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传播学概论 第九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传播学概论 第九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思维导图,包括: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和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编辑于2022-05-07 15:10:03第九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第一节 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一、传播制度
(一)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作用的部分。包括:
1、与政府的关系
2、与社会群体以及广大受众的关系
(二)既包括言论出版的自由与权力问题,也包括言论出版者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问题
(三)一句话,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二、政治控制
(一)目的: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是为了保障媒介活动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服务
(二)内容
1、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例如:英日 官博电视事业采用以公营为主、私营为辅的制度or 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
2、法治和行政管理:例如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
3、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传播:例如国家公众利益
4、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三、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一)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
社会各阶层、政党或团体都拥有创办自己的媒介的平等权利。这些群体能够通过自己的媒介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传播自己的主张,参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作为能动的主体在我国的大众传播事业中起着重要作用。如妇女、老年、农民等的。
(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传播媒介的控制权主要掌握在垄断资本手中,一般社会群体的传播权力是不能得到保障的。这种垄断控制常常比任何政府机构所起的作用更大。
四、社会控制
广大受众对传播媒介的活动拥有进行社会监督的正当权利,有四种方式:
1、个人的信息反馈。(意见、建议、批评或抗议)
2、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体运作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如工会
3、诉诸于法律手段(名誉权、隐私权)
4、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如BBS传播可影响发行量或销售量)
第二节 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一、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极权主义理论
(一)极权主义的媒介制度以及它所内涵的规范理论是在15世纪中叶印刷术发明后产生的,主要包括:
(1)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国家的利益
(2)报刊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力或权威,不得批判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
(3)政府有权对出版物进行事先检查,这种检查是合法的
(4)对当权者或当局制度的批判属于犯罪行为,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体现了绝对支配与服从)
(二)在二次大战中的德意日法西斯的传播体制是一种现代极权主义,它通过积极的强制改造使传播媒介成为国家和战争的宣传机器,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危害远远超过了古典的极权主义。
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一)自由主义理论
1、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是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同极权主义制度及其规范理论的斗争中形成的,它包括:
(1)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
(2)除人身攻击以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
(3)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
(4)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2、发展:
早期:自由主义理论对打破极权主义专制制度和等级支配观念,确立自由、平等和权力思想起到了巨大作用。(积极)
后来:自由主义理论本身发生了蜕变,成了维护垄断资本利益的理论,今天则进一步演变成了个别传播大国推行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论。(消极)
(二)社会责任理论
1、
提出:美,新闻自由委员会 40 年代提出。
代表作: 1947《自由与负责的报刊》。社会责任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改良。
2、背景:20C 后,媒介集中和垄断的加剧使媒介越来越被少数人所控制,大多数人越来越失去表达自己意见的手段和机会,社会矛盾激化。自由主义理论强调的是传播者的权利,没有涉及作为公众的受传者的权利。私有媒介的传播内容在营利动机的驱使下,越来越浅薄化、煽情化、刺激化而引起社会道德和文化的堕落。
3、提出的目的:
a、防止由传播事业的高度垄断而引起的资本主义内部的社会矛盾激化(仅仅寄希望于每天自律,效果微乎其微)
b、防止由传播内容的浅薄化、煽情化、刺激化而引起的社会道德和文化的堕落
(制度措施:美国《1996 年电信法》限制暴力和色情内容的“V 芯片”制度和节目内容分级制度。)
4、现代社会责任理论的原理原则
a、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b、媒介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
c、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
d、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三)民主参与理论(也称受众参与理论。)
1、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媒介集中垄断(现实中又缺乏可以利用的传播资源的矛盾状态)程度达到新的高度, 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新的媒介规范理论。
2、作品:美,巴隆,1973《媒介接近权:为了谁的出版自由》,巴格迪坎,1983《传播媒介的垄断》
3、主要观点
a、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权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
b、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而不应主要为媒介组织、职业宣传家或广告赞助人而存在;
c、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
d、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性的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
评价:民主参与理论的核心价值是多元性、小规模性、双向互动性、传播关系的横向性或平等性。属于一种体制外的规范理论。
注: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媒介规范理论是自由主义理论和社会责任理论。
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一)社会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渊源
(二)苏联社会主义传播制度的建立及其媒介规范理论
1、内容:
a. 传播媒介和传播资源是国家的公有财产,不允许私人占有
b. 传播媒介必须为工人阶级服务,必须接受工人阶级先锋队——共产党的思想和组织上的领导
c. 媒介必须按照马列主义原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来传播信息,宣传、组织、动员和教育群众
d. 在服务与社会总体目标的同时,应该满足广大群众的愿望与需求
e. 国家有权管理和监督出版物,取缔反社会的传播内容
(三)我国目前的传播制度和规范在探索中发展
1、内容
a、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是防止私人和资本垄断、 保障传播媒介和传播资源掌握在全体人民手中的根本制度,也是实行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基础。
b、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事业,必须坚持党性原则。
①思想上,要宣传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体系,以党的指导思想为新闻工作的准绳;
②政治上,要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使之成为亿万人民的实际行动;
③组织上,要接受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新宣传工作的纪律。
c、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执行报道新闻、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提供娱乐等多方面的社会职能。
d、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
1.通过沟通生产、流通和消费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服务作用;
2.新闻传播事业本身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兴的信息和知识产业的骨干,新闻传播媒介大多以事业机构采用企业化经营的方式参与着市场活动。
b. 一些问题:
商业主义和营利主义的抬头: 一些媒介出现了片面追求发行量或收视率而不顾社会效益的倾向,不正当竞争,虚假新闻,变相广告,传播内容的低俗化、刺激化和煽情化现象日益严重。出现传播媒介的社会责任问题、 如何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问题、传播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问题、传播媒介的自律问题、社会和广大受众对媒介活动的社会监督等问题。
四、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一)麦奎尔
a. 大众传播活动必须与国家政策保持同一轨道,以推动国家发展为基本任务;
b. 媒介的自由伴随着相应的责任,这种自由必须在经济优先的原则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原则下接受一定限制;
c. 在传播内容上,要优先传播本国文化,优先使用本民族语言;
d. 在新闻和信息的交流合作领域,应优先发展与地理、政治和文化比较接近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
e.在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利害问题上,国家有权对传播媒介进行检查、干预、限制乃至实行直接管制。
(二)现状:“信息主权”口号下,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从制度上采取了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措施,加强了对外来信息的自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