺端或骨骺局灶性骨质破坏,常穿越骺板线,而发生骨骺和骨骺端病变的相互侵犯。病灶成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骨质破坏,边缘清晰,破坏取内可见砂粒样小死骨,周围可有少量骨质增生硬化。邻进骨质疏松明显,干骺端、骨骺结核亦可侵犯邻近关节。形成骨型关节结核。
短骨结核
X线、CT和MRI
患部骨质疏松,骨干膨胀,皮质变薄,骨膜新生骨较明显。称骨气臌。
脊椎结核
腰椎最常受累,好发于相邻两个椎体;起病缓慢,骨破坏为主+骨质疏松+脓肿形成
椎体骨质破坏→因为脊柱承重-椎体常塌陷变扁;附件骨破坏少见②椎间隙变窄消 失→相邻破坏椎体相互融合③后凸畸形④冷脓肿
骨肿瘤
良性骨肿瘤
骨软骨瘤
肿瘤有由骨性基底、软骨帽和纤维包膜三部分构成。
X线和CT
肿瘤骨性基底为母体骨向外突出的骨性赘生物。发生于长管状骨折者多背离骨关节方向生长。赘生物周边为骨皮质,其内为骨小梁,二者与母体骨皮质及骨小梁相延续。肿瘤顶端可膨大、或呈菜花状,或呈丘状隆起。平片不能显示软骨帽,但当软骨帽钙化时,肿瘤顶缘外出现点状或环形钙化影。
MRI
肿瘤的形态特点与上述相同。骨性基底部的信号特点与母体骨相同,软骨帽信号特点与关节透明软骨相似,在T1WI上呈低信号,在脂肪抑制 T2WI 上为明显高信号。MRI能清楚显示软骨帽,若软骨帽厚度大于2cm,则提示恶变。
骨囊肿
影像表现
X线
1.长骨干骺端或(和)骨干内卵圆形或圆形,边界清楚的透明区,多为单房;2.有时呈膨胀性破坏,骨皮质变为薄层骨壳,其外无骨膜新生骨。3.易发生病理骨折,骨折碎片可陷入囊中;小囊肿可因骨折后自行消失;大的囊肿也可变小。
CT
较平片能更细致观察囊肿壁的情况。1.平扫,CT 值一般呈均匀水样密度,这有助于其鉴别诊断;2.增强扫描,囊内无强化。
1.囊内容物的信号通常与水的信号一致,即T1WI 上为低信号,而T2WTI上为明显高信号;2.若有病理骨折合并囊内出血,则可见液-液平面。
鉴别
与骨巨细胞瘤等鉴别,后者多见于骨骺愈合后的骨端,破坏区膨胀多明显,内常有骨嵴,且内容物为实质性组织,边缘无硬化边。
中间型骨肿瘤
骨巨细胞瘤
好发于骨骺已闭合的四肢长骨骨端,一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桡骨下端为常见。
影像表现
X线
1.常位于骨端,病变直达骨性关节面下,多数为偏侧性、膨胀性骨质破坏,骨质破坏区与正常骨交界清楚但不利、无硬化;邻近骨皮质变薄,肿瘤明显膨胀时,周围只留一薄层骨性包壳;2.多数病例骨质破坏区内可有数量不等,纤细的骨嵴,形成大小不一的间隔,有时似多房状;少数病例破坏区无骨嵴、表现为单一的骨质破坏;肿瘤内无钙化或骨化影;3.邻近无反应性骨膜增生;4.肿瘤一般不穿破关节软骨,但偶可发生,甚至越过关节侵犯邻近骨端。
CT
较平片可以更清楚显示骨壳、骨嵴、软组织改变等特征。
MRI
1.增强前检查,肿瘤在T1WI上多呈低或中等信号,在 T2WI上多为高信号; 坏死囊变区在T1WI 上信号较低,而在 T2WI上呈显著高信号;肿瘤内出血在T1WI和T2WI上均为高信号;液-液平面在 T1WI上常下部信号高于上部,而在 T2WI上则相反。2.增强后检查,肿瘤可有不同程度强化。
原发性恶性骨肿瘤
骨肉瘤
X线
骨质破坏:为溶骨性、成骨性或混合性,边缘多不清楚。
骨膜反应:可呈葱皮样、平行状,且可被再破坏而形成Codman三角(也称骨膜三角)。
肿瘤骨:为云絮状,针状和斑块状密影。
