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3.1消化系统疾病总论
此思维导图为消化系统疾病总论,属于内科学,包括消化系统解剖及功能,消化系统疾病的常见病因与临床表现与诊断等等。
编辑于2022-06-14 15:27:49消化系统解剖
消化道
上消化道 屈氏韧带以上的部分
Treitz/十二指肠悬韧带
口腔
组成
由口唇.颊.腭.牙.舌和口腔腺组成
功能
牙齿嚼碎食物
舌头使食物与唾液混合
口腔受到食物的刺激后,口腔内腺体即分泌唾液,嚼碎后的食物与唾液搅和,借唾液的滑润作用通过食管,唾液中的淀粉酶能部分分解碳水化合物,能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咽
组成
可分为鼻咽部.口咽部.喉咽部三部
功能
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咽依据与鼻腔.口腔和喉等的通路
完成吞咽动作
食物的通道
食管
组成
长条形的肌性管道,全长约25~30厘米
注
有三个狭窄部,这三个狭窄部易滞留异物,也是食管癌的好发部位
功能
运送食物入胃
防止呼吸时空气进入食管
阻止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
胃
组成
分胃贲门.胃底.胃体和胃窦四部分
幽门腺
分布于胃窦及幽门部,呈分支较多而弯曲的管状黏液腺
内有较多内分泌细胞,是分泌黏液及促胃液素的主要腺体
胃底腺/泌酸腺
分布于胃底和胃体部,分支少,由主细胞.壁细胞.颈黏液细胞及内分泌细胞组成
是分泌胃酸.胃蛋白酶及内因子的主要腺体
贲门腺
分布于胃贲门附近,单管腺
主要分泌黏液
功能
容纳食物
胃的总容量约1000~3000毫升
消化食物
分泌胃酸
特性
呈酸性,其主要成分有盐酸.钠.钾的氯化物.消化酶.粘蛋白等
功能
消化食物.杀灭食物中的细菌.保护胃粘膜以及润滑食物,使食物在胃内易于通过等
胃蛋白酶将蛋白质初步消化,胃能吸收部分水.无机盐和酒精
十二指肠
组成
小肠的起始段。长度相当于人十二个手指的指幅(约25~30厘米)
呈C型弯曲,包绕胰头,可分为上部.降部.下部和升部四部分
功能
分泌粘液.刺激胰消化酶和胆汁的分泌,为蛋白质的重要消化场所等。胰液和肠液中的酶将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将脂肪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
下消化道 回盲部以下的部分
空肠.回肠
组成
空肠起自十二指肠空肠曲,下连回肠,回肠连接盲肠。空肠.回肠无明显界限,空肠的长度占全长的2/5,回肠占3/5,两者均属小肠
功能
消化和吸收食物
大肠
组成
消化道的下段,成人大肠全长1.5米,起自回肠,全程形似方框,围绕在空肠.回肠的周围
包括盲肠.阑尾.结肠和直肠四部分
功能
结肠
吸收水分和电解质
形成.储存和排泄粪便
直肠
支撑及容纳粪便
消化腺
小消化腺
散在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的消化腺
大消化腺
唾液腺
三对(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
分泌唾液
将淀粉初步分解成麦芽糖
胃腺
分泌胃液
将蛋白质初步分解成多肽
肝脏
分泌胆汁
将大分子的脂肪初步分解成小分子的脂肪(物理消化/乳化)
胰脏
分泌胰液
是对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有消化作用的消化液
肠腺
分泌肠液
将麦芽糖分解成葡萄糖,将多肽分解成氨基酸,将小分子的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对糖类,脂肪,蛋白质有消化作用
消化
定义
子主题
定义
食物在消化道被分解为小分子的过程
淀粉
正常
在口腔内由唾液初步消化为麦芽糖。在小肠中由肠液及胰液消化为葡萄糖
全部被毛细血管吸收
部分直接供能
部分存在于肌肉与肝脏
肌糖原
肌肉收缩应急
肝糖原
维持血糖
蛋白质
在胃中由胃液初步消化为蛋白胨,在小肠中由肠液及胰液消化为氨基酸
全部被毛细血管吸收
脂肪
在小肠中由肠液及胰液消化(胆汁促进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
