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英国17~20世纪教育发展思维导图
英国教育史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鲜明的特征,在世界教育史学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独树一帜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史学更是当代西方教育史学发展中的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流派,对我国的教育史研究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陶冶定义:陶冶是通过创设良好的生活情景,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教育心理学第八章学习动机笔记,包括学习动机概述、学习动机理论以及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三部分内容。
这是一篇关于教育心理学,第八章 教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教学概述、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评价、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原理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数据结构
法理学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带你认识马克思主义原理
建筑光学基本知识
考研英语一写作
英国发展教育(17~20世纪)
17到18世纪的英国教育
初等教育
教会办理
经费补贴捐助维持
慈善教育性质
慈善学校
由慈善团体和慈善家开办
教学内容:读、写、算、教义
招收对象:贫民子弟
18世纪末,被导生制学校取代
主日学校(又称“星期天学校)
开办者:慈善家
教学形式:利用星期天时间
教育对象是社会下层民众及其子女
上层社会和贵族的子女是家庭教育 聘请家庭教师
中等教育
双轨制的一轨
贵族教育,精英教育,预备教育
主要类型:
文法学校
开办者:私人团体或个人
性质:传统,精英,贵族,预备,自费
教学内容:古典学科7(七艺)
教师:牛津剑桥的毕业生
培养目标:大学新生和官吏医师,法官,教师
招收对象:贵族,僧侣,大企业家,商人,乡绅子弟
公学
公学≠公立学校
开办者:贵族人士,宗教团体和慈善团体
性质:文化学校,精英贵族,私人捐款,寄宿
学生去向:牛津大学,剑桥大学
培养目标:未来的领袖人物和学术人才
公学的办学特色
大学预科教育
高质量的教学
高昂学费
教学内容古典化
单一性别学校
设备优良,师资一流
注重绅士风度的养成
高等教育
沿袭文艺复兴时期的模式
古典学科和神学
贵族式精英教育
为牛桥独尊
自然学科进入大学
唯一的变革
19世纪英国的教育发展
国家开始干涉教育
起点:1883年财政部部长阿尔索普提出的教育补助金法案
建立国民教育制度和掌握教育领导权的开端
导生制和导生制学校
教学形式:教师—导生—其他学生
十九世纪后期逐渐消失
《工厂法》的颁布 1833
《初等教育》法的颁布 1870
《福斯特教育法》
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和监督权
各学区对5到12岁儿童实行强迫义务教育
允许私人设立学校
学校教学与宗教分离
意义:
英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国民教育法案
实行强迫初等教育的法案
标志着英国初等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
中等教育的改革
文法学校和工学
扩大规模和数量
增加入学名额
扩充课程范围
设立独立董事会管理学校
《汤顿报告》
设立三种类型的中学
古典型
现代型
职业技术型
高等教育的变革
打破牛桥的垄断,增加新课程
新大学运动 —以自然科学为主,取消宗教教育
大学推广运动
校外课程和巡回教学
传统大学的改革
加强大学自治权
扩大大学课程和学科
设立自然学科实验室
扩大招生范围
主题
20世纪,英国的教育发展
《巴尔福教育法》 1902
1.形成了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 的英国教育行政体制 2.把中等教育纳入地方管理
设立地方教育当局 地方当局有权对教育,管理,控制和资助
费舍教育法 1918
制定了新的初等义务教育法 费舍教育法是英国历史上首次明确的宣布教育立法的实施要考虑到建立面向全体有能力受益的人的全国公共教育制度。在建立完整的国家教育制度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斯宾斯报告
文法中学
现代中学
技术中学
重要组成部分
二战之前基本形成
《1944年教育法》 又称《巴特勒法》
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
设立教育部
加强地方管理的权限
实施5到15岁的义务教育
提出了宗教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改革要求
基本形成了现代英国国民教育制度
《罗宾斯报告》 1963
《1988年教育改革法》
实施全国统一课程
建立与课程相联系的考试制度
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实施摆脱选择政策
赋予家长为子女自由选择学校的权利,规定建立一种新型的城市技术学校。
设立新型中等教育机构
二战结束后,最大规模的一次改革
1971 开放大学
由政府进行资助
《雷弗休姆报告》 1981~1983
调整改革高等教育
该法涉及的问题不仅十分 广泛而且非常重要,在一定程度上触动 了英国教育的某些传统
意义:形成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 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国民教育制度, 对以后英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
浮动主题
强调了自然学科在中等教育中的地位
时代背景
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发展呈加速状态
政治经济发展较快
无产阶级运动兴起—宪章运动
科学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