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022社工初级实务考点梳理(全)
2022社工初级实务考点梳理(全):这部分是社会工作的基本知识,考查的是考生对专业社会工作基础知识的了解。内容包括社会工作的内涵、目标和功能、要素和主要领域,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伦理,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编辑于2022-05-30 14:03:232022社工初级实务考点梳理
第一章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
接案阶段
1.接案前的准备
(1)了解服务对象的来源(重点)主动求助、他人介绍\机构转介、工作者外展(主动发现)
(2)认定服务对象的类型(重点)自愿型、非自愿型(强制要求接受服务)
(3)现有服务对象与潜在服务对象(重点)
(4)了解服务对象的求助过程
2.会谈的主要任务
(1)会谈准备、会谈提纲(必考)
①服务对象资料准备(重点):是否接受过服务、了解服务对象身体和精神健康状况、走访社区、是否有特殊事项。
②拟定会谈提纲(重点):介绍自己及其专长;介绍会谈目的与内容,双方角色和责任;介绍机构服务内容和政策;征求服务对象对会谈安排的意见,了解期望;征求是否有需要紧急处理事项。(3介绍2征求)
(2)会谈
会谈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服务对象最关心的事项,以便达到助人目标。
(3)会谈的主要任务
①确定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寻求帮助的原因、对自己的看法、期望达到的目标);
②澄清角色期望和义务;
③激励并促进服务对象进入受助角色;
④促进和诱导服务对象态度和行为的改变;
⑤达成初步协议(提供服务、问题界定、角色期望和时间长度);
⑥决定工作进程(终结服务、转介其他服务、进入下一步助人阶段)
3.会谈的主要技巧
(1)主动介绍自己 姓名、在机构负责什么工作、个人专长、提供协助的目的、怎样提供服务等
(2)沟通(重点)治疗性沟通,提供支持、减轻焦虑、协助建立正确想法、促成有效行动
(3)倾听 不仅要听,还要参与,要与服务对象互动,对服务对象的叙述给予及时回应
4.资料收集的方法
(1)收集服务对象的资料内容个人资料、身体情况、服务对象的特点与能力、服务对象所处社会环境
(2)收集资料的方法和途径(必考)
①询问,向服务对象及其系统进行询问,会谈、问卷、角色扮演
②咨询,向专业人士咨询
③观察,实地观察,通过家访或深入社区生活进行
④利用已有资料,档案资料、工作报告、调查报告、政府机构提供的材料
⑤问卷调查,问卷方式收集客观资料
5.接案应注意的事项
(1)决定是否需要紧急介入(弹性)遇到紧急情况,如自杀、性暴力,家暴等问题时,社工需要紧急介入,以首先保证服务对象的生命安全。
(2)权衡是否有能力处理问题
(3)决定解决问题的先后次序共同决定问题先后次序,既尊重服务对象决定,又采用先易后难
(4)保证服务对象要求的服务符合机构的工作范围
预估阶段
1.预估的目的和任务
(1)预估:“预估” 是依据既定情境中的事实与特点推论出有关服务对象问题含义的暂时性结论的逻辑过程。简单说,预估是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认定问题的过程。
(2)预估的目的 预估是一个认识服务对象的过程,目的在于达到对服务对象、服务对象的问题以及所处环境的了解,并形成概念化的认识,从而建构一个计划去解决或消除问题。
(3)预估的任务(必考)
①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客观因素:服务对象的背景材料、所处环境;问题发生与持续的时间,为解决问题所做的努力;
②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主观因素:服务对象对问题的实际感受;
③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成因与使问题延续的因素;
④识别服务对象与环境中的积极因素:服务对象内外的资源,能力与优势;
⑤决定提供服务的方式与内容。
2.预估阶段的基本步骤
(1)探究服务对象的情况、问题与需求 描述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求;描述问题如何发生、原因是什么、发展状况;描述服务对象处境及生活中的社会系统;探究服务对象不能解决问题的原因;描述服务对象的生命历程及发展阶段;描述并鉴定服务对象的资源情况。
(2)分析服务对象的资料并做出预估摘要 对服务对象的问题做出解释;列出服务对象的目标及先后次序;决定介入的策略;撰写预估摘要(自身系统、家庭系统、社会系统预估)。
计划阶段
1.服务计划的构成
(1)目的和目标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2)关注的问题与对象个人、家庭、小组/群体、组织、社区
(3)介入方法和介入行动
2.制订服务计划的原则
(1)要有服务对象的参与
(2)尊重服务对象的意愿
(3)尽可能详细和具体
(4)与工作的总目标、宗旨相符合
3.制订服务计划的方法
(1)设定目的和目标(必考)
①确定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
②向服务对象解释设定目标的目的
③共同选择适当的目标
④目标陈述要明白易懂,重在促进服务对象的成长(增加了、提高了等)
⑤目标要可测量、具有操作性和现实性
⑥与服务对象探讨目标可行性和可能的利弊
⑦确定目标并决定目标的先后次序
(2)构建行动计划
①选择介入系统系统是指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域。正式与非正式系统,介入系统分为个人、家庭、小组、社区以及宏观社会系统。
②选择介入行动 危机介入、资源整合、经济援助、安置服务
4.服务协议的签订过程与技巧
介入阶段
1.介入的分类
(1)直接介入(重点) 以个人、家庭和小群体为关注对象,针对他们直接行动; 也指针对服务对象采取的行动以及直接服务。
(2)间接介入(重点) 社工代表服务对象,介入服务对象以外的其他系统间接帮助他们,改变环境的策略。
(3)综合介入 人与环境互动的视角,一是增强个人的生活适应能力; 二是增强社会和物理环境对个人需要的回应。
2.选择介入行动的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对象自决:以服务对象利益为核心,注重服务对象的参与。
(2)个别化:针对特殊性采取行动。
(3)考虑服务对象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对个人要协助完成生命任务,对家庭或群体要考虑特殊阶段相连的特殊任务。
(4)与服务对象相互依赖:共同开展工作。
(5)瞄准服务目标:围绕目标开展行动。
(6)考虑经济效益:最小的成本获最大的改变结果,找准介入目标。
评估阶段
1.评估的目的
(1)考查社会工作介入效果、服务对象进步情况及介入目标的实现程度
(2)总结工作经验,改善工作技巧,提升服务水平
(3)验证社会工作方法的有效性
(4)进行社会工作研究
2.评估的类型
(1)过程评估
①介入初期和中期:评估重点是对服务对象的表现及工作者的工作和技巧进行评估,了解服务对象改变的进展,适时修正介入方案,改善工作技巧。
②结束阶段:重在评估什么因素导致服务对象的改变。
(2)结果评估:最终阶段进行评估,目标结果和理想结果。
3.评估的方法与技巧
(1)收集评估资料的途径
①收集服务对象档案进行评估
②收集服务对象对介入过程和结果的意见与看法
③用调查方法收集介入效果的数据和事实资料
(2)基线测量(前后测测量)建立程序
①建立基线(定目标、选工具、做记录):确定介入目标、选择测量工具、目标行为测量并记录
②进行介入期测量
③分析与比较
(3)对服务对象影响评估(重点)服务对象满意度测量、差别影响评分
(4)任务完成情况的测量评估 五级:没有进展、极少实现、部分实现、大体上实现、全部实现
(5)目标实现程度的测量评估 目标核对表(重点)、个人目标尺度测量
4.评估应注意的问题
(1)注重社会工作者的自我评估与反思
(2)调动服务对象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评估过程评估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
(3)评估方法要与社会工作的价值相吻合,并注意保密
(4)要切合实际需要
结案阶段
1.结案阶段的主要任务
(1)总结工作
(2)巩固已有改变(重点)
①回顾工作过程:帮助服务对象回顾问题、解决问题的行动和步骤
②强化服务对象已有改变:指明和强调服务对象自己取得的成绩来增进自信
③给服务对象积极支持:鼓励服务对象自己独立解决问题,肯定其能力
(3)解除专业工作关系
(4)撰写结案记录
2.结案的类型
(1)目标达到的结案
(2)因服务对象不愿意继续接受服务而必须终止专业关系的结案
(3)存在不能实现目标的客观和实际原因的结案(转介或转移)
(4)社会工作者或服务对象身份发生变化时的结案
3.服务对象的负面反应
(1)否认:不准时参加与社工的工作会谈、会谈时心不在焉等。
(2)倒退:回复到以前的状态,以此拖延结案的到来。
(3)依赖:对社会工作者过分依靠。
(4)抱怨:对社会工作者不满意。
(5)愤怒:对社会工作者不满,批评、攻击和挑战其他人。
(6)讨价还价:服务对象寻找各种理由拖延结案。
(7)忧郁:服务对象无精打采、失落而无助,对结束专业关系充满焦虑。
4.结案时特殊情况及处理方法与技巧
(1)结案前与服务对象回顾介入工作的过程,以确定结案时机是否已经成熟;
(2)提前让服务对象知道结案的时间,早些做好心理准备。如鼓励双方公开讨论结案问题、社工同感表达理解情绪;
(3)逐渐减少与服务对象的接触,提醒服务对象要学会自立,告知服务对象有需要时将继续提供帮助;
(4)社工估计一些结案后可能会破坏改变成果的因素,预防问题产生,为服务对象提供有帮助的资源网络的支持;
(5)安排正式的结案活动,让服务对象分享各自的收获,以建设性的方式表达感受,互相鼓励。
5.结案后的跟进服务
(1)电话跟进
(2)个别会面
(3)集体会面
(4)跟进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
第二章 儿童社会工作
1.儿童的特点
(1)社会属性的特点每个人人生的基础、每个家庭的基础、一个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
(2)成长发展的特点
快速性:
阶段性:婴儿、幼儿、学前、学龄(6-12岁)、青少年(13-18岁) ;
不均衡性;个体差异性:不同于整体特征;
分化与互补性:身心发展,
协调性;
顺序性(重点) :
①生理发展,从上到下、由近及远、从小到大、由低级向高级;
②心理发展,婴儿-信任人格、幼儿-自主人格、学前-勤奋人格
2.儿童的需要
(1)生存的盖要:生命存在(基本生活照料)、社会存在(获得社会身份)
(2)发展的需要:良好家庭生活、获得受教育机会、获得足够的休闲与娱乐.
