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物理治疗学(1)
物理治疗学知识大纲,包括物理治疗对人体的作用、关节活动术、体位转移、肌肉牵伸技术、关节松动技术、肌力训练技术、牵引疗法等等。
编辑于2022-05-10 21:12:50物理治疗学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一)定义
(二)范畴
二、运动治疗范畴
三、物理因子范畴
(六)生物反馈疗法
(七)牵引疗法
四、手法治疗
第二节 物理治疗对人体的作用
一、运动治疗的作用
(一)维持和改善运动器官的功能
(二)增强心肺功能
(三)促进代偿功能的形成和发展
(四)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
(五)增强内分泌系统的代谢能力
(六)调节精神和心理
第二章 关节活动术
定义
第一节 概述
一、关节活动基础
影响关节活动度和稳定性的因素
二、影响关节活动的主要因素
(一)生理因素
1.拮抗肌的肌张力
2.软组织相接触
3.关节的韧带张力
4.关节周围组织的弹性情况
5.骨组织限制
(二)病理因素
1.关节周围软组织疼痛
2.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粘连或痉挛
3.肌力降低
4.关节本身病变
三、关节活动的技术与方法临床应用
五、关节活动技术注意事项
1.熟悉关节的结构
2.早期活动
3.全范围活动
4.与肌肉牵伸结合
六、制动对关节活动的影响
(一)制动导致关节活动受限
限制关节活动就会在关节囊、筋膜、肌⾁、韧带等处出现疏松结缔组织的短缩,变成致密结缔组织,失去弹性和伸缩性,从⽽限制关节的活动。
(二)关节挛缩
周围软组织病变导致关节活动受限
第二节 上肢关节活动技术
一、肩部关节
肩肱节律
二、肘关节
三、腕关节
四、手部关节
第三节 下肢关节活动技术
一、髋关节
二、膝关节
三、踝及足关节
第四节 躯干活动技术
第三章 体位转移
第一节 概述
一、定义与分类
二、基本原则
三、体位转移方法的选择
第三节 四肢瘫痪患者的体位转移技术
一、脊髓不同损伤平面特点
第四章 肌肉牵伸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定义与分类
(一)定义(恢复、降低、改善、拉长)
牵伸(stretching)是指为是指为恢复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伸展性 和降低肌张力,改善关节活动范围,运用外力拉长短缩或挛缩的软组织,做轻微超过软组织阻力和关节活动范围内的运动。
(二)分类
力量来源
手法牵伸
器械牵伸
自我牵伸
根据牵伸肌群
屈肌群牵伸
伸肌群牵伸
力量来源和参与方式
主动牵伸
被动牵伸
神经肌肉抑制技术
牵伸时间
长时间牵伸和短时间牵伸
持续牵伸和间歇牵伸
牵伸部位
脊柱牵伸
四肢牵伸
三、牵伸的作用(关节、软组织、肌肉)
(一)改善关节活动范围 (二)防止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挛缩 (三)调整肌张力,提高肌肉的兴奋性 (四)防治粘连,缓解疼痛 (五)预防软组织损伤
四、软组织挛缩及其类型
定义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发生病理性变化,软组织适应性短缩,造成关节活动障碍。
五、肌肉牵伸种类与方法
(一)被动牵伸
手法牵伸
定义
优点
区别
器械牵伸
强度
时间
自我牵伸
自身重量
体位改变
肢体运动
(二)主动抑制
定义及适应症
分类
1.收缩-放松法
2.收缩-放松-收缩法
3.拮抗肌收缩法
(三)其他方法
六、肌肉牵伸程序(肩髋踝脊柱)
(一)牵伸前评估
(二)选择牵伸方法
(三)牵伸技术参数
公式
徒手被动牵伸
各关节的活动方向
目的(牵伸相反肌群,增加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
治疗师体位
牵伸手法(手+最大范围+牵伸肌群)
自我牵伸
增加各方向的活动范围
七、临床应用
(一)适应证
①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软组织挛缩、粘连或瘢痕形成,继发引起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降低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影响
②预防由于制动、内外固定和失用等造成的肌力减弱以及相 应组织短缩的发生
③体育锻炼前后体育锻炼前后的有效牵伸,利于预防肌肉骨骼系统受损。
(二)禁忌证
新经松骨不急不痛+慎用
(三)注意事项
两前一后四避免
第二节 上肢肌肉牵伸技术
一、肩部肌肉
二、肘部肌肉
三、腕及手部肌肉
