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第二节-课程设计
这是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第二节-课程设计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课程设计的概念和基本程序、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
本张思维导图讲的是马哲辩证唯物论--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具体内容包括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和时空、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意识与人工智能、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本张思维导图是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第一章辩证唯物论第一节哲学及其基本问题的内容,具体内容有哲学基本问题及不同哲学流派,和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两大历史贡献。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原理导论的知识,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和当代价值等。后面的知识会陆续更新……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第二章-第二节-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概念和基本程序
1、课程设计的概念: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活动。
2、课程设计的基本程序
“泰勒原理”--目标模式
(1)学校应当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确定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方能实现这些目标?(选择经验)
(3)如何有效的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组织经验)
(4)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实现?(评价结果)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内涵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课程目标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
(二)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1、学习者的需要(对学生的研究)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对社会的研究)
3、学科知识及其发展(对科学的研究)
“社会、儿童、知识”
(三)布卢姆的目标分类理论
把教育目标分为三个方面: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四)三维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
2、过程与方法(学会学习、方法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起积极的态度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的概念
(二)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
1、直线式与螺旋式
2、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3、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三)课程的文本形式(从宏观到微观,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1、课程计划
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设置(开设哪些科目)是中心和首要问题、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课程标准
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课程的性质与价值、目标与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作用:编写教材、教师教学和评估与考试命题的依据
3、教材
(1)教材的内涵
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教科书、讲义---主体部分
(2)教材的编排方式
螺旋排列式:重复出现、逐步扩展、螺旋上升
直线排列式:环环相扣、直选推进、不予重复
(简答)(3)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
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
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要求的统一
理论与实践统一
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与横向联系
记忆口诀:柯基知理双向编排
四、课程评价
(一)目标评价模式
代表人物:泰勒(课程评价之父)
评价原理:并以预先规定和界说的目标为中心来设计、组织和实施评价。确定目标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二)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代表人物:斯克里文
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 ”转向“课程计划实施的结果”上来,除了要关注预期的结果之外,还应关注非预期的结果。
(三)CIPP评价模式
代表人物:斯塔弗尔比姆
四个步骤:1、背景评价 2、输入评价 3、过程评价 4、成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