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考研政治(肖秀荣1000)
考研的时候自己按照资料整理的,方便大家记忆查阅,知识点系统且全面,希望对大家有用。
编辑于2024-05-05 17:53:40考研政治
肖 1000 题马原傻背题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作的著作是
《神圣家族》
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是
《资本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
剩余价值理论
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的有
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的有
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生物进化论
表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是
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论文
该转变也是二者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的思想前提
马克思和恩格斯之所以要创立马克思主义,是为了
适应无产阶级实际斗争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
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确定标准是指
对世界本源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
唯物主义一元论 同 唯心主义一元论 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世界本源问题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
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概念之间的关系是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也是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哲学上的物质范畴是指
各种物的总和,是各种具体物质共同属性的抽象
自然科学的上的物质范畴是指
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如原子,质子等
简而言之
哲学上将客观实在性视为物质的本质规定
自然科学上将物质归结为具体的事实物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
这个范围指
物质和意识何为第一性
人们可通过实践
创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事物
对同一张肖像的两种看法都是
客观事物的主观印象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
意识的
内容是客观的
形式是主观的
人工智能可以
模拟和扩展人脑的意识活动功能
运动是物质的
根本属性
存在方式
物质是运动的
承担者
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
运动
变化
发展
中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
行为
生理活动
的作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唯物主义运动观与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时间离不开
物质运动
人对时间的认识
具有能动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时间和空间是
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人能够通过自觉活动去认识规律
并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
尊重客观规律是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所
固有的
内在的
本质的
必然的
客观联系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有机整体
发展的实质是
新事物的产生
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的区别在于
是否同历史前进方向相符合
以人工方式对天气进行一定程度的影响,以达到防灾减震的效果。这说明
人们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
必然要通过偶然表现出来
并为自己开辟道路
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的区别在于
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
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
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
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它的特点,事物的矛盾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各有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即指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描述矛盾存在的特点的范畴
矛盾双方是
相互依存的
辩证的同一是
以差别、对立为前提的同一
质和量的统一为度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
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从哲学角度分析
底线是指
度的关节点
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
斗争性是
无条件的
绝对的
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
矛盾的主要方向决定的
矛盾一方的发展以
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矛盾具有
普遍性
特殊性
原因
内因
事物变化的根源
外因
需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量变是质变的
必要准备
新旧事物是通过
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辩证否定是
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辩证统一的。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
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
第三章 认识与实践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
来源于实践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源泉
动力
认识的本质是
主体在实践基础上
对客体的能动反应
感性认识的突出特点是
直接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
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在真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
就是要坚持
实践标准的确立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真理是一个发展过程
既是
绝对的
又是
相对的
真理有待
扩展
深化
发展
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
要看它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真理形式的多样性
并不否定真理内容的客观性
认识真理性必须接受
实践的检验
真理与谬论的区别是
真理是
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谬论是
主观与客观相背离
第四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旧唯物主义之所以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
是因为
他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
但在历史观上仍是唯心主义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
客观来源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
这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
依赖性
人类社会物质性的集中体现是
生产方式
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是
生产工具的状况
在生产关系中,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不同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是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7.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8. 社会的“骨骼系统”是指
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成关系的总和
9.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其核心是
国家政权
10. 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11. 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形态范畴是指
同生产力发一定阶段相对应的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的统一
12. "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是指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
客观的
有规律的
发展过程
13.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
先进生产力的
集中体现
主要标志
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人的本质是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1. 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最大区别在于,商品经济
以交换为目的
2. 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的标志是
劳动力成为商品
3. 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势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4. 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是指
抽象劳动
5. 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6.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它
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
7. 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
8.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矛盾的唯一途径是
商品交换
9. 马克思主义认为,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10.充当贮藏手段的货币
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11.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2.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其中,作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的是
价值升值过程
13.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价值是借助于
抽象劳动再生产出来而增殖
