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0.药理学 解热镇痛抗炎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 1.阿司匹林 (1)药理作用 (2)临床应用 (3)不良反应 2.对乙酰氨基酚 (1)药理作用 (2)临床应用 (3)不良反应 3.布洛芬 (1)药理作用 (2)临床应用 (3)不良反应 4.塞来昔布 (1)药理作用 (2)临床应用
编辑于2022-05-25 09:01:48"警惕心脏的隐形杀手!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病原体侵袭心内膜的危重疾病典型表现为发热、心脏杂音和周围体征(如瘀点、Osler结节),可引发脑、肺、肾等多器官栓塞诊断需结合血培养、超声心动图和免疫学检查(如高丙种球蛋白血症)。治疗核心是足量抗生素,严重病例需手术清除赘生物高危人群(如心脏瓣膜病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或新发杂音时应立即排查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
"手足癣困扰?一文教你科学应对!手足癣是由红色毛癣菌等真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皮肤病,表现为水疱、脱屑或糜烂,通过接触传染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和真菌检查,注意与湿疹等疾病区分治疗以局部用药为主(24周),顽固者可口服抗真菌药预防关键:保持皮肤干燥、不共用物品,合并灰指甲需同步治疗特别提醒:足癣易引发细菌感染,出现红肿热痛需及时就医!"
登革热是由DENV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典型病程分为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皮疹等,重症可出现出血或休克通过病毒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查可确诊,需与麻疹、出血热等疾病鉴别预防关键在防蚊灭蚊,患者多预后良好,但重症需警惕急性肾衰竭等并发症早期识别预警指征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警惕心脏的隐形杀手!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病原体侵袭心内膜的危重疾病典型表现为发热、心脏杂音和周围体征(如瘀点、Osler结节),可引发脑、肺、肾等多器官栓塞诊断需结合血培养、超声心动图和免疫学检查(如高丙种球蛋白血症)。治疗核心是足量抗生素,严重病例需手术清除赘生物高危人群(如心脏瓣膜病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或新发杂音时应立即排查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
"手足癣困扰?一文教你科学应对!手足癣是由红色毛癣菌等真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皮肤病,表现为水疱、脱屑或糜烂,通过接触传染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和真菌检查,注意与湿疹等疾病区分治疗以局部用药为主(24周),顽固者可口服抗真菌药预防关键:保持皮肤干燥、不共用物品,合并灰指甲需同步治疗特别提醒:足癣易引发细菌感染,出现红肿热痛需及时就医!"
登革热是由DENV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典型病程分为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皮疹等,重症可出现出血或休克通过病毒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查可确诊,需与麻疹、出血热等疾病鉴别预防关键在防蚊灭蚊,患者多预后良好,但重症需警惕急性肾衰竭等并发症早期识别预警指征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解热镇痛抗炎药
执业大纲
解热镇痛抗炎药 1.阿司匹林 (1)药理作用 (2)临床应用 (3)不良反应 2.对乙酰氨基酚 (1)药理作用 (2)临床应用 (3)不良反应 3.布洛芬 (1)药理作用 (2)临床应用 (3)不良反应 4.塞来昔布 (1)药理作用 (2)临床应用
概述
定义
解热镇痛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作用,且大多数具有抗炎作用的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
作用机制
主要是通过抑制体内花生四烯酸AA代谢过程中的环氧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PG。
COX-1
结构型,主要存在于血管、胃、肾等组织
功能
¤保护胃肠粘膜 ¤调节血小板聚集 ¤调节外周血管阻力和肾血流量分布
COX-2
诱导型
PG合成增加(抑制COX-2,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理学基础)