(3)受保护的需要:免遭伤害需要
①儿童虐待:身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
②儿童忽视:日常生活照料与医疗照顾的忽视、对儿童发展需要和教育需要的忽视、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忽视
③儿童剥削:童工形式的劳动剥削、从事商业活动的性剥削
(4)社会化需要:基本生活技能;自我观念发展,分清自我与非我的关系;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良好品德,适应社会规范,培养社会角色
3.儿童面临的问题
(1)儿童生存问题:新生儿健康问题、儿童营养问题
(2)儿童发展问题:贫困问题、辍学问题
(3)儿童保护问题:免遭伤害需要
①儿童被遗弃:遗弃的婴幼儿;②儿童遭受体罚和肢体虐待的问题;③儿童被性侵的问题;④儿童被忽视的问题;
⑤儿童被拐卖的问题;
⑥家庭监护问题
监护不足一单亲、贫困家庭,造成被忽视风险;
监护不当一过于严厉或溺爱,造成被虐待风险;
监护缺失一服刑、吸毒、外出务工等,造成被忽视或被他人侵害风险
4.儿童社会工作的定义与要素
(1) 儿童社会工作的概念儿童社会工作者在儿童权利价值理念的指导下,以全体儿童为服务对象,聚焦困境儿童,从服务对象个体、群体、家庭、社区和社会等不同层面,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创造儿童友好环境,帮助其免遭权益侵害,促进其健康成长。
(2)儿童社会工作的要素儿童福利制度要素;儿童权利要素;儿童法规政策要素;儿童中心的系统视角要素;评估要素;方法要素。
5.儿童社会工作的类型
(1)支持性儿童服务:针对全体儿童及家庭,尤其是家庭监护状况良好的家庭;目的是支持父母履行教养职责。
(2)补充性儿童服务针对亲职能力不足的儿童及家庭,提供经济援助、亲职教育等。弥补亲职能力的不足,改善亲职状况。
(3)替代性儿童服务钍对亲职严重不当和亲职缺失的儿童,家庭收养、寄养和机构养育等。目的是通过替代儿童的父母履行亲职职责,使儿童回归家庭环境,健康成长。
(4)儿童保护服务:遭受人为侵害的儿童及家庭
6.儿童社会工作的特点
(1)明确了儿童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念儿童社会工作要以保障儿童的基本生存和发展,保障所有儿童获得公平服务,保障儿童利益最大化,保障儿童参与社会等为专业服务活动的基本原则。
(2)界定了儿童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范围
(3)聚焦亲职能力建设,突出家庭监护服务父母的监护能力成为儿童健康成长的最基本保障,将家庭置于实务的中心
(4)兼顾了专业理想和本土化实务路径之间的平衡
7.儿童社会工作的原则
(1)优先原则,政策制定、服务计划制订、资源配置和服务提供等方面,应优先考虑儿童的利益和需要。
(2)利益最大原则,应以儿童为中心,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利益出发提供专业服务,最大限度保障儿童权益。
(3)最小伤害原则,尽量选择对儿童造成最小伤害的方案,或者是最容易从伤害中恢复的方案。
(4)平等参与原则,应创造公平的环境,确保儿童享有平等的权利。
(5)生态系统原则,重视家庭的作用,运用生态系统的观点,从儿童自身及环境互动关系中获取资源等。
8.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1)传播理念和知识
①母婴保健:婚前保健服务、孕产期保健
②婴儿早期喂养理念和实践:社工联合医疗人员和机构向新生儿母亲和家长宣传早期喂养知识
③幼儿早教:宣传早教的重要性、示范早教方法,确保儿童在安全和谐的环境中生活
④科学育儿(重点):科学育儿理念(儿童权利和现代儿童观)、知识(儿童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发展知识)、技能(观察技能、沟通技能和引导技能)
(2)提供家庭支持服务(必考)
①亲职辅导:如何做好父母的指导和教育,提高亲职能力,个案、互助小组等
②婚姻辅导:夫妻双方为对象,为儿童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③家庭辅导:以家庭为单位,以全体家庭成为对象,改善家庭成员关系为重点
④亲子关系辅导:以父母和子女为对象,消除隔阂和矛盾为目标
(3)开展儿童支持服务(重点)
①儿童问题辅导:针对儿童多种问题进行辅导
②儿童的娱乐和休闲:强壮身体、促进情绪放松、增进人际关系和改善社交技能、获得同伴认同、得到自我实现、培养能力、凝聚家庭等
③儿童的社会化引导:自我认同,婴幼儿期以家长为对象、学龄期以家庭和老师为对象、青少年期以儿童本身为对象;技能学习,人际交往、时间管理、理财技能、整理和简化用品等;团队精神;社会责任;
9.补充和改善家庭状况
(1)补充和改善家庭经济状况
①链接现有政策资源:孤儿生活保障政策、低保政策、残疾人补助等
②困境父母就业援助: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就业信息等
(2)补充和改善家庭监护状况
①亲职教育:亲职不当的父母,帮助其纠正不当的教养理念和行为
②课后服务(四点半课堂):补充父母或照顾者时间和精力不足而提供的儿童托管服务
10.救助和保护儿童
(1)儿童收养问题(重点) 发送信息、家庭招募、评估、培训、适配、办手续、送养、收养后跟踪、评估结案
(2)家庭寄养服务(重点) 寄养家庭的招募、筛选合格家庭、评审合格家庭、寄养家庭培训、儿童与寄养家庭适配、寄养监督与支持服务、寄养结案
(3)机构类家庭养育服务 在儿童福利机构内,通过招募自然夫妇充当父母角色,配置3名以上儿童,入住与社会居住小区一样的单元房,形成一个“类似”家庭的儿童照料模式。
(4)机构集体养育服务 将家庭监护缺失儿童集中安置在儿童福利机构中,是由机构工作人员集体看护的一种照料模式。
(5)贯穿四种替代育儿模式的社工服务辨析 社工承担的是儿童权利最大化的实践者角色。家庭安置永远是儿童社会工作者的最高追求。
11.儿童社会工作服务的内容与整体流程
(1)社区儿童福利服务和儿童保护预防服务
社区儿童福利服务是聚焦儿童发展的服务和国家已有社会保障以及落实国家救助、补助、津贴和临时困难救济等政策服务;
社区儿童保护预防服务即针对有儿童侵害风险家庭的预防性服务。
(2)儿童保护的发现报告和伤害评估报告发现儿童保护案件——报告有关部门——及时制止儿童侵害行为——开展伤害状况评估——以评估结果为依据,完成监护处置工作
(3)失依儿童的替代照料和康复回归服务 如父母监护状况无法满足受害儿童康复和回归的需要,受害儿童会临时或永久性被带离原生家庭;社会工作者需要聚焦儿童的康复回归,回归家庭和社区。
(4)“三合一”的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整体流程 儿童社会工作服务的整体流程、聚焦儿童保护的儿童福利服务整体流程、“风险预防、发现报告、康复回归”“三合一”整体流程
12.以家庭为中心的方法
(1)概念:以家庭为中心的方法是以儿童并获得最佳照顾和保护为目标,针对儿童生活的家庭和社区开展的提升照顾儿童和保护儿童技能,改善社区儿童安全环境的方法。
(2)方法要素 以家庭为单位、聚焦家庭功能、家庭全程参与、建立良好关系、链接资源网络
(3)方法理念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最佳环境,儿童社会工作保障儿童能够安全、永久和健康成长的有效方法就是要联合家庭,让家长参与,发挥家庭潜能,并给予家庭支持
(4)实务原则(必考)
①儿童的安全和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
②儿童社工必须要了解儿童需要及儿童、家庭情况
③儿童和家庭不因语言、宗教、发育迟缓等原因受到不同对待
④凡有可能,家庭应获得服务以保持儿童在家庭中生活,避免亲子隔离创伤
⑤家庭寄养治疗是临时安置方式,应尽量短暂
⑥凡有可能,家庭外照料儿童都应在最短时间内与父母团聚
⑦如没有回归原生家庭的可能,社工应为家庭外照料安置儿童提供永久性照顾服务
(5)以家庭为中心的方法的内容
①以家庭为单位,在社区开展家庭监护评估,筛选风险家庭:
家庭监护能力(基本生活照顾、安全保障、情感传递、提供认知刺激、指导培养儿童社会化、保持稳定持久人际关系)(必考);
综合环境(家庭社会发展历史、住房条件、就业状况、家庭收入、家庭的社会融入、利用社区资源);
②评估结果分析:安全状况、环境状况、健康状况;
③组建家庭工作团队:包含父母、亲戚、邻里、朋友、医生、教师等;
④开展家庭团队工作:采用团队会议的方式开展。
13.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倡导
(1)儿童友好社区的标志 社区能够保障儿童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社区有条件让儿童参与同伴见面和玩耍;社区能够保护儿童免遭伤害;儿童在社区内有干净的饮用水和卫生的环境;社区能够为儿童提供所需的教育、医疗和紧急庇护服务;儿童能参与家庭、社区和社会生活;社区能够在其发展过程中发挥儿童的作用,尤其是在与儿童自身相关的社区事务中。
(2)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倡导的内容(重点) 完善社区基本建设;建设安全、益智的儿童游戏场所和设施;健全社区儿童和家庭服务体系;创新社区儿童参与工作机制
(3)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倡导的方法 网络媒体倡导、名人效应倡导、海报宣传倡导、讲座论坛倡导、儿童和家庭问题研究、政策研究倡导等常见倡导方法。
第三章 青少年社会工作
1.青少年的界定与特点
(1)青少年的界定按照《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指南》,定义青少年的年龄范围为6-35周岁的人。
(2)青少年的特点
①生理上:处于青春期
②心理上: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动荡与稳定的结合、突变与渐变相统一
2.青少年的需要与问题
(1)青少年的需要 接纳自己的身体与容貌,表现符合社会规范的性别角色;发展适当人际关系;追求独立自主;寻求经济独立;为未来生涯做准备;发展符合社会期望的认知技能和概念;努力表现负责任的行为,追求理想和抱负;为未来婚姻和家庭做准备;建立个体的价值体系,符合现实世界的需求。
(2)青少年的问题 从问题类别上来看,主要分为贫困问题、亲子关系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厌学问题、网瘾问题、婚恋问题、犯罪问题、社会参与问题。尽可能避免对于青少年的标签和排斥,以及不自觉地参与青少年问题的主观建构
3.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层面和类型
(1)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层面
①微观:个人层面,针对青少年个人开展的个案辅导
②中观:家庭和小组层面,针对青少年家庭和青少年群体
③宏观:组织和社区层面,建立青少年组织、开展社区工作、政策法规宣传
(2)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类型(重点)
①发展性: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锦上添花)
②矫正性:针对已经发生问题的青少年的个人及环境的改善(亡羊补牢)
③预防性:针对个人、家庭、学校和社区的预防性工作(未雨绸缪)
4.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特点和原则
(1)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特点
①价值理念上更突出对青少年群体的多元化和主体性的尊重与接纳
②专业方法上更强调促进青少年自我认同和发挥群体示范性效应方面的整合应用
③注重在优化社会环境方面的政策倡导
(2)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原则
①主体性原则,尊重青少年主体地位,承认与接纳青少年的独特性与差异性;
②发展性原则,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理解青少年,强调发展潜力和成长的内在动力;
③整体性原则,重视与其家庭、学校、社区、朋辈及服务机构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提供整合性社会工作服务。
5.服务青少年成长发展
(1)思想引导:法制教育、公益服务、感恩教育、生命教育等
(2)习惯养成:培养自我管理能力(重点)(提升青少年自我决策和自我管理能力;协助如何有效的自我约定且诚信的尽力执行;培养勇于负责的态度来面对自己生活;协助如何正确的检视、查核自己的行为表现;懂得如何对自己的行为做有效的评估);现实治疗法的“3R”理论(责任、现实、正确)
(3)职业指导:正确就业意识、提供就业信息、组织就业技能培训
(4)婚恋服务:培养正确的婚恋观
(5)社交指导:培养良好的交往动机和交往品质
6.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1)困难帮扶:培养自强自助的生活态度
(2)权益保护:提供个案维权服务,跟进协调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案件
(3)法律服务:提供法律教育和法律咨询服务,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4)心理疏导:缓解或消除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帮助青少年提高情绪自我管控能力,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7.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1)一般预防
①开展理想、道德、法治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预防犯罪教育,协助青少年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
②提升青少年父母监护责任。协助父母提升其对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教育、劝导、劝诫、监护能力;
③协助青少年工作的其他部门、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开展有针对性的预犯罪服务活动。
(2)不良行为的干预 关注普通青少年向不良行为青少年转化的边界,及时采取针对性预防工作;防止青少年与家庭、学校关系紧张、关系断裂,避免青少年受外界不良行为影响产生不正常的社会化倾向。
(3)严重不良行为的干预 协助公安机关开展包括训诫在内的矫治服务、观护帮教服务;协助专门学校开展严重不良行为矫治服务,包括评估、干预、成效评估、转介等;受其他相关部门委托的严重不良行为教育矫治服务。
(4)重新犯罪的预防 即以涉罪未成年人、服刑未成年人、未成年被害人、其他需要司法保护的未成年人为对象,整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论、方法和技巧,为恢复、改善、提高未成年人社会功能,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而提供的社会服务活动。