14. 货币所有者只有购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这是因为
劳动力商品在消费过程中
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15. 与其他商品相比,劳动力商品价值的決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劳动力价值的构成
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16.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是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劳动
17.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是
基于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
18.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都是依靠
延长工人剩余劳动时间获得
19. 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是
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
20. 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21. 纺纱机之所以能从机器变成为资本,这是因为
资本家购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的商品
22. 马克思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根据是
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23. 资本家普遍获得的相对剩余价值是
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24. 资本家竟相改进技术的主观动机是
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25. 资本积累是指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26. 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学说认为,资本枳累的源泉是
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27. 资本的价值构成是指
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
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
28. 会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是ˆ
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而导致的裁员
29. 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
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30. 产业资本在资本循环过程中要在不同阶段依次执行不同的职能。执行货币资本职能的是
购买阶段
31. 在英国,政府颁布劳工法,强迫工人延长工作时长,通过这种方式资本家获得的是
绝对剩余价值
32. 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就其实质而言,是
物质资料的再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
的统一
33.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
实物赔偿问题
34. 之所以不要把剩余价值同利润或资本赢利相混淆,是因为利润
掩盖了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关系
35. 平均利润的出现是
不同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36. 作为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是
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之和
37. 产业资本在资本环过程中要在不同阶段依次执行不同的职能。其中执行商品资本职能的
售卖阶段
38.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39.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之所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是因为
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
40. 经济危机在形式上的可能性首先是由
货币作为
流通手段
支付手段
引起的
41.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是
生产相对过剩
42. 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主要是
43. 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共管理职能是
服务于政治统治职能的
44. 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职能是
国家对内 政治统治职能的延伸
第六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1. 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垄断组织
2. 资本集中是指
大资本吞并小资本
许多小资本合并成大资本
的过程
3. 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实现统治的形式是
参与制
4. 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
个人联合
5. 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
获得垄断利润
6. 尽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各种不同的形式,但实质是
私人垄断资本
利用国家机器为其服务的手段
7. 当代国际垄断同盟的主要形式是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
8. 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推动力的是
科学技术的进步
生产力的发展
第七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之作是
乌托邦
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指
19世纪中叶
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
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的是
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是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
1871年爆发的巴黎公社革命
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社会主义可能
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取得胜利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特征是
发展商品经济
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
满足全体社会人员的需要
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是
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
第八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在预见未来上的根本区别在于
是否坚持科学的
立场
观点
方法
共产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是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通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肖 1000-毛中特傻背题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
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实践
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标志是在理论上阐述了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属于体现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阶段的著作是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
实事求是
毛泽东思想它紧紧围绕的主题是
中国革命和建设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
领导权的问题
工人阶级实现革命领导权的基础是
对于农民的领导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是
无产阶级领导权
“二次革命论”这种错误倾向实质上
割裂了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的联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是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
归农民所有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土地政策是
减租减息
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
武装斗争
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是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毛泽东的“三样法宝”是指
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
党的建设
在同资产阶级的联盟中必须实行的方针是
既联合
又斗争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的原则是
独立自主
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理论中,始终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的是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最主要的途径和手段是
没收官僚资本
五种经济成分中,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国营经济
建国初期,随着全国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这种两面性是指
既有剥削工人获取利益的一面
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一化三改”被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主体”是指
社会主义工业化
在农业合作化进程中,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组织形式是
初级合作社
公私合营中,企业利润分配上采取的办法是
四马分肥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著作中,是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良好开端的文章是
《论十大关系》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
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
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强调,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主要是强调要正确处理
重工业
轻工业
农业
关系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主題的形成是在
党的十二大
2.邓小平理论逐步走向成熟是在
1992年的南方谈话
3.邓小平理论的活的灵魂、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发展生产力