COX-3
大脑皮质和心脏组织新发现的一种同工酶
药理作用
解热作用
¤NSAIDs能降低发热者的体温,对正常人体温无影响。 ¤机理与氯丙嗪不同:对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导致体温失灵。 ¤解救因内源性致热原导致的PG合成与释放增加——PG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调定点上调——产热增加,散热减小,致使体温升高。
对直接注射PG引起的发热无效。
镇痛作用
组织炎症及损伤时,局部产生PG,5-HT等,刺激痛觉感受器引起疼痛。
NSAIDs抑制PG的合成,对炎症和组织损伤的引起的疼痛尤为有效。
临床应用
慢性钝痛(炎性疼痛)
¤关节炎、黏液囊炎、肌肉和血管引起源的疼痛 ¤牙痛 ¤痛经 ¤产后疼痛 ¤癌症骨转移痛 ¤尖锐疼痛无效
抗炎作用
¤苯胺类不具有抗炎作用。 ¤抑制PG合成、同时抑制某些细胞黏膜分子的活性表达有关。 ¤控制风湿和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有效(对症治疗,不能根治)。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
¤最常见的应用NSAIDs 的不良反应。 ¤主要是COX-1的阻断,而经COX-1生成的PG对于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有作用。 ¤口服前列腺类似物如枸橼酸铋钾可以减轻这类药物对胃肠的损害。
2.皮肤反应
包括皮疹、荨麻疹、瘙痒、剥脱性皮炎、光敏等皮肤反应。
3.肾损害
其原因主要是 NSAIDs抑制了对维持肾脏血流量方面有重要作用的因子(如PGE2和PGL2等)的生成。
4.肝损伤
所致肝功能障碍,轻者为转氨酶升高,重者表现为肝细胞变性坏死。
5.心血管系统
¤NSAIDs长期大量应用可能引起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包括心律不齐、血压升高、心悸等。 ¤由于NSAIDs的前列腺素抑制作用以及抗利尿和收缩血管作用,其对血压有很大的影响。
6.血液系统反应
¤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长出血时间,只有阿司匹林能引起不可逆性反应。 ¤吲哚美辛、保泰松、双氯芬酸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危险度较大。
7.其他
¤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如头晕、头痛、嗜睡、精神错乱等。 ¤其他不良反应如耳鸣、耳聋、视物模糊、味觉异常、心动过速和高血压等。 ¤长期服用NSAIDs可发生角膜沉积和视网膜病变。
非选择性环氧化酶抑制药
水杨酸类
阿司匹林
体内过程
¤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 ¤在体内迅速被水解为水杨酸。 ¤肝内氧化代谢、肾排泄。 ¤易发生水急性中毒,急性中毒时,服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增加解离型水杨酸盐,减少肾小管对其重吸收而加速其排出。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1.解热镇痛及抗风湿
¤用于头痛、牙痛、肌肉痛、痛经及感冒发热等,能减轻炎症症状,迅速缓解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 ¤大剂量在用药后24~48小时,症状明显好转,可作为急性风湿热的鉴别诊断依据。
2.影响血小板的功能
¤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减少血小板中血栓素 A2(TXA2)的生成®影响血小板的聚集及抗血栓形成®抗凝作用。 ¤临床上采用小剂量(50~100mg)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心脏病、脑缺血病、房颤、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
3.儿科用于川崎病的治疗。
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
最为常见。
¤口服可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上腹不适、恶心、呕吐。 ¤血药浓度高则刺激延髓催吐化学感应区(CTZ),可致恶心及呕吐。 ¤较大剂量口服(抗风湿治疗)可引起胃溃疡及无痛性胃出血,原有者症状加重。 ¤餐后服药或同服止酸药可减轻胃肠道反应,米索前列醇可减少溃疡发生。
加重出血倾向
手术患者,术前1周应停用阿司匹林。
¤不可逆地抑制环氧化酶,对血小板合成血栓素A2(TXA2)有强大而持久的抑制作用,合成 TXA2能力恢复则需等到新生血小板补充,需7~8天。 ¤大剂量阿司匹林可以抑制凝血酶原的形成,引起凝血障得,加重出血倾向,使用维生素 K可以预防。 ¤严重肝损害、低凝血酶原血症、维生素K缺乏和血友病患者、产妇、孕妇或月经过多者禁用。
水杨酸反应
¤阿司匹林剂量过大(5g/d),出现头晕、眩晕、恶心、呕吐、耳鸣以及视力和听力下降,称为水杨酸反应,水杨酸中毒的表现。 ¤严重中毒者应立即停药,静脉滴注碳酸氢钠溶液以碱化尿液,加速水杨酸盐自尿液排泄。
过敏反应