8.青少年社会工作方法概述
(1)危机介入,通过多专业合作方式协调资源,以中途之家、类家庭、收寄养等方式为不适合家庭居住的青少年提供安置服务,进行综合援助。
(2)家庭治疗,以家庭为介入单位,探索青少年问题背后的家庭结构和互动关系,促进家庭内在系统的改变,优化青少年成长的家庭环境。
(3)外展服务,深入青少年经常出入的场所,主动与青少年接触并发现其问题和需要;及时联系有关部门共同对处于风险状态的青少年进行保护、辅导和安置。
(4)历奇辅导,有目的地把青少年带离安适区,进入低冒险区,通过体验性活动经历新奇,促进青少年自我探索、自我觉察与自我成长。
(5)朋辈辅导,通过发现、培训和搭建平台,组织年龄相仿、生活环境和经历、文化相似,或具有共同语言的青少年交流互动、分享经验、唤起共鸣、持续支持和互助成长。
(6)向导服务,由受过训练的成年志愿者或同龄志愿者,在社会工作者的督导下,向青少年提供“一对一”的长期陪伴,通过关爱且富有支持的积极人际关系来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9.自我探索
(1)依据: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的核心任务是完成“辨识角色”,发展重点是“自我、角色与地位”。
(2)服务目标(必考):
①清楚认识自己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②协助发掘潜能
③通过互动与分享强化自我表达
④提升自我察觉和察觉他人能力
⑤强调彼此之间的回馈和反应
⑥协助自我接纳和自我实现。
(3)理论基础(必考):罗杰斯的自我概念
现实我(真正的我)
理想我(希望中的我)
客观我(别人眼中的我)
10.生涯规划
(1)Wood的生涯选择配合论生涯规划的先决条件是先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与了解;再开始探索外面的世界;再进行匹配。
(2)个人内在世界与外在职业世界的配合(必考)
①兴趣--职业分类与内容;
②能力--职场所需能力;
③人格--职场所需特质;
④需求与价值观--各种职业报酬率
(3)重点内容自我认识、认识工作世界、确认自我工作价值观、评估环境因素。
11.构建和睦亲子关系
(1)子女出生以后,要依赖依靠父母来养育,父母通过抚养、管教及培育与子女建立亲子关系,其关系自上而下即“纵向关系”。
(2)当子女长大成人时,特别是到了青少年阶段,子女对父母的依赖减弱,关系疏淡,与父母以平横的关系相处,亲子关系逐渐变成“横向关系”。
(3)当父母年老衰弱时,这种关系又变成“反的”、“纵关系”,即由子女来照顾年老的父母。
(4)改善方法:亲子并行小组(重点):同样主题,父母一组、子女一组,同时开展。
12.开展亲职教育辅导
(1)目标(重点) 协助父母有效扮演父母角色、了解孩子成长中的阶段任务与危机、强化沟通技巧、改善管教态度、了解家庭气氛对子女成长的影响、如何发现孩子行为异常等
(2)理论基础:父母效能训练(重点)
①积极倾听:训练父母的倾听能力,以便成为子女的心理辅导员。
②使用“我-讯息”:训练父母学习以“我” 开头来传达讯息与子女沟通。
③积极沟通:训练父母学习如何与子女做积极沟通,接纳,寻找共识
13.促进青少年人际交往
(1)服务目标(重点)帮助成员察觉“自我状态”、学习如何表达信息、学习如何专注倾听、学习作有益回馈、强化人际交往是沟通技巧、学习处理人际冲突。
(2)理论基础(必考):艾瑞克·伯恩(Berne)的沟通分析论
①人格结构分析(父母式、成人式、儿童式)
②沟通分析论(互补式、交叉式、暧昧式)
③脚本分析(生活地位四种模式)
④游戏分析(压迫者、拯救者、牺牲者)
(3)服务内容:第一印象你我他、开放的心灵、P.A.C自我状态觉察训练
14.促进青少年社会参与和社会观护
(1)促进青少年社会参与
①赫胥的社会连接理论中的参与特指花费时间和精力参与传统活动。
②参与传统活动,缺少从事越轨互动的时间与精力
(2)促进青少年社会观护 服务形式主要是设立合适成年人的制度、社会调查制度等,依托社会观护服务站和社会观护基地,组建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队伍,为有需要的青少年群体开展司法保护和司法社会工作。
15.整合性社会工作方法
(1)青少年需求的多元性决定了社会工作方法的整合性
(2)社会资源的综合性决定了社会工作方法的整合性
(3)社会工作专业的通才要求决定了社会工作方法的整合性
第四章 老年社会需要
1.老年期的特点
(1)生理变化:生理机能退化
(2)心理变化(必考)
①智力衰退:结晶智力(经验)、液态智力(理解记忆能力)
②老年人学习两点比较重要:一是学的内容要贴近个人的生活,注重知识的实用性;二是有练习新行为的机会。
(3)社会角色变化:丧失象征中年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
2.老年期的需要(必考)
(1)健康维护(2)经济保障:(3)就业休闲(4)社会参与(5)婚姻家庭(6)居家安全(7)善终安排(8)一条龙服务:居家照顾、社区照顾、院舍照顾等
3.老年社会工作应注意的事项
(1)价值观问题(重点)社会工作者要对年龄歧视问题保持敏感,防止被社会的不当价值观带入工作中。
(2)反移情与工作倦怠问题(重点)社会工作者对老年服务对象产生过度情感投射;及早发现工作耗竭的征兆,并采取减压措施。
4.老年社会工作的内容
(1)救助服务,(2)照顾安排,(3)适老化环境改造,(4)家庭辅导, (5)精神慰藉,(6)危机干预,(7)社会支持网络建设,(8)社区参与, (9)老年教育,(10)咨询服务,(11)权益保障,(12)政策倡导,(13)老年临终关怀,
5.认知与情绪问题的处理
(1)抑郁症:影响情绪和情感,防止自杀(2)痴呆症:影响认识和智力,药物治疗(3)谵妄症:类似痴呆,但是发病突然,伴有生理变化、可逆转(4)焦虑症:过度忧虑,非理性恐惧,抱怨身体不适
6.自杀问题
(1)自杀评估(必考):直接线索、间接线索、行为线索
(2)自杀干预:清除眼下危险--联系医务并进一步评估--找人陪伴--安全约定--支持力量
7.虐待与疏于照顾问题
(1)虐待老人是恶意对待老人,在身体上、情感或心理上、经济方面对老人构成非人道对待或剥削;
(2)疏于照顾老人既包括主动以及被动的让老人得不到所需要的照顾,导致老人身体、情绪或心理方面的健康衰退。
(3)虐待类型:身体虐待、性虐待、情感或心理上的虐待、经济虐待、他人疏于照顾、自我忽视
8.丧亲问题
(1)丧亲过程:否认期、愤怒期、讨价还价期、抑郁期、接受期
(2)重点工作:提供情感支持、代表老人及其家人争取合理权益、提供相关资料和信息、做丧亲辅导
9.临终关怀
(1)辅助医疗专业人员控制疼痛和症状:音乐治疗、艺术治疗、宠物治疗、戏剧治疗等;按摩、做运动(2)协助解决医疗费用问题(3)提供丧亲后续服务
10.老年人问题和需求评估
(1)老年人评估的目的识别老年人的优势与不足;识别支持和维护现有功能的方法;识别恢复丧失功能的干预措施;识别替代丧失功能的支持性措施
(2)老年人评估的内容与工具(重点)
①内容:老年人社会人口特征资料,身体健康、心理和情绪、社会功能、日常活动能力、经济状况、环境安全
②工具: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福尔斯坦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老年抑郁量表、肖水源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老年人家居安全查对表等。
(3)老年人评估的注意事项(重点)
①物理环境:评估最好在老年人家里,社工需要确定老年人得到辅助性器具
②平衡好老人自立与依赖他人的需要,防止老人不惜代价保持自立
③关注最初提议作评估的人
④注意老年人群体的异质性,因人而异开展评估
⑤尊重老年人的隐私权,要征得老年人知情同意,维护服务对象尊严
11.老年个案工作方法
(1)特点:在接案阶段,与老人进行良好的沟通;预估阶段注意老人身体、心理、社会方面的功能状况;在制订计划阶段要充分吸收老人参与;在介入阶段要定期追踪进展情况; 在评估阶段,重视老年人的主观评价。
(2)注意事项营造适宜与老年人沟通的环境;对有沟通障碍的老人,要多方求证老年人的问题;尊重;自决,尊重老年人的选择;有耐心,做好花长时间开展个案准备
(3)个案管理(重点)充当个案管理者的角色,除了直接服务,需要链接很多相关工作
12.老年小组工作方法(重点)
(1)小组工作特点①身体上不便和知觉方面的限制,要有相应的调整②带领者扮演积极的角色③小组节奏比较慢,工作者要注意点滴变化
(2)注意事项①尊重自决权,充分尊重其自决权②平衡小组和个人所负的责任,既要平衡小组,又要为当事人的个别老人负责③尊重保密权④干预小组动力,保护小组成员免受伤害
13.老年社区工作方法
(1)重点目标工作独居老人、高龄老人、伤残老人、困难老人
(2)社区工作方案①目标:通过统筹社区资源,为社区老人提供与其需求相匹配的优质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②类型:居家服务、社区中心服务、社区老人照顾机构服务③原则:优势视角、充权、统筹规划、资源链接与整合
14.老年社区照顾
(1)老年人社区照顾的特点 社区照顾正在由服务导向型向需求导向型转变,即不是由机构来决定而是由服务对象的需求决定社区照顾的内容。 社区照顾涉及到宏观层面的需求评估,需要摸清特定社会服务的总量并规划服务的使用;基于评估结果制订的社区照顾方案是综合性的,兼顾不同状况老年人的需求。
(2)老年人社区照顾的内容(重点) 咨询与转介、志愿者服务、代际融合、老年教育、休闲娱乐、老年就业、营养与餐饮、心理健康等
15.老年人机构照顾(必考)
(1)接受养老机构照顾的老年人的生活特点 社交固定化、生活程序化;生活有他人陪伴,个人自主空间少;隐私受限,常与他人同住;与机构外的人接触少;依赖机构人员;掩饰想法;退出一些活动以适应机构;挑衅工作人员;失去返回社区适应社区生活的信心。
(2)养老机构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必考)
①申请和做决定:参观养老院、化解生活转变带来的负面情绪、评估老年人是否适合入住老人院;
②等候期间:与老年人及其家属保持联络、消除他们心中的焦虑与不良情绪、帮助他们知道入住后还有选择其他安排的机会、机构支持家人与老人保持联系;
③准备入住和刚刚入住④住一段时间后⑤出院和出院后⑥死亡和濒临死亡
第五章 妇女社会工作
1.妇女的需要和问题
(1)妇女的需要(重点)
①生殖健康的需要
②保障妇女权益和发展的需要
③贯彻男女平等,建立性别公正的政策、制度和社会环境需要
(2)妇女的问题
妇女的婚姻与家庭问题;针对妇女暴力的问题;妇女的生殖健康的问题;留守妇女和流动妇女的问题;妇女的就业问题:贫困女性化问题;妇女的参政问题;推动社会性别主流化问题
2.妇女社会工作的特点
(1)关注妇女的多样性,用个别化的工作原则
(2)关注妇女的声音和经验,父权文化的影响,尊重和倾听妇女的声音和经验是妇女社会工作的起点
(3)理解妇女的现实处境,了解妇女、理解她们的现实处境、接纳她们的生存选择
(4)两性差异不等于女性次于男性,生理结构不同不能构成社会中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社会评价基础
(5)强调妇女个人问题的社会原因,即“个人的即政治的”,强调个人问题与整个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6)注重本土妇女工作经验的总结和提炼
3.妇女社会工作的目标
(1)直接目标(微观)(个人层面)缓解压力和宣泄情绪;重塑自我,提升自我认识;解决妇女的实际困难和需要
(2)中间目标(中观)(群体层面:小组、机构)协助重新界定妇女问题;提升性别意识促进自省;建立妇女支持小组,减少成员孤独感
(3)最终目标(宏观)(环境、制度、政策层面)重新建构权力关系;建立妇女网络与网络之间的连接;倡导和健立全社会的性别公正和公平意识
4.妇女社会工作的原则
(1)承认妇女的多样性以及与其一起工作时视角的多样性
(2)尊重妇女作为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家庭角色的扮演者
(3)了解、理解和接纳妇女的现实处境和她们的生存选择
(4)认识妇女本身也是一种资源,有能力处理自己的问题
(5)妇女是发展的主体,而不是客体
(6)增加妇女的资源和选择的多样性(平等/公平)
(7)将个体与群体连接起来,促进妇女之间特别是类似经验的妇女互助(互助小组/支持小组)
5.婚姻和家庭关系调试
家庭工作的视角和原则(必考):性别视角(追求两性平等)的家庭工作原则,尊重家庭和婚姻形式的多样性(单亲、独亲、同性等)、重新调整家庭权力、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协调和平衡、父母亲责任同样重要、社会应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服务。家庭教育的重点是教育女性在家庭生活中如何自我增权,如何争取自我更人性化的生活,以及教育家庭其他成员如何尊重女性的个性和权利,而不仅仅成为家庭角色的扮演者。
①夫妻关系的调适:避免忽视丈夫改变的重要性
②婆媳关系的调适:解决婆媳矛盾要从性别制度上入手,包容和相互理解、将心比心,平等尊重
③亲子关系的调适:性别敏感性妇女工作的重点是强调父亲的参与和家人的配合,重视父亲在亲子关系、儿童教育中承担的责任。
6.对单亲母亲家庭的服务
(1)主要问题单亲子女教育难、贫困化、就业、再婚难、对单亲母亲的歧视偏见、缺乏社会保障
(2)介入原则
①单亲家庭是一种现实存在,是正常的家庭形式
②单亲母亲问题不是个人问题,而是社会福利不足、社会歧视等造成
③关注单亲母亲应对问题的能力和智慧
7.针对伤害妇女行为的干预
(1)针对妇女的婚姻暴力--婚姻暴力的特征(必考)
①低自尊:自己对受暴行为负责、严重的罪恶感和心理压力、相信除了自己外没有人能够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②暴力循环论:有规律性,周而复始;
③暴力正常化:否认自己的能力,不相信自己能够摆脱暴力。
(2)拐卖妇女买卖妇女反应男女两性之间权利不平等,是性别歧视的结果;
一方面需要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
另一方面需要政府、社会、社区、家庭及个人层面开展一系列综合治理。
(3)针对妇女的性暴力
①性暴力的定义:无论当事人双方是何种关系,以及在何种情形下(包括但不限于在家里和工作中)任何人通过强迫手段使另一方与其发生任何形式的性行为、企图发生性行为、令人厌恶的性暗示或性骚扰、买卖行为或其他另行说明的行为。
②分类:强奸、性骚扰和猥亵。
③性暴力带来的伤害:生理伤害、心理伤害、家庭方面的伤害(震惊、否认、愤怒、悲伤和决定解决)、对社会的危害(引起公众恐慌;对社会环境产生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
(4)针对妇女暴力的干预原则(重点)
①接纳受害妇女描述的问题而不是责怪受害者;
②尊重受害妇女的人格独立,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③关注受害妇女的安全;
④与受害妇女建立信任、真诚的专业关系;
⑤施暴者对其行为负责并终止暴力行为。
(5)针对妇女暴力的干预策略(重点)
①促进相关立法及法律完善,建立救助机制,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宏观)
②开展反对针对妇女暴力的综合干预行动,多机构合作的服务
③建立受暴妇女支持小组,成员发展意识、建立施暴人干预机制
