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MBA考研逻辑考点与解题思路
MBA、MEM、MBACC考研管理类管综逻辑考试考点与解题思路,2022最新整理版,助力奋战中的莘莘考研学子。
编辑于2022-07-15 10:59:13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考研逻辑
概念
内涵
本质和特征
外延
范围
种类
单概念和普遍概念
正概念和负概念
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关系
相容关系
同一
包含
交叉
不相容关系
矛盾
反对
反变关系
定义
定义项和被定义项外延相等
定义项不得直接包含被定义项
不能有比喻
不能有负概念
划分
各子项外延之和等于母项外延
各子项之间不能有交叉
同一标准
不能越级
命题
种类
简单判断
直言判断
全称
所有的A都是B
所有的A都不是B
特称
有的A是B
有的A不是B
单称
某个A是B
某个A不是B
量词“所有”和“有的”应修饰主语而不是宾语
模态判断
必然
必然不
可能
可能不
事实是
事实不是
解题法
两个六边形对当图
负命题
直言
“不”+原命题=去掉前面的不,再将原命题:肯定变否定,反之;所有变有的,反之
模态
“不”+原命题=去掉前面的不,再将原命题:肯定变否定,反之;必然变可能,反之
负命题与原命题是矛盾关系
复合判断
联言判断
且
肢干关系
A且B为真 --A真B真
A且B为假--真假不定
A真B假
A假B真
A假B假
A真B真--A且B真
A真B假--A且B假
A假B真--A且B假
A假B假--A且B假
选言判断
相容
或
肢干关系
A或B为假--A假B假
A或B为真--真假不定
A真B假
A假B真
A真B真
A真B假--A或B真
A假B真--A或B真
A真B真--A或B真
A假B假--A或B假
不相容
要么,要么
肢干关系
干为真--A、B一真一假(A真B假或A假B真)
干为假--A、B同真同假(A真B真或A假B假)
A真B真--干假
A假B假--干假
A真B假--干真
A假B真--干真
关系
并且推或者
要么推或者
假言判断
充分条件前推后
如果A,那么B
有它一定行
必要条件后推前
只有A,才B
没它一定不行
充要条件两头推
非A推B
除非A,否则B
去“除”去“否”,箭头右划
A,否则B
加“非”去“否”,箭头右划
B,除非A
去“除”箭头反划
负判断
并非
德摩根定律
非(A或B)= 非A且非B
非(A且B)= 非A或非B
非(要么A要么B)= 要么(非A且非B)要么(A且B)
关系
对称性关系
对称关系
反对称关系
半对称关系
传递性关系
传递关系
反传递关系
半传递关系
使用箭头的六大原则
逆否等于原命题(“所有”)
有箭头指向则为真,没有箭头指向可真可假
前提:已知一个假言命题为真,判断另一假言命题的真假
相同概念串联原则
有的互换不逆否
一串一有的,有的放开头
箭头与或者的互换
A推B = 非A或B
A推B的矛盾 = A且非B
A或B =非A推B = 非B推A
推理
演绎推理
必然性推理
一般性前提---具体陈述/个别结论
归纳推理
可能性推理
个别事实---一般性结论
类比推理
因果推理
求同法
被研究对象在变化的场合中共有的因素
求异法
随着被研究对象出现和不出现而存在和不存在的因素,其他因素不变
求同求异并用法
因果排除法
复合情况F(A、B、C)是复合现象f(a、b、c、)的原因
排除掉B是b的原因、C是c的原因
结论为A是a的原因
共变法
随着被研究对象发生变化的场合而变化的因素,其他因素不变
因果关系不同于条件关系
条:A推B--A是B的充分条件
因:A1、A2、A3推B--A1为B的充分条件
因:A1+A2+A3推B--A1为B的必要条件
组合排列
题型特征
题干中给出一组对象和相关信息,要求把对象和信息进行匹配
常用方法
排除法
何时用:题干条件确定
读一句,排一句
快速找到“谁是谁”
快速确定“谁不是谁”
代入法
何时用
题干条件不确定优
提问中有“可能/不可能”
提问为“补充以下哪个条件”
如何用
假设选项正确,带入题干验证是否符合题意
辅助技巧
最大信息
以题干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信息为推理起点
符号
往往涉及年龄、成绩、收入、身高等大小比较,借助“>”“=”“<”推理
列表格
几个对象,3个及以上信息
列表之后,优先填入确定信息
特殊题型
材料题
与非材料题解法一致--一则材料、多种技巧
题干信息较多时,可以尝试列表
当提问方式带“可能”、“不可能”时,优先尝试代入法
优先代入与给定信息相关的条件
需要排序,但无确定信息时,尝试代入
通过材料直接推出来的结论可以直接应用于所有题目
真假推理
特征
题干中出现“只有一个真(假)”等字样
解题思维
找关系
看其余
关系
矛盾关系(非此即彼)
具有矛盾关系的两句话,必然一真一假
常见矛盾关系
A与-A
