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结合课本和相关资料制作的毛概提纲,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低位: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编辑于2022-06-27 17:25:29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低位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政策和策略理论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
党的建设理论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
独立自主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总路线
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革命的动力:无产阶级、农民以及城市小资产阶级
革命的领导力量:无产阶级
革命的性质和前途: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
基本纲领
政治纲领
经济纲领
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道路
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
党的建设
思想建设
组织建设
作风建设
政治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为什么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社会
经济成分的复杂性
社会主义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阶级构成的复杂性
工人阶级-资产阶级
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社会主义因素居于领导地位,国际条件利于发展社会主义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提出时间: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
主要内容
一化三改
社会主义工业化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理论依据
评价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经验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出现失误和偏差的主要原因
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
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
受历史条件限制而产生认识上的问题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为当今时代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制度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前提
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创新性和积极性、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伟大胜利,改变世界经济格局,维护世界和平
证明了马列主义的真理性,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必须坚持中共领导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社会中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敌我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的意义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内容
要求
初步探索的重大意义
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邓小平理论
形成社会历史条件
时代背景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历史根据
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现实依据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回答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主要内容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党的基本路线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最主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发展是硬道理
发展要抓住机遇
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
三步走战略
改革开放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精神文明
物质文明
一国两制
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历史地位
马列主义毛思想在新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在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
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
核心观点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主要内容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历史地位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科学发展观
社会历史条件
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
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
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
科学内涵
第一要义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核心立场
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
精神实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
科学体系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八个明确
支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梁八柱
十四个坚持
是对党的治国理政重大方针、原则的最新概括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质
秉持人民至上
彰显历史自觉
坚持实事求是
突出问题导向
强化战略思维
强化战略思维
历史地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建设美好世界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重大意义
时代意义
对新时代国内、国际面临的重大问题作出科学回答,具有引领时代的作用
世界意义
蕴含引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中国经验和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中国方案,为人类思想史增添了新内容
理论意义
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实践意义
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梦的本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经济建设
坚持***经济思想
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位政府更好结合
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
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
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发方法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政治建设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文化建设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建设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优化收入分配结构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生态文明思想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
全面推动绿色发展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
提高环境治理水平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目标)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中国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中国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中国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中国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
总目标
通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依法治国(战略举措)
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坚持***法治思想
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全面从严治党(战略举措)
全面从严治党是伟大的自我革命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指导方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主线: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总体布局:“5+2”
目标: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毛泽东思想:指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并形成适合中国情况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