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 完整版
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 完整版思维导图:包含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距今约1万年)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距今4000年),选修涉及内容等等
这是一篇关于历史选择题思路和技巧的思维导图,想要了解历史选择题思路和技巧的小伙伴可以收藏起来观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魏晋南北朝(220-589):包含国家分裂,政权更替频繁,君主专制的演进:逐渐形成三省体制,九品中正制,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选官制度。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为了缓和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矛盾,获得对曹丕代汉称帝的支持等等
将《中外历史纲要》与选择性必修有机结合,适合架构知识体系。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管理,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和政局稳定;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沿用,不断加强和完善。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
1. 原始社会
1.1.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距今约1万年)
1.1.1. 社会形态1
原始人群
主要代表
元谋人
北京人
生产生活
木、石、骨
渔猎、采集
群居
使用火
分布特点
沿河分布
满天星斗
1.1.2. 社会形态2
母系氏族社会
生产力水平低、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1.2.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距今4000年)
1.2.1. 生产生活
使用陶器
原始农业
饲养家畜
筑屋定居
1.2.2. 主要代表
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
黄河中游 仰韶文化 彩绘陶器 粟
黄河下游 大汶口文化
长江下游 河姆渡文化 水稻 养蚕缫丝
距今约5000年前
黄河流域 龙山文化 黑陶
辽河上游 红山文化 玉器 祭坛 神庙
长江下游 良渚文化 玉器 祭坛 神庙
1.2.3. 史前文化六大区系: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1.2.4. 国家的产生
农耕与畜牧的产生
剩余产品
私有制的产生
贫富分化
阶级分化
国家产生
1.2.5. 文明产生的标志
阶级 文字 国家
1.3. 选修涉及内容
1.3.1. 农业
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犁耕
1.3.2. 手工业
骨针 陶纺轮
新石器时代晚期 小件青铜器
1.3.3. 商业
以物易物
1.3.4. 居住
巢居与穴居
村落
集镇
城市
1.3.5. 交通
习惯性足迹
天然道路
新石器时代完成对马的驯化——马车
2. 早期国家:夏、商、西周(约前2070年-前771年)
早期国家:尚未发展到纯以地缘组织为基础而体现为地缘与血缘特征相结合国家形态的初始国家
2.1. 邦国时代
2.1.1. 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从部落走向国家
2.2. 王国时代
2.2.1. 夏(约前2070年-前1600年)
二里头文化
治水与王朝初建
夏王朝的统治
“家天下”的建立与宗法制的起源
夏王朝与地方的关系——间接统治
夏王朝的经济发展
农业
生产工具:木、石、骨、蚌质
土地制度:不存在公田私田明显划分
兴修水利
夏历
手工业
青铜冶炼业
白陶器、原始瓷器
玉器
纺织工具
选修涉及内容
法制
货币
2.2.2. 商(约前1600年-前1046年)
商王朝的建立
研究商朝历史的实证
殷墟
甲骨文
占卜
最早的一种成熟文字
青铜器
商王朝的统治
内外服制度
中央对地方间接统治
王权与神权
用神权加强王权
宗教观念
祭祀
王位传承
兄终弟及
父死子继
官制
2.2.3.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
周王朝的建立
牧野之战
周王朝的统治
分封制(天下归周)
权力分配制度
目的
巩固西周统治
对象
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内容
土地、人民
诸侯的权利与义务
特点
层层分封
地方分权
影响
加强了王权和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推动了文化交流和认同,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疆域
诸侯具有相对独立性,埋下分裂隐患
宗法制(天下归宗)
权力继承制度
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贵族政治
家国同构
评价
对当时
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安定和团结
对后世
积极:重视家庭、有利于提高家族、民族凝聚力,产生祖宗崇拜、认祖归宗等现象
消极:强调家庭本位,产生重人情。任人唯亲,重男轻女等现象,不利于民主政治建设
礼乐制(天下归心)
礼讲究差异,用来显示社会等级差异——相敬 乐讲究和同——相亲(凝聚力、亲和力)
敬天保民
政权的合法性是基于道德性的价值判断,而上天有裁判圈
西周的衰亡
商周时期的经济
井田制
青铜铸造业
关税
中国的关税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
青铜文明
商业
工商食官
信贷
契约
城市布局
教育
学在官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2.4.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家国政治结构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3. 春秋战 国
春秋:前770-前476 争霸 ;战国:前475-前221 兼并
3.1. 特征:大动荡、大变革的社会转型时期
3.1.1. 政治大动荡:王室衰微 列国纷争
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
3.1.2. 经济大发展:铁犁牛耕
由集体耕作向小农经济转变
原因
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小农经济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形成的根源
科技发展与小农经济相关,阻碍科技突破
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
3.1.3. 文化大繁荣:学术下移 百家争鸣
背景
经济: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出现私学
流派
道家、法家、儒家、墨家等
学术自由;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以救世为己任
性质
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
各家相互吸收融合,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对后世文化学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3.1.4. 社会大变革:变法运动 社会转型
富国强兵
表现
商鞅变法最彻底、最显著
3.1.5. 民族大融合:民族交融 华夏认同
3.2. 选修涉及内容
3.2.1. 选官
举荐;依据军功
3.2.2. 法制
子产铸刑书
3.2.3. 德治与法治之争
3.2.4. 户籍
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
3.2.5. 农业
3.2.6. 商业
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格局被打破
3.2.7. 民居
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3.2.8. 交通
春秋已开凿运河
3.2.9. 中医
扁鹊四诊法
3.2.10. 教育
春秋时期私学产生
3.2.11. 书籍
3.2.12. 藏书
3.2.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