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从上古时代,战国后期,汉朝建安时期,魏晋易代之际,西晋,东晋,刘宋诗坛,南北朝朝后期等等的历史。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
上古时代
诗谣
周
背景
制作礼乐,采诗官收集歌谣
贵族作诗
《诗经》
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分类
风
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
十五国风
雅
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
大雅
小雅
颂
用于宗庙祭祀的歌舞曲
周颂
鲁颂
商颂
手法
赋
铺陈叙述
比
比喻
兴
起兴
战国后期
《楚辞》
来源于楚国民歌的新诗体
代表作者
屈原
《离骚》《天问》《九歌》
宋玉
特点
波涛汹涌的感情
奇幻瑰丽的想象
铺陈华美的语言
极强的浪漫色彩和艺术感染力
汉
乐府诗
来源
汉乐府:采集民歌加以整理,配乐演唱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多写下层劳动人民生活和情绪
语言朴素自然,活泼生动,真率稚气
以五言为主
《古诗十九首》
乐府五言诗的兴起,使诗人开始仿作五言诗
主题
夫妇、朋友间的离情别思
士人宦游失意之感
感叹人生短促,及时行乐
五言抒情诗的典范
建安时期
“建安风骨”
代表诗人
曹操、曹丕、曹植
王粲
刘祯
徐干
陈琳
阮瑀
社会的丧乱和人民的苦难
期盼建功立业,有所作为,名垂青史
具有极强的现实性
清新刚健
魏晋易代之际
正始文学
嵇康
阮籍
《咏怀八十二首》
比兴象征的手法
反对司马氏集团的政治统治
西晋
诗歌和现实的关系渐渐疏远
左思
《咏史》
把个人遭遇和历史现象融为一体
批判门阀制度,倾吐寒士的不平
东晋
诗坛复兴
陶渊明
田园诗
《归园田居》《桃花源诗》
表现农村的甜美静穆和自己怡然自得的心境
歌颂劳动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建立的友谊
咏怀诗
《饮酒》《杂诗》《读山海经》
出仕和归隐的矛盾
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崇高品格
刘宋诗坛
谢灵运
山水诗
观察细致,善于炼句
鲍照
表现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对门阀制度的不满
诗风俊逸豪放,矫健凌厉
首创七言诗行
谢眺
“永明体”
抄书用典
刻画山水
南北朝
民歌的新发展
北朝民歌
题材广泛,情感直率
《木兰辞》
南朝民歌
多写男女爱情
《西洲曲》《子夜歌》《读曲歌》
情调哀怨缠绵,艳丽柔婉
南朝后期
社会风气奢靡
朝纲日益堕落
士人气质纤弱
诗歌内容空虚
萧纲
“宫体诗”
庾信
“徐庾体”
后期冶艳而刚健
《拟咏怀》
初唐
摒弃了轻浮绮靡的诗风
建立起高俊雄浑、刚健有力的新诗风
上官仪 沈佺期 宋之问
五七言新体诗联间粘缀合律的规律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对宫体诗的改造
都市的繁华和正常的男女之爱
江山之美、边塞之情
明快清新
陈子昂
关注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重大的政治问题
盛唐
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
李白
“诗仙”“谪仙人”
超现实的浪漫主义者
被现实锁人牢笼,不愿接受,反而想征服现实
五言七言绝句之最
杜甫
“诗史”“诗圣”
将个人遭遇和时代的不幸、民众的疾苦联系在一起
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
五言七言律诗之最
山水田园诗人
孟浩然 王维 常建 储光羲
继承陶渊明、谢灵运
表达隐逸的思想和情怀,描摹自然幽静和生气之美
边塞诗人
高适 岑参 李颀 王昌龄
源出鲍照、刘琨
表现了边塞风情、军中苦乐,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和慷慨不平之气
中唐
诗
风格走向多元
韩愈 孟郊
“不平之鸣”
壮伟瑰怪,奇崛雄豪
元稹 白居易
平易,质朴明白
刘禹锡
怀古诗 政治讽刺诗
李贺
述说怀才不遇的愤慨
想象奇特 不拘常法
词
“曲子词”,源于隋,
词调
小令 中调 长调
民间词
晚唐
一个诗歌创作的伟大时代的结束
李商隐
《无题》 诗苑奇葩
律绝
杜牧
七绝
议论政治得失,讽刺帝王欢淫
温庭筠
“绮才艳骨”
花间词人
温庭筠 韦庄
表现艳遇怨慕与离愁别绪
五代
南唐
创作中心
冯延巳
士大夫的忧生之情
李煜
强烈的故国之思与深广的人生感慨
李璟
北宋
好议论,重理趣,以文为诗,追求平淡的诗歌
苏轼
才情豪迈,挥洒自如,饶有禅理
黄庭坚
“江西诗派"
重筋骨思理
代表词人
晏殊 欧阳修
表现士大夫流连光景、感伤节序的闲愁淡怨
小令
柳永
发展慢词
引入赋的铺陈手法
表现市井生活和羁旅情怀
打破了前人“词为艳科”的传统
引入大量题材
“以诗为词”
“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周邦彦
善于创调
推陈出新
南宋
杨万里
重“活法”
“诚斋体”
陆游
“南宋诗坛的盟主”
在平易晓畅中呈现出一股恢弘踔厉之气
宋室南渡,民族矛盾尖锐,产生爱国词人
李清照
情景交融
辛弃疾
以文为词,善于用典
气盛宜言,无往而不利,感染力极强,抒写爱国情怀
姜夔
精研乐理,词风清空幽冷
张元干 张孝祥 陆游 陈亮
元
元曲
形式灵活,文字通俗
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尖锐泼辣,清新幽默
浓厚的北方地域色彩
前期
关汉卿
《南吕一枝花 不伏老》
马致远
《天净沙 秋思》
张养浩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双调水仙子 寻梅》
后期
作品风格趋于典雅工丽
张可久
《越吊凭栏人 江夜》
乔吉 睢景臣
古体诗宗汉魏两晋,近体诗宗唐
杨维桢
乐府诗 竹枝词
“铁崖体”
元好问 萨都刺
明
稍有起色
高启
以李梦阳为首的“前七子”
以李樊龙为首的“后七子”
”江左三大家“
吴伟业
“梅村体”
钱谦益 龚鼎慈
清
国朝六家
王士祯 朱彝 赵执信
沈德潜
“格调说”
袁枚
“性灵说”
翁方纲
“肌理说”
龚自珍
最具有忧患意识和哲理色彩
黄遵宪 丘逢甲 康有为 梁启超
“诗界革命”
“中兴”
清初三大家
陈维崧
“阳羡词派”
朱彝
“浙西派”
纳兰性德
“清新自然的小令”
张惠言
“常州词派”
主张词应有比兴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