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这篇导图关于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包括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认识的本质与过程、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等内容。
编辑于2022-05-19 11:47:04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实践与认识
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科学实践观的创立和发展
马克思科学阐明了人类实践的本质和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包含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毛泽东《实践论》→邓小平、***
科学实践观的意义
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为辩证唯物主义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建立了科学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为创建科学的历史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为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特征: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 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如各种机器系统和动力能源系统
语言符号工具系统,语言符号是主体思维活动得以进行的现实形式
实践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根本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
实践主体、客体和中介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而实践的基本结构也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
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物质生产实践: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社会政治实践:处理各种政治关系的实践,主要指人们的政治活动
科学文化实践:是创造精神文化产品的实践活动
虚拟实践:实质是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数字化中介在虚拟空间进行的双向对象化的活动,主要活跃于网络世界,具有交互性、开放性、间接性等特点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决定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展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
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发展之根本
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手段和条件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认识的本质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唯心主义→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无)
主观唯心主义: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生而知之的
客观唯心主义: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某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又称为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的基本特点是感性直观,认为人的认识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旧唯物主义的缺陷
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因而把复杂的认识过程简单化,把活生生的认识运动凝固化,把多方面的认识要素片面化
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个突出特点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的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反映的摹写性表明了反映的客观性
认识的能动反映具有创造性
反映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认识同一本质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创造离不开反映,创造存在于反映之中,创造过程是在相互联系的多个方面的反映基础上实现的
反映也离不开创造,反映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的
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直接性)
感觉: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直接反映,如视觉、听觉、触觉等,是感性认识也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始环节
知觉: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的整体的反映
表象:是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是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对象的形象再现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抽象性、间接性)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是思维的细胞,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判断是展开了的概念,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和断定
推理在形式上表现为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起点,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感性中有理性,人的感觉是渗透着理性的感觉
理性中有感性,理性不仅以感性材料为基础,而且也以文字符号等感性形式的语言作为表达手段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
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基础)
经过思考的作用,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处理加工,形成概念和理论系统
非理性因素: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有激活、驱动作用(如联想、想象、猜测、直觉、顿悟、灵感等)
从认识到实践(认识的第二次能动飞跃)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完成了
针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而言,如果实现了预想的目的、预定的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在实践中变为事实,或大体变为事实
计划方案毫无改变的实施较少:事物是复杂和多变的,即使是对于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的认识,也要经历多次反复;从事变革现实的人不但受着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继起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过程的方面及本质尚未充分显露
未完成是针对实践和认识运动过程的向前推移、向前发展而言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个过程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实践认识的辩证运动中,主观必须统一于客观,认识必须统一于实践,这种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与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真理与价值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但真理的形式又是主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再同一条件下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
真理的决定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含义)
一是指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二是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含义)
一是从客观世界的整体来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的广度总是有限度的,因而认识有待于扩展
二是就特定事物而言,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对象一定方面、一定层次和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认识反映事物的深度是有限度的,是近似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根源于人类认识世界能力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矛盾
割裂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就会走上形而上学的真理观,即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绝对主义又称独断论,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与谬误
谬误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歪曲反映
真理与谬误是一堆永恒的矛盾,即对立又统一
真理与谬误相互对立→有原则界限→二者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他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真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谬误
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超出范围失去特定条件就会转变为谬误
真理是全面的,把全面的真理性认识组成的科学体系中的某个原理孤立地抽取出来,切断同其他原理的联系,也会使其丧失自己真理性而变为谬误
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向真理转化
在批判谬误中发展真理,是谬误向真理转化的另一种形式
真理的检验标准
哲学史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
真理的检验标准,就是依据什么来判定认识的正确与错误
真理的标准的观点
以圣人或权威的意见为标准
以自己的观念、意见为标准
以多数人的意见和感觉为标准
以概念是否清楚明白为标准
以“有用”或“效果”为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定决定的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逻辑证明是指运用已知的正确概念和判断,通过一定的推理‘从理论上确定另一个判断的正确性的方法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归根到底性、最终性,离开实践,再也没有其他公正合理的标准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条件性
任何实践都会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的局限性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实践,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相对性、有效性,表现为具体实践往往只是在总体上证实认识与它所反映发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而不可能绝对地、永恒地、一劳永逸地予以确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实践的检验不可能一次性完成,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价值
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价值的本质:即具有主体性特征又具有客观基础
客观主义价值论认为价值是客体本身所固有的,与主体无关
主观主义价值论认为价值就是主体的欲望、情感和兴趣,与客体无关
价值的基本特性
价值的主体性:是指价值直接与主体相联系,始终以主体为中心
价值关系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存在
没有主体,就不存在价值关系
同一客体可能对不同主体具有不同的价值
价值关系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创造,使客体潜在的价值转化为现实的价值
价值的客观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意识而存在
主体的存在和需要使客观的,而不是抽象的
客体的存在、属性及作用是客观的
价值的多维性:是指每个主体的价值关系具有多样性,同一客体相对于主体的不同需求会产生不同的价值
价值的社会历史性:主体和客体不断变化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
价值评价(价值评价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所作的评判或判断,也称价值判断)及其特点
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价值评价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别
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即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基本观点,是区分好与坏、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的总观念
核心价值观是指对民族和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承载着民族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个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
真理尺度是指在实践中人们必须要遵循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真理
价值尺度是指在实践中人们都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
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
人类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推动着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真理
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因为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及其辩证关系
认识世界,就是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探索和掌握真理
改造世界,就是人类按照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改变事物的现存形式,创造自己的理想世界和生活方式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
认识世界有助于改造世界,正确认识世界是有效改造世界的必要前提
人们只有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才能不断地深化、拓展对世界的正确认识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的总和,是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即知情意的统一体。
客观世界是指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包含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两个部分
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二者是对立的,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具有不同的存在方式,二者发展也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二者是统一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在反映与被反映的意义上具有同构性,主观世界的运动规律与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也具有同一性,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辩证统一的
只有认真改造主观世界,才能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才能深入改造主观世界
马克思主义关于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观点具有重要意义
有助于我们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努力做到主观符合客观,更好地处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有助于我们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精神境界
有助于我们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把目光转向自身,高度重视并努力实现人自身的改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自由是表示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是指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
自由的条件
认识条件,即要有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最主要的是对客观事物运动发展规律性、必然性的正确认识
实践条件,即能够将获得的规律性认识运用于指导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才是真正的自由
认识必然和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
必然与自由的关系贯穿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始终,并成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矛盾,因此也是人类才能在和发展的永恒动力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践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表现
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变化发展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来的主观成分
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思想路线就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用以指导行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一定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和贯彻
认识路线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思想路线是化为指导思想用以支配行动的认识路线,是认识论的具体体现
实事求是科学内涵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
“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
”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坚持实事求是,最基础的工作在于搞清楚实事(前提、基础)
坚持实事求是,最关键在于”求是,就是探求和掌握事物发展到规律“
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
努力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