软组织肿块:表现为边界不清楚的软组织密度影,其内也可以出现肿瘤骨。
CT
平扫
显示骨质破坏、肿瘤骨和软组织肿块较平片更清晰敏感,能较好显示肿瘤与邻近结构的关系。
增强扫描
可清晰显示肿瘤与血管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指导手术。
MRI
大多数骨肉瘤骨质破坏和骨膜增生在 T1WI上表现为不均匀的低信号、而在T2WI上表现为不均匀的高信号;瘤骨和瘤软骨钙化在 T2WI 上显示最好,均表现为低信号影。
多见于股骨下段、胫骨上段和肱骨上端;以骨骺端为好发部位。
转移性骨肿瘤
骨转移瘤常多发:多见于中轴骨,以胸椎、腰椎、肋骨和股骨上段等常见,其次为髂骨、颅骨和肱骨等,膝关节和肘关节以远骨骼较少被累及。
影像表现
X线
血行性骨转移瘤可分溶骨型、成骨型和混合型,以溶骨型常见。
溶骨型转移瘤
多发生于长骨(虫蚀状破坏可融合,骨皮质也被破坏,可发生病理性骨折,一般无骨膜增生);发生于脊椎(椎体破坏,但椎间隙不变窄,椎弓根多受侵蚀)。
成骨型和混合型
CT
显示骨转移瘤远较X线平片敏感,还能清楚显示骨外局部软组织肿块的范围,大小以及与邻近脏器的关系。
MRI
显示敏感,能检出 X 线平片、CT 甚至核素骨显像不易发现的转移灶,且能明确转移瘤的数目、大小、分布和邻近组织是否受累。
诊断与鉴别
转移性骨肿瘤特点为高龄发病,常呈多灶性,并以中轴骨受累多见,侵犯长骨时少见骨膜增生及软组织肿块,较少侵犯膝关节与肘关节以远的骨骼等。
全身性疾病的骨改变
关节疾病诊断
关节创伤
关节脱位
关节脱位关节外伤性脱位大都发生于活动范围大、关节囊和周围韧带不坚固、结构不稳定的关节,在四肢以肩和肘关节常见,而膝关节少见。
关节软骨损伤
关节骨端的骨折常引起关节软骨的损伤和撕裂。
韧带、肌腱损伤
主要包括前交叉韧带损伤和肩袖撕裂。
关节感染
化脓性关节炎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继发于化脓性骨髓炎。好发于承重关节。
影像表现
X线
急性期
1.关节囊肿胀和关节间隙增宽;2.化脓性病变破坏关节囊、韧带→关节脱位或半脱位(婴儿和儿童髋关节最常见);3.构成关节的骨可有失用性骨质疏松。
进展期
1.关节内脓液蛋白质溶解酶作用→关节软骨被破坏(承重区明显)→关节间隙狭窄(出现早:一个月);2.肉芽组织增生并侵及骨端→关节软骨下骨质发生破坏(承重部位,出现早且明显),周围可见反应性骨质增生硬化;3.严重→干骺端骨髓炎。
愈合期
1.骨质破坏逐渐停止,骨质修复同时进行,出现骨质增生硬化;2.骨质疏松消失,严重则形成骨性强直。
CT
可以显示化脓性关节炎的关节肿胀、积液以及关节骨端的破坏,并能明确病变的范围,
MRI
对于显示化脓性关节炎的滑膜炎症、关节积液和关节周围软组织受累的范围均优于 X线平片和 CT,并可显示关节软骨的破坏。以上改变均为非特异性的,须结合临床做出诊断。
急性起病,多累及一个关节。
关节结核
为继发于肺结核或其他部位结核的并发症:其可继发于骨骺,干骺端结核,为骨型关节结核;也可是细菌经血行先累及滑膜,为滑膜型关节结核;在后期关节和邻近骨质均有明显改变时,则无法分型。
影像表现
X线
1.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密度增高;2.首先累及承重轻或非接触面的边缘部分,造成关节边缘部虫蚀状骨质破坏;3.关节间隙变窄出现较晚;4.可发生半脱位;5.骨质增生硬化;6.关节强直,多为纤维性强直。
CT
