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推拿治疗学-内科病证推拿
内科病证主要分外感病和内科杂病两大类。外感病应掌握六淫致病引起人体气血、经络、脏腑、阴阳变化的规律;内科杂病则应掌握脏腑病证的辨证基础,重视情志、劳伤、起居、饮食等对脏腑功能的影响。内科病证具有病情复杂、证候多变等特点,在推拿治疗前,必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仔细收集病情资料,掌握病因病机特点和病证变化规律,运用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方法,认真分析病情,明确诊断,方能进行推拿治疗。本节简要介绍与推拿治疗相关的内科病证辨证与手法操作要点。
编辑于2022-05-11 15:08:52-郝万山讲稿版- 《伤寒论》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系统的临床医学著作。以理、法、方、药相结合的形式,记述了多种外感病和许多杂病的辨证论治方法,也记述了大量的中医药剂技术和护理知识。它所创立的六经辨证体系,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并对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六经辨证方法的临床应用,使辨证论治的诊疗原则在中医临床医学上确立下来,并作为中医的诊疗特色之一,一直沿用到今天。 它所记述的大量复方,选药精当,配伍严谨,而且据证立法,因法设方,疗效可靠,不仅经得起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的推敲,而且也经得起不同时期的临床实践及现代科学的检验,故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为方剂学的奠基。 仅供学习,不可商用,转载请注明来处
刺法灸法学是针灸推拿必修课之一,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包含了紧急情况处理及针灸禁忌,供中医爱好者及医学生学习。请勿商用。
该书为针灸学课外书,可作为课外补充材料阅读,对开拓思维及临床均是很好的补充。仅供自我学习,请勿商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郝万山讲稿版- 《伤寒论》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系统的临床医学著作。以理、法、方、药相结合的形式,记述了多种外感病和许多杂病的辨证论治方法,也记述了大量的中医药剂技术和护理知识。它所创立的六经辨证体系,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并对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六经辨证方法的临床应用,使辨证论治的诊疗原则在中医临床医学上确立下来,并作为中医的诊疗特色之一,一直沿用到今天。 它所记述的大量复方,选药精当,配伍严谨,而且据证立法,因法设方,疗效可靠,不仅经得起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的推敲,而且也经得起不同时期的临床实践及现代科学的检验,故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为方剂学的奠基。 仅供学习,不可商用,转载请注明来处
刺法灸法学是针灸推拿必修课之一,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包含了紧急情况处理及针灸禁忌,供中医爱好者及医学生学习。请勿商用。
该书为针灸学课外书,可作为课外补充材料阅读,对开拓思维及临床均是很好的补充。仅供自我学习,请勿商用。
感冒
概述
指感受外邪,以发热恶寒,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喉痒咳嗽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病因病机
外感六淫
感受风邪为感冒的主因。风邪多与寒热暑湿之邪夾杂为患,秋冬多感风寒,春夏多感风热,长夏多夾暑湿。
感受时行疫毒
特点为病情重而多变,往往相互传染,广泛流行,且不限于季节。
辨证论治
基本操作
治法
疏风解表
手法
推法、抹法、按法、揉法、拿法、扫散法、擦法。
取穴与部位
印堂、太阳、肩井、风池、风府、大杼、风门、肺俞、前额、眼眶、头部五经、头侧胆经、背部督脉、膀胱经。
操作
随症加减
风寒感冒
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痛,鼻塞,时流清涕,喉痒声重,咳嗽,咳频清稀色白,口不湯或喜热饮,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手法:按法、揉法、拿法。 取穴与部位:风府、风门、列缺、外关、风池、肩井、合谷。
风热感冒
