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
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知识思维导图,包括:1.病毒感染性疾病;2.口腔念珠菌病(真菌);3.细菌感染性疾病。
编辑于2022-06-12 17:26:50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
1. 病毒感染性疾病
1.1. 单纯疱疹
1.1.1. 定义
1.1.1.1. 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的黏膜皮肤疾病。临床特征为 皮肤黏膜上出现成簇聚集的小水泡,有自限性,可复发。
1.1.2. 临床表现
1.1.2.1. 原发性
1.1.2.1.1. 6岁以下儿童多见
1.1.2.1.2. 潜伏期4-7天,之后出现发热,头痛,疲乏不适,全身肌痛, 喉咙肿痛,下颌下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1.1.2.1.3. 经1-2天,口腔黏膜可出现广泛性充血水肿,附着龈和边缘龈 红肿明显,易出血。
1.1.2.1.4. 在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皆可发生成簇的小水疱,针头样大小, 破后成糜烂,被覆假膜。
1.1.2.2. 复发性
1.1.2.2.1. 多发生于成人,多发生在唇红黏膜与皮肤交界处,又称复发性 唇疱疹。如发生在口角,称疱疹性口角炎。
1.1.2.2.2. 复发损害常发生在已发生过的部位或相邻处。
1.1.2.2.3. 发病前局部先有刺痛、痒痛、缩紧感或麻木感。
1.1.2.2.4. 损害以出现成簇的小水疱开始,可相互融合成数个较大水疱
1.1.2.2.5. 10小时内出现水疱,24小时左右破裂、糜烂、结痂,痂皮呈橘黄色, 10天左右愈合。愈合后可留有色素沉淀。
1.1.3. 诊断要点
1.1.3.1. 原发性单纯疱疹
1.1.3.1.1. 症状:婴幼儿多见,急性发作,上呼吸道感染史
1.1.3.1.2. 体征:牙龈红肿明显,口腔黏膜成簇的小水疱或融合性糜烂面。
1.1.3.2. 复发性单纯疱疹
1.1.3.2.1. 症状:成人多见,无全身症状,有劳累等体抗力下降诱因。
1.1.3.2.2. 体征:成簇的水疱或橘色痂皮或血痂,好发于唇红黏膜皮肤交界处。
1.1.4. 治疗原则
1.1.4.1. 抗病毒治疗
1.1.4.1.1. 常用药物为阿昔洛韦、利巴韦林(病毒挫)
1.1.4.2. 支持和对症治疗
1.1.4.3. 预防感染
1.1.4.3.1. 氯己定、复发硼砂溶液,继发感染者应口服或静脉用广谱抗生素。
1.1.4.4. 中医治疗
1.1.4.5. 禁用激素药物。
1.2. 带状疱疹(VCVR)
1.2.1. 临床表现
1.2.1.1. 前驱症状:发病前1-2天常有低热、乏力。发疹部位有烧灼、疼痛感。三叉神经带状疱疹 可出现牙痛。
1.2.1.2. 局部表现:病损部位先出现不规则额充血性红斑,数小时后在红斑上发生水疱,破裂后结痂, 遗留色素沉淀,损害常不超过人体中线。
1.2.1.3. 颜面及口腔损害沿三叉神经三支的分布范围出现。
1.2.1.4. 赖-亨综合症
1.2.1.5. 剧烈疼痛,多见老年患者。
1.2.2. 诊断要点
1.2.2.1. 主要根据体征确定诊断。
1.2.3. 鉴别诊断
1.2.3.1. 单纯疱疹
1.2.3.2. 疱疹性咽峡炎
1.2.4. 治疗原则
1.2.4.1. 止痛,抗病毒,促进疱疹愈合
1.3. 手足口病
1.3.1. 临床表现
1.3.1.1. 3岁以下的幼儿为主要患者
1.3.1.2. 可发生于四季,但夏秋季最易流行
1.3.1.3. 口内颊粘膜、软腭、舌缘及唇内侧也有散在的红斑及小疱疹,多于皮疹同时出现,或稍晚1-2天出现。
1.3.1.4. 预后良好,但应警惕并发症(心肌炎、脑膜炎)的出现。
1.3.2. 诊断要点
1.3.2.1. 疾病多发于幼儿,口咽部疼痛。
1.3.2.2. 口腔黏膜散在疱疹或糜烂面,伴离心性分布皮疹
1.3.3. 治疗原则及方案
1.3.3.1. 对症治疗;口服维B1、维B2、维C。注意全身情况,警惕并发症。
1.3.3.2. 抗病毒治疗
1.3.3.3. 中医中药治疗
1.3.3.4. 局部用药;如各种抗病毒糊剂和软膏,口腔可用0.1%氯己定含漱液
2. 口腔念珠菌病(真菌)
I. 念珠菌性口炎
