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胰岛素及其他降血糖药
此篇导图主要讲述了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分为两部分,胰岛素与口服降血糖药,其中胰岛素内容包含胰岛素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与胰岛素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口服降血糖药内容包含双胍类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磺酰脲类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α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编辑于2022-06-05 12:11:39"警惕心脏的隐形杀手!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病原体侵袭心内膜的危重疾病典型表现为发热、心脏杂音和周围体征(如瘀点、Osler结节),可引发脑、肺、肾等多器官栓塞诊断需结合血培养、超声心动图和免疫学检查(如高丙种球蛋白血症)。治疗核心是足量抗生素,严重病例需手术清除赘生物高危人群(如心脏瓣膜病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或新发杂音时应立即排查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
"手足癣困扰?一文教你科学应对!手足癣是由红色毛癣菌等真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皮肤病,表现为水疱、脱屑或糜烂,通过接触传染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和真菌检查,注意与湿疹等疾病区分治疗以局部用药为主(24周),顽固者可口服抗真菌药预防关键:保持皮肤干燥、不共用物品,合并灰指甲需同步治疗特别提醒:足癣易引发细菌感染,出现红肿热痛需及时就医!"
登革热是由DENV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典型病程分为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皮疹等,重症可出现出血或休克通过病毒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查可确诊,需与麻疹、出血热等疾病鉴别预防关键在防蚊灭蚊,患者多预后良好,但重症需警惕急性肾衰竭等并发症早期识别预警指征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警惕心脏的隐形杀手!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病原体侵袭心内膜的危重疾病典型表现为发热、心脏杂音和周围体征(如瘀点、Osler结节),可引发脑、肺、肾等多器官栓塞诊断需结合血培养、超声心动图和免疫学检查(如高丙种球蛋白血症)。治疗核心是足量抗生素,严重病例需手术清除赘生物高危人群(如心脏瓣膜病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或新发杂音时应立即排查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
"手足癣困扰?一文教你科学应对!手足癣是由红色毛癣菌等真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皮肤病,表现为水疱、脱屑或糜烂,通过接触传染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和真菌检查,注意与湿疹等疾病区分治疗以局部用药为主(24周),顽固者可口服抗真菌药预防关键:保持皮肤干燥、不共用物品,合并灰指甲需同步治疗特别提醒:足癣易引发细菌感染,出现红肿热痛需及时就医!"
登革热是由DENV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典型病程分为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皮疹等,重症可出现出血或休克通过病毒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查可确诊,需与麻疹、出血热等疾病鉴别预防关键在防蚊灭蚊,患者多预后良好,但重症需警惕急性肾衰竭等并发症早期识别预警指征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胰岛素及其他降血糖药
胰岛素
来源
药用胰岛素多从猪、牛胰腺提取→可引起过敏反应;目前也有基因重组人胰岛素。
体内过程
口服无效,必须注射给药(皮下注射、静脉注射);严重肝肾功能不良可影响其灭活。
药理作用
1.代谢作用
①促进糖原的合成和贮存、促进组织摄取葡萄糖并加速其氧化和酵解、抑制糖原分解和糖异生→降低血糖 ②促进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 ③促进蛋白质合成、抑制蛋白质分解
2.促生长作用
至少部分是通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 受体介导的
3.其它作用
①加快心率、增强心肌收缩力、减少肾血流量 ②激活钠钾泵→降低血钾
作用机制
作用于细胞膜胰岛素受体(ααββ)→胰岛素与α亚基结合、引起β亚基自体磷酸化→激活TPK和一系列级联反应
临床应用
1.1型糖尿病
最重要的药物。
2.2型糖尿病
经饮食控制/口服降血糖药无效者、治疗初期需要迅速降低血糖者。
3.其它特殊情况下的糖尿病
①伴发急性、严重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 ②合并重度感染、消耗性疾病、高热、妊娠、创伤 ③高钾血症(和葡萄糖同用)
不良反应
低血糖症(最严重、最常见)
¤胰岛素剂量过大、未按时进餐、肝肾功能不全等 ¤教会患者熟知此反应;轻者可饮糖水/摄食、重者立即静注 50%葡萄糖
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
¤动物抗原性、纯度低 ¤使用高纯度、人胰岛素
胰岛素抵抗
