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细菌侵入宿主体内生长繁殖并与机体相互作用,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过程,此过程为细菌感染,有些细菌会致病而有些细菌也会在人体内形成免疫
病毒通过多种传播途径侵入宿主及易感细胞内复制增殖,与宿主防御功能相互作用,造成机体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此过程为病毒感染,此导图还介绍了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这是一篇关于病毒的基本性状的思维导图,其内容包括病毒的大小与形态,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病毒的增殖以及遗传与变异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正常菌群
指正常寄居于宿主体内,对宿主无害而有利的细菌群,是宿主微生物群的重要构成部分
生理作用
生物拮抗:抵御外来致病菌的入侵和定植
营养作用:形成有利于宿主吸收、利用的物质
免疫作用
抗衰老作用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机会致病菌 (条件致病菌)
正常菌群的寄居部位改变
宿主免疫功能下降
菌群失调: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等过程中,宿主某部位寄居细菌的种群发生改变或各种群的数量比例发生大幅度变化,从而导致疾病
细菌的致病作用
细菌的侵袭力
侵袭力:指致病菌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等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和繁殖扩散的能力
黏附素
定义:存在于细菌表面的与黏附有关的分子
定植:黏附素与宿主细胞表面的黏附素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介导细菌进入宿主细胞间生长繁殖,形成细菌群体
荚膜:具有抗吞噬和抵抗宿主体液中杀菌物质的作用,有利于致病菌在宿主体内生存、繁殖和扩散
侵袭性酶类:有利于致病菌的抗吞噬作用并向周围组织中扩散
侵袭素
细菌生物被膜(BF)
由细菌及其所分泌的胞外多聚物(蛋白质、DNA等)附着在有生命或无生命材料表面而形成的膜状结构
是细菌在生长那个过程中为适应周围环境而形成的一种保护性生存状态
毒素
外毒素
是细菌合成并分泌的毒性蛋白质
主要特性
大多数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A亚单位:毒性部分,B亚单位:结合部分
外毒素分子结构的完整性是致病的必要条件
毒性作用强且对组织器官有高度选择性
绝大多数外毒素不耐热
抗原性强:采用0.4%的甲醛液处理,去除外毒素毒性而保留其免疫原性成为类毒素
分类:神经毒素、细胞毒素、肠毒素
内毒素
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LPS)组分,只有在细菌死亡裂解后才被释放出来
主要特点
仅存在于G-菌细胞壁
化学性质是脂多糖
对理化因素稳定
毒性相对较弱,无选择性
引起的主要病理生理反应
致发热反应
引起白细胞数量变化:先降后升
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DIC、微循环衰竭、低血压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感染源与传播
感染源
外源性感染
病人(主要)
带菌者:体内携带致病菌但不产生临床症状,但能向体外排出病原菌
病畜及带菌动物
内源性感染:病人自身所带细菌所致感染
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节肢动物媒介、性传播、多途径传播
感染的发生
细菌因素:毒力、侵入数量、侵入门户与部位
社会和环境因素
感染的类型
隐性感染: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
显性感染
带菌状态:是感染性疾病中重要的传染源
医院感染
分类
内源性
外源性:交叉感染、环境感染、医源性感染
微生态特征
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体主要为条件致病菌
常具有耐药性
常发生种类的变迁
危险因素
医院是医院感染易感人群的集中地:年龄、基础疾病
诊疗及时和侵入性(介入性)检查与治疗易导致医院感染
损害免疫系统的因素
预防与控制:消毒灭菌、隔离预防、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细菌感染:细菌侵入宿主体内生长繁殖并与机体相互作用,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