I.1. 急性假膜型口炎
I.2. 急性红斑型念珠菌性口炎
I.3. 慢性肥厚型念珠菌性口炎
I.4. 慢性红斑型念珠菌性口炎
II. 念珠菌性唇炎
II.1. 分为糜烂性和颗粒型。无特征表现,通过镜检,多次发现芽生孢子和假菌丝, 并经培养证明为白色念珠菌时,才能确诊。
III. 念珠菌口角炎
III.1. 多发生在垂直距离降低的老年人和流唾液的儿童。两侧罹患,口角皲裂、糜烂。
IV. 诊断要点
IV.1. 白色念珠菌病除了根据病史和临床特征进行诊断,实验室检查也有重要意义。包括 涂片检查病原菌、分离培养、免疫学和生化检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基因诊断等。
V. 鉴别诊断
V.1. 膜性口炎
VI. 治疗原则原则和方案
VI.1. 抗真菌治疗
VI.2. 增强机体免疫力
VI.3. 手术治疗
3. 细菌感染性疾病
3.1. 口腔结核
3.1.1. 临床表现
3.1.1.1. 结核初疮(原发性损害)
3.1.1.2. 结核性溃疡(继发性损害)
3.1.1.3. 寻常狼疮(少见)
3.1.2. 诊断要点
3.1.2.1. 病史:长期不愈的浅表溃疡,无复发史
3.1.2.2. 体格检查:见典型性结核溃疡特征
3.1.2.3. 特殊检查:病理检查见结核结节;结核菌素试验检查是否 感染过或正在感染结核;和胸片,检查有无结核病史。
3.1.3. 鉴别诊断
3.1.3.1. 创伤性溃疡
3.1.3.2. 鳞癌
3.1.3.3. 梅毒溃疡
3.1.3.4. 腺周口疮
3.1.4. 治疗原则及方案
3.1.4.1. 抗结核治疗
3.1.4.2. 局部封闭
3.1.4.3. 支持对症治疗
3.2. 球菌性口炎
3.2.1. 定义:球菌性口炎又称膜性口炎,是口腔黏膜的急性损害,以形成假膜为主要特征。常为金黄色 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多种球菌的混合感染。
3.2.2. 诊断要点
3.2.2.1. 病史:体弱和抵抗力低下的患者;口腔出现急性损害。
3.2.2.2. 体格检查:口腔黏膜充血糜烂,上覆假膜。
3.2.2.3. 特殊检查:涂片或细菌培养见大量球菌
3.2.3. 治疗原则及方案
3.2.3.1. 控制感染:抗菌药物治疗。尽量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菌药物。
3.2.3.2. 支持治疗:补充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处理全身疾病。
3.2.3.3. 局部治疗:0.2%氯已定溶液冲洗或含漱;西地碘1.5mg含服,一天4次。
3.3. 坏死性龈口炎
3.3.1. 概述:多见于抵抗力极度低下和营养严重缺乏的患者。是梭形杆菌和螺旋体为主要病原体的急性坏死性溃疡性口腔病变
3.3.2. 临床表现
3.3.2.1. 在全身抵抗力下降、合并产气荚膜杆菌感染时可发生坏疽
3.3.2.2. 多见于青壮年,急性发病
3.3.3. 诊断要点
3.3.3.1. 抵抗力低下、严重营养缺乏患者、或严重的急性传染病患者; 出现自发性出血、腐败性口臭、发热、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
3.3.3.2. 牙龈边缘、龈乳头、口腔黏膜上形成坏死性溃疡。
3.3.3.3. 坏死区涂片可见梭形杆菌和螺旋体
3.3.4. 治疗原则
3.3.4.1. 控制感染、消除炎症、阻止病变蔓延、促进组织修复。
3.3.5. 治疗方案
3.3.5.1. 控制感染
3.3.5.1.1. 广谱抗生素治疗。可选用青霉素或头孢一、二代抗生素,如过敏可 选用红霉素类药物。同时应用针对厌氧菌药物如甲硝唑等。
3.3.5.2. 支持治疗
3.3.5.2.1. 补充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加强营养,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
3.3.5.3. 局部治疗
3.3.5.3.1. 小心去除坏死组织,用1%-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或含漱;0.2%氯已定 溶液冲洗含漱;西地碘1.5mg含服,一天4次。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