大部分被毛细血管吸收,小部分由毛细淋巴管吸收
生理基础
生理基础
消化道平滑肌
一般生理特性
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
ATP酶活性低.钙泵少
自动节律性低且不规则
离体环境依旧有节律性舒缩,不受CNS和体液影响
一定的紧张性
经常保持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维持消化道器官形态.位置及基础压力
富有伸展性
能容纳性舒张,而不发生明显的压力变化和运动障碍
对刺激的特异敏感性
对化学(ACh,酸碱)物理(温度.机械扩张)较敏感,对电刺激不敏感
电生理特性
RP
-50~-60mV
主要为K⁺外流
Cl⁻.Ca²⁺和生电性钠泵也参与
慢波电位
基本电节律BER
定义
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自发地产生周期性的轻度去极化和复极化
特点
波幅低(5~15mv),持续时间长(1~4s)
各部节律不同,十二指肠多,胃少
产生机制
Cajal间质细胞(ICC)的生电性钠泵的活动
收缩机制
达到或超过机械阈→胞内Ca²⁺↑→肌细胞收缩去极化→小幅度收缩
达到或超过电阈→AP→胞内Ca²⁺↑→收缩↑
作用
能降低AP产生的阈值,使RP接近于产生AP的阈电位
是控制胃肠运动(蠕动的方向.节律.速度)的起步电位
AP
去极化Ca2+内流,复极化K+外流
慢波电位上的AP数目↑→肌肉收缩的幅度和张力↑
注
与骨骼肌收缩的区别
消化道收缩速度慢,但收缩能力强
两者收缩都由钙激活,但两者钙来源不同
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消化液每日分泌总量:6-8L
功能
稀释食物利于吸收
为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
消化酶分解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黏液.抗体和液体保护消化道黏膜
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作用
除口腔,食管上段及肛门外括约肌外,整个化道都受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外来神经
副交感N
过程
节前纤维(主要来自迷走神经.盘神经)终止于壁内神经元,并形成突触
突触发出节后纤维通过释放ACh支配消化道腺细胞.上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
递质释放
ACh+M
消化道的运动和消化腺分泌↑
抑制消化道括约肌收缩
胆汁排放
肽类(VIP.P物质.脑啡肽)+受体
调节胃容受性舒张,小肠充血
交感N
节前纤维(来自胸5-腰2段脊髓侧角)→腹腔神经节.肠系膜神经节→节后纤维
释放NA
β2受体
胃肠运动和腺体分泌↓
α受体
消化管括约肌收缩
内在神经丛
黏膜下神经丛
位于黏膜下层,调节腺细胞和上皮细胞的功能
运动神经元释放ACh和VIP
肌间神经丛
位于环行肌与纵行肌之间,主要支配平滑肌运动
兴奋性N释放ACh和P物质
抑制性N释放VIP和NO
通过纤维联系,称为肠神经系统(ENS),可完成局部反射
外对内有调节作用(直+间)
消化系统的内分泌功能
APUD细胞
定义
具有摄取胺前体,进行脱羧而产生肽类或活性胺的能力的胃肠内分泌细胞
分布分散,数量巨大
胃肠激素
最主要
G细胞—促胃液素—胃窦.十二指肠
促进胃液分泌和胃的运动,促进胰液.胆汁分泌
I细胞—缩胆囊素—小肠上部
促进胆囊收缩.胆汁排放,促进胰液中酶的分泌
K细胞—抑胃肽—小肠上部
抑制胃的运动和分泌,促进胰岛素释放
S细胞—促胰液素—小肠上部
促进胰液.胆汁中水和碳酸氢盐分泌,抑制胃运动和分泌
Mo细胞—胃动素—小肠
刺激胃和小肠运动
作用
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
促胃液素
促进胃液分泌和胃运动
促胰液素和抑胃肤
抑制胃液分泌及胃运动
调节其他激素的分泌
抑胃肤可刺激胰岛素的释放
营养作用
可促进消化系统组织的生长
促胃液素和缩胆襄素分别能促进胃黏膜上皮和胰腺外分泌部组织的生长
脑-肠肽
定义
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肽也出现在胃肠中的双重分布的肽类激素
