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泌尿系统疾病
病理学之泌尿系统疾病知识点思维导图,简单介绍疾病发生机制、病理变化(肉眼和镜下)、临床联系、免疫表型
编辑于2022-07-18 17:07:34泌尿系统疾病
肾小球疾病
机制
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系膜区、内皮下、上皮下、)
原位免疫复合物沉积
补体-白细胞介导的机制或抗肾小球细胞抗体的作用
产生致敏T淋巴细胞
基本病理变化
细胞增多:①肾小球细胞数目增多②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③壁层上皮细胞增生
基膜增厚
炎性渗出:炎细胞浸润、纤维素浸出
玻璃样变和硬化:胶原纤维增多
肾小管和间质的改变:①肾小管出现各种管型②肾间质充血、水肿、变性
分布状况
根据肾小球的数量和比例分为弥漫性(>50%)、局灶性(<50%)
根据肾小球受累毛细血管袢范围分为球性(大部分或全部)、节段性(<50%)
临床病理联系
肾小球疾病综合征
急性肾炎综合征←急性弥漫性肾小球肾炎:血尿、轻至中度蛋白尿、水肿、高血压;严重者出现氮质血症
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征←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明显水肿、高脂血症、低蛋白血症
无症状性血尿或蛋白尿←lgA肾病
慢性肾炎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
临床表现
尿的变化:少尿(<400mL)、无尿(<100mL)、多尿(>2500mL)、夜尿、低比重尿
低蛋白血症
高脂血症
类型及病理特点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特点:弥漫性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伴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
病因: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史(1~4周)
病理变化
大体:中度肿大,被膜紧张;表面充血,表面有散在粟粒大小的出血点,又叫"大红肾”"蚤咬肾”,肾皮质增厚
镜下:①肾小球体积增大,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内皮细胞肿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②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闭塞③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肾小管出现各种管型④肾间质充血、水肿、炎细胞浸润
电镜下:在脏层上皮细胞(足细胞)与肾小球基膜之间见驼峰状电子密度较高的沉积物
免疫荧光:颗粒状lgG、lgM、C3沉积
临床病理联系:与年龄有关,成人患者预后差
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特点:由肾小球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形成新月体
类型
l型:抗肾小球基膜抗体引起的肾炎,可引起肺出血称为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 syndrome)
ll型: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Ⅲ型:免疫缺陷型,无免疫荧光
病理变化
大体:体积增大,颜色苍白,点状出血,肾皮质增厚
镜下:新月体形成,由增生的壁层上皮细胞和渗出的单核细胞构成;细胞性新月休→纤维-细胞性新月体→纤维性新月体
电镜:丨型线性荧光,ll型颗粒状荧光,Ⅲ型无荧光
临床病理联系:预后较差,导致急进性肾炎综合征
膜性肾小球病
特点:肾小球毛细血管弥漫性增厚,肾小球基膜上皮细胞侧出现含免疫球蛋白的电子致密物质。
病理变化
大体:双肾肿大,颜色苍白,“大白肾”
光镜:①早期肾小球基本正常,之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弥漫性增厚②钉突形成,与基膜垂直,状如梳齿
电镜:上皮细胞肿胀,足突消失,基膜与上皮之间有大量电子致密沉积物
免疫荧光:lgG、C3颗粒状荧光
临床病理联系:导致成人肾病综合征最常见因素,非选择性蛋白尿
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特点:肾小球基膜增厚、肾小球细胞增生和系膜基质增多
类型
l型:内皮细胞下电子致密物质沉积,激活补体
ll型:带状电子致密物沉积,补体替代途径的异常激活
病理变化
光镜
①肾小球体积增大,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增多
②系膜细胞增生和基质增多,向毛细血管基底膜广泛插入,导致毛细血管基底膜弥漫增厚
③血管球小叶分隔增宽,呈分叶状或双轨状
电镜
l型:内皮细胞下出现电子致密沉积物
ll型:基膜致密层有大量块状电子密度极大的带状沉积
免疫荧光
l型:C3颗粒状沉积,出现lgG、C1q、C4
ll型:C3沉积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特点:弥漫性系膜细胞增生及系膜基质增多
病理变化
光镜:弥漫性系膜细胞增生和系膜基质增多
电镜:系膜区有电子致密物沉积
免疫荧光:lgG及C3沉积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特点:部分肾小球的部分小叶发生硬化
病理变化
光镜:局灶性、节段性分布;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内系膜基质增多,基膜塌陷,严重者闭塞管腔
电镜:弥漫性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部分上皮细胞剥了脱
免疫荧光:lgM、C3沉积
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 (脂性肾病)
特点:弥漫性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
病理变化
肉眼:肾脏肿胀,颜色苍白,肾皮质切面有黄白色条纹
光镜:肾小球结构基本正常,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出现大量脂滴和蛋白小滴
电镜:弥漫性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
免疫荧光:无
临床病理联系:是导致儿童肾病综合征最常见因素,选择性蛋白尿
lgA肾病
特点:系膜区有lgA沉积,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类型
病理变化
光镜:组织改变呈多样性,最常见的是系膜增生性病变
电镜:系膜区有电子致密物质沉积
免疫荧光:系膜区有lgA的沉积
慢性肾小球肾炎
时期:各种肾小球疾病的终末阶段
病理变化
肉眼:双肾体积减小,表面呈弥漫性细颗粒状;切面皮质变薄,皮髓质界限不清;肾盂周围脂肪增多;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
光镜:①肾小球发生玻璃样变或硬化,残存肾小球发生代偿性体积增大②肾小管萎缩、消失,残存肾小管代偿性扩张,腔内出现各种管型③间质纤维化④内膜洋葱皮样增厚
间质性肾盂肾炎
感染途径
下行性感染: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变多累及双侧肾脏;最常见金葡菌
上行性感染:大肠杆菌,①尿道阻塞②器械操作③膀胱输尿管反流、肾内反流;主要途径
类型
急性肾盂肾炎
性质:化脓性炎症
病理变化
肉眼
①肾脏体积增大,黃白色小脓肿,周围可见紫红色出血带
②多个病灶融合,形成大脓肿
③切面肾髓质内见黃色条纹
④肾盂黏膜充血水肿,表面有脓性渗出
镜下:灶状间质化脓性炎或脓肿形成、肾小管腔内中性粒细胞集聚和肾小管坏死
上行性感染:首先累及肾盂,肾小管出现中性粒细胞管型
下行性感染:首先累及肾皮质
并发症①肾乳头坏死②肾盂积脓③肾周脓肿
临床病理联系:白细胞管型
慢性肾盂肾炎
反流性肾疯
慢性阻塞性肾盂肾炎
病理变化
大体:两侧肾脏不对称性体积缩小
镜下
①肾小管萎缩,残存肾小管扩张,出现胶样管型,似淋巴滤泡
②肾球囊纤维化,肾小球玻璃样变、纤维化
③小动脉因继发性高血压而发生玻璃样变、纤维化
临床病理联系:氮质血症、尿毒症
肾组织癌
肾细胞癌
起源:肾小管上皮细胞
部位:肾上下两极,上极常见
颜色:灰黄色、多彩特征、假包膜
类型
肾透明细胞癌:体积大、透明、胞浆丰富
乳头状肾细胞癌
嫌色性肾细胞癌
临床病理联系:腰痛、肾区脓肿和血尿;血道转移;肺和骨
肾母细胞瘤:起源于后肾胚基组织
尿路膀胱上皮瘤:起源于尿路上皮,常见症状为无痛性血尿