¤少数患者可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过敏性休克。 ¤哮喘、鼻息肉及慢性荨麻疹患者禁用阿司匹林。
¤某些哮喘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解热镇痛药后可诱发哮喘,称为“阿司匹林哮喘”。 ¤因PG合成受阻,由花生四烯酸生成的白三烯以及其他脂氧酶代谢产物增多,内源性支气管收缩物质居于优势,导致支气管痉挛,进而诱发哮喘。 ¤肾上腺素治疗"阿司匹林哮喘"无效,可用抗组胺药和糖皮质激素治疗。
瑞夷综合征
¤在儿童感染病毒性疾病如流感、水痘、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使用阿司匹林退热时,偶可引起急性肝脂肪变性-脑病综合征(瑞夷综合征)。 ¤以肝衰竭合并脑病为突出表现,少见,预后恶劣。病毒感染患儿不宜用阿司匹林,可用对乙酰氨基酚代替。
对肾脏影响
¤对正常肾功能并无明显影响。 ¤少数人,特别是老年人及伴有心、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可引起水肿、多尿等肾小管功能受损的症状。
药物相互作用
¤双香豆素——出血 ¤肾上腺皮质——溃疡、出血 ¤磺酰脲类口服降血糖药合用——低血糖 ¤丙戊酸、呋塞米、青霉素、甲氨蝶呤——增加血药浓度
双水杨酯
¤本品抗炎镇痛作用类似阿司匹林,但不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对胃肠道刺激小,交叉过敏轻。 ¤可用于缓解各类疼痛:头痛、牙痛及神经痛等中等度疼痛,对各类急、慢性关节炎和软组织风湿具有一定的疗效。
苯胺类
对乙酰氨基酚
醋氨酚、扑热息痛
体内过程
¤口服易吸收。 ¤长期用药或过量中毒,体内谷胱甘肽被耗竭时,此毒性中间体以共价键形式与肝、肾中重要的酶和蛋白分子不可逆结合,引起肝细胞、肾小管细胞坏死。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解热镇痛作用与阿司匹林相当,但抗炎作用极弱。 ¤临床主要用于退热和镇痛。 ¤无明显胃肠刺激作用,故对不宜使用阿司匹林的头痛发热患者,适用本药。
不良反应
¤常见恶心和呕吐,偶见皮疹、粒细胞缺乏症、贫血、药热和黏膜损害等过敏反应。 ¤过量中毒可引起肝损害。 ¤长期大量用药,尤其是在肾功能低下者,可出现肾绞痛、急性肾衰竭或慢性肾衰竭(镇痛药性肾病)。
吲哚乙酸类
吲哚美辛
体内过程
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抗炎作用比阿司匹林强 10~40倍,有显著的抗炎及解热作用,对炎性疼痛有明显镇痛效果。 ¤对急性风湿性及类风湿关节炎,约2/3 患者可得到明显改善。 ¤对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也有效。 ¤对癌性发热及其他不易控制的发热常能见效。
不良反应
胃肠反应
恶心、呕吐、腹泻、诱发或加重溃疡、偶可见穿孔或出血。
中枢神经系统
20%—50%患者发生头痛、眩晕、偶见精神异常。
造血系统
引起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过敏反应
皮疹、严重者可诱发哮喘、血管性水肿及休克等。
禁忌证同阿司匹林。
芳基烷酸类
双氯酚酸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强效抗炎镇痛药,解热、镇痛、抗炎效应强于吲哚美辛、萘普生等。 ¤适用于各种中等程度疼痛、类风湿关节炎、粘连性脊椎炎、非炎性关节痛、椎关节炎等引起的疼痛。 ¤各种神经痛、手术及创伤后疼痛,以及各种疼痛所致发热等。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轻,除与阿司匹林相同外,偶见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
芳基丙酸类
布洛芬
体内过程
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主要经肝脏代谢,肾脏排泄。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有明显的抗炎、解热、镇痛作用。 ¤临床主要用于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关节炎、急性肌腱炎、滑液囊炎等,也可用于痛经的治疗。
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上腹部不适,长期使用可引起胃出血。
萘普生
¤有抗炎、解热、镇痛作用,为 PG合成酶抑制剂。 ¤对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痛风、运动系统(如关节、肌肉及腱)的慢性变性疾病及轻至中度疼痛如痛经等均有肯定疗效。 ¤对于风湿性关节炎及骨关节炎的疗效,类似阿司匹林。 ¤因贫血、胃肠系统疾病或其他原因不能耐受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消炎镇痛药的患者,用本药常可获满意效果。
烯醇酸类
吡罗昔康
¤主要用于治疗风湿性及类风湿关节炎。 ¤对急性痛风、腰肌劳损、肩周炎、原发性痛经也有一定疗效,其疗效与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及萘普生相似。
¤偶见头晕、水肿、胃部不适、腹泻或便秘、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停药后一般可自行消失。 ¤长期服用可引起胃溃疡及大出血。