中观
④为受暴妇女提供各种形式的服务,心理辅导咨询个案辅导等(微观)
8.对流动妇女和留守妇女的服务
(1)针对流动妇女的服务
①国家层面,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让她们平等享受社会保障资源;
②社区层面,针对需求开展服务,鼓励参加社区公益活动,进行职业培训拓宽就业渠道,为孩子办夏令营等减少负担;
③个人层面,建立支持小组,建立互助关系系统,增强维护权利力量,提供就业咨询和心理辅导
(2)针对留守妇女的服务
①政策方面关注农业女性化带来的农业问题;
②提升农业技术的培训,提高其农业技术水平;
③用政策和资源改善留守妇女的精神生活,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
④减轻生活负担,增加资源以减少他们的压力和困难
9.针对妇女生殖健康的服务
(1)干预原则主体原则、参与原则
(2)干预策略倡导健全具有社会性别敏感性(既要关注女性,又要关注男性)的妇女生殖健康的政策;建立“以社区为基础、以妇女为中心”的服务策略;建立妇女定期生殖健康检查的制度
10.针对妇女就业的工作
(1)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培训,扩大就业岗位
(2)呼吁政策和法律加强对妇女报酬、职业健康和福利的保障
(3)针对流动妇女要强调包括性别在内的社会平等
11.维护妇女权益的工作
(1)向社会以及妇女宣传各种维护妇女权益的法律知识
(2)调查研究妇女权益状况,健全和落实权益保障立法提供事实依据
(3)落实妇女权益,并研究妇女权益的落实状况
(4)倡导、督促健全维护妇女权益的机制
以《宪法》为依据,以《妇女权益保障法》为主体
12.推进性别平等的工作
(1)社会性别在一个特定社会中形成的对有关男性和女性的群体特征、角色、活动及责任等的观念。社会性别是后天构建而成的,在个人的社会化中以及社会制度中得到传递和巩固,它是一种社会关系,同时是一种权力关系。
(2)推动社会性别分析和决策主流化强化性别意识、注重性别分析、维护性别公正、推动平等基础上的性别发展目标
13.妇女赋权的方法
(1)干预目标
①个人层次:个人感觉到自己有能力去影响或解决问题;(自我觉醒)
②人际层次:增长个人和他人合作促成问题解决的经验;(小组/人际)
③环境层次:促进改善社会政策的能力。
(2)实施妇女赋权的原则
①鼓励和肯定:增进自信和能力,提升自我价值观
②将妇女作为主体:社工和妇女是协同者和伙伴关系,妇女参与工作并发挥创造力(妇女自己主动来做事)
③意识醒觉:通过阅读、小组讨论、经验分享及观看影片等方式观察和了解女性的社会地位
④权力分析:讨论两性之间、家庭及日程生活中的权力关系
⑤倡导政策改变:集体发声,倡导政策的发展和改变。(向有关部门提建议或诉意见)
14.性别视角的妇女社会工作方法
(1)建立关系:建立信任、真诚、平等的合作关系
(2)协助妇女重新界定问题,提升意识(个人的就是政治的)
(3)挖掘自身潜能,链接周围资源,解决面对的问题
(4)协助相同处境的妇女建立支持小组:小组活动的时间和场地要根据妇女情况而定(女性自己决定);社会工作者和妇女的平等关系
15.宣传教育、倡导和多部门合作
(1)宣传和教育的方法:政策宣传、节假日宣传、突发事件宣传、利用培训机会宣传。
(2)倡导:微观上倡导满足服务对象需求;宏观上倡导采取游说、政策建议和运用传媒等方式。
(3)多部门合作:整合多领域的智力和资源,政府部门、组织、媒体及妇女活动者等。
第六章 残疾人社会工作
1.残疾人的需求和问题
(1)需求(必考):
康复权(前提条件)、
教育权、劳动权、
文化生活权、
社会福利权、
环境友好权(物理环境、人文环境)
(2)问题
①物质层面的困难:经济困难、住房困难、医疗困难
②精神层面的困难:心理上的压力感
③社会交往的困难:社会参与机会少、婚姻恋爱困难
2.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功能
(1)微观层面
①提供直接的物质帮助;
②提供能力建设的支持服务
人/家庭
(2)中观层面(重点)
①推动残疾人组织和为残疾人服务的社会组织培育;
②推动社区性残疾人社会支持系统发育
组织/社区
(3)宏观层面
①推动残疾人社会政策变迁;
②增加社会资本,形成“亲和力” 的残疾人文化
政策/社会资本
3.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理念的变迁
(1)防止把致残疾的原因归于个体的生理性因素或道德层面的缺失
(2)防止把残疾人个体的问题“普世化”
(3)防止把残疾人简单地看作是社会的“受害者”(同理心而不是同情)
(4)防止把残疾人看作“理所当然”需要帮助和社会支持的人
社会对残疾的理解已经从主要归因于“个体和家庭”的个体模型转向更加重视“人与环境互动”的社会模式。防止上述几个误区
4.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变迁
(1)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层面
①致残原因的理论分析:从个人责任转向社会责任;
②残疾现象的理论分析:从标签理论转向社会照顾理论;
(2)残疾人社会工作方法层面
①工作方法理念上:由供养理论向回归社会理论转变;
②直接介入模式上:由单一个案向综合服务模式转变(个案管理)
5.本土化视野下的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
(1)确立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新理念:把残疾人社会工作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建构多元中心治理机制下的新型残疾人社会工作。
(2)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框架:对民间“草根性”的组织身份的法律确认。
(3)实现残疾人工作机制的创新,构建网格化的服务模式: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网络,形成“多级”网络服务体系。
(4)加强残疾人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组织和人才队伍建设:专业社会工作者要“外引人才和内部培养相结合”,对于志愿者则要加强“奉献”和“激励”的统一性。
(5)构建全社会“友善”的残疾人价值观:以残疾人的能力建设为手段,激发残疾人的社会参与度和融入度;大力发展农村残疾人社会工作;推动全社会对残疾人服务的广泛参与。
6.教育康复
(1)针对残疾人群体的教育康复 人与环境互动教育、提供差异的补偿性功能训练(康复训练)
(2)针对残疾人父母、监护人或亲属等(照顾者) 提供心理支持、补充康复技巧、帮助社区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喘息服务)
(3)针对社会组织、残疾人组织和爱心人士 宣传、培养和教育,提升残疾人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7.职业康复(必考)
(1)职业咨询:对残疾人进行分析并给出行动方案
(2)职业评估:评定残疾人的工作能力和职业适应(社工可以做工作能力的评估,但是做不了劳动能力评估)
(3)职业培训:就业前和上岗前有针对性培训
(4)就业指导:提供个人实际情况,提供劳动市场信息等
←是四个内容,也是四个顺序。职业康复是残疾人融入社会的最有效途径,集合了“治疗—康复—发展”三种功能
8.社区康复
(1)开展残疾的预防工作(必考)
一级预防致残性伤害和残疾发生:实施免疫接种、围产期保健、预防性咨询与保健、减少暴力、预防交通意外、加强公共场所安全、避免引发伤病的危机因素或危险源、指导健康生活方式、提倡合理行为及精神卫生、安全防护照顾等措施;
伤害发生前的预防
二级防止伤害后出现残疾:残疾早期筛查、定期健康检查、控制危险因素、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预防并发症、早期医疗干预、早期康复治疗;
伤害发生后的及时减损
三级防止残疾后出现残障:康复功能训练、假肢矫形器及辅助功能用品用具、康复咨询、支持性医疗及护理、必要的矫形替代性及补偿性手术。
残疾形成后的补救
(2)开展康复的评定和建档工作评定的方法:肌力评定、运动功能评定、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认知功能评定、心理功能评定、社会交往功能评定、职业技能评定等
(3)开展具体的康复服务整合社区的资源,通过各种康复性治疗,最大限度的恢复残疾人所丧失的功能。社区康复是集教育、职业和医疗康复等功能于一体的,实施“治疗—康复—服务”整合性服务。
9.个案管理(必考)
(1)残疾人需求评估的特殊性:理解并评估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内心感知;消除社会对残疾人的误解。建立专业关系的特殊性:信任是专业关系的基础;专业关系的建立是一个过程。(重点)
(2)个案管理的特点(重点):协调不同资源和专业服务提供全面性服务;提升残疾人获取资源、并运用资源的能力,提升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力。社工扮演“资源整合者、价值倡导者、服务咨询者”
(3)个案管理的主要步骤:建立关系、评估阶段、制订服务方案、获得整合性资源、整合实施、结束阶段(主导型角色,评估服务绩效、巩固服务对象的变化、处理服务跟踪的事务)
10.促进残疾人社会融入的方法
(1)残疾人的社会支持网络
正式支持网络:政府的公共服务、城乡社区的服务体系、残疾人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
政府/机构或组织/专业技术人员
非正式支持网络:家庭、邻里和亲朋好友、志愿者服务等
血缘/亲情/感情
(2)残疾人社会康复的主要目标最大限度提高残疾人的生理功能;最大限度的提升残疾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最大限度的提升残疾人的职业技能,发挥潜能。
(3)残疾人社会康复的具体举措(重点)残疾人平等公民权的确认、生存权的保障、发展权的实现、经济权益保障、政治权利保障、文化权益保障、生活安全的保障、形成残疾人友好社会。
11.促进残疾人就业权利实现
(1)残疾人就业的支持性资源
①政府部门:税收减免政策、优先生产、残疾人用人指标
②企事业单位:加大聘用残疾人员工、特殊保护
③残疾人社会组织和其它社会组织:发展政府购买服务项目
④社区各类志愿者服务
(2)残疾人职业康复的流程 职业咨询、职业评估、职业培训、就业指导
第七章 矫正社会工作
1.矫正社会工作的功能
(1)针对违法犯罪人员(必考)
监管功能、
矫正功能、
服务功能
(2)针对社会环境营造有利于罪犯更新改造的家庭和社区环境、促进刑罚制度朝人性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2.服务对象的特点和需求
(1)特点
具有冲动好斗的人格特征;
具有自卑消沉的心理特征;
具有与社会严重脱节的社会特征;
具有困难重重的生活特征
(2)矫正对象的需要(必考)
①基本生存条件的保障需要
②教育、就业权益的保障的需要
③正常家庭生活的需要,完整的家庭以及和谐的家庭关系
④再社会化的服务需要
3.矫正社会工作的特点
(1)特殊性,为特定的社会困难群体提供福利服务
(2)复杂性,强制性监管与人性化服务交织相伴
(3)长期性,服务期限与刑罚执行期限基本一致
(4)专业性,法律专业与社会工作专业相结合
4.司法判决前的社会工作
(1)针对犯罪嫌疑人:通过与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属和周边社区的接触了解,写出一份有关犯罪嫌疑人背景的调查报告,提交法庭做审判参考;要与家人、邻居、同学、同事、朋友、警察、受害人等交谈。调查报告内容(必考):犯罪事实、前科、本人生活史
(2)针对犯罪嫌疑人亲属:
家庭关系协调及家庭成员心理、情绪疏导;
根据当地的相关法律法规,寻找社会资源以维持生计,链接资源以应对生活困难;
为失去依靠的家庭成员提供生活照料。
5.监禁场所中的社会工作
(1)协助服刑人员适应监禁场所生活:
熟悉监狱环境、
协助戒除不健康生活习惯、
解决生活困难、
预防服刑人员间犯罪观念和行为的交叉感染
(2)为在监服刑人员提供专业咨询等服务:
公民教育、
心理情绪疏导、
职业技能训练、
人际交往意识与能力提升
(3)帮助在监服刑人员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了解社会变化、
加强与家庭的联系、
构建支持性社会网络
6.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
(1)缓刑、假释、监外执行人员的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
(2)院舍训练的组织管理(针对犯罪青少年)
中途家庭、
寄养家庭、
教养院、
感化院
(3)社会服务计划的执行:社会服务计划的益处
是通过从事公益劳动和服务培养罪犯的劳动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在服务过程中学会生产、生活技能以增强就业能力;
在社会交往中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的本领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无偿的社区服务,使服刑人员的心理结构和行为方式发生正向的改变
(4)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社会服务:
促进就业、
帮助接受教育、
做好基本生活救助、
落实社会保险
7.刑满释放后的社会工作
(1)提供住宿场所
(2)提供就业、就学辅导:技能培训、介绍工作机会、联系学校
(3)提供生活辅导和医疗保健转介服务
(4)提供物质援助
8.针对涉毒人员的社会工作介入
(1)提供戒毒康复服务
调查了解戒毒康复人员情况,开展心理社会需求评估;
提供心理咨询、疏导等专业服务;
调适社区及社会关系,营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开展有利于社会功能修复的其他专业服务。
(2)开展帮扶救助服务
链接生活、就学、就业、医疗和戒毒药物维持治疗等方面的政府资源与社会资源
组织其他专业力量和志愿者提供服务,协助解决生活困难,提升生计发展能力,改善社会支持网络,促进其社会融入。
(3)参与禁毒宣传教育参与组织禁毒宣传活动,普及毒品预防和艾滋病防治等相关知识,宣传禁毒政策和工作成效,增强公民禁毒意识,提高公民自觉抵制毒品的能力。倡导禁毒社会工作理念,降低并消除社会歧视与排斥。
(4)协助开展有关禁毒管理事务协助开展吸毒人员排查摸底工作;协助建立相关档案资料,做好工作台账,进行定期评估;协助做好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出所衔接;发现违反治疗规定的,向乡镇(街道)禁毒工作机构报告,协助收集提供有关材料。
9.个案工作方法
(1)个案工作方法在社区矫正中的伦理原则(重要)
维护服务对象利益优先的原则、
个别化原则、
接纳原则、
非评判原则、
服务对象自决原则、
保密原则
(2)个案工作方法运用中注意的问题
①重视和善于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用接纳、尊重、平等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