代表
促胃液素,缩胆囊素,胃动素,生长抑素
方式
方式
口腔内消化
机械消化
咀嚼
作用
磨碎.搅拌食物
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形成食团,便于吞咽
食物对口腔的刺激可反射性地引起消化管下段的运动和消化腺的分泌,为食物的进一步消化准备条件
吞咽
口腔期(随意运动)
咽期(快速反射动作)
食管期
蠕动
是空腔器官平滑肌前面舒张.后面收缩,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
是消化道运动的基本形式
是一种由神经介导的反射活动
食管下括约肌(LES)
食管下段高压区(3-5cm) >胃内压5-10cmHg
食物进入食管→食管壁机械感受器→迷走神经(VIP.NO)→LES舒张→食物入胃
食团入胃→迷走神经(Ach+M)/促胃液素.胃动素释放→LES收缩→防止胃内容物反流
化学消化
唾液
来源
由三对唾液腺和口腔内小唾液腺分泌
性质
无色无味,近于中性,分泌量:1.0 ─1.5L
作用
湿润口腔和食物
水解淀粉—麦芽糖
唾液淀粉酶
清洁保护口腔
免疫球蛋白.溶菌酶
排泄作用
重金属(铅.汞).氰化物.狂犬病毒
调节: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
交感迷走神经相互协同起效
迷走N
大量的稀薄的唾液分泌
交感N
少量的粘稠的唾液分泌
胃内消化
成年人容量1~2升,暂时贮存和消化食物,将食团形成食糜
化学消化
胃液
胃液的分泌
外分泌细胞
贲门腺
黏液细胞
泌酸腺
壁细胞.主细胞.颈黏液细胞
幽门腺
分泌碱性黏液细胞
内分泌细胞
G细胞,分布于胃窦
促胃液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样物质
δ细胞,分布于胃底.胃体和胃窦
生长抑素
肠嗜铬样细胞(ECL).分布于胃泌酸区
组胺
性质
无色,pH0.9~1.5,是体内pH最低的液体,分泌量:1.5~2.5L/日
成分
盐酸
特点
由壁细胞分泌
胃液总酸度=游离酸+结合酸
基础胃酸分泌:空腹6h时的分泌量,正常人0 ~ 5mmol/h
最大胃酸分泌:20~25mmol/h (组胺试验)
取决于壁细胞的数量以及壁细胞的功能状态
过程
HCL
产生
H+
H+来源
水的解离
主动运输(胃液中H⁺>血浆H⁺3x10⁶倍)
壁细胞顶端的分泌小管膜的质子泵水解1ATP
1H+排出,1K+进入
CL-
壁细胞顶端的钾通道,氯通道打开
钾.氯排出
释放
受刺激,壁细胞分泌HCl进入胃腔
离子平衡
OH-与CO2结合形成HCO3-
HCO3-通过壁细胞底部的Cl--HCO3-交换体排出,Cl-运入
壁细胞底部的钠泵将Na+排出,K+泵入
实现胞内离子的平衡
餐后碱潮
进食后,胃酸大量分泌导致的HCO3-进入血液,使血液暂时碱化
作用
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胃蛋白酶适宜的酸性环境
使蛋白质变性,利于蛋白质的水解
抑制和杀死细菌
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盐酸分泌↑→损伤胃和十二指肠黏膜→诱发或加重溃疡 盐酸分泌↓→消化不良( 腹泻.腹胀)
胃蛋白酶原
由主细胞合成分泌
已激活的胃蛋白酶对胃蛋白酶原也有激活作用(正反馈)
特点
加工后有活性
最适pH=1.8~3.5,pH>5.0则失活
对蛋白消化并非必需(小肠的蛋白酶作用为主)
内因子
本质
由壁细胞分泌的糖蛋白
作用
亚单位A+B₁₂→复合物
防B₁₂被水解酶破坏
复合物的亚单位B+结合特异受体
促进回肠末端吸收B₁₂
过少导致B12吸收障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黏液与碳酸氢盐
黏液(糖蛋白)
由上皮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细胞.粘液颈细胞分泌
具有较高的粘滞性和形成凝胶的特性;PH值为中性
HCO₃⁻
主要由非泌酸细胞分泌,少量由组织间液渗入胃内
形成胃黏液-HCO₃⁻屏障
定义
黏液与HCO3-结合形成的凝胶层
作用
润滑
防止食物的机械损伤
中和胃酸
HCO₃⁻+H⁺→H₂CO₃
减免高H⁺和胃蛋白酶对自身的侵蚀
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细胞保护作用