美诺昔康
长期应用、胃黏膜损伤及胃出血发生率低于萘普生、双氯酚酸和吡罗昔康
氟诺昔康
¤对COX-2具有高度选择性抑制作用和很强的镇痛抗炎作用,但解热作用弱。 ¤可用于缓解术后疼痛、剧烈坐骨神经痛及强直性脊柱炎的慢性疼痛,其疗效与吗啡、曲马多相当。 ¤可替代或辅助阿片类药物用于中度至剧烈疼痛时的镇痛,且不产生镇静、呼吸抑制和依赖性等阿片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
吡唑酮类
保泰松
¤具有很强的抗炎、抗风湿作用,而解热作用较弱。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风湿性及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 ¤由于不良反应较多,已少用。
烷酮类
萘丁美酮
临床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轻。
异丁芬酸类
舒林酸
¤在体内转化为磺基代谢物才有解热,镇痛,抗炎活性,效应强度不及吲哚美辛,但强于阿司匹林。 ¤胃肠反应发生率较低,肾毒性和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也低于吲哚美辛。
选择性环氧化酶-2抑制药
塞来昔布
体内过程
口服易吸收,主要在肝脏代谢,随尿和粪便排泄。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具有抗炎、镇痛和解热作用。 ¤在治疗剂量时对人体内 COX-1无明显影响,也不影响 TXA2的合成,但可抑制 PGL2合成。 ¤用于风湿性、类风湿关节炎和骨关节炎的治疗,也可用于手术后镇痛、牙痛、痛经,还可以用来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
不良反应
¤胃肠道不良反应、出血和溃疡发生率均较其他非选择性非甾体抗炎药低。 ¤水肿、多尿和肾损害有可能发生,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较为严重,长期使用寨来昔布可能增加严重心血管血栓性不良事件、心肌梗死和卒中的风险。 ¤有血栓形成倾向的患者需慎用,磺胺类过敏的患者禁用。
罗非昔布
¤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但不抑制血小板聚集。 ¤主要用于治疗骨关节炎。 ¤心血管不良事件严重,已少用,世卫已召回。
帕瑞昔布
伐地昔布的水溶性非活性前体药物
尼美舒利
¤新型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抗炎、镇痛和解热作用,相比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其抗炎作用强,副作用较小。 ¤常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和骨关节炎、腰腿痛、牙痛、痛经的治疗。胃肠道不良反应少而轻微。
禁用于儿童发热。
抗痛风药
分类
(1)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如别嘌醇。 (2)增加尿酸排泄的药物:如丙磺条、苯磺吐酮、苯源马隆等。 (3)抑制白细胞游走进入关节的药物,如秋水仙碱等。 (4)—般的解热镇痛抗炎药物,如 NSAIDs 等。
别嘌醇
¤别嘌醇在低浓度时是酶的竞争性抑制剂,而在高浓度时则为非竞争性抑制剂。 ¤别嘌醇在肝脏与代谢产物奥昔嘌醇也是酶的非竞争性抑制剂,在组织中停留时间较长,使尿酸生物合成受阻,血浆中尿酸浓度降低,尿中排出减少,并能使痛风患者组织内的尿酸结晶重新溶解,多用于慢性痛风。 ¤不良反应较少,偶见皮疹、胃肠反应、转氨酶升高和白细胞减少。
丙磺舒
¤通过竞争性抑制肾小管对有机酸的转运、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再吸收,来增加尿酸排泄。 ¤因没有镇痛及抗炎作用,不适用于急性痛风,不良反应少见。
磺吡酮
¤可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再吸收,促进尿酸的排泄,降低血尿酸水平。 ¤用于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和高尿酸血症,动脉血栓性疾病的防治。减缓或预防痛风结节的形成和关节的痛风病变。 ¤常见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腹痛、皮疹、咽痛、肝损害。
苯溴马隆
¤能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再吸收,促进尿酸排泄,从而降低血中尿酸的浓度。 ¤因其不会阻挠嘌呤核苷酸代谢,适用于长期治疗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病。 ¤少数患者可出现粒细胞减少,故应定期检查血象。极个别病例出现抗药性及持续性腹泻。
秋水仙碱
¤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选择性抗炎作用。 ¤中断了粒细胞迁移,抑制了急性发作局部的粒细胞浸润,抑制白三烯的合成与释放。 ¤对一般性疼痛及其他类型关节炎无效。 ¤不良反应多见。主要是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