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45.药理学 抗病毒药和抗真菌药
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 1.抗真菌药 (1)药理作用 (2)临床应用 2.抗病毒药 (1)利巴韦林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2)干扰素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3)阿昔洛韦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编辑于2022-05-27 09:02:50"警惕心脏的隐形杀手!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病原体侵袭心内膜的危重疾病典型表现为发热、心脏杂音和周围体征(如瘀点、Osler结节),可引发脑、肺、肾等多器官栓塞诊断需结合血培养、超声心动图和免疫学检查(如高丙种球蛋白血症)。治疗核心是足量抗生素,严重病例需手术清除赘生物高危人群(如心脏瓣膜病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或新发杂音时应立即排查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
"手足癣困扰?一文教你科学应对!手足癣是由红色毛癣菌等真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皮肤病,表现为水疱、脱屑或糜烂,通过接触传染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和真菌检查,注意与湿疹等疾病区分治疗以局部用药为主(24周),顽固者可口服抗真菌药预防关键:保持皮肤干燥、不共用物品,合并灰指甲需同步治疗特别提醒:足癣易引发细菌感染,出现红肿热痛需及时就医!"
登革热是由DENV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典型病程分为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皮疹等,重症可出现出血或休克通过病毒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查可确诊,需与麻疹、出血热等疾病鉴别预防关键在防蚊灭蚊,患者多预后良好,但重症需警惕急性肾衰竭等并发症早期识别预警指征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警惕心脏的隐形杀手!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病原体侵袭心内膜的危重疾病典型表现为发热、心脏杂音和周围体征(如瘀点、Osler结节),可引发脑、肺、肾等多器官栓塞诊断需结合血培养、超声心动图和免疫学检查(如高丙种球蛋白血症)。治疗核心是足量抗生素,严重病例需手术清除赘生物高危人群(如心脏瓣膜病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或新发杂音时应立即排查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
"手足癣困扰?一文教你科学应对!手足癣是由红色毛癣菌等真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皮肤病,表现为水疱、脱屑或糜烂,通过接触传染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和真菌检查,注意与湿疹等疾病区分治疗以局部用药为主(24周),顽固者可口服抗真菌药预防关键:保持皮肤干燥、不共用物品,合并灰指甲需同步治疗特别提醒:足癣易引发细菌感染,出现红肿热痛需及时就医!"
登革热是由DENV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典型病程分为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皮疹等,重症可出现出血或休克通过病毒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查可确诊,需与麻疹、出血热等疾病鉴别预防关键在防蚊灭蚊,患者多预后良好,但重症需警惕急性肾衰竭等并发症早期识别预警指征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抗病毒药和抗真菌药
执业大纲