第三节 下肢肌肉牵伸技术
一、髋部肌肉
二、膝部肌肉
三、踝与足部肌肉
第三节 脊柱肌肉牵伸技术(重点)
一、颈部肌肉牵伸技术
二、腰部肌肉牵伸技术
第五章 关节松动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基本概念
(一)定义
(二)手法操作的基本运动
1.生理运动
2.附属运动
3.二者关系
二、手法等级
(一)分级标准
I.治疗师在关节允许活动范围内的起始端,⼩范围、节律性地来回 推动关节。 II.治疗师在关节允许活动范围内,⼤大范围、节律律性地来回推动关 节,但不不接触关节活动的起始端和终末端。 III.治疗师在关节允许活动范围内,⼤大范围、节律律性地来回推动关 节,每次均接触到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并能感受到关节周围软组织 的紧张。 IV.治疗师在关节允许活动范围内的终末端,⼩小范围、节律律性地来回 推动关节,并能感受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
(二)手法等级选择
•Ⅰ、Ⅱ级:治疗因疼痛引起的关节活动受限 •Ⅲ级:治疗关节疼痛并伴有僵硬 •Ⅳ级:治疗关节因周围组织粘连、挛缩⽽引起的关节活动受限手法分级范围随着关节可动范围的⼤小而变化
三、治疗作用
•1、缓解疼痛: 力学作用:促进关节液的流动,增加关节软骨和软骨盘的营养防止因活动减少引起的关节退变 神经作用:抑制脊髓和脑干致痛物质的释放,提⾼痛阈 •2、改善关节活动范围:Ⅲ、Ⅳ级⼿手法,直接牵拉了了关节周围的软组织,保持或增加其伸展性 •3、增加本体反馈 •4、延缓病情发展 •5、预防因不不活动引起的其它不不良影响
四、临床应用
适应症
⼒学因素引起的关节功能障碍 •关节疼痛、肌⾁肉紧张及痉挛 •可逆性关节活动降低 •进⾏行行性关节活动受限/功能性关节制动
禁忌证
•关节活动已经过度 •关节渗出增加 关节的炎症 恶性疾病以及未愈合的骨折
五、操作程序
(一)患者体位
(二)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
(三)治疗前评估
(四)手法应用技巧
第六章 肌力训练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基本概念
肌力
肌肉耐力
二、影响肌力的主要因素
1.肌肉啊生理横截断面
2.肌肉初长度
3.不同类型肌纤维比例
4.神经支配能力的改善
5.肌纤维走向和肌腱长轴的关系
6.肌肉的收缩方式和收缩速度
7.生物力学因素和技术因素
8.年龄和性别
9.心理因素
三、肌力下降的常见原因
1.神经系统疾病 无论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还是周围神经损伤,都会影 响到受损神经所支配肌肉的募集 2.失用性肌肉萎缩是指由于制动及无功能状态,使肌原纤维产生减少 从而导致肌纤维萎缩和肌肉力量的减退 3.肌源性疾病肌源性肌力下降主要是因肌营养性不良、多发性肌炎等疾病所致 4.年龄增加 20-25达到最高水平
第二节 肌力训练的基本原则与临床应用
一、基本原则
二、肌力训练的基本方法
三、肌力训练方法的选择原则
四、临床应用
第五节 增强头颈和躯干肌群肌力技术
第七章 牵引疗法
第一节 概述
一、定义与分类
(一)定义
牵引(traction)疗法是指运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力学原理, 通过手法、器械或电动装置产生的外力(谁发力),作用于 人体脊柱或四肢关节.使关节面发生一定的分离、关节周围 软组织得到适当的牵伸(结果),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 方法。 脊柱(颈椎或腰椎)-轴向牵引力 四肢-切线牵引力 牵引治疗的效果 -角度、重量、时间
(二)分类
二、牵引的生理学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1.脊柱机械性拉长 影响因素:患者的体位、牵引的角度、牵引的重量、摩擦力的大小及牵引装置 2.椎体周围小关节的松动 影响因素:牵引的三要素、脊柱的屈伸及旋转 3.脊柱肌肉放松,缓解肌肉 影响因素:患者的体位、脊柱的伸屈角度、牵引的重量和时间 4.缓解疼痛 影响因素:患者的位置、脊柱的位置、牵引的力量和时间 5.改善脊柱异常生理曲度
三、牵引的治疗作用
1.加大椎间隙、椎间孔和增加椎管容积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 2.纠正椎间小关节的紊乱,恢复脊柱的正常排序。 3.增加关节活动范围,调节和恢复已破坏的颈椎和腰椎平衡。 4.解除肌肉痉挛,缓解疼痛促进炎症消退有利于病损组织的修复。 5.牵伸挛缩的关节囊和韧带,松解粘连的软组织 松解粘连的软组织,改善脊柱和四肢的关节活动范围 6.脊柱外伤时的早期制动和复位作用。(连续牵引)