5.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6.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改革
7.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属于
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
8."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最早是针对
台湾问题
9.台湾问题的实质是
中国的内政问题
10."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坚持
一个中国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是
邓小平理论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
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
的问题
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
发展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资产或资本的
组织形式
经营方式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现的基本要求是
全面协调可持续
科学发展观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是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第八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是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是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
第九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1.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总任务
2.中国梦的主体是
人民
3.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从 2020 年到本世纪中叶,第一个阶段的奋斗目标是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1.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一发展理念所体现的发展思想的中心是
以人民为中心
2.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
创新
3.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中的
协调是
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开放注重的是解决
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4.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魏”是
为人民谋幸福
为民族谋复兴
5.构建新发展格局
要坚持的战略基点是
扩大内需
必须坚持的战略方向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最本质的特征是
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6.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时代的基本特征就是
经济已由
高速增长阶段
高质量发展阶段
7.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是
实体经济
8.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是
科技自主自强
9.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们党农村政策的重要基石是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统分结合的
双层经营体制
10.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方针是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11.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
农民和土地的关系
12.最近几年我国农村改革的又一次重大制度创新是
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
承包权
经营权
实现两权分置并行
13.党中央将赋予浦东新区改革开放新的重大任务,这个任务就是
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
14.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完善产权制度
要素市场化配置
15.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
16.我国存在着按劳动力价格进行分配的方式,是因为我国目前存在着
私营经济
17.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
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情况
进行分配
18.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19.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是
人民当家做主
20.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是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1.人民政协的主题是
团结
民主
22.新时代做好人民政协工作的主线是
服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23.属于我国国家结构形式制度的是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4.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
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
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物的权利
25.统一战线的主题是
大团结大联合
26.在"ー国两制"下,中央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权力关系是
授权与被授权的关系
27.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是
一个中国原则
28.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
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
29.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
说到底就是要坚定
文化自信
30.文化产业的本质属性是
意识形态属性
31.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是看能不能
提供更多
满足人民文化需求
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的文化产品
32.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
保障和改善民生
33.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是
收入分配
34.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形成的是
共建
共治
共享
的社会保障体系
35.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全社会成员
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
36.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摆在第一位的是
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37.国家安全的根本是
政治安全
38.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
平安
39.生态文明的核心是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0.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顺应自然
41.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是
绿色发展
42.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必须放在首位的是
节约资源
43.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关系,归根到底就是正确处理
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
的关系
第十一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在新的“四个全而"战略布局中
作为战略目标,居于引领地位的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有突破性和先导性的关键环节的是
全面深化改革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是
脱贫攻坚
3.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增进人民福祉
4.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关键是我们
把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5.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要以
“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
6.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首要之义是
反对保护主义
7.经济体制改革要紧紧围绕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更好发挥发挥政府作用深化改革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是
国家
治理体系
治理能力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具有统领地位的是
党的领导制度
10.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是
改善人民生活
11.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是
加强顶层设计
摸着石头过河
相结合
12.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是
党的领导
13.习近平法治思想强调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着力点是
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
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是
法治政府建设
14.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
依法保障人民权益
15.党的十九大报告总要求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
贯穿其中所有建设的是
制度建设
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主线的是
加强党的
长期执政能力
先进性
纯洁性
建设
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统领的是
党的政治建设
16.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提出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其中摆在首位的是
政治建设
17.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
保证全党服从中央
坚持党中央权威
集中统一领导
18.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是