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 1.抗真菌药 (1)药理作用 (2)临床应用 2.抗病毒药 (1)利巴韦林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2)干扰素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3)阿昔洛韦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抗病毒药
概述
病毒特点
最简单的微生物,不具备细胞结构,主要包括DNA 及RNA病毒两类。
感染过程
吸附并穿入宿主细胞内®病毒脱壳®利用宿主细胞代谢系统进行增殖复制®病毒颗粒装配成熟®从细胞内释放出来
作用机制
①竞争细胞表面的受体,阻止病毒的吸附,如肝素或带阴电荷的多糖。 ②阻碍病毒穿入和脱壳,如金刚烷胺能抑制A型流感病毒的脱壳和病毒核酸到宿主胞质的转移而发挥作用。 ③阻碍病毒生物合成: §如碘苷抑制胸腺嘧啶核苷合成酶,影响 DNA 的合成; §阿糖腺苷干扰DNA聚合酶,阻碍 DNA 的合成; §阿昔洛韦可被由病毒基因编码的酶(如胸苷激酶)磷酸化,该磷酸化合物为病毒DNA聚合酶的底物,二者结合后就可发挥抑制酶的作用,因而可阻止病毒 DNA 的合成。 ④增强宿主抗病能力,如干扰素能激活宿主细胞的某些酶,降解病毒的 mRNA,抑制蛋白的合成,翻译和装配。
广谱抗病毒药
利巴韦林
特点
¤广谱抗病毒药,对多种RNA 和DNA病毒有效,包括甲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 ¤也有抗腺病毒、疱疹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作用。
体内过程
¤口服吸收迅速。 ¤本品可透过胎盘,也能进入乳汁。 ¤在肝内代谢,主要经肾排泄。
药理作用及机制
¤不改变病毒吸附、侵入和脱壳,也不诱导干扰素的产生。 ¤药物进入感染的细胞后磷酸化®产物作为病毒合成酶的竞争性抑制剂®抑制肌苷单磷酸脱氢酶、流感病毒RNA多聚酶和mRNA鸟苷转移酶®鸟苷三磷酸的减少,损害病毒RNA和蛋白合成,病毒复制与传播受抑。
临床应用
¤对急性甲型和丙型肝炎有一定疗效。 ¤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和支气管炎效果最佳,通常气雾剂给药,流感也用气雾剂给药,而其他大多数通过静脉注射进行治疗。
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贫血、乏力等,停药后即消失。 ¤可抑制齐多夫定转变成活性型的磷酸齐多夫定,同用时有拮抗作用。
干扰素(IFN)
概述
¤在病毒感染的各个阶段都发挥一定的作用,在防止再感染和持续性病毒感染中也有一定作用。 ¤有抗病毒作用的IFNs 有3种,即 IFN-α、-b 和-g。
药理作用及机制
¤IFNs为广谱抗病毒药。 ¤对病毒穿透细胞膜过程、脱壳、mRNA合成、蛋白翻译后修饰、病毒颗粒组装和释放均可产生抑制作用。 ¤IFNs 诱导的酶: ①蛋白激酶∶抑制病毒肽链启动; ②oligoisoadenylate合成酶∶激活RNA酶,降解病毒mRNA; ③磷酸二酯酶∶降解tRNA末端核苷,抑制病毒肽链延长,即抑制蛋白的合成,翻译和装配。
临床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如流感及其他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病毒性心肌炎、流行性腮腺炎、乙型脑炎等和慢性病毒性感染如慢性活动性肝炎,CMV性感染等。 ¤另外还广泛用于肿瘤治疗。
不良反应
全身用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一过性发热、恶心、呕吐、倦怠、纳差等流感样反应,偶有骨髓抑制、肝功能障碍。
转移因子
¤健康人白细胞提取出的一种核苷肽,无抗原性。 ¤将供体细胞的免疫信息转移给未致敏的受体细胞,从而使受体细胞获得供体样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 ¤临床用于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病毒感染、霉菌感染和肿瘤等的辅助治疗。
胸腺肽α1
¤诱导T细胞分化成熟,并调节其功能。 ¤临床用于慢性肝炎、艾滋病,其他病毒性感染和肿瘤的治疗或辅助治疗。
抗HIV药
HIV感染过程
¤一旦HIV进入CD4+细胞,病毒RNA即被用做模板,在反转录酶(RNA依赖性DNA多聚酶)催化下产生互补双螺旋DNA,病毒DNA进入宿主细胞核,并在HIV整合酶催化下掺入宿主基因组。 ¤最后,病毒DNA被转录和翻译成一种称为多聚蛋白的大分子非功能多肽,其再经 HIV蛋白酶裂解成小分子功能蛋白。