直接细胞保护作用
铃蟾素.神经降压素.生长抑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PGE₂.PGI₂.EGF→胃酸.胃蛋白酶原↓;黏膜和HCO₃⁻↑→胃黏膜微血管血流量↑→胃黏膜修复和维持其完整性
适应性细胞保护作用
胃酸等刺激胃黏膜(弱)→前列腺素.生长抑素↑→强刺激↓
吲哚美辛.阿司匹林等损伤胃黏膜 硫糖铝等保护胃黏膜
幽门螺旋菌
分泌尿素酶
尿素→CO₂+氨
中和胃酸
损伤胃黏膜
破坏胃黏液-HCO₃⁻屏障
消化期的胃液分泌
头期
机制
条件/非条件反射
食物作用于头部各器官感受器,使迷走N末梢释放递质Ach引起胃腺分泌
特点
持续时间长,分泌量.酸度和酶量都很高(30%)
受情绪食欲影响
胃期
机制
扩张胃体和胃底→迷走-迷走反射.壁内丛N反射→胃腺分泌
直接
扩张胃窦部→壁内丛N反射.迷走-迷走反射→G细胞释放促胃液素/胃腺分泌
间接
食物的化学成分(蛋白质)→G细胞释放促胃液素
特点
分泌量和酸度很高(60%)
酶量<头期
肠期
以体液调节为主(促胃液素.缩胆囊素.肠泌酸素)
分泌量(10%),酸度和酶量均较低
调节因素
促胃液分泌
迷走神经
组胺
促胃液素
抑胃液分泌
盐酸(最强)
胃窦内pH1.2~1.5
直接抑制G细胞→促胃液素↓
刺激δ细胞分泌生长抑素→抑制G细胞→促胃液素↓
十二指肠pH2. 5
胃酸刺激→肠-胃反射↑,肠抑胃素↑→胃液生成↓
脂肪
脂肪及其消化产物→刺激十二指肠→肠抑胃素↑
高张溶液
激活小肠内渗透压感受器→肠-胃反射
肠-胃反射是指小肠上部受到食糜刺激后,引起的抑制胃液分泌和胃运动的反射活动
刺激小肠粘膜→肠抑胃素↑
其他因素
缩胆囊素(CCK)
由小肠黏膜I细胞分泌
受体
CCKₐ
与CCK的亲和力>促胃液素的3倍
CCK+δ细胞CCKₐ→生长抑素分泌↑→胃酸分泌↓
CCKb
与促胃液素和CCK有同等亲和力
促胃液素+嗜铬样细胞CCKb→组胺→胃酸分泌↑
主要表现为抑制
血管活性肠肽(VIP)
抑制食物.组胺.促胃液素→生长抑素↑→胃酸分泌↓
刺激壁细胞内cAMP↑→胃酸分泌↑
既可刺激也可抑制
铃蟾素
G细胞受体→促胃液素↑→胃酸.胃液分泌↑
Valosin
基础胃酸分泌↑
生长抑素
与生长抑素2型受体(SSTR2)结合→胃液分泌.胃运动↓
EGF
抑制胃液分泌.胃运动
抑胃肽
组胺.胰岛素性低血糖引起的胃酸分泌↓
物理消化
胃的运动
运动形式
紧张性收缩
定义
消化道平滑肌持续存在的一种微弱的收缩状态
意义
维持胃内有一定的压力和胃的形状.位置
胃内压力↑,有利于胃液渗入食物
其他运动形式的基础
促进食糜向十二指肠移行
容受性收缩
胃特有
定义
食物刺激咽.食管等处的感受器,兴奋迷走神经抑制性纤维,释放血管活性肽VIP,引起胃底,胃体部肌肉舒张
意义
增加胃容纳和贮存食物,防食糜过早排入十二指肠
蠕动
始于胃中部,向幽门方向推进
进食后5分钟开始
迷走N.促胃液素.胃动素使其频率和强度↑
交感N.促胰液素.抑胃肽使其↓
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和研磨,形成食糜
并将食糜逐步推入十二指肠
消化期间的胃运动
移行性复合运动(MMC)
MMC减退可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及肠道内细菌过度繁殖等病症
人在空腹时,出现以间歇性强力收缩伴有较长的静息期为特点的周期性运动
一周期约为90~120min
I相
静息期(45~60min)
Ⅱ相
出现不规则的峰电位,不规则的肠胃蠕动(30~45min)
Ⅲ相
出现成簇的峰电位,有规则的高幅肠胃蠕动(5~10min)
强力收缩可将胃肠内容物清除干净
IV相
下一周期前短暂的过渡期(约5min)
胃排空
定义
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动力
原动力
胃的运动
直接动力
胃与十二指肠的压力差
速度
水10min>糖2h>蛋白质2~3h>脂肪5~6h
混合食物4-+6h
影响因素
胃内促进排空
机械刺激
壁内丛N的局部反射和迷走-迷走反射兴奋
化学刺激
促胃液素↑
十二指肠内抑制排空
肠-胃反射
刺激小肠黏膜
肠抑胃素(胰泌素.抑胃肽等)
呕吐
一种保护意义的防御性反射活动,可把胃内有害物质排出
剧烈呕吐会影响进食,造成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紊乱