②有重点分步骤的制定矫正工作计划
③着眼于服务对象的潜能发掘和自己解决问题,切忌包办代替
④妥善处理为案主保密的原则与维护社会安全的关系
10.小组工作方法
(1)小组工作不同模式
社会目标模式、
互惠模式、
治疗模式、
发展模式
(2)注意的问题
①针对服务对象带有共性的问题和困惑设计小组活动的主题
②从服务对象的特点出发选择小组工作实施模式
③小组活动的时间安排宜与矫正工作的制度要求相结合
④善于从矫正对象中发现和培育小组工作的领导
11.社区工作方法
(1)进行综合治理,改善矫正对象的生活环境
(2)开展社区教育,培育社区居民接纳、尊重矫正对象的意识和习惯
(3)挖掘社区志愿力量,共同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第八章 优抚安置社会工作
1.优抚安置社会工作的界定与特点
(1)优抚安置社会工作的界定
①优待:国家、社会对优抚对象在政治上、经济上给予优先、优厚待遇的制度。包括发放优待金,及在医疗、交通、参观游览、教育、住房等方面给予优待。
②抚恤:因公伤残人员、因公死亡以及病故人员家属的物质抚恤形式。包括死亡抚恤和残疾抚恤。
③安置:对特定对象或生产、生活有困难者的扶持、帮助或就业安排。主要包括落实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
(2)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特点(必考)覆盖范围广、军队情结深、需要层次多、问题压力重
2.优抚医院服务对象
(1)需要:治疗康复、基本生存、家庭生活、社会交往、社会尊重
(2)内容
①协助处置服务对象及其家庭的问题、协助增强服务对象对医院环境的适应、协助处理服务对象与医疗系统的关社会工作者-初级社会工作实务系、出院即跟进服务;其他方面;
②特别内容:复员军人慢性病、荣誉军人康复、复原退伍军人精神病院
(3)危机干预方法 开展评估、建立关系、聚焦问题、稳定情绪、制订方案、实施计划、后续跟进 危机干预治疗模式:及时处理、限定目标、输入希望、提供支持、恢复自尊、培养自主能力(重点)
3.光荣院服务对象
(1)需要:婚姻家庭、健康维护、社会参与、社会尊重
(2)内容
①入住前的评估和准备工作、适应环境、个案辅导、策划活动、发挥个人潜能、鼓励参与院舍活动、整合资源、正确看待死亡等;
②特别内容:疏于照顾问题(服务对象丧失基本日常活动的选择权、隔离、贴标签)、药物滥用与药物依赖问题的解决和预防、性与亲密关系的处理
(3)方法介入重点:直接面对死亡和濒临死亡的现实,主要任务是实现自我整合、避免自我绝望,核心议题是处理并接受人生中发生的所有事情,把这些人生事件当成是令生命有意义的东西。
①人生回顾(重点):建立良好信任关系、回顾人生经历(老年社会工作解决精神问题)、制作人生回顾手册(积极倾听:邀请、聆听、回应)
②哀伤辅导:临终前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离世后用理性情绪疗法开展情绪疏导
包括老年、残疾或未满16周岁的烈士遗属等孤老优抚对象
4.军转复退军人
(1)需要就业权益保障、“社会再适应” 的心理调适
(2)内容
①协助适应新生活、发掘社会支持网络、加强沟通、做好信访工作、搭建信息平台、积极推进社会政策改良;
②特别内容:“再适应”社会的心路历程
(3)方法介入重点:“社会再适应” 的心路历程
①开展个案辅导:协助做好压力预防、做好减压工作、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②开展小组工作(必考)
初期心态调适(分享经验、分享过渡时期的成功经验)
中期环境探知(对个体和环境的了解,进行职业选择和准备,如职业生涯规划、介绍社会大环境、促进理念转变等)
末期职业准备(心理准备和知识技能,重心是方法传授与方向的引导)
5.军休服务对象
(1)需要军队情结、社会尊重、健康维护、多元养老、社会参与
(2)内容
①接收前:收集分析材料、协助了解政策
②接受安置中:做好交接工作、审核档案、个案辅导、政策解答、协调相关部门办手续
③接受后:思想转变、适应生活、六个老有、推动志愿服务、协助政策转变
(3)方法介入重点:认知和情绪问题的处理
①干预的技巧:
认知重构、
放松技巧、
社交技能训练、
问题解决技巧、
系统脱敏、
模仿和角色扮演
②语言运用的技巧:
合作的语言(你今天想改变什么)、
所有权的语言(我)、
可能性的语言(认知重构)、
解决方法的语言、
说明与澄清的语言
③介入策略(必考):
微观:推进军休老人与社会老人融合,分析当下情境、适应环境、构建社会支持系统;
中观:推进军休社区与驻地社区融合,力所能及贡献社会,引进社会服务;(走出去、引进来)
宏观:推进军队保障与地方保障融合,管理体制一体化、政策体系一体化、军地社会保障一体化。
第九章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1.社会救助的主要内容
(1)最低生活保障 :一种收入补充型救助制度,以家庭收入为衡量标准,县级或街道级别的民政局负责审批,城市(1993年上海),农村(2007年全国)
(2)特困人员供养:原城市三无人员和农村五保供养统一为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包括基本生活条件、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疾病治疗、办理丧葬
(3)受灾人员救助:一个月(救命);一个月到半年(恢复);半年到三年(重建)
(4)医疗救助:一是资助城乡困难家庭成员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二是给予城乡困难家庭成员直接的医疗费用补助。
(5)教育救助:国家对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学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特困供养人员,给予教育救助;对在高中教育(含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阶段就学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特困供养人员,以及不能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教育救助。
(6)住房救助:配租公共租赁住房、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农村危房改造
(7)就业救助:低保家庭中有劳动能力并处于失业状态的人
(8)临时救助: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暂时仍有严重困难的家庭或个人。救助金、发放实物或提供转介服务3种方式;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属于临时救助范畴。
2.社会救助的工作原则和需求
(1)工作原则
兜底线、
保基本、
救急难、
促发展
(2)基本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人身、健康、财产安全)、
社交需求(爱与归属感)、
尊重需求(自尊和他尊)、
自我实现需求(潜能挖掘、贡献社会)
3.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功能
(1)协助服务对象申请适合的救助项目
(2)协助服务对象提升反贫困的能力,实现“助人自助”
(3)促进服务对象的社会融合与社会支持,参加社区活动、担任社区志愿者等
(4)疏导和解决服务对象的心理困扰,个案或家庭治疗
4.最低生活保障
(1)服务对象识别,社工通过家庭经济状况调查的方式了解家庭情况
(2)协助申请低保,协助了解申请程序和申请方法等
(3)提供心理支持,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舒缓压力,宣泄情绪
(4)调节家庭关系,改善家庭关系,以及家庭生态
(5)开展能力建设,学习能力、专业技能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
(6)促进社会融入,邻里互助小组、与困难家庭结对子等
5.医疗救助
(1)协助申请救助
(2)改善救治环境
(3)协调医疗资源
(4)强化社会支持
6.教育救助(重点)
(1)提供教育机会,了解救助家庭情况,帮助申请政府提供的教育救助等
(2)提供教育补助,“奖、贷、助、补、减”
(3)心理能力建设
①给予积极正向的支持;
②鼓励青少年参与社区和学校的社团活动,多与同辈群体交往;
③倡导青少年多用优势视角看待自己的生活境遇,在生活中获得成长。
7.就业救助
(1)转变就业观念
(2)自我认知调整
(3)职业技能培训
(4)链接就业资源
8.临时救助(必考)
(1)危机干预,临时救助具有突发性、急难性、临时性特点,需要立即进行危机干预,确保服务对象生命安全。
(2)外展服务(必考),分为街头救助和全天候救助。
①街头救助是借助救助巡逻车和巡逻亭对街头的流浪、乞讨人员实施救助;
②全天候救助是各个地区的救助站24小时开放接待流浪、乞讨人员等。
(3)机构救助,基本生活安置以及行为思想引导与矫正。救助机构首先要做的是给予生活的合理安排。
针对流浪无着人员
9.受灾人员救助
(1)灾害发生-1个月:72小时内抢救生命;3-10天危机处理;2星期-1个月是临时生活庇护
(2)1个月-6个月:建设临时住所,了解救助内容,过渡生活
(3)6个月-3年:家庭、社区、社会重建
服务内容(必考)
协助安置受灾人员、
及时开展危机干预、
修复社会支持系统、
社区重建与发展
10.社会救助的评估(必考)
(1)评估的主要特点(必考) :
评估的连续性、
救助对象的参与、
动态推进全面了解、
合理利用知识和经验
(2)获取评估信息的方法(必考):
直接询问、
家庭探访(观察生活情境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
间接了解、
观察身体语言(站立姿势\对话中眼神交流\手脚动作\语音语调)、
使用量表(基本信息量表)
(3)评估的程序
了解服务对象的现状以及服务需求;
根据救助政策评估救助对象的申请资格;
评估社工所在机构和救助对象所在社区的资源
(4)评估的重点
服务对象关注什么、问题是什么
相关的法律法规是什么
服务对象的健康或者安全问题的迫切性如何
问题产生的原因、时间、地点和过程
问题对服务对象的影响及自身反应
服务对象及家庭拥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和资源
11.危机干预
危机干预前先进行评估,重点是
危机的重要性、
服务对象的情绪状况、
情绪的可变动性、
选择与应急的机制、
支持系统与其他可用资源。
(1)定义危机中的问题:影响、严重性、情绪纾缓(听受助者讲故事)
(2)确保服务对象的生命安全:最主要和最优先
(3)提供持续性支持:密切关注
(4)检验各种可能的选择:正向、建设性思考方式
(5)制订方案:一起制定、个别化方案
(6)形成共识:完成方案,恢复功能
完成六个步骤后,需要进行预防性辅导
12.社区为本的综合性救助
(1)针对个人开展的个案工作直接助人、一对一的家庭或个人、面对面、适应外部环境、解决现实问题
(2)针对困难群体开展的小组工作面对面互动,增强个人的社会功能
(3)注重社区能力提升的社区工作个人发展与社区发展相结合、倡导居民自助互助、提升社区能力
第十章 家庭社会工作
1.家庭社会工作的含义
(1)运用专业理论和方法开展的专业服务活动;
(2)目的帮助有需要的家庭更好发挥家庭功能;
(3)关注整个家庭成员的需要:把家庭视为一个整体当做服务活动开展的对象;把家庭作为服务活动开展的场景或者活动单位。(家庭处境化)
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方法帮助家庭解决面临的困难,使其更好发挥家庭的社会功能,以满足所有家庭成员的发展和情感需要的专业服务活动。
2.家庭社会工作的特点
(1)针对家庭的日常生活和沟通交流方式进行干预(家庭处境化)
(2)协助家庭成员改善家庭困扰产生的环境因素
(3)为家庭成员提供直接、具体的支持和帮助
3.家庭社会工作的功能
(1)增强家庭改变的能力,帮助家庭成员做好改变的准备
(2)结合家庭治疗和支持,保障家庭维持有效家庭功能
(3)促进家庭功能的完善,维护家庭成员有效、满意的日常生活方式
4.家庭与家庭社会工作
(1)家庭的类型
核心家庭、
主干家庭、
联合家庭、
领养家庭、
寄养家庭、
单亲家庭
(2)家庭变迁与社会工作 需要将家庭结构的改变与家庭成员互动关系和方式转变以及家庭成员需求的变化联系起来,并且放在家庭生活场景中去考察(家庭处境化);对自己的家庭生活经验保持警觉,避免自己的误解,准确了解服务对象需求
5.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假设
(1)提供以家庭为基础的支持 家庭成员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生活改善离不开成员的支持
(2)坚持以家庭为中心的理念 运用家庭中心视角把受助家庭成员放在家庭的日常生活环境中考察,了解家庭成员与家庭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某个家庭成员的问题与整个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有密切关系。
(3)采取危机介入的策略 首先关注危机的解决,进而预防危机产生。
(4)运用生态视角 不仅要把受助家庭成员放在家庭环境中考察,同时也要把家庭放在更大的社会环境中去理解。
6.家庭系统理论
(1)基本观点
家庭成员的问题由不良的沟通导致;
家庭危机既是机会也是挑战;(危机使家庭更紧密或离心)
因“问题”而导致的家庭功能失调能够有效解决
(2)6个核心要素
①家庭作为整体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②家庭系统努力维持改变和稳定之间的平衡;
③家庭系统中一个成员的改变影响所有其他家庭成员;
④家庭成员的行为遵循循环影响的原则;
⑤每个家庭系统既包含很多次系统(父子/母女...),又归属于更大社会系统;
⑥家庭系统依据已经建立的规则运行。
7.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1)组成阶段:脱离原生家庭、形成新家庭、形成夫妻角色的分工和规则
(2)学前子女家庭:学习父母亲角色、调整夫妻角色
(3)学龄子女家庭:培养子女独立、对学校等保持开放、接纳家庭角色变化
(4)青少年家庭:调整家庭界限满足独立、适应家庭成员对个人自主性要求
(5)子女独立家庭:为子女独立做准备、接纳增强对子女追求独立的要求
三口之家
(6)家庭调整:重新调整夫妻角色、学习把子女当成人对待
(7)中年夫妇家庭:适应不以子女为中心的新角色
(8)老年人家庭:学习与成年子女沟通、与孙辈交流、应对衰老等
8.结构家庭治疗模式和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
(1)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 假设家庭的动力和组织方式与家庭成员的问题密切相关,通过家庭动力和组织方式的改变来解决家庭成员的问题。核心概念:家庭系统、家庭结构、病态家庭结构、家庭生命周期,即家庭也有一个发展变化的生命周期。
(2)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 理论假设包括对人的理解、对困难的理解和对家庭的理解,它相信人是拥有快乐生活的各种能力和资源的,导致人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其错误的应对方式,对每个人来说家庭都是非常重要的。