作用机制
主要通过抑制反转录酶或HIV蛋白酶发挥作用,包括核苷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非核苷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和蛋白酶抑制剂(PIs)3类。
分类
1.核苷反转录酶抑制剂
作用机制
¤NRTIs被宿主细胞的胸苷酸激酶磷酸化成活性三磷酸代谢物,与相应的内源性核苷三磷酸盐竞争反转录酶,并被插入病毒DNA,导致DNA链合成终止。 ¤也可抑制宿主细胞 DNA 多聚酶而表现细胞毒作用。
齐多夫定
¤治疗 HIV感染的首选药,既有抗 HIV-1活性,也有抗 HIV-2 活性。 ¤最常见不良反应:骨髓抑制、贫血或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扎西他滨
¤常被推荐与齐多夫定和一种蛋白酶抑制剂三药合用。 ¤适用于AIDS 和 AIDS相关综合征,也可与齐多夫定合用治疗临床状态恶化的HIV感染患者。
司他夫定
¤用于不能耐受齐多夫定或齐多夫定治疗无效的患者。 ¤不能与齐多夫定合用,因为齐多夫定能减少本品的磷酸化。与去羟肌苷或拉米夫定合用可产生协同效应。 ¤主要不良反应为外周神经炎。
拉米夫定
¤通常与司他夫定或齐多夫定合用治疗 HIV感染,有效治疗慢性 HBV感染。 ¤不良反应主要为头痛、失眠、疲劳和胃肠道不适等。
去羟肌苷
作为严重HIV感染的首选药物,特别适合于不能耐受齐多夫定或齐多夫定治疗无效者。
2.非核苷反转录酶抑制剂
作用机制
¤NNRTIs不需细胞内磷酸化代谢激活,直接结合到反转录酶并破坏催化位点从而抑制反转录酶的活性。 ¤在反转录酶上有与 NRTIs不同的结合点。 ¤也可抑制RNA或DNA依赖性 DNA多聚酶活性,但不插入到病毒 RNA。
特点
¤由于作用机制不同,故与NRTIs 和 PI合用可协同抑制 HIV 复制。 ¤有效预防HIV从感染孕妇到胎儿的子宫转移发生率。 ¤从不单独应用于HIV 感染,因单独应用时 HIV 迅速产生耐药性。 ¤皮疹为最常见不良反应。
奈韦拉平
常与其他抗反转录病毒药物合用于治疗HIV-1成人和儿童患者。
3.蛋白酶抑制剂
作用机制
抑制蛋白酶阻止前体蛋白裂解,导致未成熟的非感染性病毒颗粒堆积,进而产生抗病毒作用。
茚地那韦
¤可与抗反转录病毒制剂(如核苷和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合用治疗成人的 HIV-1感染。 ¤单独应用治疗临床上不适宜用核苷或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治疗的成年患者。
4.整合酶抑制剂
作用机制
整合酶抑制剂是HIV整合酶的链转移抑制剂。
拉替拉韦
与其他抗反转录病毒药物联合使用,用于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I型(HIV-1)感染。
5.进入抑制剂
马拉维若
在R5病毒进入T细胞前将其阻止在细胞膜外面,而不像其他HIV抗病毒药作用于细胞内的病毒。
6.融合酶抑制剂
¤主要是通过阻断HIV的黏附融合而达到阻止HIV感染的目的。 ¤目前临床常用的此类药物是恩夫韦肽。
抗疱疹病毒药
概述
¤疱疹病毒分为单纯疱疹病毒(HSV)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 ¤I型HSV主要导致口唇疱疹,Ⅱ型HSV主要导致生殖器疱疹。
阿昔洛韦
体内过程
¤口服吸收差。 ¤局部应用后可在疱疹损伤区达到较高浓度。
药理作用及机制
¤为广谱、高效的抗病毒药。 ¤目前最有效的抗I型和Ⅱ型单纯疱疹病毒(HSV)药物之一,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和 EB病毒等其他疱疹病毒有效。 ¤对正常细胞几乎无影响。 ¤在被感染的细胞内,在病毒腺苷激酶和细胞激酶的催化下,转化为三磷酸无环鸟苷,对病毒DNA多聚酶呈强大的抑制作用,阻滞病毒DNA的合成。
临床应用
¤HSV感染的首选药。 ¤局部应用治疗疱疹性角膜炎、单纯疱疹和带状疱疹,口服或静注可有效治疗单纯疱疹脑炎、生殖器疱疹、免疫缺陷病人单纯疱疹感染等。
不良反应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功能紊乱、头痛和斑疹。 ¤静脉输注可引起静脉炎、可逆性肾功能紊乱包括血尿素氮和肌酐水平升高以及神经毒性包括震颤和谵妄等。 ¤与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丙磺舒合用可致其血浓度升高。
伐昔洛韦