胃大部分切除的影响
胃容纳食物功能丧失,食物快速进入小肠,不利于消化,易引起呕吐
胃酸分泌↓
胃蛋白酶↓,蛋白难以消化
促胰液素↓,胰液,胆汁,小肠液生成↓
影响糖,蛋白质,脂质消化
小肠对铁和钙吸收↓
缺铁性贫血,缺钙
内因子↓
维生素B12吸收↓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小肠内消化
化学消化
胰液
性质
无色,碱性(pH7.8~8.4),分泌量:1~2L,渗透压≈血浆,间歇性分泌,蛋白消化酶最多
成分
无机物
HCO₃⁻
胰腺小导管分泌
中和胃酸
为小肠内的各种消化酶提供最适宜的PH环境
Cl⁻
HCO₃⁻↑→Cl⁻↓
有机物
胰蛋白酶
肠激酶:激活胰蛋白酶的特异性酶
胰蛋白酶原→胰蛋白酶(正反馈)→水解蛋白(䏡和胨)
胰淀粉酶
最适pH6. 7~7. 0
淀粉→糊精.麦芽糖
胰脂肪酶
最适pH7. 5~8. 5
甘油三酯→脂肪酸.一酰甘油.甘油
有辅脂酶存在才能发挥作用
糜蛋白酶
糜蛋白酶原→糜蛋白酶→水解蛋白(䏡和胨)
肠激酶→胰蛋白酶→其他胰酶
调节
神经调节
迷走N
释放ACh→引起胰腺分泌↑
胰液中酶多水盐少
释放促胃液素→胰腺分泌
交感N
对胰液分泌的影响不明显
体液调节
促胰液素
盐酸→刺激小肠黏膜(S细胞) →促胰液素→胰腺小导管,胰液分泌(水多酶少)
缩胆囊素
蛋白质分解产物→小肠黏膜(小肠Ⅰ细胞)→缩胆囊素→胆汁排出,胰液分泌(酶多水盐少)
和迷走N之间存在协同作用
促胃液素.VIP→胰液分泌
正常时胰液中的蛋白水解酶并不消化胰腺本身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以酶原形式分泌(肠腔中激活)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失活胰蛋白酶,抑制糜蛋白酶的活性
胆汁
性质
持续分泌(0.8~1.0L/每日),间歇排放.不含消化酶
肝胆汁金黄色,透明清亮,呈弱碱性(pH7.4)
胆囊胆汁深棕色,呈弱酸性(pH6.8)
成分
胆盐.卵磷脂.胆固醇.胆色素.水.无机盐
作用
促脂肪消化
乳化脂肪.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增加酶作用面积
促脂肪吸收和脂溶性Vit吸收
中和胃酸及促胆汁的自身分泌
肠-肝循环.利胆作用
调节
刺激因素
蛋白质>脂肪>混合食物
神经调节
胃肠黏膜刺激→迷走N→胆汁分泌↑胆囊收缩↑
体液调节
促胃液素
肝细胞→胆汁分泌↑
盐酸分泌→十二指肠黏膜→促胰液素→胆汁分泌↑
促胰液素
刺激胆管细胞分泌水和碳酸氢盐
缩胆囊素
胆囊收缩,壶腹括约肌舒张→胆汁排出↑
胆盐
肠-肝循环返回肝脏→肝胆汁分泌↑
胆囊功能
储存和浓缩胆汁
调节胆管压力和排出胆汁
小肠液
性质
弱碱性,pH≈7.6;渗透压=血浆;分泌量大(1~3L/日);特点酶种类多;持续分泌
成分
肠致活酶(肠激酶),粘液蛋白,多肽酶,二糖酶
作用
中和胃酸保护十二指肠粘膜免遭胃酸侵蚀
消化作用
肠激酶能激活液中的胰蛋白酶原
小肠上皮细胞内的多种消化酶进一步消化水解食糜
调节
机械性/化学性刺激→小肠液↑
促胃液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VIP→小肠液↑
物理消化
小肠的运动
非消化期也有MMC,作用与胃MMC相似
形式
紧张性收缩
分节运动
定义
以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活动
作用
利消化
促进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
利吸收
增加食糜与肠壁的接触
助血循
挤压肠壁助于血液和淋巴的回流
推食糜
推进肠腔内容物下行
蠕动
定义
自上而下顺序收缩和舒张的运动,速度慢,距离短
作用
使经过分节运动的食糜向前推进
蠕动冲
蠕动速度快,传播距离远的蠕动
调节
壁内N丛主要的调节作用
外来N
正常
迷走N兴奋
加强肠运动
交感N兴奋
产生抑制作用
肠肌紧张度高
N兴奋都抑制
体液因素
促进
Ach,5-HT,P物质,胃泌素,缩胆囊素,脑啡肽等
抑制
胰泌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
回盲括约肌的功能