关节骨结构改变比X线平片表现更清晰,还可见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肿胀增厚以及关节囊内积液。关节周围的冷脓肿表现为略低密度影,增强检查其边缘出现强化。
MRI
信号变化能全面地反映关节结核的病理 滑膜型关节结核早期,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肌间隙模糊,呈弥漫性 T1WI 低T2WI高信号;关节囊内大量积液表现为液性 T1WI 低、T2WI高信号;关节滑膜增厚呈 T,1WI 低、T2WI等信号;进一步发展可见关节腔内肉芽组织呈均匀 T,WI 低、T,WI等或高混杂信号表现。
慢性关节病
退行性骨关节病
又称骨性关节炎、增生性或肥大性关节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多见于关节软骨退行性变(承 重关节),继发性多见于炎症、外伤。
X线
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变平,边缘锐利或有骨赘突出,软骨下骨质致密,关节面下方骨内出现圆形或不规整形 透明区,晚期可见关节半脱位和关节内游离体
CT、MRI
脊椎退行性骨关节病时,除可显示X线平片上的各种改变以外,尚可发现椎体后缘骨赘突入椎间孔或椎管内所引起脊神经,脊髓压迫,以及椎管内后纵韧带和两侧黄韧带及脊椎小关节囊的增生肥厚与椎板增厚造成的椎管狭窄和脊髓受压。
类风湿关节炎
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系统性疾病。其特征是手、足小关节的多关节、对称性、 侵袭性关节炎症,经常伴有关节外器官受累及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可以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
X线
软组织肿胀 关节间隙增宽或狭窄 关节破坏 骨质疏松 周围邻近组织:滑膜囊肿、关节脱位等
强直性脊柱炎
是以骶髂关节和脊柱附着点炎症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与HLA-B27呈强关联。 四肢大关节,以及椎间盘纤维环及其附近结缔组织纤维化和骨化,以及关节强直为病变特点的慢性炎性疾病。强直性脊柱炎属风湿病范畴,是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的一种。
X线
骶髂关节
早期X线表现为骶髂关节炎,病变一般在骶髂关节的中下部开始,为两侧性。开始多侵犯髂骨侧,进而侵犯骶骨侧。可见斑点状或块状,髂骨侧明显。继而可侵犯整个关节,边缘呈锯齿状,软骨下有骨硬化,骨质增生,关节间隙变窄。最后关节间隙消失,发生骨性强直。
脊柱病变
早期为普遍性骨质疏松,椎小关节及椎体骨小梁模糊(脱钙),椎体呈“方形椎”;腰椎的正常前弧度消失而变直,可引起一个或多个椎体压缩性骨折。病变发展至胸椎和颈椎椎间小关节,间盘间隙发生钙化,纤维环和前纵韧带钙化、骨化、韧带骨赘形成,使相邻椎体连合,形成椎体间骨桥,呈最有特征的“竹节样脊柱”。
CT
对于显示 AS 早期骨质改变有较大帮助,尤其对骶髂关节病变最敏感及准确。
MRI
能清楚显示关节滑膜增厚和积液。
软组织疾病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