9.改善亲子关系的服务
(1)家庭行为学习(重点):(父母都需要参加-行为-学习)要求社会工作者首先与父母亲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指导孩子学习新行为的同时,鼓励父母亲在孩子做出适当行为时给予奖励,做出不当行为时给予惩罚,帮助父母指导孩子学习新行为,改善沟通。
(2)家庭照顾技巧训练:明确问题,设计和尝试新的沟通行为。
(3)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10.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
(1)家庭处境化原则
家庭是家庭成员日常生活的场景
要求把家庭成员放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
(2)家庭个别化原则
(3)家庭成员增能原则鼓励家庭成员积极参与问题解决过程,加强家庭成员自身的能力,提高家庭成员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4)家庭成员需要满足原则
11.家庭评估的常用方法
(1)家庭结构图(重点)绘制原则:
辈分上,长辈在上、晚辈在下;
同辈人,年长在左,年幼在右;
夫妻间,男左女右;
(2)基本图例
12.家庭干预的常用技巧
(1)观察:运用系统记录实际行为表现的强度、频率和时间的方式让受助家庭成员准确了解自己行为带来的结果和面临的问题。
(2)聚焦:帮助受助家庭收窄注意的焦点,将注意力集中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上。(最先解决/最想解决/最重要/给问题排序)
(3)例子使用:向受助家庭解释、描述和传递重要的信息和想法,让受助家庭了解困难解决的不同路径和认识。
(4)再标签:帮助受助家庭从积极的角度界定问题,(负向转正向:固执——执着)改变受助家庭成员以往的消极态度和认识,产生新的积极的行为。
(5)专题讲座,
优点:
容易组织;
适用面广;
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大量、系统的相关知识。
缺点:
听众较多社会工作者-初级社会工作实务时无法与每位听众进行良好的沟通;
讲授效果对听者个人的语言素养依赖性较大,不利于参与者的主动学习;
不利于服务对象获得持续的经验。
(6)主题沙龙,强调参与者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讨论。作用:意识启发;支持网络建立;加深感情、凝聚人心。
(7)社区活动,社区活动是一个地域性的、就近解决社会问题的综合服务过程,着眼于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亲子互动类、观念倡导类以及知识宣传等。
2020年增加的内容
第十一章 学校社会工作
1.学校社会工作的内涵
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知识,整合政府及社会资源,为学校全体学生,特别是处境不利的学生提供的专业性服务活动。
其目的在于协调学校、家庭及社区之间的关系并促进其教育功能,满足学生学业及成长需要,增强适应今日与面对未来生活的能力,获得幸福人生。
要素:
服务提供者应具有专业资格;
遵循相关的价值理念;
集科学性、技术性及艺术性为一体;
整合政府及社会资源;
以全体学生为对象,首要关怀处境不利学生;
以帮助学生获得幸福人生及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
2.学校社会工作的特征
(1)服务对象特征学校社会工作主要服务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
(2)服务理念特征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特别强调优势视角、需要为本及潜能挖掘的服务理念
(3)服务行动特征学校社会工作服务强调团队合作与资源整合行动。
3.学校社会工作的功能
(1)对学生困境的改善功能对学生个人不良行为的介入和对阻碍学生成长的环境障碍的排除。
(2)对学生权益的保护功能社会工作服务维护学生权益,避免学生遭遇伤害等方面。
(3)对学生成长的发展功能社会工作专业强调优势视角,相信服务对象的潜能与优势,学校社会工作者在改善学生不利处境服务的基础上,应重视对全体学生资源与优势的关注、潜能的挖掘及生命力的激发。
4.满足困境学生改善性需要
(1)对学生心理困境的介入
①主要表现:认知障碍、情绪困扰、意志力薄弱、人格障碍、网络成瘾
②介入内容:
通过校园行观察、访谈、心理问卷等方式评估需求;
依据需求制订计划、明确介入目标、选择介入策略;
提供服务,设计活动、体验分享等;
记录服务过程、进行专业反思,进行阶段性评估;
服务全过程保持连接所需的家庭及社区资源,保持联系;
科学评估服务效果,商定结案时间,并提供后续支持。
(2)对学生学业困境的介入
①个人因素导致的学业困境
认知障碍介入、
情绪情感困扰介入、
学习动力不足介入、
学习能力不足的介入
②学校因素导致的学业困境
对学校教学理念及教学管理介入、
对学校环境介入、
对教师教学方法介入
③家庭因素导致的学业困境
对家庭学习环境的介入、
对父母婚姻关系的介入、
对父母教养方式的介入
④社区因素导致的学业困境
对社区环境的介入、
对学生社会交往的介入
记忆口诀:主观不努力,客观找原因
(3)对学生人际关系困境的介入
①亲子关系困境,
对纠缠与疏离的亲子关系的介入、
对父母过高期望的介入。
②朋辈关系困境,
通过个案辅导解决学生认知方面的偏差,消除同学之间的误解与成见;
通过人际交往主题小组对学生进行社交训练,进行社会意向引导、消除交往障碍;
通过“营造和谐校园”等主题的综合性活动,创造关怀、友爱的校园环境。
③师生关系困境,引导老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秉承优势视角理念,努力发现学生的优势与资源。
(4)对学生偏差行为困境的介入
①学生的违法行为配合公安部门进行适当的处置,联合提供矫正社会工作服务
②学生的违纪、失德行为以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和行为治疗模式为理论依据,帮助学生进行认知的重构和行为修正的训练。
③学生的失仪行为通过开设礼仪主题小组,帮助学生修正失仪行为,规范礼仪行为。(教育小组/发展小组)
(5)对学生家庭困境的介入(重点)
① 提供情感支持,通过个案辅导的同感、接纳、尊重等工作技巧,引导学生表达感受、宣泄情绪。
②发展支持系统,为相似家庭背景的学生提供自我成长主题小组服务。
③链接社会资源,及时学习了解有关教育及儿童青少年的福利政策及动态,主动与教育、民政、卫计委等有关政府机构以及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和相关社会机构建立联系,及时为困境家庭的学生链接福利资源,帮助其改善家庭境况。
(6)对留守儿童的服务介入(重点)
①评估需求,链接政策资源,帮助排解困境。
②动员学校及社区资源,连接志愿者服务留守儿童
③整合社会资源,链接更多资源丰富留守儿童生活。
④提供入户探访、情感支持、个案辅导等直接服务。
⑤设计实施主题小组,提供直接服务。
(7)父母和教师的增能服务(重点)
①对父母:开设父母课堂,向父母传递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知识,帮助父母了解并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通过开展小组活动对父母进行教养效能训练,帮助他们纠正不恰当的教养方式,让父母学会智慧地爱孩子,以减少孩子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
②对教师:老师对学生的心理态度及在学生面前的举动言行,帮助教师进行意识觉醒和行为转化,引导教师向学生传递积极信息,与学生建立融洽信任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人格,促进其健康成长。
5.满足遭遇伤害的学生保护性需要
(1)对学生虐待的介入家庭叫虐待 校园叫欺凌
①个案评估。
②与班主任老师沟通。
③约谈服务对象父亲并实施个案辅导。
④为服务对象提供个案辅导与陪伴服务。
⑤提供小组服务。
⑥为服务对象母亲提供个案辅导服务。
⑦提供家庭治疗服务。
(2)对教师体罚学生的介入
①链接医疗服务,对有需要的学生及时进行医疗救治,并及时与家长沟通,邀请家长积极配合。
②对相关教师进行个案辅导,从认知及行为层面深度介入,情形严重者提请学校甚至公安部门处置。
③对受伤害学生进行个案辅导与陪伴服务,提供情感支持及创伤辅导(PTSD)。
④向学校提出建议,联合学校其他服务系统设计实施营造“关爱校园”的综合性或系列性活动。
⑤组织教师书写杜绝伤害学生行为的“承诺宣言书”。
(3)对学生遭遇性侵害的介入(重点)
1)提供青春期性教育服务少男少女课堂、防性侵害主题小组、家长讲座或家长性教育主题小组
2)对性侵害事件介入
①进行危机介入。第一时间保护受害学生的人身安全,保证将身体伤害降到最低点。另外,做好防孕处理。
②提供情感支持。联系家人,协助家长对受害学生提供温暖和安抚,充分表达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
③情绪疏导、认知澄清。引导受害者倾诉与宣泄;认识到遭遇性侵害不是自己的错,避免自责,消除耻辱感。
④处置侵害者。与家人商议对侵害者的处置办法。
⑤关注受害学生的心理行为状态,如需要,社会工作者可提供长期辅导与陪伴服务。
6.满足全体学生发展性需要
(1)对引导和培养学生价值观的介入
① 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对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介入
①培养学生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良性竞争的能力
(3)对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的介入
①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热爱劳动的品质
②培养学生家务劳动习惯和家务劳动能力
(4)对培养学生科学抉择能力与生涯规划能力的介入
①帮助学生学会科学抉择:澄清科学抉择的理念、学习掌握科学评估的程序、通过主题小组的活动设计对学生进行科学抉择的训练。
②帮助学生培养生涯规划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学生人际关系生涯规划能力;培养学生闲暇时间生涯规划的能力。
(5)对培养学生行动力的介入(重点)
引导学生主动领受任务、
培养立即行动习惯、
训练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冒险精神
(6)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介入(重点)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领域实现预期的结果所需要的能力的信念。
对于学生来说,自我效能感主要是指学生在自己的生活领域对自己能否完成学习及其他任务的自信程度。
影响自我效能感改变的因素有:
自身的成败经验、
替代性经验、
言语劝说、
情绪反应和生理状态、
情境条件。
7.个案工作方法
(1)师生联合会谈法
社会工作者同时与老师和学生一起实施专业会谈,通过引老师和学生分享感受、需求及对彼此的期待,挖掘个人及环境资源,解决问题、满足需要。联合会谈法也适合社会工作者同时与老师、家长一起会谈。
(2)“结对子”朋辈助力法
根据学生的需求与资源,把学生结成一对一的对子,引导其互相帮助、协同成长。
主要步骤:
①确定帮扶主题;
②合理配对;
③举行结对仪式;
④协助制订行动计划;
⑤建立合理可行的奖励机制,激励学生进步与成长。
(3)“2+1”(督导+志愿者+学生)个案成长陪伴
①服务设计。
②服务对象需求调查和问题界定。
③志愿者招募。为每组志愿者配备督导,并定期为志愿者组织督导会和培训会,项目组统一管理志愿者。
④志愿者与服务对象配对。
⑤线下与线上陪伴相结合。
⑥服务过程管理与反馈。个案记录表、服务日志
⑦服务的考核与评估。通过满意度问卷调查与访谈,服务日志与观察记录表进行考核
(4)社工信箱
主要步骤:
①制作信箱;
②广而告之;
③阅读信件并及时回应特殊需求;
④组织回信;
⑤保证学生获取回信;
⑥保存信件。
创新(重点):
①较好解决学生学习压力较重、时间较紧张而导致无法长时间开展个案会谈的难题;
②较好解决学生在个案会谈中存在诸多当面无法表达的语言的难题,社工信箱的高度匿名性亦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安全感,而愿意自由表达;
③避免个案会谈过程中学生反应及时性的障碍及社会工作者回应欠考虑的风险。
8.小组工作方法
(1)主题班会步骤
①掌握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观察并了解需求,合理清晰界定问题;
②在上述观察发现的基础上与校方进行深度沟通,商定班会主题;
③制订具体可行的班会活动计划,与校方负责人、班主任、机构督导共同修改商议;
④实施班会活动;
⑤活动评估。
(2)社工课堂
①基础调研 ;
②确定课程主题;
③课程设计;
④体验式教学;
④运用小组工作评估方法评估教学效果及服务成效。
(3)家长互助会
①选择试点班级;
②积极与家长接触,通过小组工作方法中的“团队建设”设计活动方案并实施,将家长分组建立小型“家长互助会”;
③通过提供“父母效能训练”等主题小组服务,进行团队建设,建立互助网络,形成凝聚力,培养“当地领导人”,协助建立团队规范,引导建立日常沟通交流制度;
④举办经验分享与研讨会,印制宣传简报,送交学校有关部门,提出在全校班级建立“家长互助会”的建议和倡导。
⑤协助学校改革家长学校的理念和管理制度,全面注入社会工作的专业元素,进而在学校推进社会工作服务的深入发展。
9.社区工作方法
要坚持“一个理念两个兼顾”:
“一个理念”是指坚持“家校社”联动的理念;
“两个兼顾”是指兼顾校园社区及校外社区,也就是说运用社区工作方法为学生服务既可以“走出去”,也可以“请进来”,在兼顾为学生服务及学生服务社区,即链接社区资源为学生提供福利服务的同时,为学生创造服务社区、贡献社区的机会,以体验价值感。
(1)初级介入,面向全员—营造友善环境,友善校园环境营造、友善社区营造、友善家庭营造(面对整个社会做预防)
(2)二级介入,面对高关怀人群—避免复发、消除可能性,服务对象主要是高风险高关怀人群,即曾有过欺凌经验和被欺凌经验的学生(聚焦高风险、高关怀人群)
(3)三级介入,欺凌事件发生后,针对欺凌者、被欺凌者、情境中人的介入,服务被欺凌者危机介入、服务欺凌者、服务情境中人、服务特殊情境的人——老师。(事后危机干预-欺凌者、被欺凌者、教师等所有相关人员)
以社会工作多维架构介入预防校园欺凌为例:
10.具体方法与技巧
(1)系统脱敏—帮助学生克服考试恐惧
①放松训练:深呼吸和放松肌肉可以带来情绪的放松;
②敏感等级建构:帮助学生建立对考试恐怖或焦虑的等级层次;
③脱敏训练:脱敏训练分为想象脱敏和现实脱敏。
(2)行为契约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步骤)
①确定目标行为
②商定奖惩清单
③书写行为契约
④签字承诺
⑤填写“执行记录表“