发热重,微恶寒,汗出不畅,头账且痛,咳嗷有痰,黏稠而黄,鼻塞流黄浊涕,口渴欲饮,咽痛红肿,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手法:按法、揉法、一指禅推法、点法。 取穴与部位:大椎、曲池、尺泽、外关、鱼际、中府、云门。
暑湿袭表
发生于夏季,面垢,身热汗出,但汗出不畅,身热不扬,身重倦念,头昏重痛,或有鼻塞流涕,咳嗷痰黄,胸闷欲呕,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手法:摩法、点法、按法、揉法。 取穴与部位:中脫、足三里、丰隆、肺俞、脾俞、胃俞。
体虚感冒
平素体虚,反复感冒。气虚则倦念三力,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脉浮无力;阳虚则自汗,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无力;血虚则面色不华,头晕心悸,舌淡苔白,脉细无力;阴虚则千咳少痰,手足心热,咽干舌红,脉细数。
手法:摩法、点法、按法。 取穴与部位: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膏育俞、脾俞、肾俞。
胃脘痛
概述
指因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或脾胃虚弱等导致胃气失和、胃络不通或胃失温养而引起的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病因病机
寒邪犯胃
饮食伤胃
肝气犯胃
脾胃虚寒
辨证论治
基本操作
治法
理气止痛
手法
一指禅推法、摩法、按法、揉法、㨰法、擦法
取穴与部位
中院、气海、天枢、足三里、膈俞、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胃脘部、背部膀胱经。
操作
随症加减
寒邪犯胃
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热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手法:按法、揉法、振法、擦法。 取穴与部位:梁丘、足三里、脾俞、胃俞、胃脘部、背部膀胱经。
饮食伤胃
胃脘疼痛,账满拒按,暖腐吞酸,或吸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红,苔厚腻,脉滑。
手法:按法、揉法、摩法。 取六与部位:中脘、下脘、梁门、内关、天枢、腹部。
肝气犯胃
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痈作或痛甚,胸闷暖气,喜太息,大便不畅,舌红,苔多薄白,脉弦。
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法。 取穴与部位:膻中、章门、期门、太冲、肝俞、胆俞。
脾胃虚寒
胃脘隐隐作痛,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念,手足欠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手法:按法、揉法、擦法。 取穴与部位:气海、关元、足三里、脾俞、肾俞、命门、背部督脉及两侧膀胱经、背部脾胃区
不寐
概述
是指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难以入寐,或睡中易醒,醒后不能再寐;重者彻夜不能入寐。
病因病机
心脾两虚
心肾不交
肝郁化火
痰热内扰
胃气不和
辨证论治
基本操作
治法
调整阴阳,安神定志
手法
一指禅推法、抹法、揉法、按法、扫散法、拿法、摩法、点法。
取穴部位
印堂、神庭、太阳、迎香、百会、購明、攒行、角孙、风池、肩井、中脘、气海、关元、神门、内关、安眠、前额、头部五经、头侧胆经、腹部。
操作
随证加减
心脾两虚
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或兼神疲三力,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纳呆,面色少华,腹胀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手法:捘法、按法、揉法、擦法。 取穴与部位:心俞、肝俞、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腰背部膀胱经、督脉。
心肾不交
心烦失眠,入睡困难,五心烦热,头晕耳呜,口干津少,或口舌生疮,常伴有心悸、健忘、梦遗,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手法:推法、抹法、按法、揉法、擦法。 取穴与部位:桥弓、心俞、肝俞、肾俞、命门、太溪、涌泉。
肝郁化火
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头晕头账,目赤耳吗,口千口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手法:推法、抹法、按法、揉法、搓摩法 取穴与部位:桥弓、章门、期门、心俞、肝俞、肾俞、行间、太冲、胁肋部。
痰热内扰