防止回肠内容物过快进入大肠,延长食糜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有利于内容物的完全吸收和消化
阻止大肠内容物倒流入回肠
可引起胃-肠反射,使回肠蠕动增强
回肠的充胀刺激或对回肠粘膜的机械刺激可通过局部反射引起回盲括约肌收缩
大肠内消化
化学消化
大肠液的分泌
由肠黏膜柱状上皮细胞和杯状细胞分泌
主要为粘液和碳酸氢盐(pH8.3~8.4);酶少,消化作用不大
食物中纤维素对肠功能的影响
多糖纤维与水结合形成凝胶,水的吸收↓,粪便容积↑
刺激肠运动,粪便在大肠停留时间↓
可降低食物中热量的比例,能量物质的摄取↓,纠正不正常的肥胖
物理消化
排便
盆神经.腹下神经→腰.骶段脊髓的初级排便中枢→大脑皮层→排便反射
运动形式
袋状往返运动
结肠袋内压力↑→水的吸收↑
分节推进和多袋推进运动
结肠袋内容物推送到下一段
集团蠕动
可能由十二指肠-结肠反射引起
通常始于横结肠,快速蠕动至降结肠或乙状结肠,产生便意
大肠内细菌活动
大多为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
来源空气和食物
占分辨固体总量的20%-30%
呈菌群集落方式分布
发酵
糖及脂肪的分解(乳酸.乙酸.CO₂.甲烷.脂肪酸.甘油.胆碱)
腐败
蛋白质的分解(胨.氨基酸.NH₃.H₂S.组胺.吲哚等)
合成维生素B复合物和维生素K
消化系统的吸收与自我保护
吸收
吸收
定义
消化产物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
吸收部位
口腔和食道不吸收(除部分药物
胃吸收酒精和少量水份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食物已被充分消化
吸收面积大
毛细血管和淋巴血管丰富
时间停留较长
大肠主要吸收水和无机盐
各物质吸收途径
水
以渗透方式吸收水
无机盐的吸收
钠
上皮细胞钠泵造成的内负外正,钠顺电位进入细胞
铁
食物中铁为三价铁,被VC还原成二价铁才能被人体吸收
胃大部分切除者容易产生缺铁性贫血
钙
只有变成钙离子才能被吸收(维生素D和机体对钙的需要量)
负离子(Cl-,HCO3-)
钠泵造成的内负外正,钠顺电位进入细胞
维生素
水溶性
易化扩散
脂溶性
A.D.E.K
与脂肪吸收途径相似
VitB₁₂
与内因子结合
糖
半乳糖.葡萄糖>果糖>甘露糖>戊糖
继发性主动转运(肠腔到细胞内)
Na⁺-葡萄糖同向转运体
经载体的易化扩散(细胞到组织间液)
蛋白质
中性氨基酸>酸性.碱性氨基酸
继发性主动转运(肠腔到细胞内)
Na⁺-葡萄糖同向转运体
经载体的易化扩散(细胞到组织间液)
脂肪
淋巴途径为主(长链脂肪酸吸收后与载脂蛋白形成乳糜微粒后扩散进入淋巴循环)
被动运输
保护
自我保护
食管
抗反流防御机制
食管-胃抗反流屏障
是食管和胃交接的解剖结构,包括LES.膈肌脚.膈食管韧带.食管与胃底间的锐角等
LES是食管末端约3~4cm长的环形肌束,其收缩产生的食管胃连接处的高压带,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
食管清除作用
正常情况下,一旦发生胃食管反流,大部分反流物通过1~2次食管自发和继发的蠕动性收缩将反流物排入胃内,即食管廓清
剩余反流物则由唾液冲洗及中和
食管黏膜屏障
反流物进入食管后,食管黏膜屏障凭借唾液.复层鳞状上皮以及黏膜下丰富的血液供应,抵抗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损伤
胃
胃黏膜屏障
保护免受胃酸损伤
上皮前
结构
由覆盖于胃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的一层约0.5mm厚的黏液凝胶层及碳酸氢盐层构成
功能
防止胃液及微生物对上皮细胞的损伤
保持酸性胃液与中性黏膜间高pH梯度
上皮细胞
结构
上皮细胞顶面膜及细胞间的紧密连接
功能
对酸反弥散及胃腔内的有害因素具有屏障作用
再生速度很快,大约每隔2~3天更换1次,在其受到损伤后可很快修复
上皮后
结构
胃黏膜毛细血管网及上皮细胞间的淋巴细胞
功能
为上皮细胞供氧及供能
运走代谢物质,维持胃酸性环境
释放炎性介质,促进损伤愈合
小分子群
结构
前列腺素.一氧化氮.表皮生长因子.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蛋白酶活化受体.过氧化物酶增殖活化 受体及辣椒素通路