第二节 颈椎牵引
一、颈椎牵引的治疗作用
1.增大椎间隙 2.牵伸挛缩组织,改善脊柱的正常生理功能 3.纠正椎间小关节的紊乱,恢复脊柱的正常排序 4.扩大椎间孔,减轻神经根压迫症状 5.恢复颈椎的正常排序
二、颈椎牵引方法
牵引体位+ 牵引参数(方向 重量 时间)+临床应用
三、临床应用
(一)适应证
①各型颈椎病,轻度脊随型但脊髓受压症状不明显。 ②颈椎关节功能紊乱。 ③颈部肌肉痉挛、颈椎退行性疾病、肌筋膜炎等引起的严重颈肩痛。 ④寰枢关节半脱位。
(二)禁忌证
1.颈椎结构完整性受损害时 2.治疗后症状易加重的疾病 3.相对禁忌
(三)注意事项
牵引前 ①治疗师应该熟悉牵引技术和牵引装置。②调整好枕颌牵引套的松紧度, 两侧悬吊带要等长,作用力要相等。 牵引中 ①牵引时患者体位应舒适,坐位牵引时,患者应注意全身放松,双上肢自 然下垂于身体两侧,脊柱略前屈②牵引过程中应注意了解患者反应 牵引后 ①逐渐地减轻重量,再取下牵引套 ②休息1~2分钟,缓慢、轻柔地活动颈 部数次,再离开治疗室,避免突然解除重量站立,可能会引起头痛或头晕等不适 反应。
第三节 腰椎牵引
一、腰椎牵引的治疗作用
二、牵引方法
三、临床应用
(一)适应证
1.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小关节紊乱、腰椎小关节滑 膜嵌顿、腰椎退行性疾患、腰椎滑脱、无并发症的腰椎压缩性骨折、 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等 2.脊柱前凸、侧弯、后凸畸形 3.腰扭伤、腰肌劳损、腰背肌筋膜炎。(软组织损伤类)
(二)禁忌证
脊髓疾病 腰椎结核、肿瘤 有马尾神经综合征表现的腰椎管狭窄症 椎板骨折、重度骨质疏松 严重高血压、心脏病、出血倾向 全身显著衰弱 孕妇及经期妇女慎用
第四节 四肢关节牵引
第十章 平衡与协调训练
第一节 概述
一、平衡
二、协调
第二节 平衡功能训练
一、影响平衡训练的因素
二、平衡训练的原则
三、平衡训练方法
四、特殊的平衡训练
五、平衡训练的注意事项
第三节 协调功能训练
一、影响协调训练的因素
二、协调训练的基本原则
三、协调训练方法
第十一章 步行功能训练
第一节 概述
一、基本概念
二、步态分析
三、步行训练的条件
第二节 步行训练
减重步行训练
定义
治疗作用
组成
操作程序
注意事项
第十二章 神经发育疗法
第一节 概述
一、定义
二、共同特点
三、不同特点
(一)对运动控制障碍的治疗观念的差异
(二)对运动控制障碍的基本技术不同
第二节 bobath技术
一、概念
二、手法
1、关键点的控制
2、促进姿势反射
(1)促进调正反应
(2)上肢保护性伸展反应
(3)促进平衡反应
3、刺激感受器
(1)关节负重
(2)位置反应
(3)保持反应
(4)拍打
第三节 rood技术
一、定义
第三节 brunnstrom技术
一、基本理论
(一)定义
(二)基本治疗原理
1、正确认识原始反射
2、合理利用异常模式
(三)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恢复六阶段
(四)
(五)脑卒中后的运动模式
1、联合反应
2、共同运动
第五节 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一)基本概念
(二)神经生理学原理
(三)螺旋对角交叉原理
第十三章 运动再学习技术
定义
基本原理
(一)运动控制机制
运动再学习关于运动控制的四个设想
神经网络理论
(二)运动学习的三个阶段
认知期 联系期 自发期
(三)功能重建的机制
1、脑的可塑性
2、促进功能重建的因素
(1)具体的训练项目或目标
(2)反复强化
(3)兴趣性和挑战性
(4)觉醒度和社会交流性
(5)避免或减少损伤后的适应性改变
基本原则
1、尽早进行康复,训练目标明确 2、诱发正确肌肉运动,消除不必要肌肉运动 3、反馈的适时应用视觉反馈、语言反馈、生物反馈 4、重心调整训练 5、创造学习和促进恢复的环境 6、给予患者最小的帮助,发挥患者最大的潜能
第十四章 强制性使用技术
cimt定义
第十四章 心肺功能训练
第一节 心功能训练
一、定义
心血管疾病患者,训练再训练,有氧训练缓解症状,改善心血管功能,激活心肌侧支循环
二、生理基础
体循环,肺循环
三、训练机制
绝对卧床休息,心脏侧支循环,粥样硬化,冠状动脉再通体,能下降,危险因素
第二节 肺功能训练
一、定义/作用
肺通气,肺换气,血液和组织换气
二、生理基础
呼吸肌,肺组织病理化,血液质量,身体代谢能力
三、训练机制
减少通气需要(运动训练,辅助氧疗,能量保持) 提高呼吸交换效率(改善呼吸模式,减少阻力) 改善呼吸肌功能(变换姿势,呼吸机训练,通气支持)
第三节 有氧训练
一、定义
提高氧化代谢
二、训练机制
血液,心率,血压,呼吸频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