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框架
这是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框架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哲学的基本问题、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等。
编辑于2022-07-17 20:21:3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导论(马克思主义)
内涵(5个是)
创立者
内容
目的
立场(for who)
作用/意义
构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
基础、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主体
科学社会主义
目的、归宿
基本立场
人民
基本观点
基本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实事求是
辩证分析
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分析
历史分析
阶级分析
群众路线
来源
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
共产主义者同盟
~党纲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主义诞生
社会根源(经济社会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阶级根源(实践基础)
无产阶级
思想根源
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鲜明特征
科学性
革命性
实践性
人民性
发展开放性
当代价值
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何者是本源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典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包括机械唯物主义)
现在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有无同一性
可知论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不可知论
二元论
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论
世界是什么
物质观(本原)
物质范畴(what)
物质和运动
运动概念
物质和运动关系
不可分割
两种错误观点
运动和静止
静止概念
静止和运动关系
对立统一
相互区别
相互联系
两种错误观点
物质运动和时空
时空概念
物质运动和时空关系
不可分割
时空特点
客观性
有限性
无限性
绝对性
相对性
实践(物质和意识的桥梁)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意识观(派生)
概念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来源
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一切生物都具有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反应
~—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人类的意识
意识形成过程的影响因素
决定性作用: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
重要影响作用:语言
本质:客观世界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映像,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相互区别
相互联系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需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从实际出发—前提
实践—基本途径
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内容
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表现
意识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类获取生产资料的活动(劳动—实践—物质)是物质性的活动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方法论: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唯物辩证法
物质世界是怎样存在的
两大总特征
普遍联系
概念
特点
客观性
普遍性
多样性
条件性
永恒发展
概念
实质
新旧事物
概念
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原因
过程性
五对基本范畴
原因和结果
概念
关系
方法论意义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必然和偶然
概念
关系
对立统一
相互区别
产生和形成的原因
表现形式
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互联系
方法论意义
可能和现实
概念
关系
对立统一
方法论意义
分类
在现实中是否有依据
有:可能性
现实中的依据是否充分
充分:现实的可能性
不充分:抽象/潜在的可能性
没有:不可能性
现象和本质
概念
关系
对立统一
方法论意义
内容和形式
概念
关系
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方法论意义
三大基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地位: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原因
原理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不平衡发展原理
质变量变规律
六个概念
质
量
度
关节点/临界点
质变
量变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方法论意义
理论上
实践上
否定之否定规律
概念
肯定因素
维持现存事物存在
否定因素
促使现存事物灭亡
辩证否定观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否定之否定规律
方法论意义
理论上
直线论
循环论
实践上
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
认识论
人类如何认识世界
认识的来源和本质
实践(物质)
本质
错误观点
正确观点
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
基本特征
直接现实性(本质特征)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基本结构
实践主体
实践客体
实践中介
形式
(内容)三种基本类型
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一种新的实践形式
虚拟实践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认识(意识)
本质
唯心主义先验论
唯物主义反映论
直观/机械反映论
能动反映论
内容
主体在实践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反映性特征
能动性特征
反映性特征和能动性特征之间的关系:不可分割
突出特点(优点)
实践
辩证法
认识的过程和规律
过程
概念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二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
第二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
影响因素
理性因素
非理性因素
规律
反复性
无限性
实践和认识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的结果和检验标准
真理
错误观点
马赫主义
实用主义
正确观点
特性
客观性
内容
检验标准
绝对性
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之间的关系:辩证统一
相互依存
相互包含
两种错误观点
教条主义
怀疑主义、诡辩论
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相互联系
相互区别
检验标准
实践
原因
真理的本性: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符合
实践的特点:直接现实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确定性
不确定性原理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价值
概念
基本特性
客观性
主体性
多维性
社会历史性
价值评价
概念
特点
标准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从必然走向自由
自由
有条件的
认识的条件
实践的条件
必然
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
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唯心史观缺陷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
自然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物质生产方式(决定性力量)
生产力
生产资料
劳动资料(劳动手段)
最重要:生产工具,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劳动对象
劳动者
最活跃因素
科学技术(非独立要素)
生产关系(物质)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社会意识
社会心理
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
非社会意识形态
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本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
观念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
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政治组织
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特点
全面的:骨骼+血肉
具体的
历史的
社会形态更替的特点
多样性和统一性
必然性和历史选择性
前进性和曲折性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5
社会基本矛盾(根本动力)
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根本动力原因
阶级斗争
社会革命
改革
科学技术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思维方式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