前列腺素E 对胃黏膜细胞具有保护作用,能促进黏膜的血液循环及黏液.碳酸氢盐的分泌
胃酸的释放与调节
产生过程
HCL
产生
H+
H+产生
水的解离(cAMP或钙离子介导H+产生)
主动运输(胃液中H⁺>血浆H⁺3x10⁶倍)
壁细胞顶端的分泌小管膜的质子泵水解1ATP
1H+排出,1K+进入
CL-
壁细胞顶端的钾通道,氯通道打开
钾.氯排出
释放
受刺激,壁细胞分泌HCl进入胃腔
离子平衡
OH-与CO2结合形成HCO3-
HCO3-通过壁细胞底部的Cl--HCO3-交换体排出,Cl-运入
壁细胞底部的钠泵将Na+排出,K+泵入
实现胞内离子的平衡
调节机制
促胃液分泌
乙酰胆碱
组胺
促胃液素
抑胃液分泌
盐酸(最强)
胃窦内pH1.2~1.5
直接抑制G细胞→促胃液素↓
刺激δ细胞分泌生长抑素→抑制G细胞→促胃液素↓
十二指肠pH2. 5
胃酸刺激→肠-胃反射↑,肠抑胃素↑→胃液生成↓
脂肪
脂肪及其消化产物→刺激十二指肠→肠抑胃素↑
高张溶液
激活小肠内渗透压感受器→肠-胃反射
肠-胃反射是指小肠上部受到食糜刺激后,引起的抑制胃液分泌和胃运动的反射活动
刺激小肠粘膜→肠抑胃素↑
肠道
肠黏膜屏障
机械屏障
指肠黏膜上皮细胞.细胞间紧密连接与菌膜三者构成的完整屏障
化学屏障
肠黏膜上皮分泌的黏液.消化液及肠腔内正常寄生菌产生的抑菌物质构成
胃酸和胆盐可灭活经口进人肠道的大量细菌
免疫屏障
由肠相关淋巴组织(上皮间淋巴细胞.固有层淋巴细胞及Peyer结),肠系膜淋巴结.肝脏库普弗(Kupffer)细胞和浆细胞产生的分泌型抗体(sIgA)及免疫细胞分泌的防御素等构成
特异性淋巴细胞
识别外源性抗原后开始启动,经淋巴细胞增生和分化成效应细胞后发挥功能
具有扩大天然免疫和增强其功能的作用
防御素
富含半胱氨酸的阳离子短肽
通过其电子吸引力穿透微生物细胞膜,使胞浆外溢
具有很强的抗细菌.真菌和病毒的作用
生物屏障
益生菌
组成
主要是各种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厌氧 菌,常紧贴黏液层
功能
代谢功能
可分泌复杂的蛋白酶,具有氧化还原作用,可促进分解食物中的成分,并对内源性及外源性其他物质进行分解.代谢或转化
营养功能
合成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多肽,短链脂肪酸,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促进矿物质.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影响宿主的营养代谢
宿主免疫功能
调节宿主免疫器官的发育成熟,并作为广谱抗原刺激宿主产生免疫应答,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肠道防御功能
能阻止潜在致病菌的人侵或定植,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和结构完整性
条件致病菌
组成
大肠杆菌.肠球菌等具有双重作用的细菌
致病
增殖失控,异常分布可能致病
有害菌
组成
如痢疾杆菌.沙门菌
致病
过度增殖即致病
其他器官功能
肝脏
代谢与解毒
氧化
如乙醇在肝内氧化为乙醚.乙酸.二氧化碳和水
还原
如三氯乙醛通过还原作用,转化为三氯乙醇,失去催眠作用
水解
水解酶将多种药物或毒物水解
结合(最重要)
使药物或毒物与相应受体结合,便于从胆汁和尿中排出
消化系统疾病总论
病因
病因
疾病分类
疾病分类
食管疾病
临床表现
症状
烧心.反酸反食.胸骨后灼热感.嗳气.吞咽困难.呕血.异物感,以及声音嘶哑.咽喉部疼痛不适.哮喘.慢性咳嗽等
体征
多不明显
常见病
胃食管反流病.Barrett食管.食管裂孔疝.食管癌.食管炎.贲门失弛缓症.贲门撕裂综合症(Mallory-Weiss综合症),以及门静脉高压症导致的食管静脉曲张等
胃.十二指肠疾病
临床表现
症状
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呕血.黑便.胀满不适.早饱.厌食
体征
上腹部压痛.上腹部包块.震水音
常见病
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癌.胃黏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淋巴瘤.胃黏膜下横径动脉破裂(Dieulafoy病).十二指肠炎等