(3)拍卖会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以拍卖会的活动形式帮助学生体验、澄清并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念及其影响,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方向。
主要步骤:物资准备、现场讲解、实施活动、讨论分享。
(4)做名片—帮助低自我概念的学生提升自信(自我提炼优点和长处) 主要步骤:物资准备、现场讲解、创作进行时、展示名片、分享讨论。
(5)小背摔(培养信任感)
第十二章 社区社会工作
1.社区社会工作的目标
(1)促进居民参与,解决社区问题 社区工作者的主要任务要协助居民建立参与解决社区问题的信念,使其树立信心,传授其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技巧,培养居民骨干。
(2)改善社区关系,提升社区意识(归属感/凝聚力/主人翁意识) 对外关系,社区通过与政府机构、辖区单位的良好互动关系; 对内关系,社区内部各组织之间,居民与居民之间的关系
(3)挖掘社区资源,满足社区需求 重视挖掘社区中的人力资源、重视社会政策研究工作、重视辖区单位(或组织)的资源发展工作
2.统筹社区照顾
(1)社区社会救助人员服务
(2)社区老年人服务
(3)社区儿童服务
(4)社区妇女服务
(5)社区残疾人服务
(6)家庭暴力救助服务
(7)社区居民健康服务(宣传教育)
(8)社区困难居民服务
3.扩大社区参与(How)
(1)参与社区需求调查与社区服务项目
(2)促进社区协商:结合本社区实际情况,以有事多协商、遇事多协商、做事多协商为方向,以维护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为原则,以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为目标,协助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拓宽协商范围和渠道,丰富协商内容和形式。
(3)提高社区居民参与水平 一方面要提升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关注度,培养社区居民的参与意愿,发挥专业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提升社区居民的参与能力;另一方面要与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一起,拓展参与空间,在社区形成良好的参与机制。
(4)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区骨干,充分掌握社区社会组织的状况,以居民需求为向,以发掘社区骨干为基础,以培育社区社会组织为抓手,以服务社区居民为目标。一方面要积极引导现有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另一方面要根据需求强化社区社会组织培育。
(5)组织社区志愿服务项目,组织策划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协助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开展社区志愿者动员、招募、培训、使用、登记注册、服务记录与证明等工作。
4.促进社区融合
(1)社区社会组织共建服务,(组织之间)充分利用现有社区组织自治、资源等优势,搭建各类平台;引导树立“社区建设你我有责”的共建意识;立足社区实际,协助培育、孵化创新型社区组织;关注社区组织困境,促进社区组织良性发展。
(2)社区居民自助与互助服务,(居民之间)参与建立社区居民的互助团体和支持网络,组织社区居民互助和自助,推动形成理性平和、宽容接纳、诚信友爱、平等尊重的居民关系。
(3)外来人口社区融入与发展服务,帮助外来人口适应社区环境,促进户籍居民接纳外来人口,增进社区团结。
(4)新社区安置居民服务,帮助拆迁安置、棚户区改造、政策移民、灾后重建等新建社区内的社区居民适应新环境,建立支持性社区关系网络。
①规范的融入,即社区通过制定整合规范、将规范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让新居民认同并遵守新社区的行为标准;
②社区关系的融入,即促进居民融入被安置的社区,与原居民熟悉交流、和谐相处;
③文化融入,即帮助安置居民了解新社区的文化,建立起社区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实现社区文化的整合。
(5)社区矛盾化解服务 参与社区居民矛盾调解,预防、化解社区矛盾。 社区工作者参与化解社会矛盾,主要是矛盾预防和矛盾初期的干预服务,重点是强化社区自我调节和解决问题的机制,促进社区、家庭、个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服务的功能。
5.推动社区发展
(1)协助制订实施社区发展规划(顶层设计) 协助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发动社区居民参与制订、实施社区发展规划。
(2)培育社区归属感与认同感 培育社区共同体精神,开展社区居民文化素质与家庭美德、公民道德教育,形成社区居民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及生活态度和行为规范;引导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建立健全社区支持网络,加强社区居民能力建设,增强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
(3)开展通用性培训 社区通用性培训,举办面向社区居民的文化、教育和科普等活动,提高社区居文化素养;协助举办农技推广培训等农业社会化服务活动,增强农村社区居民致富能力。
(4)完善城乡基础社区布局规划 完善城乡社区基础设施布局、选址和建设方案,广泛吸纳各方意见,合理利用社区公共空间。
(5)积极参与农村扶贫开发 协助发掘乡土资源和特色资源,支持发展农村社区特色产业,组织农村社区居民生产互助,促进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积极参与农村扶贫开发。
6.参与社区矫正
(1)疏导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纠正思想行为偏差,促进社区生活融入,恢复和发展社区服刑人员的社会功能。
(2)修复家庭和社区关系,重建社会支持网络。
(3)促进社区服刑人员就业,协助申请享受政策,提供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
(4)社区服刑人员教育,协调并督促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法定监护人帮助其接受义务教育,鼓励有就学意愿的社区服刑人员接受社区教育。
(5)配合司法行政机关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罪犯进行社区影响调查、家庭和社会关系评估等工作。
(6)帮扶生活困难的社区服刑人员,协助依法获得相关社会救助政策资源,链接社会资源对其进行帮扶救助。
7.参与社区戒毒与康复和其他服务
(1)协助社区禁毒工作机构组织开展毒品预防教育,特别是为处于失学、失业、失管状态的青少年提供就业帮
助、心理咨询和毒品预防教育等服务。
(2)为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心理辅导、行为矫正、社会支持等服务,巩固戒毒康复效果。
(3)社区戒毒康复人员链接就业资源,协助其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
(4)协助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帮助生活困难、符合条件的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及其家庭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或依法接受其他社会救助,链接社会资源对其进行帮扶救助。
(5)提供其他服务,协助在社区居民健康教育、社区群众文化、社区环境改善、社区防灾减灾等方面提供服务。
8.农村社区建设
(1) 农村社区公益性服务、市场化服务有较快发展 通过广泛动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类社会组织和居民群众参加农村社区志愿服务,切实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2)农村社区文化认同得到一定强化 不少地方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发展各具特色的农村社区文化,丰富农村居民文化生活,增强农村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农村社区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强化农村居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形成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和良好风气。
10.农村特殊群体社会服务
(1)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服务(重点),成长服务、家庭服务(监护人能力提升/父母亲职教育)、青少年犯罪预防与行为偏差青少年矫治服务、留守儿童社区托管服务(正式、非正式组织协助)
(2)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服务,广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老年人志愿服务;探索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支持社会组织为留守老年人提供关爱服务。
(3)农村留守妇女社会服务,协助开展保健服务;心理健康服务;技能训练和创业支持服务;文化娱乐活动。
11.农村灾害社会工作服务
(1)灾后心理社会援助服务 帮助受灾群众舒缓悲伤、化解焦虑、稳定情绪,修复灾害创伤,重建社会关系,恢复发展生计,提升自助自救与互帮互助能力。
(2)灾区儿童抗逆成长关爱服务 帮助受灾儿童青少年排除恐惧心理,消除灾害阴影,恢复正常学习生活,促进儿童权益保护与身心健康成长。
(3)灾区老年群体社会照顾服务 帮助受灾老年人重建社会照顾体系,建构物质保障与服务保障、精神慰藉与生活照料相结合的老年人服务机制。
(4)因灾致残人群社区康复服务 帮助因灾致残人群建构社区康复体系,重构社会支持网络,推动实现生理康复、心理康复、职业康复与社会康复。
(5)临时安置点和新建社区服务 建立临时安置点和新建社区服务组织网络,引导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有序开展服务,促进受灾群众适应临时安置点和新建社区生活,参与受灾地区社区规划与社会重建,推动健全社区服务机制、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完善社区服务功能。
(6)协助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服务 开展灾害模拟体验与救灾演练,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增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12.社区工作的过程
(1)社区分析
①社区类型分析:商品住宅区、单位型社区、保障房住宅区、老旧小区。
②社区基本情况分析:名称、历史;地理位置及其周边生态环境;人口结构;社区组织或单位资源;社区服务人力资源状况。
③社区问题分析:社区内共同性问题的分析;社区内群体性问题分析。
④需求分析(重点):感觉性需求(感觉/念叨)、表达性需求(行动)、规范性需求(政策/秩序/专家意见)、比较性需求(别人有的我也要)。
(2)社区服务(活动)方案策划
①服务策划前的分析工作:
Ⅰ服务对象分析、
Ⅱ问题分析
Ⅲ服务的逻辑推进步骤分析:
界定和确认问题
确认要达到的目标
选定评估的指标
寻找各种可行的方案
计算每个方案的成本(包括人力、物力、时间)
计算每个方案的成效
列举方案并进行比较分析。
②服务策划过程
确认社区需求;
了解居民或服务对象特征;
订立工作目标(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期望服务效果);
评估自身的能力(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能力,人财物的分配等);
制定工作进度表(开始、推行、评估);
程序编排(设计一系列目标活动)
(3)社区服务(活动)方案执行(重点)(3+1)
①筹备阶段(人财物筹备+服务宣传)
经费筹措、
人力安排、
场地安排、
服务宣传推广方面
②服务或活动阶段(人财物管理+时间进度)
预算管理、
时间进度管理、
服务品质管理、
士气激励和提升
③结束阶段(人财物收尾+成效评估)
经费报销、
服务资料及时归档、
对专业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进行表彰、
服务成效进行评估
(4)社区服务(活动)方案评估
①评估方法:定量评估、定性评估
②评估内容:方案成效评估、方案过程评估
13.资源链接
(1)资源类型 人力、物力、财力、文化和组织资源。人财物、正式非正式、社区内外之分
(2)链接方式(重点)
①资源整合:社区内部各组织之间的合作协调,形成互补与互依的目的(一个社区内部实现资源整合互补)
②资源共享:相邻社区共同合作、多方受益;参与社区至少有两个、彼此有资源、有合作协议、资源共享的目标明确。(至少两个社区合作互换资源)
③资源配置:根据资源的不同特征配置资源,采取组织、培训、咨询、合作等不同方式进行弹性使用,以保障资源能够有效地协调和使用,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率。(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分配和使用资源)
14.推动居民参与
(1)社区参与层次(必考)
①告知:贴通知告诉,不需要回馈意见
②咨询:征求居民意见,需要回馈意见和建议
③协商:坐在一起讨论商议,形成统一的决议和策略
④共同行动:分配任务,共同承担,分工和合作
⑤社区自治:最高形式的参与,“自下而上”
(2)影响居民参与的因素分析
①参与价值:不关心;自责、问题=无能;无用感;(事的价值+人的价值)
②参与意愿:受参与者的主观因素控制,通常是居民个人主观作出判决定参与并付诸行动;还有代价=付出收益比
③参与能力:时间和金钱、知识与技巧。
(3)促进居民参与的策略
①促进社区居民参与价值的肯定,社区教育、社区宣传;
②提升社区居民的参与意愿,考虑到家人朋友的影响、社区事务的相关性;还有减少代价/增加收收益
③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能力,知识和技巧培训、妥善处理时间与资源的缺乏问题;
15.建立社区支持网络
(1)个人网络 个人的现在人际关系以及所置身的环境内具有发展潜力的成员