坚定理想信念
第十二章: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1.习近平强军目标中,体现我军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的是
作风优良
2.作为我们党建军治军基本方略的是
依法治国
从严治军
3.我军发展壮大、制胜未来的关键一招是
改革
4.实现富国和强军统一的
重要途径是
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重要政治保障是
军政军民团结
第十三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
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2.在中国外交工作布局中,大国外交是
关键
3.中国秉持的全球治理观的内容是
共商
共建
共享
4."一带一路”秉持的
原则是
共商
共建
共享
理念是
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第十四章: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
党的领导
2.在"四个伟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伟大工程
3.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是
勇于自我革命
从严管理治党
4.在"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中
作为手段的是
伟大斗争
开辟前进道路的是
伟大事业
肖 1000 题思修傻背题
绪论
1. 抗疫斗争既要靠道德,又要靠法律,这是因为
法律和道德都具有
规范社会行为
维护社会秩序
的作用
2. 道德和法律是
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
3. 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是
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
通常也是道德所反对和谴责的行为
第一章
1. 人生观主要是通过
人生目的
人生态度
人生价值
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
其中核心是
人生目的
2. 回答人为什么活着的是
人生目的
3. 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共同构成了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4. 评价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
实践活动
是否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
是否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5. 认识和处理人生问题的重要着眼点和出发点是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6.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
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第二章
理想是多方面和多类型的。从主体上划分,理想有
个人理想
社会理想
理想与现实是一对矛盾,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的统一性表现在
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
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
第三章
1. 检验一个人对祖国忠诚程度的试金石是其
对人民群众感情的深厚程度
2.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是
坚持
爱党
爱国
爱社会主义
的统一
3. 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4. 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爱国主义
5. 时代精神的核心是
改革创新
第四章
1. 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
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2.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价值追求回答了我们要
建设什么样的国家的重大问题
3.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一价值追求回答了我们要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的重大问题
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期望和憧憬,是
衡量现代社会是否
充满活力
和谐有序
的重要标志
4.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
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特性是
人民性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体现在
它是社会主义制度所坚持和追求的
核心价值理念
第五章
1. 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是
劳动
2. 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结底根源于
社会经济关系
3. 道德在本质上是
知行合一的
4. 道德的调节功能是通过评价等方式
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
协调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5. 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是
道德评价
6. 道德发挥作用的性质是由
道德所反映的经济经济、代表的阶级利益决定的
7. 在阶级社会中,占社会统治地位的道德是
统治阶级的道德
8. 革命道德的灵魂是
坚持
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
理想和信念
不屈不挠的精神
9. 贯穿中国革命道德始终的一根红线是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0. 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的大任的时代新人
11. 集体主义最高层次的道德要求是
无私奉献
一心为公
12.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层次的要求是
奉献社会
13. 既是职业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又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重点的是
诚实守信
14. 在社会道德建设中具有基础性作用的是
个人平和
15. 个人加强道德修养,要采取
慎独自律的方法
16. 志愿服务精神的精髓是
奉献
第六章
1. 法律区别于道德规范、宗教规范、风俗习惯等其他社会规范的地方主要在于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
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2. 决定法律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是
生产方式
3. 国家对权利和义务,即社会利益和负担进行的权威性分配是法律运行环节中的
法律制定
4. 法律运行的关键性(起始性)环节是
法律制定
5. 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称为
法律适用
6. 在法律运行过程中,法律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是
守法
7. 法律的实施包括法律适用和法律执行。其中,狭义上的法律执行的主体是
国家行政机关
8. 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是
人民检察院
9.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是
宪法
10.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点是
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11. 新时代我国法治建设的指导方针是
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12.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属于
严格执法的目标
13. 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属于
全民守法的目标
14. 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是
党的领导
15. 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
实现人民幸福
尊重和保证人权
16. 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
平等
17. 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分水岭在于
最高的权威是法律还是个人
18. 法律的不可违抗性是指
任何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有违法犯罪行为,就要依法追究和承担法律责任
19.法律的普遍适用性是指
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都必须遵守法律
依法享有和行使法定职权与权利
承担和履行法定职责与义务
20. 权利保障的关鍵环节是
行政保护
21. 司法保障是
权利保障的最后防线
22. 既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核心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的是
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
23. 马克思主义权利观与其他权利观的根本区别在于
强调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对权利的
制约
决定
作用
24. 法律权利区别于其他权利的根本所在是
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现
25. 公民参加国家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基础是
人身权利
26. 人们一切行动和生活的前提条件是
人身自由
27. 我国宪法法律规定了公民享有一系列权利。人享有其他各项权利的前提是
生命权
肖 1000 题史纲傻背题
第一章
近代中国人民斗争的主要出发点是
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
根源于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事件是
辛亥革命
清朝政府同外国侵略者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南京条约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阶级是
工人阶级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近代中国的根本原因是
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要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首先
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革命
中国被迫把领土台湾割让给日本的不平等条约是
马关条约
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
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式装斗争是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中国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社会制度的腐败
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是
林则徐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提出的口号的是
振兴中华
第二章
太平天国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的社会改革方案的中心是