小肠疾病
临床表现
症状
脐周腹痛.腹胀.腹泻.糊状或水性便.果酱样便.大便含不消化食物
体征
腹部压痛.肿块
常见病
急性肠炎.Crohn病.肠结核.肠血管畸形和发育不良.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蛋白丢失性肠病.小肠梗阻.小肠良恶性肿瘤.肠扭转.肠套叠
大肠疾病
临床表现
症状
一侧或双侧腹痛.腹泻.便秘.腹泻与便秘交替.粘液脓血便.便血.里急后重.发热
体征
腹部压痛.腹部肿块
常见病
痢疾.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阑尾炎.结肠癌.结肠息肉.功能性便秘
肝脏疾病
临床表现
症状
肝区不适或疼痛.食欲不振.乏力
体征
肝大.肝区压痛或叩痛.黄疸,以及门静脉高压症的体征(脾大.腹水和腹壁静脉曲张)
常见病
各型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硬化.肝脓肿.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肝性脑病.肝囊肿.肝血管瘤.Budd-Chiari综合征.Wilson病.血色病等
胆道疾病
临床表现
症状
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发烧
体征
黄疸.胆囊区触痛和叩痛
常见病
胆石症.胆囊炎.胆管癌.胆道蛔虫症.胆囊癌.胆管癌.胆囊良性肿瘤.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
胰腺疾病
临床表现
症状
上腹疼痛(腰背部放射).腹泻,以及胰腺分泌障碍导致的代谢紊乱
体征
上腹部包块.压痛和反跳痛.黄疸.无痛性胆囊肿大
常见病
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腺内分泌肿瘤
腹膜.肠系膜疾病
临床表现
腹痛.压痛和反跳痛.腹壁肌紧张.腹壁柔韧感
常见病
原发性或继发性腹膜炎.肠系膜淋巴结炎.结核性腹膜炎.腹膜原发或转移肿瘤.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网膜扭转.网膜囊肿
检查
检查
实验室检查
常规血液检查
可反映脾功能亢进.贫血.感染
尿常规
可反映肝脏疾病.糖尿病.胆道梗阻等
粪常规
能反映肠道感染.寄生虫,潜血可反映消化道出血.恶性肿瘤等
肝功能检查
ALT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
可反映肝细胞受损程度
胆红素
反映肝细胞功能和胆道有无梗阻
血清清蛋白
反映肝脏合成功能
血浆凝血因子
反映早期肝脏合成功能
胆固醇
反映肝脏合成功能
靛青绿试验
反映肝脏摄取及清除功能
淀粉酶.脂肪酶
反映胰腺炎症
血清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查
确定肝炎类型
体腔液体检测
有利于鉴别感染.肿瘤.结核
幽门螺杆菌Hp检测
对于胃癌前疾病及病变.消化性溃疡.胃肠黏膜相关淋巴瘤等疾病的诊疗具有重要作用
分子生物学
可检测各种病原学微生物.先天性疾病基因和肿瘤基因
其他
胃分泌功能.壁细胞抗体.小肠和胰腺分泌功能试验等
内镜检查
胃镜与肠镜
胃镜是食管.胃.十二指肠疾病最常用和最准确的检査方法
结肠镜则主要用于观察从肛门到回盲瓣的所有结直肠病变
能直视黏膜病变,还能取活检
胶囊内镜
疑诊小肠疾病的一线检查方法
小肠镜
胶囊内镜确诊后用于活检或内镜治疗
腹腔镜
可观察肝.脾.腹膜网膜病变
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检查ERCP
可间接显示胆胰管系统的结构和疾病
用于治疗胆胰管疾病,治疗性ERCP包括内镜下乳头肌切开,胆总管取石.狭窄扩张.置人支架.鼻胆管引流术等
放大内镜
可发现消化道肿瘤的早期微小病变
超声内镜EUS
最清楚
影像诊断
超声US
可探査消化系统实质性脏器.胆道及腹腔内的
对被气体或骨骼遮盖的组织或器官探査受限
CT
消化系统脏器小病灶.等密度病灶.需定位定性的病变以及血管性病变的诊断
磁共振成像MRI
适用于微小病变的观察以及病变定性诊断,特别是对鉴别肝内肝门部病变组织学来源和诊断胆道.胰腺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