¤其抗病毒活性、作用机制及耐药性与阿昔洛韦相同。 ¤可治疗原发性或复发性生殖器疱疹、带状疱疹及频发性生殖器疱疹。
更昔洛韦
只用于艾滋病、器官移植、恶性肿瘤时严重 CMV感染性肺炎、肠炎及视网膜炎等。
膦甲酸
¤可用于治疗 AIDS患者的 CMV性视网膜炎和耐阿昔洛韦的HSV感染。 ¤可用于治疗 AIDS和 HIV感染患者并发的鼻炎、肺炎、结膜炎和 CMV性视网膜炎,与齐多夫定联合可抑制HIV复制。
阿糖腺苷
疗效低、毒性大,现已较少应用。
碘苷
仅限于局部用药,用于眼部或皮肤疱疹病毒和牛痘病毒的感染,对急性上皮型疱疹性角膜炎疗效最好。
曲氟尿苷
局部应用治疗眼部感染,是治疗疱疹性角膜结膜炎和上皮角膜炎应用最广泛的核苷类衍生物,通常对阿糖胞苷和碘苷治疗无效的感染仍有效。
抗流感病毒药
金刚乙胺和金刚烷胺
主要用于预防 A型流感病毒的感染。
奥司他韦
治疗流行性感冒,且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抗生素的使用,是目前治疗流感的常用药物之一。
扎那米韦
临床用于成年患者和12岁以上的青少年患者,治疗由 A型和B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
抗肝炎病毒药
(一)抗乙肝病毒药物
干扰素
拉米夫定
阿德福韦翰
恩替卡韦
(二)抗丙肝病毒药
博赛匹韦
特拉匹韦
索非布韦
哈瓦尼
抗真菌药
概述
真菌感染分类
表浅部真菌感染:常由各种癣菌引起,主要侵犯皮肤、毛发、指(趾)甲、口腔或阴道黏膜等,发病率高。
深部真菌感染:多由白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引起,主要侵犯内脏器官和深部组织,病情严重,病死率高。
抗生素类抗真菌药
两性霉素 B
药理作用及机制
¤几乎对所有真菌均有抗菌活性,为广谱抗真菌药。 ¤对新型隐球菌、白念珠菌、芽生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粗球孢子菌、孢子丝菌等有较强的抑菌作用,高浓度时有杀菌作用。 ¤可选择性地与真菌细胞膜中的麦角固醇结合,从而改变膜通透性,引起真菌细胞内小分子物质(如氨基酸、甘氨酸等)和电解质(特别是钾离子)外渗,导致真菌生长停止或死亡。
临床应用
¤静脉滴注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 ¤真菌性脑膜炎时,除静脉滴注外,还需鞘内注射。 ¤口服仅用于肠道真菌感染。 ¤局部应用治疗皮肤、指甲及黏膜等表浅部真菌感染。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应定期进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等检查以便及时调整剂量。
制霉菌素
主要局部外用治疗皮肤、黏膜浅表真菌感染。
灰黄霉素
药理作用及机制
¤杀灭或抑制各种皮肤癣菌如表皮癣菌属、小芽胞菌属和毛菌属,对生长旺盛的真菌起杀灭作用,而对静止状态的真菌只有抑制作用。 ¤对念珠菌属以及其他引起深部感染的真菌没有作用。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各种皮肤癣菌的治疗。对头癣疗效较好,指(趾)甲癣疗效较差。 ¤由于该药毒性反应较大,临床已少用。
唑类抗真菌药
酮康唑
口服可有效地治疗深部、皮下及浅表真菌感染。 亦可局部用药治疗表浅部真菌感染。
咪康唑和益康唑
广谱抗真菌药,目前临床主要局部应用治疗阴道、皮肤或指甲的真菌感染。
克霉唑
广谱抗真菌药,局部用药治疗各种浅部真菌感染。
联苯苄唑
¤抗菌活性明显强于其他咪唑类抗真菌药,具有广谱、高效抗真菌活性。 ¤临床用于治疗皮肤癣菌感染。
伊曲康唑
治疗罕见真菌如组织胞浆菌感染和芽生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氟康唑
治疗艾滋病患者隐球菌性脑膜炎的首选药,与氟胞嘧啶合用可增强疗效。
伏立康唑
对多种耐氟康唑、两性霉素B的真菌深部感染有显著治疗作用。
卡泊芬净
¤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念珠菌败血症和下列念珠菌感染∶腹腔脓肿、腹膜炎和腹腔感染;食管念珠菌病。 ¤难治性或不能耐受其他治疗如两性霉素 B、两性霉素 B 脂质体制剂和(或)伊曲康唑的侵袭性曲霉病的治疗。
丙烯胺类抗真菌药
特比萘芬
可以外用或口服治疗甲癣和其他一些浅表部真菌感染。
嘧啶类抗真菌药
氟胞嘧啶
¤主要用于隐球菌感染、念珠菌感染和着色霉菌感染,疗效不如两性霉素 B。 ¤由于易透过血脑屏障,对隐球菌性脑膜炎有较好疗效,但不主张单独应用,常与两性霉素B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