所有…都是…与有的…不是…
所有…都不是…与有的…是
A→B与A且-B
反对关系
所有…都是…与所有…都不是…
必有一假
有的…是…与有的…不是…
必有一真
备考提示
牢记四组矛盾关系(必然一真一假)
牢记两组反对关系
综合推理
排除法
题干信息不充分,正向推理困难
选项信息充分
问选项可能为真的
假设法
题干信息不确定,无从下手
推理遇到岔路口
做法
假设A为真,推理出矛盾,则A为假
假设A为真可以得到B,假设A为假也可以得到B,则B为真
图表法
题干信息多而杂
信息间交错复杂
用确定性信息推不确定性信息
观察重复词选项
论证
论证分析
找到论证关系
标志词判定前提和结论
结论在段尾--确定前提要紧扣标点符号“。”
结论在段首--直接支持结论的才是前提
论证+补充解释型--结论信息不止一个,紧扣结构词前后的才是前提和结论
注意区分背景信息,简化题干
分析论证
首先看提问
明确论证对象
分析前提中主语和结论中主语、前提中主语与结论中的宾语、前提中的宾语与结论中宾语的关系
论证关系:动词定乾坤
定语、状语限定论证范围
转折词强调重点
论证评价
假设
正确选项特点
力度很大的支持题干论证
必要条件支持
“加非验证”判断选项是否为必要条件
原则
同一律原则(就近原则)
核心概念和话题保持统一;选择最接近核心话题和话题的选项
有无态度
结构一致
量度改变力度原则
精确原则
方法
完善推理
补漏
搭桥
保障因果
标志词--题干涉及因果关系
没有他因
无因无果
因果不倒置
方法可行
标志词--题干涉及解决某个问题/达到某个目的
方法有必要
方法找得到
方法有效果
方法无恶果
差比关系
题干涉及两者的比较关系
求同--前提差,结论差
求异--前提同,结论差
找逆差--前提顺差(优),结论逆差(劣)
等等
大多数题都可用细节解决掉
支持论证
同假设方法
加强前提
加强结论
削弱论证
破坏推理
指出漏洞
断桥
割裂因果关系
因果倒置
存在他因
无因有果/有因无果
间接因果削弱
题干:A是B的原因,所以A不是C的原因; 削弱:A推B推C,所以A是C的原因
A是C的原因,则B就不是C的原因;B推A推C,所以B是C的原因
A没有导致B;A推C,而C推B,所以A导致B
A总是伴随B现象,所以A是B的原因; A、B都是C的结果,而这样A、B间就没有因果关系
方法不可行
方法不必要
方法找不到
方法无效果
方法有恶果
差比关系
他差--前提差,结论差
等等
削弱前提
削弱结论
标准:评价力度
针对论证关系
针对结论
针对前提
针对背景信息
解题思路与方法
典型提示词
论点提示词
所以,结论是,这表明/说明/意味着,由此可知/推出,据此以为
论据提示词
由于、因为、鉴于、根据、从…中推出、其理由是…、其原因是…
论据常见形式
原因、数据、示例、实验或调查内容等
下定义、提问题、说现象、“但”之前都可略读或不读
解题模型
支持
削弱
削弱论证过程 > 削弱结论 > 削弱论据
论证类削弱
从论证三要素着手
质疑论证过程
论据
论点
论证拆桥:论据A,因此,结论B。
论证拆桥
差异拆桥
间接拆桥
质疑论据
指出论据不真实
论据为假,论证自然不成立。
指出论据不充分
论据缺失,忽略了更重要的论据,从而无法充分推出结论
质疑结论
假设
评价
评价论证
评价结构
解释
推论
解题思路
概念<一判断<一推理
解题规则
关联性原则
有限考虑与题干话题关联性最强的选项。
力度性原则
论证逻辑解题常常需要比较力度强弱。
支持、削弱、解释题型
一般为最强力度
假设、推论
一般力度不宜过强
反向提问
最不能削弱、最不能支持、最不能解释,一般答案为与众不同
对照性原则
需要寻找最为合理的选项
百里挑一
多个选项都符合题干要求,要选择最好的哪一个
勉为其难
每一个选项都不太符合,选择相对合适的一个
陷阱排除
1.主体不同:题干的关键词和选项的关键词不一致。
2.立场不明:选项既能削弱题干,又支持题干。
3.范围不同:部分无法有效支持/削弱。
4.诉诸无知:结果如何并不清楚,没有依据、没有反例、没有记录。
5.无关选项:选项中出现的内容与题干毫不相干。
6.可能陷阱:可能为真,可能为假,不能判定。
7.反向提问:题目中出现“除了以下哪项”“最不能”“不能”
最不能支持:找削弱和无关选项
最不能削弱:找支持和无关选项
最不能解释:找矛盾和无关选项
最不能推出:找矛盾和无关选项
谬误识别
偷换概念
不当同一替代
集合体性质误用
类比不当
以偏概全
抽样不当导致样本偏颇
轻率概括
样本太小不具有代表性
自相矛盾
同时肯定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
两不可
同时否定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
循环定义
定义项间接包括被定义项
同语反复
定义项直接包含被定义项
循环论证
“无进展”最后的结论即最初的理由
强置因果
置果为因
因果倒置
非黑即白
诉诸权威
转移论题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