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传播学概论 第七章 大众传播
传播学概论 第七章 大众传播知识思维导图,包括: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编辑于2022-05-07 15:08:47第七章 大众传播
第一节 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一、定义
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特点
1. 1、传播者: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产业化媒介组织
2. 2、传播媒介:技术上先进、复杂
3. 3、接受者: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4. 4、内容:其信息兼有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
5. 5、传播过程:单向性强
6. 6、规范性程度:是一种制度化传播
三、社会功能
功能:有利于系统的调整或适应的可以被观察到的结果——默顿
(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a、环境监视功能
b、社会协调功能
c、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二)赖特的四功能说
a、环境监视
b、解释与规定
c、社会化功能
d、提供娱乐
(三)施拉姆的功能理论
a、政治功能:监视、协调、社会遗产传递
b、经济功能:收集、提供和解释经济信息
c、一般社会功能:社会控制、规范传递、娱乐
(四)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理论
a、社会赋予功能(授予社会地位)
b、社会规范强制功能(重申社会规范)
c、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dysfunction)
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一、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
(1) 近代大众传播的起点
以 19 世纪 30 年代大众报刊的出现为标志。 代表性事件是“人人都看的报纸——廉价“便士报”的出现。(以 19 世纪 30 年代《纽约太阳报》 和《先驱报》的创刊为标志)
(2) 廉价报纸特点
a. 价格低廉。
b、内容以新闻、信息、社会事件报道和娱乐为主,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
c、发行量大
d、读者不限定于特定的阶层或群体,而是面向“分散的、异质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性大众”。
e、广告收入成了报纸经营的主要财源
(3)报纸完成两个转变
a、“观点纸”→“新闻纸”
b、政党经费运营→市场化运营与企业化运营
二、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
三、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
四、互联网与大众传播的新革命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一、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
1、接触大众媒介是现代人的重要生活内容
2、受众接触媒介的动机(传播对现代人的“有用性”)。
a. 大众传播提供新闻、信息和知识,帮助了解外部世界的动向和变化。
b. 提供关于生活的有用信息,帮助安排日常生活。
c. 提供文化享受,丰富精神世界。
d. 提供娱乐,活动轻松和休息。
二、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1、“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
(1)美,布莱士《美利坚民主国》(1889)探讨了大众传播与政治民主进程的关系。
1、舆论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舆论的发展和形成
a、历史:被动地忍受权威支配和统治的阶段,正迎来舆论自身成为统治力量的时代。
b、现实: 围绕着社会公共事件的舆论形成,经历四个阶段
①基于情绪和期待的印象形成阶段。
②单纯地交换或获取信息的消极传播阶段。
③通过讨论和争论而使舆论得到组织化的积极传播阶段。
④形成最终合意和付诸行动的阶段。
2、报刊三种功能:
a、作为事件的报道者和讲解员的功能;
b、作为政治主张的代言人的功能;
c、反映社会上读者一般一件的“测风标”功能。
报刊通过这三项功能使舆 论超越个人意见的简单相加,成为组织化的有机整体。惟有这种舆论,才能在民主政治中发挥主导作用。
(2)法国, 塔尔德《舆论与群集》(1901)
a、报刊对社会的一个最主要的贡献就是造就了现代舆论的主体——公众
b、报纸出现之前,社会群体的活动形态“在本质上是保持着肉体接触的集群”(crowd),常常聚集于同一的物理空间中,容易受到模仿、 暗示和感染机制的制约,具有情绪性和激动性,往往形成非理智的群体行为。报纸导致了公众的诞生,他们是“纯粹的精神上的集合体”。惟有作为公众意见的舆论才具有政治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报刊则是将分散的公众连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纽带; 公众的规模将随着报刊的普及而无限扩大,社会也将会由受“习惯和传统”支配的时代前进到以“流行和革新”为主流的时代。
(3)美, 库利《社会组织》(1909)
a、印刷意味着民主,民主只有在舆论获得某种组织性之际才能成为现实。
b、舆论实质上是组织化的群体意识和公共意识。
c、近代传播媒介的发达不仅扩大了人类的交流与沟通,而且促进了各国、各民族和阶层间的共通的人性和道德的发展。
d、对大众报刊的营利主义不满,有时候应受到“极度谴责”,但认为总体上“新的传播正在像曙光一样普照世界,促人觉醒,给人启发,并充满新希望。 ”
2、“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
a. 背景:20C后,大众媒介越来越成为垄断资本和少数特权人物操作的舆论工具。一战使大众传播成了帝国主义列强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战和心理战的新型武器。 二战后媒介内容的煽情化、浅薄化、 低俗化倾向加剧。
b. 主要观点:
美,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
大众传播使现代人满足于肤浅的表层信息、 具有“麻醉神经”的负功能。
日本,清水几太郎: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的大量复制所支配的社会,
一方面作为营利企业
另一方面作为宣传机构,将广大受众淹没在表层信息的“洪水”中, 使他们丧失了对重要的公共事物的理性思考和判断的能力;类似于一种“心理暴力”。
美,格林《电视与美国人的性格》(1956):
电视的煽情性和刺激性, 是许多美国人退化到了只会“边看电视边吸吮手指”的地步。
综上,大众传播是伴随着传播科技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强有力的大型社会信息系统,这种信息系统发挥什么性质的影响,关键在于使用和管理它的人,以及它所处的社会制度和这些制度赋予它的使命。
三、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
1、人与环境的互动过程的变化
a. 人的行为也就是调节自身与环境的关系的活动。 人与环境的关系包含四个要素:客观环境本身;人对环境的认知;人的行为; 人的行为对客观环境的反馈或影响。
b. 人的行为决策是建立在环境认知的基础上的。
c. 传统社会里, 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建立在“第一手信息”的基础上。
d. 客观环境——环境认知——人的行为。
e. 现代社会里,复杂的环境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感性经验的范围, 必须通过大型媒介系统去把握。 大众传播以传达信息、 提示外部环境变化为基本职能, 向人们提示的环境不是简单地等同于客观环境本身, 而是环境的再现,或叫信息环境。
2、大众传播与现代信息环境
a. 信息环境:
指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构成信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具有特定含义的信息符号。一系列的信息符号按照一定的结构相互组合便构成具有完整意义的讯息。当某类信息的传播达到一定规模时, 便形成该时期和该社会信息环境的特色和潮流。信息环境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是制约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
b. 传统社会,信息环境与客观环境处于重合状态。大众传播系统发达的现代社会,信息环境则与客观环境产生了分离, 成了不同于环境本身的“二次环境”, 具有了相对独立性。
c、大众传播是信息环境的主要营造者。
①信息的大量生产、复制和大面积传播构成信息环境;
②信息的特性:公开性、 权威性、 显著性和直达性。
3、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练习 11)
a. 李普曼,美,《自由与新闻》(1920)、《舆论》,拟态环境
定义: 即信息环境,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在人与环境之间插入了一个拟态环境,他的行为是对拟态环境的反应,而作用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于行为实际发生的现实环境。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 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b. 藤竹晓“拟态环境的环境化”(1968)
由于人们是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环境和采取环境适应行动的, 这些行动作用于现实环境, 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了“拟态环境”的特点,以至于人们很难在两者之间做出明确的区分。
综上,大众传播具有形成信息环境力量,通过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来制约人的行为,这是大众传播发挥其社会影响力的主要机制。 大众传播是具有社会控制功能的信息系统,但其性质和方向并不完全取决于它自身,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其他更为复杂的社会机制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