急性: ¤应激状态、酮症酸中毒、pH↓→胰岛素作用↓ ¤及时发现和处理诱因并加大胰岛素量
慢性:受体前、受体、受体后异常
脂肪萎缩
多见于注射部位;应用纯化胰岛素制剂、调整剂量。
反应性高血糖
轻度低血糖启动血糖自动调节机制
体重增加
¤老年人多见;高胰岛素血症→腹部肥胖 ¤应用纯化胰岛素制剂、加用口服降糖药
屈光不正
晶状体、玻璃体渗透压改变,2~4 周自愈。
胰岛素水肿
水钠潴留,数日内自愈。
常用药物
1.速效(一餐):正规胰岛素(RI)(唯一可以静脉注射)、诺和灵 R 2.中效(二餐):低精蛋白锌胰岛素 3.长效(三餐):精蛋白锌胰岛素( PZI) 4.单组分胰岛素:纯度高、过敏反应少
口服降糖药
促胰岛素分泌剂
磺酰脲类
常用药物
(1)第一代:甲苯磺丁脲(甲糖宁, D860)、氯磺丙脲( P607) (2)第二代: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吡嗪(瑞易宁) 、格列美脲、格列喹酮(活性强而不良反应少) (3)第三代:格列齐特(达美康)(尚有改变血小板功能的作用)
体内过程
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甲苯磺丁脲维持时间最短、作用最弱;氯磺丙脲半衰期最长(肝肾功能不良者禁用)
药理作用与机制
1.降血糖作用
(1)对正常人、胰岛功能尚存的糖尿病有效;但对1型、严重2型、切除胰腺者无效。
(2)机制: ①增加胰岛细胞对葡萄糖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的代谢; ②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和糖原、脂肪的合成; ③促进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阻滞 KATP→抑制钾外流→细胞膜去极化→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开放→促进钙内流; ④增加胰岛素与靶组织受体的结合能力、增加受体数量
2.抗利尿作用
通过增强 ADH 作用;如格列本脲、氯磺丙脲
3.降低血小板的聚集和黏附能力
如格列齐特
临床应用
1.胰岛功能尚存的 2 型糖尿病且单用饮食控制无效者
2.尿崩症:只用氯磺丙脲
不良反应
①低血糖→老年人、肝肾功能不良者易发生(最好慎用),但新型药物很少引起低血糖; ②其它: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神经系统症状、肝损害(尤其是氯磺丙脲)
餐时血糖调节剂 (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
瑞格列奈
药理作用
抑制胰岛B细胞上 K-ATP→促进钙内流→促进胰岛素释放(作用更快、且可模拟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有效控制餐后血糖)
临床应用
¤“第一个餐时血糖调节剂”→用于饮食控制/运动锻炼不能有效控制的2型糖尿病(可与二甲双胍合用)。 ¤也可用于老年糖尿病、糖尿病肾病。
GLP-1 受体激动剂
依克那肽
作用机制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由肠道 L 细胞分泌→促进胰岛素的合成与分泌、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促进 D 细胞分泌生长抑素、抑制食欲、延缓胃内容物排空。
临床应用
¤适用于二甲双胍/磺酰脲类无效的糖尿病患者(但注射给药)。 ¤由于 GLP-1 易被DPP-Ⅳ降解,故可同时服用 DDP-Ⅳ抑制剂(西他列汀)。
胰岛素增敏剂
噻唑烷酮类
常用药物
吡格列酮、罗格列酮、曲格列酮、环格列酮、恩格列酮
药理作用和机制
竞争性激活过氧化物酶增殖体受体-γ(PPAR-γ): ①骨骼肌、脂肪组织、肝脏组织胰岛素受体敏感性↑→胰岛素抵抗↓→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胰岛素/FFA↓ ②改善胰岛B细胞的功能:增加胰岛面积、胰岛中胰岛素含量(但对胰岛素分泌无影响) ③改善脂代谢、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内皮细胞增生、抑制炎症反应→防治血管并发症 ④减轻肾小球病理改变,延缓蛋白尿发生
临床应用
治疗胰岛素抵抗、其它降血糖药疗效不佳的2型糖尿病
不良反应
(1)低血糖少见,常见嗜睡、肌肉/骨骼痛、头痛、消化道反应。 (2)曲格列酮有特异性肝毒性(已经不在临床使用)、罗格列酮有潜在导致心血管事件的作用。 (3)可致体重增加
双胍类
常用药物
二甲双胍(甲福明,格华止,降糖片)、苯乙双胍(苯乙福明,降糖灵)
药理作用和机制
特点
①不依赖于胰岛B细胞功能、不促进胰岛素分泌;对正常人无影响 ②不增加体重 ③可减少并发症 ④不良反应少
机制
①骨骼肌、脂肪组织、肝脏组织胰岛素受体敏感性↑→胰岛素抵抗↓→血糖/胰岛素↓ ②减少葡萄糖在肠道的吸收,减少肝糖原异生 ③促进脂肪组织摄取葡萄糖,增加肌肉组织中糖的无氧酵解 ④抑制胰高血糖素释放 ⑤改善脂代谢、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内皮细胞增生、抑制炎症反应→防治血管并发症 ⑥减轻肾小球病理改变,延缓蛋白尿发生
临床应用
轻度糖尿病,尤其是超重和肥胖型 2 型糖尿病患者(单用饮食控制无效)
不良反应
(1)常见恶心呕吐、腹泻、口内金属味。 (2)低血糖罕见。 (3)苯乙双胍可引起明显的乳酸性酸血症(最严重)、酮血症。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阿卡波糖
药理作用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抑制小肠黏膜刷状缘上寡糖分解为单糖、减少小肠中糊精/淀粉/双糖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体重也可↓)
临床应用
特别适合于老年糖尿病患者;与磺酰脲类/双胍类合用可增强疗效
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
注意事项
服药期间应增加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并限制单糖的摄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