心烦不寐,头重目眩,胸问恶心,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手法:按法、揉法。 取穴与部位:心俞、肝俞、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丰隆、内庭。
胃气不和
失眠,脘腹账满或胩痛,过饥或过饱,口臭吞酸,时有恶心呕吐,大便臭秽或便秘,舌淡,苔黄糙,脉弦滑或滑数。
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法、揉法、摩法、擦法。 取穴与部位:中脘、下脘、天枢、内关、足三里、脾俞、胃俞、胃脘部
头痛
概述
由子外感成內份,致使脉络拘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患者自觉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病因病机
外感头痛
感受六淫之邪,易致外感头痈,尤以风邪最为多见
内伤头痛
内伤头痛主要责之于肝、脾、肾三脏。
辨证论治
基本操作
治法
扶正祛邪 通络止痛
手法
指禅推法、按法、揉法、拿法、扫散法、击法
取穴与部位
印堂、头维、太阳、鱼腰、风池、大椎、肩井、前额部、后项部、头部五经、头部颞侧胆经、项部督脉、膀胱经。
随症加减
风寒头痛
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痛连项背,恶风寒,喜裹头,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手法:㨰法、按法、揉法、拿法、擦法。 取六与部位:肺俞、风门、肩井、大椎、项背部膀胱经。
风热头痛
起病急,头浦而账,甚至头痛如裂,恐风微热,面红目赤,咽喉肿痛,口渴欲饮,大便结,小便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手法:推法、拍法、按法、揉法、拿法、擦法。 取穴与部位:大椎、肺俞、风门、曲池、合谷、肩井、背部膀胱经。
风湿头痛
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脘闷纳呆,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数。
手法:担法、拍法、按法、揉法、拿法。 取穴与部位:印堂、大椎、风池、肩井、合谷、项部、背部膀胱经
肝阳头痛
头胀痛而眩,心烦易怒,睡眠不安,面红口干,或兼胁痛,舌红少苔或苔薄黄,脉弦紧
手法:推法、扫散法、按法、揉法、擦法。 取穴与部位:桥弓、肝俞、角孙、太冲、行间、太溪、涌泉、头部颞侧胆经。
血虚头痛
头痛隐隐而晕,面色少华,神疲三力,心悸失眠,舌淡,脉细弱无力或涩。
手法:摩法、按法、揉法、擦法。 取六与部位:中院、气海、关元、足三里、血海、心俞、膈俞、脾俞、腹部、背部督脉。
肾虚头痛
头痛而空,腰膝酸软,耳吗目眩,神疲三力,遗精带下。肾阳虚者,四肢作冷,舌淡胖,脉沉细无力;肾阴虚者,口干少津,舌质红,脉细数。
手法:摩法、按法、揉法、擦法、扫散法、推法。 取穴与部位:气海、关元、肾俞、命门、桥号、脾命、肝命、膈俞、足三里、太冲、行间、太溪、涌泉、腹部、背部督脉、腰骶部、头部胆经
痰浊头痛
头痛而昏蒙,胸脘满闷,体倦,恶心呕涎,纳呆,苔白腻,脉滑。
手法:摩法、一指禅推法、按法、揉法、擦法。 取穴与部位:中脘、天枢、足三里、丰隆、内关、脾俞、胃俞、大肠俞、腹部。
淤血头痛
头痛经久不愈,痛有定处,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涩。
手法:抹法、推法、按法、揉法。 取穴与部位:太阳、攒竹、鱼腰、膈俞、太冲、阿是穴、前额、头侧胆经。
消渴
概述
指以多饮、多食、多尿、三力、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上消表现为口渴引饮,中消表现为多食善饥,下消表现为饮多洩多,三者可同时并见。
病因病机
禀赋不足
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虚弱,尤其是肾精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内在因素
饮食失节
情志失调
劳欲过度
辨证论治
基本操作
治法
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手法
按法、揉法、擦法、捏脊法、拿法、推法、一指禅推法、振法、摩法、点法、拍法。
取穴及部位
肺俞、胰俞(横平第8胸椎辣突下,旁开1.5寸处)、脾俞、胃俞、肾俞、三焦俞、命门、八膠、涌泉、鸠尾、上脘、中脘、气海、关元、神阙、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风池、风府、百会、肩井、大椎、背部膀胱经、脊柱、下肢部、前胸部、腹部、颈肩部、背部。
随症加减
肺热津伤
烦渴多饮,口千咽燥,尿频量多,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洪数
手法:点法、按法。 取穴与部位:中府、云门、太渊、鱼际、少府
胃热津伤
多食善饥,口千欲饮,形体消瘦,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实有力。
手法:点法、按法、擦法。 取穴与部位:脾俞、胃俞、胰俞、中脘、梁门、足三里、三阴交、地机、内庭、背部。
