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病毒的基本性状
这是一篇关于病毒的基本性状的思维导图,其内容包括病毒的大小与形态,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病毒的增殖以及遗传与变异等
病毒通过多种传播途径侵入宿主及易感细胞内复制增殖,与宿主防御功能相互作用,造成机体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此过程为病毒感染,此导图还介绍了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细菌侵入宿主体内生长繁殖并与机体相互作用,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过程,此过程为细菌感染,有些细菌会致病而有些细菌也会在人体内形成免疫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病毒的基本性状
总论
病毒基本特征:①体积微小,通过EM观察;②结构简单,无完整的细胞结构;③一种病毒仅含有一种类型核酸;④专性寄生;⑤以复制的方式增殖;⑥对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
病毒引起疾病的特点:①传染性强,病死率高;②传染病;③垂直传播;④与肿瘤形成有关;⑤有效药物少,临床治疗较困难。
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单位:nm)
大小
<50nm,小型病毒(HAV、脊髓灰质炎病毒)
50~150nm,中等病毒(流感病毒)
>150nm,大型病毒(痘病毒 300nm)
形态:多数呈球形或近似球形(多数病毒),少数呈杆状或丝状(植物病毒多见)、弹状(狂犬病毒)、砖块状(痘病毒)、蝌蚪状(噬菌体)
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病毒体:完整的成熟颗粒病毒,具有典型的形态结构,并有感染性。
病毒的基本结构是核心和衣壳共同构成的核衣壳,有些病毒在核衣壳外尚有包膜和包膜子粒(或刺突),统称为辅助结构。
裸露病毒:核衣壳=病毒体, 包膜病毒:核衣壳+包膜=病毒体
基本结构
病毒核心
位于病毒体的中心,主要成分是核酸,是病毒感染、复制增殖、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功能
指导病毒复制
决定病毒的特性
部分核酸具有感染性:易感细胞范围较广、感染性低
衣壳
本质:是包围在病毒核酸外的一层结构蛋白质,是病毒体的主要抗原成分。由一定数量的壳粒聚合而成,壳粒由多肽分子构成。
根据排列方式分为:螺旋对称型、20面体立体对称型、复合对称型
功能:①保护病毒核酸;②参与感染过程;③具有抗原性
包膜
本质:脂质、糖类、蛋白质
来源:是病毒在成熟过程中穿过宿主细胞,以出芽方式向细胞外释放时获得的膜结构。
主要成分:糖蛋白
功能:①保护病毒;②参与感染过程;③具有抗原性
核心:核酸—基因组—决定病毒遗传、变异、复制 壳粒—衣壳—保护、介导、抗原性 包膜,包膜子粒(刺突)—保护、介导、抗原性
病毒的增殖
复制:病毒在细胞内由病毒基因组引导合成病毒核酸、蛋白质及其它病毒结构成分,在宿主细胞内装配成熟,释放到细胞外的增殖方式。
复制周期
吸附:标志病毒感染的开始,是通过病毒表面的吸附蛋白与易感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相结合。
穿入
病毒进入到细胞内的过程
方式:融合(有包膜病毒)、吞/胞饮(无包膜病毒)、直接穿入(噬菌体)
脱壳:病毒能否在细胞内复制的关键,标志病毒即将进入隐蔽期
生物合成
核酸的复制,蛋白质合成
7大类型:dsDNA病毒、ssDNA病毒、+ssRNA病毒、-ssRNA病毒、dsRNA病毒、逆转录病毒(RNA:DNA中间体)、嗜肝DNA病毒
装配与释放
装配:子代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装配成核衣壳的过程
区域:大部分DNA病毒(核内),大部分RNA病毒(胞质)
释放:成熟病毒由感染细胞内释放出的过程
方式:①细胞间桥细胞融合传播;②裂解释放(无包膜病毒);③出芽释放(包膜病毒);④致癌病毒基因组则可与宿主细胞染色体整合
特点:活细胞、敏感细胞(酶系统、能量、原料和合成场所)、自我复制
病毒的异常增殖
顿挫感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细胞缺乏病毒增殖所需的酶、能量、原料等,则不能复制出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非容纳病毒)
缺陷病毒: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某一基因位点改变,不能进行正常增殖,复制不出完整的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HDV)
辅助病毒:可以合成缺陷病毒所需的的部分基因产物,使其完成正常的增殖(HBV是HDV的辅助病毒。
病毒的干扰现象
两种病毒同时或先后感染同一宿主细胞时,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
在同一病毒株中混有缺陷病毒,与完整病毒同时感染同一细胞时,完整病毒的增殖受到抑制的现象叫自身干扰现象,发挥干扰作用的缺陷病毒叫缺陷干扰颗粒(DIP)。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特点
基因数少
基因中的编码序列外显子普遍存在重叠基因
病毒缺乏复制的酶系统,需在宿主细胞内复制
基因组有内含子序列
基因突变
病毒在增值过程中常发生基因组碱基的置换、缺失、插入,引起基因突变
条件致死突变株、缺陷型干扰突变株(DIM)、宿主范围突变株、耐药突变株
基因重组与重配
重组
有亲缘关系的两种毒株基因组之间相互作用,发生核酸水平互换和重新组合。
结局:交叉复活、多重复合
重配:分节段的RNA病毒基因组,两个毒株通过基因片段交换使子代基因组发生突变。
基因整合:病毒基因组与宿主细胞基因组的重组过程
病毒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
互补作用和加强作用
表型混合与核壳转移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灭活:病毒受理化因素作用后,失去感染性,仍保留抗原性、红细胞吸附、血凝及细胞融合的特性。
物理因素:温度、射线、酸碱度
化学因素:脂溶性、醛类、盐类、氧化剂、卤素及其化合物、抗生素与中草药
抗生素对病毒无效,但可抑制标本中的细菌,有利于分离病毒。
隐蔽期:电镜法在细胞内查不到完整病毒颗粒,血清法方法测不到病毒的抗原。
病毒是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