解决土地问题
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
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洋务派所标榜的洋务运动的目标是
自强
求富
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兴办的民用企业中,采取官督商办方式的企业基本上是
资本主义性质的
决定洋务运动必然失败命运的原因是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在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所宣传的重要思想是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是
维新派
守旧派
论战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是
戊戌维新运动
维新派主张
兴民权
设议院
实心君主立宪
第三章
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延续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是
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指的是“平均地权”,所采用的方法是
征收地价税
土地增价归公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是
结束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及其媚外政策
1905 年至1907 年间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焦点是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弱点、错误,从根源上讲,在于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
软弱性
妥协性
标志着整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是
护法运动的失败
戊戌变法是和辛亥革命的共同点是
都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第四章
陈独秀提倡民主和科学,是为了
实现在中国建设西方式的资产阶级国家这个目标
五四运动表现了
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的历史事件是
五四运动
五四精神的核心是
爱国主义
表明李大钊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是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对五四运动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
工人阶级的政治大罢工
1922 年中共二大,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
反帝反封建的民族革命纲领
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五卅运动掀起了 1925 年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
大革命的失败,主要是指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第五章
中共八七会议确定的总方针是
土地革命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转折点是
八七会谈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提出了“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着新的道路”的任务的是
八七会谈
表现了毛泽东开辟新道路、创造新理论的革命首创精神的著作
反对资本主义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土地法中,规定没收一切土地的土地法是
井冈山土地法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建立的苏维埃政权的性质是
工农民主专政
中国共产党内屡次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主要的原因在于
党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
全面的
正确的
结合起来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的是
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在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
军事问题
组织问题
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这份报告
系统的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的问题
毛泽东写下《实践论》《矛盾论》,主要是为了克服存在于党内严重的
教条主义
第六章
中国人民在九一八事变后开始的抗日战争
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一ニ九”运动标志着
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中共中央放弃“反蒋抗日”口号,第一次公开把蒋介石作为联合的对象,标志这一变化的文件是
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
1936 年 9 月 1 日,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根据国内阶级关系变化的实际状况作出一个重大政策调整,明确提出党的总方针是
逼蒋抗日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1935 年 12 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提出了
在抗日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1937 年中共洛川政治局扩大会议指出,争取全民族抗战胜利的关键是
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反对片面抗战路线
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民族抗战的新时期是在
卢沟桥事变后
毛泽东指出,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是
战略相持阶段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
减租减息
开明绅士
属于“三三制”原则中所说的不左不右的中间派
延安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其中最主要的任务是
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整风运动的重点是
反对教条主义
最早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的会议是
中共七大
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的是
台湾及澎湖列岛由中国收回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因素是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为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的事件是
抗日战争的胜利
伟大抗战精神中体现爱国情怀的是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第七章
1945 年 8 月 25 日,中共中央在对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的口号是
和平
民主
团结
标志着解放区在农民土地问题上,开始由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过渡的文件是
《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
1947 年 10 月 10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提出的口号是
打到蒋介石
解放全中国
中国的民主党派是
阶级联盟性质的党派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强调必须保持的党的作风是
谦虚
谨慎
不骄
不躁
艰苦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其原因主要是
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
1949 年 9 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新民主主义经济工作的政策是
公私兼顾
劳资两利
城乡互助
内外交流
第八章
属于过渡形式的经济成分的是
合作社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中,处于十字路口的经济成分是
个体经济
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心任务是
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民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新中国
根本政治制度的正式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得到全面确立的标志是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第九章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是
《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在政治思想领域,毛泽东提出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具体方针是
实行
团结
批评
团结
的方针
中共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实现国家工业化
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中共八大确定的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是
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向前
1961 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的方针是
调整
巩固
充实
提高
第十章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继延安整风运动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其实质在于是不是坚持
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
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的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共十三大提出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党的基本路线
中共十五大提出了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中共十六大提出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议是
中共十四大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启于
中共十八大的召开
2019 年 10 月 28 日至 31 日,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的主题是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
治理体系
治理能力
现代化
习近平经济思想

根本保证
党全面领导
根本立场
人民为中心
历史方位
新发展阶段
指导原则
新发展理念
路径选择
新发展格局
鲜明主题
高质量发展
制度基础
社基经制度
战略举措
国重发展战略
第一动力
创新驱动发展
主着力点
制造业
实体经济
重要法宝
全面扩大开放
重要保障
发展和安全
方法论
正确工作
策略
方法
人权发展道路
根本宗旨
中共领导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最显著特征
人民性
主体地位
人民
实际出发
依法保障人权
首要基本人权
生存权
发展权
最大的人权
人民幸福生活
最
基本
原始
的人权
生命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