肾阴亏虚
尿频量多,浑如脂青,或尿甜,头晕目眩,三力,耳吗,视物模糊,口千唇燥,皮肤干燥、瘙痒,失眠心烦,舌红,脉沉细数。
手法:点法、按法、擦法。 取穴与部位:胰俞、肝俞、肾俞、膀胱俞、八膠、三阴交、复溜、太溪。
气阴两虚
小便频数,饮多溲多,色混如膏,面色黧黑,耳轮焦干,腰膝酸软,阳痿不举或月经不调,消瘦畏寒,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手法:点法、按法、擦法。 取穴与部位:胰俞、肾俞、命门、八膠、气海、足三里、太溪、腰骶部。
面瘫
概述
指人体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寒、热等外邪侵袭面部经络,导致人体气血痹阻、经筋缓纵不收而引起的一种病证
周围性面瘫多由于急性非化脓性荟乳突孔内的面神经炎引起,常因夜间工作疲劳,面部受冷风侵袭而诱发;中枢性面瘫因脑血管疾病或脑肿瘤等原因而发生。
病因病机
外感风寒
外感风热
气血亏虚
辨证论治
基本操作
治法
祛风通络,养血和营
手法
一指禅推法、抹法、按法、揉法、擦法、拿法。
取穴部位
印堂、阳白、太阳、四白、睛明、迎香、地仓、颧膠、下关、颊车、神庭、听宫、牵正、承浆、翳风、风池、合谷、面颊部
随症加减
风寒袭络
起病急,一侧额纹消失,眼脸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㖞斜,或可出现患侧舌前2/3 味觉减退或丧失等症。多有吹风受寒史,伴有恶寒、发热、肢体酸痛等症,舌质淡,苔白,脉浮紧
手法:推法、按法。 取穴与部位:风池、风府、合谷、外关、背部膀胱经。
风热袭络
起病急,一侧额纹消失,眼脸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㖞斜,或可出现患侧舌前2/3 味觉减退或丧失等症,常伴有咽痛、汗出,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手法:按法、揉法。 取穴与部位:大椎、曲池、外关、合谷、关冲。
气血不足
一侧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㖞斜,或可出现患侧舌前 2/3 味减退或丧失等症,常伴肢软无力、面色无华,舌质淡,脉细。
手法:按法、揉法、擦法。 取六与部位:肝俞、肾俞、气海、关元、合谷、足三里、三阴交、腰骶部。
中风
概述
指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痹阻脑络,或血溢脉外而引起的以猝然昏仆,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言语睿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病因病机
积损正衰
劳倦内伤
脾失健运
情志过极
辨证论治
中经络
基本操作
治法
活血化瘀,化痰通络
手法
捘法、按法、探法、擦法、膊运法、一指禅推法、抹法、拿法、扫散法、摇法、搓法、抖法
取穴部位
天宗、膈俞、肝俞、胆俞、肾俞、承扶、委中、承山、昆仑、环跳、风市、除眼、阳陵泉、印堂、攒竹、晴明、大阳、神庭、风府、风池、肩井、尺泽、曲池、手三里、合谷、髀关、伏免、膝眼、足三里、三阴交、解溪、前额、颈项部、背腰四肢部、督胁、背部膀胱经
随症加减
风痰入络
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㖞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窖,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手足拘挛、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数。
手法:按法、揉法。 取穴与部位:天突、丰隆、合谷、曲池。
风阳上扰
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喝斜,舌强语窖,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舌质红,苔黄,脉弦。
手法:按法、揉法、推法、擦法。 取六与部位:太冲、行问、太溪、三阴交、桥弓、涌泉。
阴虚风动
平素头晕耳鸣,腰酸,突然发生口眼㖞斜,言语不利,手指拘挛或蠕动,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
手法:揉法、点法、按法。 取穴与部位:风池、三阴交、太溪、足厥阴肝经。
中脏腑
闭证
半身不遂伴神昏,舌强言謇或不语,伴面赤,呼吸急促,喉中痰鸣,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体强直,两手握固,二便不通,苔黄腻,脉洪大而数。
脱证
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舌强言窖或不语,伴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气息衰微,手撒口开,汗出淋漓,肢冷,二便失禁,苔滑腻,脉细弱或脉微欲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