(2)志愿者联系网络 社区中拥有极少个人联系的服务对象,建立一对一帮助
(3)互助网络(小组) 面对相同问题或相似兴趣、能力的人聚合和一起
(4)邻居协助网络 邻里、社区商店员工、物业公司职工、保洁员、保安员等为服务对象提供支援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发展互助性支持
16.推动多方联动(主要内容)
①了解社区状况,熟悉社区资源;
②与多方力量积极沟通,建立协同合作关系;
③要求社区社会工作者发挥联系纽带、资源整合的作用。
拓展一下:多方联动
三社联动
社区-社会组织-社工
五社联动
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
17.加快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
(1)将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纳入民政重点工作。要加强资金保障,统筹各领域政府购买服务资金及彩票公益金中用于老年人、残疾人、儿童和社会公益等支出资金,优先用于购买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
(2)把握推进步骤,抓紧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建设条件好的地方,争取2021年年中前启动建设,2023年底前完成建设任务;建设条件不完备的地方,争取2021年启动试点建设,2025年底前完成建设任务。
(3)强化资源整合,联动民政部门服务力量,司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政府部门和工会、团委、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基层服务力量,社区社会组织、公益慈善组织和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共同开展服务。
(4)聚焦重点人群,重点做好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关爱保护和社区治理等领域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社区融入和社会参与工作。
(5)加大人才培养,(本土培养和引入)强化政策引导和资金保障,对乡镇街道社工站提供有组织有计划专业培训,鼓励驻站社工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
(6)规范机构建设,指导社工机构恪守公益性、非营利性等原则,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7)强化督导支持,采用购买服务、政校合作等方式,搭建协调配合的督导网络,统筹组建专业督导团队,通过定期持续的监督和指导,协助开展社工站建设管理、督导评估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培训等工作。
记忆口诀:社工站-快-整资源-服务人群,培养人才-规范-监督
第十三章 医务社会工作
1.医务社会工作的定义和特点
(1)狭义的医务社会工作:指在医疗保健机构中围绕疾病的诊断、治疗与康复过程开展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
(2)广义的医务社会工作:不仅协助病人及其家庭解决与疾病相关的社会、心理问题,而且注重对影响健康的社会心理因素的探索和开发,利用社区与社会的资源推进医疗保健与社会福利的整合,促进对疾病的预防,保护公众健康。
(3)医疗社会工作的特点 与医疗卫生体系相融合、以服务对象的健康为主导、以患者为中心、服务规范的专业化
2.医务社会工作特殊伦理议题与价值观
(1)隐私保护
(2)有限资源的有效利用,特别是在服务对象决定治疗方案或放弃治疗时
(3)安乐死
(4)药物或临床研究必须遵守相关不伤害和告知原则,“知情同意书”
3.公共卫生领域社会工作
(1)服务内容(重点)
①以流行病学的方法来认识社会问题对全人类健康状态和社会功能的影响,通过社区宣传、居民动员,强调初级预防层面的干预
②专注于通过干预,强化社区、家庭及个人的健康水平,以此提高他们的健康、福祉和社会心理功能,尽量减少残疾的发生和院舍化的照顾。
③由医务社会工作者与其他专业人员合作,确保所有目标人群都能获取健康照顾和社会服务,确保相关社会福利政策的有效执行。
(2)主要方法
行为干预
①多阶段优化策略,公共卫生社会工作者通过筛选、优化及证实三个阶段,达成对服务对象行为干预方案的制定、完善和应用。被广泛应用于各类人群的不良健康行为干预,如吸烟、肥胖、慢性病、抑郁症、酒精与药物依赖等。
②知识、信念、行为模式,它将人类行为的改变分为3个连续过程,即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和形成行为。公共卫生社会工作者根据服务对象健康需求、行为条件和行为场景,针对其健康知识、信念,采取相应服务促成其健康行为。
③健康信念模式,(把不健康的信念改为健康的信念)该模式认为人采取某种健康行为需要具有对疾病严重性和易感性、行为益处、行为障碍及自我效能等方面的认知。即要求公共卫生社会工作重点关注服务对象的主观层次,帮助服务对象树立疾病与健康相关的信念,了解疾病的严重性与危害性,培养其采取或放弃某种行为的自信,克服影响和制约因素,进而采取积极行动。
健康促进
①健康促进模型,该模型指出影响健康促进的因素包括个体特征和经历、行为认知和情感、人际关系和环境三个方面。公共卫生社会工作者既要注重个体的健康教育,也要重视支持环境的创造。
②多理论模型,该模型不仅分析影响开始健康行为改变的因素,更侧重分析影响该改变持续的因素。社会工作者可以将其用于个体、群体和社区,以解释和预测一次性和长期的健康行为改变的影响因素,促成持续性健康行为。
③格林模型,由社会诊断、流行病诊断、行为和环境诊断、教育学和组织学诊断以及管理和政策诊断五部分组成。社会工作者可以借助该模型,评估人群健康状况及影响健康的个人、家庭、组织及社会因素,并制定应对策略。
健康促进模式概述健康促进是一种融合了自然科学、健康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通过改善包括身体活动、饮食习惯和心理状态等在内的生活方式,寻求与整个环境的和谐统一,以提升生命质量的整体策略。包括开展人群健康教育、加强社区健康行动、创造支持性环境、制定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以及调整卫生服务方向等举措。
社会营销核心理念是营销社会观念,服务对象是社会大众。
①市场细分,准确识别和区分服务对象。
②公共关系营销,维持社会组织之间、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良好关系。
③品牌建设,社会组织的公信力与社会信任的建构和管理过程。
社会倡导技术
①代表,即明确自己的角色,表达服务对象的利益,侧重于发声。
②影响,即干预对服务对象利益产生破坏的因素,侧重于改变。
③自我倡导,(互助小组形成集体力量向外倡导)即有着共同需要和问题的人联合起来组成团体,以更好地处理这些需要和问题。通过赋权、增能、意识唤醒、支持等方法帮助有共同需求的服务对象,依靠自身的努力和技巧来解决共同的问题。
4.慢性疾病与长期照顾的社会工作
(1)四种慢性疾病:
糖尿病、
心脏病、
终末期肾病、
艾滋病
(2)服务内容(必考)
对疾病的认知、
治疗的适应需求、
心理情绪支援、
家庭支持网络、
出院照顾需求、(治疗的延续性)
治疗依从性(遵从医嘱,配合治疗)
(3)个案管理方法(重点)
社会心理评估、
治疗依从性管理、
压力管理(放松训练:通过肢体放松达到精神放松)
(4)小组工作(重点)
①沟通技能训练,(互助支持小组)分享提升沟通能力原理和技巧;学习沟通技巧并进行练习;
②健康教育,(教育小组)以小组形式提供有关疾病、治疗方法及生活方式改变等知识。
5.急诊室开展的社会工作
(1)需求
病患及其家属的心理危机干预、
医疗团队及其成员的需要、
急诊管理的需要
(2)服务内容
①支持病患及其家庭:整合资源、心理情绪缓解、获取社会资源和社会支持;
②协助配合医护人员:了解详细病情作为资料、医生的心理辅导支持服务;
③协调急诊管理:促进医院沟通和协调、构建良性医患关系沟通渠道。
(3)主要方法
①常见问题:
应激障碍症、
心理社会反应、
哀伤
②主要方法:
社会心理评估;
信息咨询服务;
危机干预,缓解最急迫性问题;
出院安置,整合多种资源,个案管理,保证服务对象获得连续性照护。
6.妇女儿童医务社会工作
(1)妇女
①主要问题:普通育龄期、妇科、产科
②服务内容:
协助了解治疗计划、
疏导病患与家人情绪、
转接病友或志愿者、
通过病友团体提供支持、
协助减免费用、
普通育龄妇女的咨询工作。
(2)儿童
①患者:生理、心理问题;照顾者较高程度焦虑等心理反应;
②服务内容:协助儿童适应医院环境和治疗过程,降低恐惧情绪;协助照顾者处理情绪困扰,恢复正常家庭功能。
7.肿瘤康复和纾缓疗护社会工作
(1)纾缓疗护不同于临终关怀,通过早期识别、积极评估、控制疼痛以及治疗其他症状,以预防与缓解身心痛苦,从而改善患者与家人的生活质量。
(2)舒缓疗护需要跨专业的团队合作为患者提供身、心、社、灵服务。
经济资源协助、
情绪心理疏导、
协调医患沟通、
社会福利咨询、
出院安置计划、
家属及照护者支持性服务、
临终关怀、
家属哀伤辅导
(3)方法 肿瘤治疗要进行社会心理评估;纾缓疗护社会工作主要是改善生理、心理社会的适应不良为目的
8.精神卫生领域的社会工作
(1)心身疾病的综合防治内容
帮助患者提高自尊、
鼓励心身疾病患者学习新方式、
帮助重新适应社会、
加强健康教育
(2)社工角色:
微观:诊断者、咨询者、教育者、倡导者、转介者、联系者和协调者
宏观:行政者、推动者和研究者
(3)主要内容:
住院患者、
精神患者家属、
社区精神康复
(4)方法
①需求评估:生理、心理、社会
②干预:流程、认知行为治疗、运用小组工作方法(支持小组,照顾者教育小组)
第十四章 企业社会工作
1.企业社会工作的概念和特征
(1)概念: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与方法,在企业内外开展与职工的工作岗位适应、劳动环境协调、职业福利保障、职业生涯发展以及劳动关系协调等有关的服务与管理工作,其目的在于保障职工利益、提升劳动效益、促进企业和职工共同发展。
(2)特点:
争取职工的职业福利(核心内容)、
监督企业落实涉及职工权益的法律法规(手段)、
因地制宜开展和设计有特色的服务项目(任务)、
兼顾公共性、公益性和多方共赢的统一(策略)
2.企业社会工作的对象与服务提供者
(1)服务对象
职工个体及职工家属、
职工群体、
企业整体或企业内的管理部门、
一个行业或一个社区、
整体社会
(2)服务提供者
企业内部的社会工作者、
社会组织中的企业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社工驻点企业)
政府部门的企业社会工作者、
工会等人民团体中的企业社会工作者、
党群服务中心
社区服务中心
社会工作站中的企业社会工作者
3.企业社会工作的角色(必考)
(1)咨询辅导者:为企业职工就职业和生活问题提供咨询辅导;
(2)促进者:给予支持和鼓励(支持者),协助挖掘潜能(使能者),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3)联结者:把职工与其所需要的资源联系起来;(资源链接者)
(4)调解者:职工在职业和生活中与企业相关部门和人员冲突时;
(5)教育者:为职工提供职业和生活相关的教育培训;
(6)协调者:针对职工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遭遇危机;(协调其失衡状态)
(7)倡导者:倡导企业维护职工权益、倡导职工维护自身权益。
4.企业社会工作服务内容
(1)职工福利服务
(2)职工职业生涯规划
(3)职工情绪管理
(4)职工素质提升:
第一,通过引导与教育,促使职工增强权益维护意识,以合理方式争取自身合法权益;
第二,引导职工参与职业教育,为职工提供充实文化知识和提高技术技能的机会;
第三,组织开展激励职工在工作上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活动,促进企业整体劳动生产力的提升和经济效益增长。
维权意识,技能知识,进步精神
(5)职工安全与健康:
落实相关补偿,为康复提供全方位支持;
利用小组工作对职工进行培训,培育职工的健康意识、权利意识、教给职工自我保护及应对伤病的知识和方法;
利用社区工作方法,向职工宣传劳动安全与卫生方面的法规等。
(6)职工休闲生活与服务:满足个人精神文化以及发展需要、发展兴趣等。
(7)职工工作与家庭生活平衡:营造环境使职工工作与生活更有幸福感;辅导职工协调好家庭关系,正确对待生活问题。
(8)劳动关系协调(劳资纠纷调解)
(9)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
(10)特殊群体关怀
(11)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5.个案工作方法
(1)个案工作分类
针对一般信息咨询问题、
人际交往和感情问题、
家庭问题、
适应问题、
情绪问题、
资源提供与心理支持、
法律援助与权益保护
(2)个案工作来源及过程
来源:部门主管介绍、转介、发现以及主动发现
过程: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与结案(记忆口诀:接鱼滑入平案)
6.小组工作方法
(1)企业小组类型(必考)
兴趣娱乐小组、
成长小组、
支持小组、(新人适应,互助,精神关怀,归属)
教育小组、(与知识相关)
治疗小组(职工有问题如焦虑症、抑郁症)
(2)小组工作过程
需求评估、确定目标、招募组员、制定小组计划书并按计划开展小组活动、评估(记忆口诀:平镖远滑开骨)(问卷进行前后测量、观察组员表现并了解小组成果、小组满意度量表、社会工作自我表现评估)
7.社区工作方法
(1)遵循社区工作的一般过程
(2)采取多种形式动员组织职工参与
(3)通过社区活动参与,增加职工的归属感
(4)通过休闲娱乐活动使员工放松身心,增进交流
8.企业社会工作的常用技术
(1)职工协助方案
1)概念企业通过为职工提供诊断、辅导、咨询等服务,解决其在社会、心理、经济与健康等方面的问题,消除各种潜在的威胁因素,最终达到预防问题产生、提高职工工作和生活质量的目的,具体的内容包括职业规划、工作环境、职业安全、人际冲突、工作绩效、工作压力与退休规划等。
2)技术
①压力管理的技术;
②心理辅导的技术;
③物资援助的技术;
④危机干预的技术,具体包括快速反应、及时处理、限定目标、植入希望、心理支持、潜能激发、自我控制以及安全约定等技巧。
(2)职业生涯规划
①以自我了解、社会分析、信息统整为主的特质因素取向规划技巧;
②以真诚同理、自我探索、自我抉择、自我实现为主的个人中心取向规划技巧;
③以结构性访谈、投射技术、未来自传、分类组合卡为主的心理动力取向规划技巧;
④以沟通、分析、合成、评估和执行为主的行为取向规划技巧;
⑤以教导示范、想法列述、自我监控、行为推论、心理测验为主的认知行为取向规划技巧。
(3)职业社会康复
1)概念企业社会工作需要面向职工开展职业风险评估、职业健康促进、职业康复训练和社区康复的服务,协助受伤或患病职工重返社区生活,恢复社会功能
2)方法
①职业咨询;
②职业评估;
③职业培训;
④就业指导。
(4)劳资协调
①劳动保障监察;
②协助企业落实劳动保障监察的相关规定;
③协助劳动争议处理;
④紧急情况的危机干预;
⑤信访接待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